203.《山西晩报•往事》发表《老大同的方便药店“德仁堂”》

原创/老大同忆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城市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老大同的方便药店“德仁堂”</b></p><p class="ql-block">  过去在大同,德仁堂就像北平的同仁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家老药铺的销售手段和经营形式颇具特点,其经营理念放在当今也颇有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大同药铺有30余家,其中经营中西药材的有晋仁堂、同济生、德仁堂、永成合和同德堂这几家,但既批发又零售的只有德仁堂一家。建店于民国十六年(1927)的德仁堂坐落在城内大东街128号,门面背南向北,是一幢临街的三层木楼,“德仁堂”巨匾下的木联牌上书:“经销川广地道药材”“批发零售中成西药”。店门两旁挂着两条用铜料打制的草药形状的幌子(即效仿药材模样制作的模型),很气派。</p><p class="ql-block">  德仁堂的出资财东是赵世宝和姓王、姓梁的3人,赵为掌柜,王、梁入股分红,创始资金共计600块现大洋,后赵世宝个人独资达30万银元。每年年终分红,并根据经营状况决定是否加减股份,3名出资者可自愿增加若干股。老店员智通说,当年堂内员工最多时达24人,其中站柜店员有10位,其余均在作坊加工药材,包括切割、配剂中成草药,密封、包裹中成药丸等。</p><p class="ql-block">  13岁时就到德仁堂药铺当学徒工的大同县(现云州区)倍加造村人田淕发,6年学徒中,先从识药抓药入手,之后一步步地学会了搓蜜丸、吊蜡丸、捏水丸,制作饮片,针灸、切脉,配制处方等,他后来成了驰名雁门关外的中医大夫“小田先生”。</p><p class="ql-block">  说起德仁堂的开方取药,颇与众不同:当年,德仁堂设底楼看病,病人先是在门口列队领取号票,然后由小伙计领进大厅。大厅里一溜梨木桌椅,上面端坐的就是德仁堂从城内请来的名医,常年给疾患诊疗的有赵世宝、马玉青两位大夫,其中赵主治中医,马主治西医,这里免收诊疗费,有时也为不便来店的病患者上门开方,出诊费很便宜,方便了城内的广大百姓。二楼是药房,大夫看了病,把开好的处方放进背后的竹篮里,竹篮上系着一根绳索,绳索上系着两个铃铛,大夫把绳索扯一扯,几声清脆的铃铛响后,竹篮就从楼上的洞口被上面药剂师提上了二楼。过一阵儿,竹篮下来,里头放着抓好的药材。有现成方子的顾客可直接上二楼药柜抓药。药铺的三楼是库房和账房。赵世宝当掌柜时,多组织采购人员跑外,选地道药材,药效好,因而信誉高。当时除赴广东、四川等地采集草药外,还与北平同仁堂有业务上的来往,生意鼎盛时期,堂内库房时常备有同仁堂的“十大王牌”。如治疗关节炎的虎骨酒;治疗半身不遂的再造丸;治疗妇女不孕的女金丹;治疗神经衰弱的参茸卫生丸和治疗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的苏合香丸等名贵药品。</p><p class="ql-block">  那时,店后院还兼揽为顾客煎熬中草药的活儿。据说本店草药熬制免费,客人自带草药除看处方外,要收一定数额的煎药费。由于德仁堂开设批发业务,许多云游郎中和摆摊行医的个体户前来批销,常客实行优惠价格,本地客户还能赊账拿药。</p><p class="ql-block">  德仁堂凭借着“和气生财、周到服务”的宗旨维持门店经营,受到患者信赖。后来,由于日寇的入侵,德仁堂的生意逐渐变差,许多名贵药材控制在侵略者手中,价格不断上涨,穷人谁都买不起。为了防止药品外流到解放区,日本人还命令店内定量销售。不久,城内许多郎中、大夫改行,德仁堂内也时常整日无一主顾登门,店主便辞退了许多员工,惨淡经营。</p><p class="ql-block">  几经磨难,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它归市药材公司管辖。后改为它业,店铺出卖。如今,大同还有好几家药店与这家老字号同名,但已物是人非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刘印军(大同)</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m6dz2v" target="_blank">202.《山西晚报•往事》发表《老大同的门墩》</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