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画”,我的一个梦想

印月的視界

<p class="ql-block">这是去年在沙湾美术馆用了五六分钟画的戏曲人物画——桃花扇。算上几十年前的一次用时更短的钢笔速写,这是第二次戏画尝试。</p><p class="ql-block">前几年,衢州文化馆展厅曾展出外地一位画家的戏曲人物画,极有趣。看似十分笨拙的线条,夸张的笔墨,似随意涂抹,却十分生动,颇符合自己的趣味。</p> <p class="ql-block">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元素。戏曲人物画亦始终拥有不少的爱好者,且发展至今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著名的戏曲人物画家有不少,有兼工带写,有工笔,有写意,而我以为最传神的是关良的“戏画”。</p><p class="ql-block">齐白石喜欢。</p><p class="ql-block">郭沐若大赞:小巧可人,幽默耐读,天真烂漫,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网上看到有人评论:赵无极的“少就是多”,即关良的“以拙为高”。</p> <p class="ql-block">“关良的戏曲人物画拙朴和稚美,源于他对“大巧若拙”的追求,是从艺术技巧技能的“巧”回归到浑然天趣自然的“生涩”,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貌似“稚拙”的形态,是道家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关良的逸笔草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其留洋所成的西方艺术思维手法在笔墨里构建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和稚拙的绘画语言。”</p> <p class="ql-block">我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我总是像做梦一样地希望,用自己的拙笔去画一些“戏画”,圆自己这方面的一个梦。</p><p class="ql-block">做梦不分年纪。</p><p class="ql-block">会做梦的人的灵魂一辈子都如同婴孩。</p><p class="ql-block">我想这是比任何贵重的化妆品都来得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回想五、六岁的时候,经常与玩伴跑到离家不远处的戏院看人排戏,甚至钻到戏台底下藏猫猫。</p><p class="ql-block">看人排成一行,随着大锣、小锣、铙钹、鼓板、堂鼓、镲锅等的敲打声,如游龙一般地快速走着细碎的台步。</p><p class="ql-block">看人翻筋斗,听着戏腔。</p><p class="ql-block">以及当年父亲巧手为我做的一柄红缨枪。</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切似乎至今仍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已经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前的人生里挥之不去的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或许,这也是让我总是做着“戏画”的梦的一大缘由。</p> 关良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