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学宫

诗和远方

<p class="ql-block">  揭阳有个学宫,我每次到揭阳,都会前往学宫朝谒,接受精神上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我到过揭阳三回,游过三次学宫,感受与日俱增,最近一次是今年的国庆长假,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p><p class="ql-block"> 闲逛了古邑旧街,沿着人烟稀少、苔藓斑驳的揭阳古城墙,穿越狭窄兜转的旧衙门巷道,转过一个街口,豁然开朗,熙熙攘攘,眼前是韩祠路人如潮涌的学宫广场,这场面把我给震撼了,红墙黄瓦,飞檐凌空,这座近九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群,挤满了朝谒它的人,一种时空穿越感。</p><p class="ql-block"> 刚巧碰上揭阳市政府在学宫广场举办的“寻味榕城”系列文旅活动,“品美食,逛圩镇,阅古城”,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潮味十足。烟火味,接地气,娱乐百姓,多彩揭阳,像极了京城的庙会,仿佛又回到了千年古邑的盛世芳华。</p><p class="ql-block"> 青狮表演,文艺演出,风味美食,人声鼎沸,游人如织,笑语欢声,榕城一派喜庆吉祥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久违了,好熟悉的味道,我被这种氛围感染了,情不自禁,溶入了这场嘉年华,带着瓜瓜品小食,观演出,东瞧瞧,西看看,这场合孩子最是欢喜,有吃的,有看的,有玩的,庙会的乡土味儿,深圳哪儿有?一切都那么新奇。</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朝谒学宫的初心,促使我举手投足,心怀虔诚,迈入这座神圣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不消说,如我这般期许的游人,不在少数,学宫里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他们都是趁着假期,领着家人或朋友,从外地,从城里,从乡下,从四面八方,汇到这座仅次于曲阜孔庙、全国第二的学宫,朝谒至圣先师,熏陶孔子文化。</p><p class="ql-block"> 揭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秦始皇三十三年便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如何风云变幻,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揭阳都不曾改过县名,前些日子,陈喆带我们参观了新建的揭阳博物馆,了解到它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揭阳多士天下都,声名藉藉南海隅”(宋徐璋诗),自古以来,名流辈出,崇文尚贤的揭阳,在宋朝就有很高的赞誉,曾贬谪潮州通判的宋陈尧佐有一首力挺潮州学子的诗《送王生及第归潮阳》,用在揭阳也恰如其分:</p><p class="ql-block"> “休嗟城邑住天荒,</p><p class="ql-block"> 已得仙枝耀故乡。</p><p class="ql-block"> 从此方舆载人物,</p><p class="ql-block"> 海滨邹鲁是潮阳”。</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的进贤门,见证了揭阳的人杰地灵,从宋到清,揭阳共出了95名进士,清康熙六十年,武状元林德镛,就是揭阳人,状元巷位于榕城区西马街道北市社区薛厝埕东,一条狭窄的巷子,有一状元府第,时过境迁,府落式微,只有一副过年时贴的春联,默默地彰显主人昔日的荣光。</p><p class="ql-block"> 翁万达、郑大进、丁日昌、薛侃、郭之奇、曾习经等名流,则是明清时期揭阳涌现的杰出人物。一座进贤门,半部揭阳史,也是潮汕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榕城中心韩祠路口东侧,矗立着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的揭阳学宫,庄严肃穆,辉映日月。</p><p class="ql-block"> 学宫又称“孔庙”、“文庙”、“红学”,是古代揭阳的最高学府,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130多间房屋,中轴线结构,高台基三路五进,左右对称,宫殿式建筑布局,象征孔子思想的中庸和谐。红瓦绿檐,富丽堂皇,既是传统的明清风格,又具鲜明的潮汕古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年(1876)大规模重建。</p><p class="ql-block"> 进入学宫,迎面是正面照壁上镶嵌的瓷雕“鲤跃禹门图”,象征学业有成,鲤跃龙门。后面是“太和正气”四字,明兵备道楚人杨芷所书,喻孔子思想如太空循环往复,永恒长存。</p><p class="ql-block"> 进孔庙,先入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立此门喻孔子为天上文星,可比肩天上施行教法,广育英才的天镇星,天下文人学士皆汇于此。许多地方的孔庙都设棂星门为第一道门,我到过曲阜的孔庙,棂星门是一座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柱上立四将军,威风凛凛,“棂星门”三字由清高宗所题,蔚为壮观,令人景仰。</p><p class="ql-block"> 揭阳学宫的棂星门,五柱三门,柱顶为宝顶,两侧皆云枋龙首。</p> <p class="ql-block">  过了棂星门,便是大成门前的泮池,“泮池”,亦称“泮宫”,是官学的标志,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象征儒家思想的“孔泽流长”,从宋到清,从泮池走出的优秀人才,如王中行、黄焕国、郭之奇、郑大进、曾习经等,名留青史。池水碧绿,鱼儿戏游,象征学识的积累与传播;池有泮桥,喻学子鲤跳龙门,功成名就,都是些有来头的喻意。有的孔庙有“思乐泮水”碑刻,出自《诗经•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泮池两侧,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出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者也,始条理也;玉振者也,终条理也”。孟子把孔子思想喻为奏乐的全过程,善始善终,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如金钟发声,玉磬收韵,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见过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坊,立于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1538)建,三间四柱式石坊,顶有莲花宝座,各蹲一独角怪兽“辟天吼”,两侧坊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红色四大字“金声玉振”,明嘉靖十七年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写。</p><p class="ql-block"> 在坊前伫立,一种神圣感、威严感油然而生,我内心充满了震撼,只觉得个人是那么的渺小。</p> <p class="ql-block">  东庑为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大哉孔子”,展出了不少孔子生平图片、模型和出土文物,配上灯光和动画效果,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深受熏陶。孔子儒家思想,几千年来的根植,深入于中华民族的思想骨髓,就像它的黄皮肤,黑眼睛。</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全庙的核心,殿内立孔子塑像,庄严肃穆,神圣深邃。</p><p class="ql-block"> 殿前香烟缥缈,人头涌涌,总是有那么多的人,那么虔诚的求拜,求学业有成,事业有成,愿祈者心想事成。</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后面是崇圣祠,曾经是周恩来办公、下榻的地方,现为“周恩来革命活动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走进展馆,迎面是巍巍伫立的周恩来塑像,神情坚毅,目光炯炯。</p><p class="ql-block"> 周公曾三抵揭阳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3月,率黄埔学生军笫一次东征,有棉湖战役。同年10月,第二次东征,有河婆战役。1927年9月26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南昌起义军6000人抵达揭阳县城,9月28到30日,起义军与15000名围追堵截的敌军,在玉湖汾水村激战两昼夜,歼敌3000人,起义军牺牲2000名,这是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在广东打的一场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役,牺牲了三位团长,史称“汾水战役”。</p><p class="ql-block"> 陈喆带我们驱车40里,到玉湖镇的汾水战役旧址参观,昔日的战场已辟为纪念公园,我们去时遇上节日闭馆不开放,没有参观到汾水战役纪念馆,便直上山顶瞻仰汾水战役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莽莽苍苍的山峦,盛开着野生的菊花和杜鹃,漫山遍野。山顶上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巍巍屹立,庄严肃穆,我们在碑前静默缅怀,回顾这段近一世纪前发生的历史,心绪难平。</p><p class="ql-block"> 离开学宫,已近黄昏,走在韩祠路的一条幽巷,斜阳在我的面前照着,留下一道长长的背影,那是学宫在我心中烙下的烙印,我铭记着,直到走完我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2024.10.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