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黄河建设成幸福源泉

午夜月亮

<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乳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让我们引为自豪与骄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陇右文化、秦晋文化、伊洛文化、齐鲁文化,托举了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帝都,成为中华文明的辐射中心。</p><p class="ql-block">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八字真经,为我们建设黄河指明了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世界长河之一,流程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兰州、银川、郑州、洛阳、开封、济南等大城市,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约为1.1亿人。</p><p class="ql-block"> 保护黄河,历代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连续发生了年洪灾,采取了疏峻措施,让黄河安澜息壤,百姓安居乐业,是历代先贤们的奋斗目标。</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黄河又以害河闻名于世,三年一小洪,五年一大洪,历史书记载黄河洪涝灾害比比皆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每年带来16亿吨泥沙。滔天骇浪,千村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闯关东的故事不断上演。</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蒋介石为防止日军南进,下令在河南花园黄河大堤,造成450万人死亡,1200万人流离失所,46个县面积约黄泛区荒无人烟。惨绝人寰悲惨画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黄河断流现象。大然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保护母亲河时不我待。</p><p class="ql-block"> 俗话“黄河清,圣人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着苍生至上,开始保护黄河生态,注重建设人民的幸福家园。多次视察黄河沿线,在郑州、开封等城市召开沿线省区专题会议。投入资金800多亿元,劳力2亿人次,疏堵并举,取弯就直的改道工程。着眼于保护水土,开发利用。加固堤防建设,加强滞洪排泄设施。先后建成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电工程,大小水库7000余座,灌溉面积达到1亿2000万亩,消灭了几千年大面积干旱现在象,解决了农业“靠天吃饭”现在象。</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治黄专家潘季驯在长期的治理黄河实践中,发明了“束水冲沙法”、“蓄清澄黄”法,解决了攻沙与防洪两大难题,对后世治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大禹治水后的第一人。他的治黄技术,为人寰各国借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经典,广泛应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率先垂范于水利中国的领先地位。他的治黄经验收集在自己的著作《河防一览》、《两河经略》中,为后世治黄留下了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前瞻精神,坚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发展价值观,保护与治理同步进行。先后在黄河沿线植树造林大规模绿化。内蒙治沙造林9705亩,陕西植树造林4289万亩,宁夏植树造林8200万,完成上百处之字型河床直泻工程。这些,对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改善生态环境,久久为功的治黄事业,保护首都不受沙尘暴的侵袭,产生了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治黄是一项伟大事业,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前赴后继的努力,让“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再任性,造福子孙后代。诗意黄河,生态文明黄河,乡愁的眷恋,让我们走进美丽乡村,沿线城乡居民,画卷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潘安兴老师今天的演讲照</p><p class="ql-block">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武汉市黄陂长轩岭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未免下岗而又打工,曾受聘区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