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15日从黄龙返回成都,途中游览都江堰景区。</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该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左右组织修建,至今已有225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鱼嘴分水堤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溢洪道用于排除漂沙,防止河床淤积;宝瓶口引水口则是水利系统的取水口,通过狭窄的峡谷控制水位。</p><p class="ql-block">都江堰不仅是古代治水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滋养着成都平原,使之成为“天府之国”。</p> <p class="ql-block">堰功道碑记 </p><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零零年十一月,时逢都江堰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际,堰功道始建于此!</p><p class="ql-block">夫二千五百载岁月更迭,枫红月白、北雁南归。都江堰鱼嘴分江、飞沙泻洪、宝瓶吐露,始造就"扬一益二"之人间天府。然自李冰以降,古堰屡有兴衰,历代多有创革,终使古堰千古不废。</p><p class="ql-block">东流之水,滚滚而去,稻菽芬芳、茵蕴四季。饮水之时,怎能忘掘井之人;凉荫之下,岂可忘植树前辈。时任都江堰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侯雄飞创意,市长张宁生等赞同,堰功道之修筑,当由此而起。清溪园设计者、著名高级园林工程师林锡葵设计并主持施工,著名雕塑家伍明万教授设计并制作铜像,堰功道历时百日而成。堰功道右傍花洲,左接清溪,西望雄关,直达离堆。悠悠文化,昭昭历史,大成于此。</p><p class="ql-block">古堰长流、逝者如斯、唯治水之功不朽。大道初成,景美情深。历代先贤 、彰明于此。百千堰功,永垂青史。</p><p class="ql-block">为证千秋伟业、遗教后世子孙,谨受命记事并勒石于此,以昭示后来之人。</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零一年一月</p> <p class="ql-block">景区里的盆景绿植。</p> <p class="ql-block">背景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引水口。</p><p class="ql-block">宝瓶口引水口是水利系统的取水口,通过狭窄的峡谷控制水位。</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溢洪道。</p><p class="ql-block">飞沙堰溢洪道用于排除漂沙,防止河床淤积。</p> <p class="ql-block">玉垒阁。玉垒阁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座仿古阁楼,总高度为46.4米,底层直径为21.1米,顶层直径为12.6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参观游览。 玉垒阁的主体建筑为连底七层六角形仿古阁楼,设计雄浑巍峨、金碧辉煌,内部文物荟萃,礼乐雅集。</p><p class="ql-block">玉垒阁不仅是一个观光景点,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位于玉垒山上,这座山在古代是西蜀名山,历史上大禹、古蜀五王、杜甫等都曾在此留下痕迹。玉垒阁的建造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颂扬。登上玉垒阁,可以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色,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金桂树。</p> <p class="ql-block">鱼嘴分水堤。</p><p class="ql-block">鱼嘴分水堤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p> <p class="ql-block">远观夫妻桥。</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上桥。</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的夫妻桥的由来与何先德夫妇密切相关。 何先德是贵州大定府毕节人,流寓到都江堰教书。他亲眼见到学生过索桥时不慎掉入江中淹死,目睹两岸百姓过河的不便,便立志集资改建索桥。何先德的妻子杨氏聪明贤惠,她发明了用绞盘木机将竹编成的粗大绳索编织成百余丈并卷成盘,然后连接两岸,同时夫妻两人费尽心思建成护栏。桥建成后,由于加了护栏,使得过桥的人在风雨中也不会掉下,因此被称为“安澜桥”。由于是夫妻两人共同努力完成这项工程,所以这桥也被称作“夫妻桥”。</p> <p class="ql-block">夫妻桥是一座吊桥,走在上面,晃晃悠悠。</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是祭祀李冰和二郎神的庙宇,原为李冰专祠,于汉末因水患而移建于此。唐末五代,二郎神信仰逐渐盖过李冰,使其成为二郎神祖庙。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p><p class="ql-block">千古奇功都江堰,秦时李冰率众修建,二郎神助其共同完成千秋伟业。</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专祠。这里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原庙改祀李冰,更名为“崇德庙”。在宋代,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门口出景区。</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看似简单,实则是古人治水工程的伟大奇迹,令人赞叹不已。巧妙的设计和实用价值让世人震惊。充分显示古人的聪明才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