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沿海游第二部分 潮州、揭阳、汕头篇

太阳

<p class="ql-block">文字:李性刚</p><p class="ql-block">摄影兼校对:孙际芳</p> <p class="ql-block">一、曾经的潮汕地区简析</p><p class="ql-block"> 按照过去的政区概念,广义的潮汕地区一般是指广东省东南沿海的潮州、揭阳、汕头和汕尾四地,即潮汕语系的文化区域;“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 北靠莲花山,南临南海,西至海丰,东接闽地,与台湾隔海对望;隋、唐、宋、元、明、清历代都称潮州。“潮汕”代指潮州用作行政区域名称始于新中国的1956年,止于1991年,此后拆分为潮州、揭阳和汕头三个地级市。</p><p class="ql-block"> 贯穿于整个潮汕地区,既带有中原文化某些特点,又独具鲜明地域特色的潮汕文化,表现在建筑、民居、戏剧、歌舞、音乐、美术、茶饮、膳食、商帮、侨批、善堂、祠堂,刺绣、木雕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其中多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潮州地标</p> <p class="ql-block">揭阳地标</p> <p class="ql-block">汕头地标</p> <p class="ql-block">二,潮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距今已近2000年历史的潮州古城之所以魅力独特,既在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更在于传承不辍、文脉氤氲,如同域内的韩江,世代奔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潮州”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素有“海滨邹鲁”“岭东首邑”之美誉。而作为历代郡治所在地,广东“东大门”的潮州古城,一直是岭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史载,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朝堂供奉佛骨荒唐,应将佛骨烧毁。宪宗阅奏后气极,欲处死韩愈。后经朝廷百官乃至皇亲国戚说情,遂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曾赋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诗句表达了他的忠心进谏、为国为民的情怀。从此,潮州城迎来了改变它命运的人。</p><p class="ql-block"> 韩愈在潮州短短8个月中,除鳄驱患,劝课农桑,释奴放婢,兴教督学。肇始了大唐帝国由“蛮夷之地”向“岭海名邦”的转向。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言:“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p><p class="ql-block"> 尽管近年来潮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但潮州古城却依旧古韵依然,岁月静好。潮州人勤劳朴实的慢生活节奏、精致儒雅的文化品味,让千年古城始终萦绕着浓郁的“家”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北宋著名诗人陈尧佐在《送王生及第归潮阳》中写道:</p><p class="ql-block">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p><p class="ql-block">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指潮州府)。</p><p class="ql-block"> 诗中所提“邹鲁”,一看便知是儒学文化源头的代名词,特指古代鲁国生孔子、邹县降孟子之典故。也常见当代文人将沿海包括广东潮汕、福建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文化名城称为“海滨邹鲁”。当然,决不能将追随孙中山干革命的邹鲁先生与此混为一谈。</p> <p class="ql-block">  潮州文化遗存丰富,现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华古典文化的橱窗,成为全国首座“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和唯一的“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p><p class="ql-block"> 走进与韩愈相隔1200年的潮州,漫步老城,街巷纵横,老厝鳞次,宗祠栉比,呈现出独特的古文化意蕴。1925年11月初,广州国民政府二次东征时,曾在潮州创办“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何应钦任校长,周恩来兼政治部主任。 </p><p class="ql-block"> 潮洲市区段的韩江两岸,成为集自然景观、人文遗迹为一体的大型景观带,自然风光秀美,古树名木掩映,玉宇琼楼鳞次,新景旧观交错,四季花团锦簇。游人徜徉其间,或观潮涨潮落,或沐朝霞夕照,或看千帆竞发,或待白鹭归巢,或赏万家渔火,置身于万千景致之中,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广济桥、牌坊街、开元寺……古城内随处可见的人文风物,无不引发游人的文化共鸣,自觉不自觉地被打上不灭的心灵印记。</p> <p class="ql-block">  1、广济门城楼</p><p class="ql-block"> 潮州广济门大江前横,长桥当户,扼守闽赣交通要冲。坐落在湘子桥西端,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的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俗称“韩江楼”或“东门楼”,是古城重要标志。现在建筑为1931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门楼置于高大厚实的石台基上,为宫殿式三层重檐歇山顶阁楼,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构成跨出城墙外的骑楼。三楼悬一巨型铜钟。沿广济门城楼南北两侧,至今还有2000多米长的古城墙和竹木门、上水门、下水门3座古城楼。登楼眺望,被广济桥拦腰斩断的韩江烟波浩渺,别有一番景致,故有“东楼观潮”之盛名。</p> <p class="ql-block">2、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1)、基本情况介绍</p><p class="ql-block"> 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东西两岸的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与卢沟桥、赵州桥、洛阳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本次游历闽粤沿海,居然能在同一行程观赏领略到中国四座著名古桥中之两座,实属可喜可傲的幸事。</p><p class="ql-block"> 该桥建造工艺被专家称为“浮梁结合结构”,即由桥墩、石梁、桥亭和中间一段浮桥等四部分组成。这样的建桥工艺主要是为了人行和航运两种功能兼而顾之。该桥全长518米,东段共有12个桥墩、1座桥台,12个桥孔;西段共有8个桥墩,7个桥孔;中间近百米浮桥,由18艘木梭船将东西两段连接成整体。这样便可以定下制度,每天定时开闭,既能正常通航,又能满足两岸民众过河需要。</p><p class="ql-block"> 这种用木船连接的开闭式造桥方式,在我国桥梁史上还是孤例,因此,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重修碑记</p> <p class="ql-block">远眺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  3)、广济桥的建造格局和功能定位</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历57年建成,明嘉靖九年(1530年)整修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后来又几经维修加固和形制改建。最近一次全面整修于新世纪初进行,总体按明代风格修旧如旧,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广济桥有桥亭30个,其中殿式阁12个,杂式亭台18个,既可为桥梁构架和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同时也能增强桥身稳定性,提高桥梁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寿命。</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广济桥对潮州的经济贸易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尤其在明代中后期,海外贸易逐渐发达,物流都要通过广济桥南来北往。到了清代,更有“一里长桥一里市”和“茶居酒帘闹其上,水榭笙歌喧其下”之说。如今,广济桥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潮州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在的广济桥,早已不具当年的商贸功能,人们也不是为了渡河而行走其上,而是为着参观一座神奇的“水上之城”。</p> <p class="ql-block">  可定时开启航道的梭船连接部分。</p> <p class="ql-block">3、广济桥亭阁匾额和楹联</p><p class="ql-block">牌匾: 广济桥</p><p class="ql-block">楹联:广川利涉开新运 杰阁重楼见旧仪</p><p class="ql-block"> ——饶宗颐撰书</p><p class="ql-block">牌匾:奇观</p><p class="ql-block">楹联:舟锁长桥,乾坤浮一线;阁衔远岭,日月跳千秋。</p><p class="ql-block"> ——陈 放撰</p><p class="ql-block">牌匾:凌霄</p><p class="ql-block">楹联:一塔云边作笔;三峰桥畔摇空。</p><p class="ql-block"> ——李志浦撰</p><p class="ql-block">牌匾:登瀛</p><p class="ql-block">楹联:凤台霭隔三千界;鳄浦波分廿四洲。</p><p class="ql-block"> ——叶宝捷撰</p><p class="ql-block">牌匾:得月</p><p class="ql-block">楹联:魄到中天满;光分万里同。</p><p class="ql-block"> ——明•王天性句</p><p class="ql-block">牌匾:朝仙</p><p class="ql-block">楹联:沧海月明吹笛去;瀛洲景美赋诗来。</p><p class="ql-block"> ——章群俊撰</p><p class="ql-block">牌匾:乘驷</p><p class="ql-block">楹联:腾露夜过峰顶月;嘶风晓逐海门潮。</p><p class="ql-block"> ——明•吴仕训句</p><p class="ql-block">牌匾:飞跃</p><p class="ql-block">楹联:鸢飞影拂东山树;鱼跃波摇北阁灯。</p><p class="ql-block"> ——王纪平撰</p><p class="ql-block">牌匾:冰壶</p><p class="ql-block">楹联:春秋史笔收金鉴;冰雪诗心在玉壶。</p><p class="ql-block"> ——曾圣任撰</p><p class="ql-block">牌匾:涉川</p><p class="ql-block">楹联: 峰低山让月;舟小水亲人</p><p class="ql-block"> ——明•郭之奇句</p><p class="ql-block">牌匾:右通</p><p class="ql-block">楹联:云里三峰迎槛出;烟中一水抱城来。</p><p class="ql-block"> ——清•陈方平句</p><p class="ql-block">牌匾:左达</p><p class="ql-block">楹联:穴引龙湫通曲窦;灯悬貌座镇层峦。</p><p class="ql-block"> 作者:陈学典</p><p class="ql-block">牌匾:云衢</p><p class="ql-block">楹联:云绕瀛州,江流天外;衢通蓬岛,阁耸日边。</p><p class="ql-block"> ——吴志敏撰</p><p class="ql-block">牌匾:小蓬莱</p><p class="ql-block">楹联:触日有情皆胜景;放怀无处不仙山。</p><p class="ql-block"> 作者:吴镇圭</p><p class="ql-block">牌匾:摘星</p><p class="ql-block">楹联:手攀星斗近;目接海天苍。</p><p class="ql-block"> 作者:陈钰</p><p class="ql-block">牌匾:飞虹</p><p class="ql-block">楹联:亭前叠嶂飞千绿;江上流波起两虹。</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钊</p><p class="ql-block">牌匾:浥翠</p><p class="ql-block">楹联:鳄渡风清波泛绿;韩祠雨润树摇青。</p><p class="ql-block"> 作者:林志达</p><p class="ql-block">牌匾:升仙</p><p class="ql-block">楹联:海月人千里;云天鹤一声。</p><p class="ql-block"> 作者:贺一宏</p><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p><p class="ql-block">竖墩横梁,与卢沟、洛阳媲美;飞檐翘角,和莲花、风雨齐名。</p><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 2021—29 * 广济桥</p><p class="ql-block">湘子下凡集仙气;廊桥出类秀人文。 一一游客为廊桥点赞</p> <p class="ql-block">4、牌坊街</p><p class="ql-block">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政治经济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因此,入宋,尤其是明、清二代,建立起众多牌坊。</p><p class="ql-block"> 据《潮州牌坊纪略》载:古城“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历史上共建有91座。尤其是太平路众多,且多为跨路面四柱三门,规模大,风格独特,故被誉为“牌坊街”。</p><p class="ql-block"> 这些古牌坊,除两座为木结构和两座为砖砌以外,其余均为花岗石结构,有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单檐硬山顶等不同风格。不管是从规模、形制、风格、品级、数量等等,均堪称“牌坊之冠”。</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自然的、政治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等等原因,古城牌坊曾于上世纪50年代初被拆毁36座,其余也难逃“文革”厄运,只存北马路的二柱一门“忠节坊”得以幸免。</p><p class="ql-block"> 2004年4月,潮州市开始动工修复牌坊街,共修旧如旧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新增“三阳门”和“十相留声坊”2座,于六十周年国庆大典正式开放,成为与广济桥齐名、世上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古牌坊一条街。</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文物专家称:修复的22座牌坊中,从1517年至1637年,明代所建18座;1736年至1785年,清代所建4座;前后历268年。分别有状元坊、榜眼坊、尚书坊、柱史坊、大总制坊、四进士坊、七俊坊以及八十八岁中进士的木天人瑞坊、父子兄弟俱中进士的科甲济美坊、金榜联芳坊等。结构有12柱、8柱、4柱,确保可抗8级大地震。同时采用征集来的原牌坊构件42块,诸如“七俊”、“赐锦重光”、“木天人瑞”的匾额及圣旨牌、青石通雕,浮雕等。</p><p class="ql-block"> 牌坊的修复,实现了半个世纪潮州市民的梦想,体现了大治之年的新气象;恢复了名城潮州的一处重要传统街区,打造出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此举,将产生重要历史影响。</p> <p class="ql-block">  从此开始,每个牌坊内容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  5、开元寺 </p><p class="ql-block"> 潮州开元寺位于牌坊街附近,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38年),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其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式佛教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排列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有地藏阁、客堂,西有观音阁、六祖堂。供奉三世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耸立在寺庙中心,四周树立78块唐宋佛教石刻文物,分别雕刻“释迦牟尼出家”、“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配以精雕细刻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p><p class="ql-block"> 该寺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大寺,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揭阳古城</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市,199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揭阳县,建立地级揭阳市。</p><p class="ql-block"> 揭阳是潮汕文化发祥地之一,见诸史载2200余年,被称为粤东古邑,后几经复废,至北宋绍兴十年(1140年)设揭阳县,宋元时期归属潮州。</p><p class="ql-block">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被贬潮州期间,但凡写及潮州的诗,大都以揭阳代之,如“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等。宋代多位文人或官宦也都有赞美揭阳的诗句。王安石在《送潮州吕使君》中写道:“韩君揭阳居”、“吕使揭阳去”。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送胡都官知潮州》中也写道:“自昔揭阳郡,刺史推韩侯”,“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等等。</p> <p class="ql-block">  2、揭阳楼</p><p class="ql-block"> 为追溯揭阳历史,纪念韩愈功德,继承潮汕文化,由企业家黄畅然投资新建的五层规模地标——揭阳楼应运而生,四周以小河环绕,寓意古代护城河和“岭南水乡”。</p><p class="ql-block"> 中国著名古书画鉴赏家,辞赋家,书法家,央视发现之旅《大国人文》栏目总策划、总顾问,潮汕人陈少慈先生登楼参观后,即兴写成如下冠头联:</p><p class="ql-block"> 揭岭榕荫江水腾龙德祖千年辗转声声朗月抒秦汉。</p><p class="ql-block"> 阳楼璧锦巍峰跃虎裔孙世代承传道道瑞风卷春秋。</p> <p class="ql-block">  3、进贤门</p><p class="ql-block"> 揭阳县城原有东西南北门和进贤门。进贤门居五门之冠,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传说唐、宋时期,有7位名贤依风水地相,认定此地适合建造一座城门,于是便刻“进贤门”石匾埋于地下。到了明代,又有7位贤士选定在此建造城门并挖出那块石匾。从而就成了这座非同一般的城门。进贤门也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进贤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石筑城门,上为三层纯杉木结构门楼;首层三进5间,四周配以花格窗棂,南、北各有一门亭;上层为八角攒尖琉璃亭阁;明清时为击析施更场所,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声随风吹送,驱散朝雾,迎来霞晖,声闻全城,故有“礁楼晓角”之称。整座建筑虽规模不大,却飞檐翘角,朱栏雕栋,雅致堂皇。</p><p class="ql-block"> 早年,地方官赴任都要从进贤门走过,以取吉祥之意。男子娶妻或者学生升学,也都要在进贤门走一遭,笃信如此便会妻子贤惠、学子高中。这个习俗保持至今。常有家长带着即将高考的孩子来进贤门走一遍或者绕进贤门城楼转几圈。</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进贤门,门前坐落一对石狮,右边配“三江之源”,左边竖“碑记”,也不失为一处古朴精巧景点。</p> <p class="ql-block">  延续了明清两代的揭阳县城宣化街,于1926年改建后更名为中山路,成为解放前揭阳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一度衙门林立,商铺密布,25座通衢牌坊高耸。</p><p class="ql-block"> 为了感受揭阳古城的历史文化风韵,我夫妇特地赶早,居民和游客稀少之时来到揭阳老街中山路,拍下了数幅古城街景。</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清晨的揭阳老城。</p> <p class="ql-block">  揭阳学宫曾经是共产党粤东根据地的活动地点,时任粤东党组织负责人的周恩来每次到揭阳指导工作,都在此落脚,现已辟为革命纪念地对外开放。遗憾的是,我们前去参观时,恰逢周一闭馆,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  四、汕头特区</p><p class="ql-block"> 1、历史演变</p><p class="ql-block"> 汕头市位于韩江三角洲南端,北邻潮州、揭阳,西邻普宁,东南濒临南海,因华侨众多,侨乡侨情浓郁,于1980年10月,与厦门、深圳、珠海同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汕头自唐代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宋时隶属潮州府揭阳县,元朝称“厦岭”,清朝归澄海县,康熙年间建汕头炮台,雍正开始称汕头,1860年开埠,成为对外通商口岸,1921年与澄海县分治,独称汕头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中心城区拥有内海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2、小公园</p><p class="ql-block"> 小公园是当地民众对汕头古城的习惯爱称,坐落于汕头金平区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以“中山纪念亭”为发端,以“四永一升平”的一道道骑楼老街呈一轴、两核、三区,环型放射状向几个方向展开,形成一片古街区;拥有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近代骑楼建筑群,且多数是早年“下南洋”的华侨返乡投资建设的,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汕头街区的原貌,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成为汕头老城的核心文化地标,其夜景更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小公园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3、跨海大桥</p><p class="ql-block"> 南澳跨海大桥连接汕头市区与南澳岛(县),起于澄海区莱芜围,跨越后江湾海峡,经凤屿岛,终于南澳长山尾平角口,接入南澳环岛公路。</p><p class="ql-block"> 大桥采用介于梁式桥和斜拉桥之间的半柔性矮塔斜拉结构,由水上主桥、东西引桥、东西引道、两座桥塔、桥墩及各条匝道组成。其中,莱芜围至凤屿岛段呈西南至东北向布置,凤屿岛至南澳段呈西北至东南向布置。桥梁跨海段全长9341米,连接线全长1739米。全线为时速80千米的双向二车道二级路,路基宽12米,桥梁净宽11米。大桥于2009年1月动工兴建,2015年1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p><p class="ql-block"> 南澳是广东省唯一海岛县,也是当时唯一没有实现与陆路交通相连的县,其陆、岛交通完全依靠轮渡,严重制约着南澳的社会经济发展;大桥建成后,充分发挥南澳岛深水港口、海洋渔业、旅游资源等优势,促进南澳岛乃至汕头市的整体经济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南澳大桥属于付费通行桥。但乘坐公交车则无需乘客额外付费。据笔者对客车通行大桥全程计时,以70至80码时速,行驶约11分钟。</p> <p class="ql-block">  4、北回归线标志塔 </p><p class="ql-block"> 被称为“自然之门”的汕头南澳岛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青澳湾绵延两千余米的新月形金黄沙滩海岸边,在海天一色,苍翠林木映衬下傲然挺立,更为美丽海湾增加无限魅力。</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会穿过“自然之门”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到地台中央,形成“立杆不见影”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自然之门”塔基平台上移步换景,只见蓝海、白浪、金滩、青山、绿树一脉相连,遥相呼应,而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光影下,标志塔更显示出不同气势,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真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据称,汕头的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金平区鸡笼山南麓,于1986年6月20日竣工。</p><p class="ql-block"> 回归线是地球南、北温带与亚热带间一条看不见的假想分界线。一般可近似为南、北纬23.5°。脚跨回归线,一脚在温带,一脚在亚热带。回归线标志塔是标志地理学上回归线经过地方的建筑物,除对天文、地理、土壤、生物、气候等科研具有重要意义外,可使人们更直观看到这条纬度线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截至2019年11月13日,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已建有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由东向西分别是台湾花莲2座、嘉义,广东汕头2座和封开、从化,广西桂平、武鸣,云南墨江、西畴,成为世界上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北回归线所经过的16个国家和地区,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唯有经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4省的地区,却是林木繁茂,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被称为“神奇的回归绿带”。</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青澳海湾</p> <p class="ql-block">  海湾一端的远处,一岭由高到低的苍翠青山,犹如一条巨大鳄鱼将头伸进大海,正如饥似渴地吸水。</p> <p class="ql-block">  海湾的另一端</p> <p class="ql-block">5、启航广场</p><p class="ql-block">启航广场位距南澳大桥收费站约千余米之遥,是利用汕头到南澳岛跨海大桥建成前的长山尾轮渡码头改建的一片集停车、中转、休闲、购物、娱乐、观光为一体的新景点,更是一个适合极目远眺,闭眼静思,闲坐养性,漫步健身;想浮云野鹤,看海天斑斓,观渔舟泛飘,睹风帆往复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启航广场赋予这片旧码头以新的形象与活力。尤其是在临海处竖起一支高大刚劲的古铜色船锚,向游客展示着昔日海上劳作者的艰苦人生和坚毅沧桑。因此,所谓启航,是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象征着新起点依然在每个人脚下。</p> <p class="ql-block">  在启航广场远眺南澳跨海大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