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 工具无知会导致伤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无知会产生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语言语音音节没掌握,闹的不仅仅是笑话,其实,也是因为工具无知所涉及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不足,或者工具认知局限,这是事实存在的。之所以说是工具无知,因为人学习语言是环境影响所导致的,加上学习模式是大量模仿,而不是语言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仅仅是靠机械模仿或者自我认知掌控的模仿,这种模仿,其实是工具认知局限或者以自我认知为基点的认知方式,并不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或途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实中,最为严重的是语言工具学习与使用中存在镜像功能的错误。譬如,孩子因为父母的某种伤害(或被孩子仇视),孩子所使用的镜像功能却不是正常状态的,当孩子心理出现仇视,父母的行为与语言,都被孩子“翻篇”式的进入工具作用的反面,如爱,孩子所对应的是恨或毒,送饭,视为讨好等等。人们在相处中,由于工具认知不足,或者缺乏相关知识,最终会陷于沟通的泥潭中,一筹莫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不是万能,也不是完美,它有很多需要人去认识的,尤其是工具认知及工具思维等诸多内容。</p> 工具认知不足也会导致伤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无知会受伤害。我曾用“刀”作为工具,无知,就是误把刀刃视为f刀柄,握得越用力,受的伤越重。工具无知,更会相信自己的“听”与自己的“工具心理词典”,最终定义为“一定是这样”的结论。事实上,工具无知的伤害与工具认知不足的伤害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不足,就是语言工具使用过程中,或者被镜像被心理词典解读过程中,个体自我认知所出现的认知局限及“有知“的局限所导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不足,如“我爱你”,这个话语,字面上的意思,是可以理解的,当说这话的人,却是工具作用与意义的“关键”,相信家庭的孩子,若是父母说的,他们会获得的情绪情感认知不同,归属是可信度高的,但不是一定或者唯一,因为事物与事实的多样性,也导致了语言表达与多因素结合后出现的异化。若说“我爱你”这话的是陌生人,人们自然是会甄别它,可仅从话语来或者从欲望角度来进行的非甄别的情绪化处理的,往往所面临的不是话语带来的安全与愉悦,更多的是不可预测和难以想象的未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不足(或局限),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人的认知建设与发展,更会影响人的自身建设与发展。</p> 工具认知中固有反应模式所导致的伤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并不是简单的说说,不是自我理解的想当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与工具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所形成的工具情感是不能忽视的。人们并不知道的工具相关的奇妙世界。为什么家长教不了孩子?其实,其中,可能就是因为工具所导致的问题,却不为人所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工具认知反应中的情绪的应激反应与处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听到他(她)一说就烦”,看似简单的这一句,却揭露了言语与情绪的联结模式。这个人这个声音一进入耳朵,并不是顺着言语所承载的信息对所说的事件进行考究或探讨,而是直接进入情绪的处理模块,并得出“烦”的排斥“结论”与采纳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工具认知回归于自我认知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常常说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在自我认知世界里,而不是总在语言沟通世界里。孩子会根据自身的欲望或需求来进行认知调整。信息通路(听觉)不一定是永久性洞开的,而是根据自身认知在自我意识中进行调整处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工具认知受欲望(或兴趣、需求)等操控,会进行认知注意调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一个人做笔记时,他在写字(信息编码中)时,认知意识会在听与写之间交替调整。当失去兴趣或关注程度时,认知便发生变化的。生活中,你会发现:孩子在玩手机,旁边的父母喋喋不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篇幅问题,不一一赘述。</p> 工具加工过程所导致的伤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加工过程中所导致的伤害。在德育工作中,从工具使用中发现一些人的溺爱行为对孩子的伤害,也是对家庭的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问题,或者自我认知局限,不管是何种工具问题,都会受工具认知影响,当然,无知所带来的伤害是无法自我评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使用工具过程中,并不是依据事实来客观加工的,而是受工具掌握程度及自我认知制约的,这就给工具使用带来了非客观性(主要是主观性)。这非客观性说明了工具使用的客观事实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学习,孩子在加工过程中是遵循利好原则的,并不会遵循事实(可能有客观认知不清的事实存在)。对于已发生的事情,还可能存在忽视、遗忘等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凸出的还是利好所导致的利己加工模式。孩子犯错误,他不会就自己的错误来加工,而是受“趋利避害”的心理影响,进行利好加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家长到学校来处理孩子问题,总是“我孩子说”“我孩子说”,而不是问事情的真相。这种把“孩子说”等同于客观事实存在,这是语言工具中所导致的伤害。不管是何种关系,加工过程因利好原则,受伤害方往往是涉及方。</p> 个体认知解读所导致的工具伤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是存在个体认知解读的。现实中,人们使用工具,并不是翻阅工具书来进行认知校对的,而是直接通过个体认知的心理词典进行解码释义的。由于生命个体的工具心理词典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必然导致在解码释义过程中,会出现替代或借用等现象。人们(包括行为主体本身)并不重视心理词典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体自我认知中,对于同一词语,由于边界模糊或者认知混乱,会出现别样的认知对应。这有点像指桑骂槐中的“桑”与“槐”的非正确的对应性。词语作为工具在加工使用中,会出现种种不为人知的“乱像”。尤其是“喜欢”、“讨人喜爱”、“钟意”、“钟情”、“爱”、“爱情”、“迷恋”……等相关情愫交汇的地方,常常会出现错觉与混淆的问题。当把“喜欢”与“爱”混淆的时候,人是会产生错觉并感到被伤害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个体认知解读中,最为凸出的应该是“爱”与“恨”的情愫,事实上,它们可能是情感主体的“正反面”,“爱”翻过去,人们会看到“恨”,把“恨”翻过去,人们却不一定看到“爱“,因为人使用工具过程中还与其他因素关联。最为严重的是“混乱”,有点像:你语言所想承载的是A信息,可对方的世界里并没有A,他只是根据自身的理解,在“A可能值”中找“自认为是这样”的“A”来下定义。离谱的是,回应的是“是”,行为表现的却是“否定”或“反对”。这就是人们所看到的“对着干”。</p> 工具自我认知使用模式所导致的伤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使用模式所导致的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面,我们讨论过的言语—情绪的应激反应模式,这在家庭中常常看到,并成为家庭成员学习与大量使用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更有效便捷的激活情商反应,更利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与发展,反面作用是直接进入情感伤害。家庭教育中,孩子常常采用这种认知模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的模式没有好坏,这就如我们刚讨论过的,不能用二元认知模式来解读工具功能。关键是认识与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实中,一个靠“要挟”获得欲望满足的,同样会使用这种模式来进行沟通对话。这种认知模式,使用不恰当,对导致认知偏差,并被利用,最终会用自己的人生来结算,买单的还是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言道: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话是这样说,但不是所有人能有效掌控自己,并有效地解决“自我惩罚”的错误方式。听到别人说话讽刺自己,便生气恼怒等等。或者,学生没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生气;孩子不听话,做错事,家长生气等等,都是工具认知使用模式。对错都是局部的,或者不是完整的,关键是工具认知加工的模式,需要给予认知更阔的“域”,能多角度地看事件、看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或实质,这样,才会有好的工具认知使用模式。</p> 工具对脑建设的伤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对脑建设的伤害。目前,这是最新的课题。为什么工具会对脑产生伤害?这是因为人在使用工具出现的利好加工及自我保护主义等,这些会帮助人为服务自己而放弃“客观事实“的存在,从而扭曲认知。所有扭曲认知都会给人以错误且“病态”的世界。在语言暴力世界里,陈述的“被伤害”事件,恐怕都是亲人,尤其是父母的“标签”,如“笨蛋”、“傻瓜”、“蠢货”………这些消极“标签”,不仅仅是行为的“辩护”,也是自己灵魂的“栖息地”,最终的结果还是伤害,有些人被伤害得体无完肤的境地,或者走向绝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为严重的是大脑认知与建设利用。一旦个体自我认知中承认了该标签,标签就会成为借口或者护身符,更或者成为攻击的工具。当考试不考好,最快速的反击:“你不是说我蠢货吗?(肯定自己是蠢货)”事实还是事实,并不是工具所能完美阐释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期错误的工具使用,会使行为主体停留或者刻意成为“标签”的角色,更或者是作对式地放弃真实的自己,而故意戴着“标签”面具去扮演这种人生。最为严重的案例:幼儿园里被强迫扮演“贼”、“坏人”,而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做名副其实的恶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工具对大脑的影响,更需要深入学习,真正获得改造大脑的工具“利器”。</p> 掌握工具并娴熟驾驭的重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社会人,不同阶段,认知不同。很多时候,总处于一种“雾里来雨里去”的混沌状态,人们却又觉得自己是清醒的。人的生命认知局限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工具学习上,人们处于一种生活语言的环境中,并习得这样的语言工具认知水平与能力实际。在学习上,更喜欢这种“自我满足”的状态,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家庭语言的模式,是生活局限性(或者说是局部的工具作用所导致的局部认知)的学习使用工具模式,它是建立于大量模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工具学习认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语言问题),并非科学。孩子在学校环境内,所进行的认知学习与家庭语言工具使用不一致,因为家庭生活中注重语言工具的实用性,而不是科学性与高效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凡是工具学习与使用,都有一个学习到掌握的过程,无知的人却大放厥词,说要什么“快乐教育”。“快乐”翻过去,就是“痛苦”,有些人是看不得“痛苦”的,不是翻篇,而是“挖除”。这种离谱的认知与做法,可不可以说是一种愚蠢之人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实研究表明:所有工具学习到娴熟驾驭,都验证了“万小时定律”及其时长与能量加持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的娴熟驾驭,才能达到人们所想要的工具使用的愉悦境界。</p> <p class="ql-block">(图文无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本文属于话语人生系列,和大家一起去认识语言的神奇世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文章涉及内容是以语言工具为核心的谈论范畴。对于人的认知、思维、语言工具的认知驾驭、生命建设、自身认知、命运建设等可能都有帮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多谢参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多谢转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作不容易,望赏脸的、路过的、有收获的帅哥美女,给予点赞、转发➕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