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出处》</b>汉纪 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大意】</b>刘邦觉得韩王信有武略,他所在的区域紧邻战略重镇,比如北边的巩县和洛阳,南边的宛县和叶县,东面又有淮阳这样的要塞,这让刘邦感到不安。</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把韩王信迁往北方,将太原郡的三十一县划为新韩国,让韩王信在晋阳建都城,同时负责守卫边疆以抵御匈奴。</p><p class="ql-block"> 韩王信上书称:“由于韩国位于北部边境,时常受到匈奴侵扰,而晋阳距离前线过远,难以有效防御,请求将首都迁移到更接近边界的马邑。”</p><p class="ql-block"> 刘邦同意。这年秋季,匈奴军队包围了马邑,韩王信多次派使者求和。</p><p class="ql-block"> 汉朝派军队前往救援,得知此消息,怀疑韩王信可能怀有异心。于是,朝廷派人去质问韩王信。</p><p class="ql-block"> 韩王信担心自己被杀,于是选择了向匈奴投降。</p><p class="ql-block"> 因此,冒顿单于占领马邑,随后穿越句注山,进攻太原,先锋部队甚至已经到达了晋阳城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悟读】</b><b>韩王信是真的要反,还是被刘邦逼反的?</b></p><p class="ql-block"> 跟大家解释一下,韩王信跟韩信是两个人,同名同姓且同样悲剧的两个人。</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就系统讲讲这个悲剧人。</p><p class="ql-block"> 韩王信,是韩国王室的后代,他这一生,做了很多,最后又好像什么也没做。</p><p class="ql-block"> 他当过王子、将军、太尉,当然了,还当过大王,后来被抓成了俘虏,再后来又恢复了王位,接着叛变投靠了匈奴,成了反王,最后还是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他人生经历如此丰富,地位也很高,却为什么在历史上没留下痕迹呢?</p><p class="ql-block"> 原因很简单,因为除了早些时候帮刘邦拿下韩国十几个城池之外,韩王信就没有值得一提的成绩了。</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资治通鉴》还是《史记》,对于他的记载都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刘邦还是两次封他为王,并且称他“壮武”,连他手下的士卒,也被夸是“天下劲兵之处”。</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要想搞清楚韩王信叛乱的原因,必须先看清他在大汉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早在刘邦还屈居汉中时,韩王信就投奔了他,此后一直作为刘邦的小弟,跟随征战。</p><p class="ql-block"> 后来项羽围攻荥阳,刘邦逃走,留下了周苛、枞公、魏豹和韩王信等人来继续守城。</p><p class="ql-block"> 攻城后,周苛和枞公在战斗中牺牲,而韩王信活了下来,并且向项羽投降。不过,没过多久他就逃了出来,重新回到了刘邦身边。</p><p class="ql-block"> 楚汉争霸结束后,按照功劳,刘邦把他封为了韩王。但好景不长,到了大汉六年,刘邦开始对付那些异姓诸侯了。</p><p class="ql-block"> 兵仙韩信挨了第一刀,降级成了淮阴侯。随后,刘邦设立同姓诸侯王,包围这些异姓朋友。此时的韩国,完全被汉包围,成了待宰的羔羊。此时的他,没有任何反抗能力。</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邦下令把韩国北迁。当然了,对这个搬家,刘邦还美其名曰:徙信以备胡,都晋阳。</p><p class="ql-block"> 所谓“备胡”,也就是防备匈奴,理由光明正大。韩王信的应对措施是上表谢恩,并且请求把都城建在离边境更近的马邑。</p><p class="ql-block"> 理由也很高大上,都城在北方,有利于防备匈奴。</p> <p class="ql-block"> 韩王信为什么要这么做呢?</p><p class="ql-block"> 明面的理由,是向皇帝刘邦表示自己的赤胆忠心。当然,实际上他有自己的打算,这点史料没有明说,但我们仔细一想也能猜到。</p><p class="ql-block"> 刘邦已经对异性王动手了,韩王信要开始为自己谋后路,这就必然要做一些不法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晋阳离汉太近了,很容易走漏风声,而把都城建在马邑,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韩王信是准备跟匈奴干一架的,但奈何实力不够,刚去马邑半年,就被匈奴团团围住。</p><p class="ql-block"> 向刘邦求援,援军又迟迟不到,韩王信没办法,只能求和。而恰巧,使者知道了此事向刘邦报告,刘邦大怒,发文斥责。</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管是主动也好,还是被动也好,韩王信当时都只能反了,并联合匈奴以自保。</p><p class="ql-block"> <b>有时候,选择并非出于本意,而是被环境所迫,不得不做出改变。</b></p><p class="ql-block"> 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很正常。</p><p class="ql-block"> 大汉内部开始打压异姓王,帝国建立还没两年,七大异姓诸侯王就有两个被废掉了(燕王臧荼被杀和楚王韩信被废)。</p><p class="ql-block"> 韩王信很自然的预见到,自己有被削甚至被杀的下场,而此时匈奴围城,不投降马上就会死,该选择大汉还是匈奴,他不难抉择。</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韩王信,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一定会反。</p><p class="ql-block"> 从职场的角度来看,韩王信的行为,其实就是一个老员工在面对公司内部权力斗争(如异姓王被削)和外部威胁(如匈奴)时,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p><p class="ql-block"> 一家跨国公司的某个地区经理,发现总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重组,并且已经有其他地区的经理因为绩效不佳或者不适应新战略,而被解雇或降职。</p><p class="ql-block"> 同时,这个经理还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试图抢占市场份额。</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经理可能感到自己地位不稳,为了自保,他很可能会与外部联合或是直接带资源跳槽。</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太正常了。</p> <p class="ql-block"> 韩王信的事,其实挺让人感到惋惜的。</p><p class="ql-block"> 自秦二世三年起,韩王信就跟随着刘邦征战四方,即便是城破当了俘虏,也还是找机会逃回了汉营。</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这样忠心的老员工,最后还是反了。</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对刘邦的打击很大。</p><p class="ql-block"> 虽然史料没记载刘邦对此事的具体反应,但是考虑到韩王信是刘邦所册封的第一位异姓诸侯王。</p><p class="ql-block"> 在刘邦还不是汉王的时候,韩王信就已经追随左右,可以说他是刘邦最早的亲信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非同姓的诸侯王中,韩王信与刘邦的关系仅次于燕王卢绾。</p><p class="ql-block"> 因此,可以推断出刘邦对于这次背叛不可能无动于衷。</p><p class="ql-block"> 所以此后,刘邦对那些并非自己嫡系部队出身的将领越来越不信任,即便有时不得不重用他们,也是各种监视。</p><p class="ql-block"> 为何曾经共患难的二人,会走到这一步呢?跟时局有关。</p><p class="ql-block"> 早些时候,韩王信是韩国王室的后裔,因为非凡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刘邦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他们是良将与明主的完美组合,即使韩王信曾一度成为俘虏,刘邦依旧对他充满信心。</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刘邦统一天下,韩王信负责一方领地,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专制君主与其分封臣子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难免会对拥有强大兵力的地方诸侯产生猜疑,而这些诸侯也会担心自己是否会遭遇像淮阴侯那样“功成身退”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如果韩王信真的成功造反,那刘邦的支持者们恐怕都将面临灭顶之灾;反之亦然,一旦刘邦采取行动对付韩王信,后者的手下同样不会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 于是,双方阵营中的人都会在各自领袖耳边吹风,说对方的坏话,慢慢的,关系再好的两个人,也会生出嫌隙,走向对立面。</p><p class="ql-block"> 其实,他们都没做错,只是时代的洪流将他们推向了对立面。</p><p class="ql-block"> 当初的张耳跟陈馀,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