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与母校的“缘”</p><p class="ql-block">文/崔霄</p><p class="ql-block">那坡中学是我的母校。</p><p class="ql-block">母校创办于1944年金秋,今年11月,她将迎来建校八十华诞。值此盛会共襄之际,不久前,在高中同学微信群里收到了“那坡县那坡中学校友信息征集公告”。点击阅读,触“告”生情,记忆的阀门再一次把关于母校尘封多年难忘的许许多多往事一一打开,心里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生为那坡人,我今生与那坡中学颇有缘份,这缘份算来应该有这么四段吧。</p><p class="ql-block">(一)“初”缘母校</p><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我于初考101分的成绩录取为那坡中学初中部的一名初一新生;记得当年那中初中部初一新生录取分数线为语文数学双科100分,我仅仅超出录取分数线一分,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当时那坡中学初中部每年在全县招录学生仅仅2个班,应该也就100来个名额吧,在乡下读书的我有幸考上,确实不易。虽然今天看来,语文数学双科100分就被录取,平均分都没及格,可在当年,应该算是“百里挑一”啦,如果按古代“科举”考试,当算是“院试”中的一名“小小秀才”吧!</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分在初中81班。</p><p class="ql-block">母校位于涝水河畔,傍依西山,也依山而建,逐级向上,梯级开发利用,寓意“步步登高”。印象中,进入校门,先是一大块平地,这平地自然而然就是2个篮球场;篮球场2边长着两排高大挺直的柏树;操场左侧空地中央长着一株大槐树,枝繁叶茂;树下有一口水井,我们的吃饭洗衣洗澡等用水就全靠这方水井;上一个大约2米高的石垒台阶便是一排宽畅明亮的瓦房,也就是我们学习读书的教室,81班的教室就在倒数第二间;在拾级而上就是一座2层楼的学校办公楼(一楼也有教师宿舍),办公楼两侧又是一排教师宿舍;再登高而上就是正在新建的教学大楼工地;而水井的左边一侧就是学校的饭堂,我们的宿舍就紧挨着饭堂,十个很简陋的木制上下架床位,分列两边串连成二排。饭堂上方紧挨着山坡的又是一排教师宿舍。</p><p class="ql-block">这就是80年代前那坡中学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平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兄妹,离开家乡,扛着老爸老妈结婚时一对红木箱嫁状的其中一只,装着简单的被褥衣物等行李来到了那坡中学。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一切又是那么的相对固定,教室、宿舍、操场,三点一线,周而复始,基本上就是我们每天学习生活的轨迹;印象中,当时学校好像还没有图书阅览室。</p><p class="ql-block">其实,当年的作息制度是每周学习六天,周日方可休息。读书是很苦的,照明电也没那么正常,晚自习也经常停电,同学们都准备了煤油灯,只要停电立马点上煤油灯,然后继续学习;大家的学习劲头很足,也都很刻苦,彼此间都在暗暗的较劲,生怕自己一不留神,成绩落后了脸上无光,对不起父母亲,无颜见家乡的亲人;晚自习后回到宿舍就只能摸黑洗个脚上床休息啦,尽管大多数人此时也已是饥肠辘辘,但基本没有任何的“零食”“夜宵”补给,只能强忍“饥饿”入眠。因为每天三餐都是“青菜+饭”或者是“白饭+汤”的缘故,大家感觉“油水”都不足,所以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当算是每周周六的晚餐加菜啦。反正那天放学后,食堂的大门不像往常先是关闭的,所有的内宿学生基本上都围等在了食堂门口,等待大门“吱呀”的一声洞开,开饭的钟声“铛铛铛”敲响,然后大家就蜂拥而入,找到自己的班级饭桌,认准自己的饭盅,两手紧紧端住,稳稳拿起,生怕其中的一颗菜粒打落。其实,饭还是那个三号米的饭,量也就那么多,只是菜确确实实是加了,有半肥瘦的猪肉片,有油豆腐,有马玲薯,还有豆芽,大白菜上也油星发亮,每个饭盅都盛得满满的,飘着一阵阵香味,搅动着每个人的味蕾;同学们有的拿到教室,有的拿回宿舍,有的在操场一角,有的靠着大树,有的倚着墙角,或蹲,或坐,或站,鼻子一闻,嘴巴一张,“大块朵颐”、“风扫残云”、“狼吞虎咽”起来,吃完了,还不时用舌尖舔着饭盅,吧唧着嘴巴,意尤未尽,这就是我们离家求学的学子每周吃到的最丰盛最知足油水最够的晚餐。</p><p class="ql-block">因为正好赶上兴建新的教学大楼缘故吧,学校就把每天的劳动课安排成搬运水泥砖,每节课每人搬运3--5块砖。运水泥砖的拖拉机当时只能拉到运动场,从运动场到新教学大楼还要拾级而上,两者落差近30米,沿着饭堂门前小路行走搬运需走近二百米。每块砖头重约50斤,力气大的同学扛着砖头健步如飞,半节课就完成了搬运任务;因为我身材比较瘦小,所以搬起来确实比较费劲也很吃力,刚开始时自己也在努力的扛搬,累啦实在没力气啦,就找根木棍穿过砖头中间的孔洞与同学一起抬搬,尽管比别的男同学多花了些时间,搬完了也累得气喘吁吁,但最终都完成了任务,没给班级也没给男同学拖后腿。</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想,当时小小年纪,不甘落后,为了学校建设,在劳动课上力所能及的奉献了自己的些许力气与汗水,目的是为了让教学大楼早日建成,让更多的学弟学妹能早日享受到更好的教学环境,心里还真是美滋滋甜滋滋的。</p><p class="ql-block">因为个人的原因,在那坡中学学习了一个学期后,我转学回到家乡的初中就读。</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与母校的“初”缘。</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