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我家离老舍故居很近,经常骑车路过。却从未进去参观。2019年3月6日,带着相机步行出去,路过这里。时间充裕,于是进去拍了一些照片。<br></b><b>老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由于他的作品取材于周围的市民,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他的作品改编成的戏剧、电影、电视剧家喻户晓。<br></b><b>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br></b><b>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br></b><b>—————————<br></b><b>老舍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该故居是老舍解放后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在此创作了《茶馆》等20余部剧作。<br></b><b>该故居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老舍夫人回国捐献了部分老舍的字画、古董,同年有偿捐献了老舍故居予国家,第二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在故居的原址正式建成老舍纪念馆。 </b></h1><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丹 柿 小 院</b></div><b>2024年10月22日,北京,老舍故居“丹柿小院”。<br>这个秋天,我家附近的老舍故居“丹柿小院”忽然“火”了。<br>“十一”假期,我出去买菜路过。发现从胡同里排出一队长长的队伍。我想,可能是旅游的人在排队参观。<br>今天又从那里经过,看到胡同里从南到北又有很多人在排队。走过去看,门口还设了保安岗。按照参观出来的人数往里放人。<br>2019年3月,我曾经带着单反相机去拍照。那时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多少人。可惜是初春,柿子树还没返青。<br>现在想去拍照,恐怕要起个大早去排队了。<br></b><br></h1> <h1><b>老舍纪念馆——“丹柿小院”<br></b><b>2014年10月23日,老舍纪念馆——“丹柿小院”。<br></b><b>早晨带着相机去老舍纪念馆。8点半,已经有人在排队。9点开门,第一批进去。<br></b><b>院里高大的柿子树硕果累累,金黄色的柿子衬着绿叶煞是好看。<br></b><b>老舍先生的遗像静静地摆放在室内。书房里文房四宝齐备,仿佛还在等着先生奋笔疾书。<br></b><b>阳光透过纱窗洒进室内。在这个温暖的秋日里,想起老舍先生的传世之作,以及在太平湖畔的决绝一跳,感慨万千。</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