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沿海游第一部分 福建泉州篇

太阳

<p class="ql-block">文字:李性刚</p><p class="ql-block">摄影兼校对:孙际芳</p> <p class="ql-block">  一、泉州史话</p><p class="ql-block"> 泉州市位于厦门和福州间,向海东望,可目接宝岛台湾,有“滨海佛国”之称道、“闽南蓬莱”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泉州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不仅经济总量领跑全省,还创造出享誉海内外的“泉州模式”和多个“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 泉州被称为闽南文化的源头,至今已有1750多年的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并唯一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p><p class="ql-block"> 泉州兴盛于唐朝中期的中原人南迁并定居于晋江和洛阳江两岸。迄今为止,许多家族姓氏对应的郡望堂号,即代表泉州人来自古代的中原。经过几个朝代发展,泉州逐渐成为世界知名大港,形成了十分活跃发达的经贸交流。</p><p class="ql-block"> 泉州境内有数家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20余处。但是作为旅游者,无论是有备而至,慕名而来,还是随心所欲,见子打子,每到一地,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意趣喜好,有选择地游览,不可能将该地美景一览无余。我夫妇自然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二、滨海佛国</p><p class="ql-block"> 由于世界各地、各类人群的纷至沓来,在带来经济贸易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信仰和宗教文化。因此,在泉州,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除中国的儒、释、道三大宗教庙堂外,还有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等的教堂。故,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和“众神的人间办事处”。这个现象,更映证了泉州人的开阔豁达,具有求同存异的博大包容性和宽广胸襟。</p><p class="ql-block"> 各路宗教信仰者既为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动场所,还通过这些场所,培养造就了众多著名宗教大师和专家学者。不少高僧、高道受朝廷封号,许多著述成为宗教典籍。这些宗教胜迹、历史文物,宗教精典,融汇成一部深邃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史诗,既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也成为世界罕见的一大奇迹。因此,在泉州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曾感慨道:</p><p class="ql-block"> “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p> <p class="ql-block">宝筏济迷津寺启承天三界同沾法雨</p> <p class="ql-block">金绳开觉路灯燃闵海众生共证菩提</p> <p class="ql-block">1、通淮关岳庙</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通淮关岳庙是泉州宗教文化景观中,人气最最旺盛的一座祭祀武帝关羽的著名古迹,也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武帝庙。那么,何谓通淮关岳庙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看“通淮”二字。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关帝庙碑》载:“我泉郡城南隅有街曰‘通淮’,庙祀关帝,由来已久。”可见,“通淮”二字,仅是为该庙所冠的地名前缀,并无任何宗教含义。</p><p class="ql-block"> 其次,再看“关岳”二字。据史料记载,关帝庙原本主祀关羽,民国三年 (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为现名。</p><p class="ql-block"> 通淮关帝庙始建年代和初始规制已无考,相传建于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间按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风格重修,天启元年增扩;清•乾隆年间增建崇先殿,民国十六年火灾后再次重修,上世纪90年代整修如当前状。</p><p class="ql-block"> 整体分为主殿和左、右二堂,各有前厅、正殿、后殿三进。主殿称“武成殿”,祀三国关羽和南宋岳飞,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右为“三义庙”,“祀三国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旁边配祀诸葛亮”;左为“崇先殿”,祀关羽之曾祖、祖、父三代神牌;总体形成结构对称、三殿并峙、巍峨壮观的近1300平方米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庙内保存着宋代大儒朱熹手书“正气”和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以及历代泉籍文士名贤之石刻、楹联等遍布,内涵异常丰富。众多楹联难以一一抄录,仅选摘几副冠头联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1)、大门石柱冠头联:</p><p class="ql-block">通荆门制曲,谰言骂使,实严争汉鼎;</p><p class="ql-block">淮水西和戎,遗恨朝天,空谱满江红。</p><p class="ql-block">2)、下殿石柱冠头联:</p><p class="ql-block">通侯汉寿崇勋爵,淮镇金人怜节威。</p><p class="ql-block">3)、前殿外石柱冠头联:</p><p class="ql-block">通春秋而崇汉统,淮南北屡扫金师。</p><p class="ql-block">4)、正殿石柱冠头联:</p><p class="ql-block">通津绍渊源,敦兄事而得师资,义闻春秋光赤汉;</p><p class="ql-block">淮扬严保障,固南天以恢北地,誓收幽蓟饮黄龙。</p><p class="ql-block">5)、中贴壁柱冠头联:</p><p class="ql-block">通明光大仰二公,拒婚非愎,奉召非愚,平生无改春秋义;</p><p class="ql-block">淮海江河流万古,震夏有威,餐虏有志,合传遂熏班马香。</p><p class="ql-block">6)、另有一副无记挂于何处:</p><p class="ql-block">通春秋,如我惟考亭纲目;淮左右,祀公迈岳庙馨香。 </p><p class="ql-block">7)、另外还以几幅楹联也颇具深意:</p><p class="ql-block">志在春秋功在汉,</p><p class="ql-block">心同日月义同天。</p><p class="ql-block">刘封未足嗣宗,魏何人?吴何人?谁使三分成敌国?</p><p class="ql-block">宋高焉能继统,徽安在?钦安在?可怜百战不归銮!</p><p class="ql-block">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p><p class="ql-block">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p><p class="ql-block">指日雄心医社稷,</p><p class="ql-block">凌云大义壮乾坤。</p><p class="ql-block">还有“觉世真经”并合“劝善书”两通碑刻立于三义庙左壁,内容略。</p> <p class="ql-block">2、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泉州西街的开元寺,是福建省规模最大,历朝代地位最高的佛教寺院,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先后更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称开元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开元寺被毁重建;元代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后又被毁;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由惠远僧主持重建;永乐六年(1408年)再次扩建,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设计精妙,构筑壮观,传说神奇,规制独特、艺术绚丽,景色秀美,文物珍贵和卓越声誉,吸引着成千上万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内石柱上悬有朱熹所撰,弘一法师所书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主体建筑之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现存建筑物为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巍峨壮观,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斗栱上精雕细刻着24尊“飞天乐伎”,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内有一东一西,建于南宋时期,相距约200米的两座仿木楼阁式八棱五级石塔。东名镇国塔,西名仁寿塔。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原为木塔,先后改建为砖塔、石塔,塔基须弥座上浮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 (916),也经历了木塔、砖塔、石塔的华丽转身。</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双塔通高均近50米,历经了台风侵袭,地震摇撼,至今仍岿然屹然,举世罕见,成为泉州的重要标志,亦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丰碑和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石雕艺术杰作。其东塔于 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西塔</p> <p class="ql-block">3、承天寺</p><p class="ql-block"> 承天寺又称月台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皇帝赐名“承天寺”,后曾一度改称“能仁寺”。</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等十景。</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先后有弘一、性愿二位法师住寺讲经弘法,组织佛学研究会、念佛会,创办养正院,培养僧徒。</p> <p class="ql-block">  承天寺山门柱上,悬挂弘一法师题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山门西侧的甬道旁,一个悬有“月台别院”横匾的小门内,便是当年弘一法师卓锡承天寺期间的僧房,房门右侧悬挂着“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竖牌,房内展示弘一法师秉笔书写的硅胶坐像。</p> <p class="ql-block">  月台别院对面墙上,有弘一法师手迹:“南无阿弥陀佛”、“升无上道、得正法流”、“善悟无碍,永得大安”等禅悟。甬道靠墙一侧,是与七座佛塔相间的几株高大古老榕树。奇怪的是,几座佛塔上,从来不见鸟儿栖息之痕迹,所有榕树枝蔓,也不越出墙外,造就出“塔无禽栖”、“榕不过墙”的绝妙奇观。</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在全州承天寺住锡期间,抗战正酣,他不仅往来于开元寺、承天寺、铜佛寺等传经授法,还曾倡导:“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表达了作为一位佛教徒的拳拳爱国之心。</p> <p class="ql-block">  4、关于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说到承天寺,忍不住要说说弘一法师,即俗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的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等,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晚号晚晴老人,法号释弘一,被尊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5岁丧父,18岁遵母命与俞氏成婚,育有李准、李端两子。成年后的李叔同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曾私刻“南海康君是吾师”印;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长班”师从蔡元培,与黄炎培、邵力子等同窗共读,目睹家国破败,常将爱国宏愿寄于诗词,曾挥毫而就爱国悲愤诗十余篇。</p><p class="ql-block"> 1905年,蔡元培被通辑,作为同党的李叔同在劫难逃,无奈之下,东渡日本留学。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几乎样样精通的文艺天才李叔同在日求学期间,与房东女儿结为伉俪,相依相伴6年后,迎来辛亥革命胜利。</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李叔同再也无法在日本的温柔乡里消蚀青春,决计回国报效桑梓,于1911年3月携日本妻子定居上海,先后受聘城东女学音乐教师和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p><p class="ql-block"> 1914年冬天,李叔同受儿时好友许幻园身世处境影响,写下至今仍传唱不衰的传世佳作《送别》:</p><p class="ql-block">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p class="ql-block">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p class="ql-block">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p><p class="ql-block">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p class="ql-block">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p><p class="ql-block">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p><p class="ql-block">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p><p class="ql-block">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为南京大学谱曲出历史上第一首校歌。</p><p class="ql-block"> 生当乱世,面对国家积贫积弱,军阀割据等残酷现实,在培养了诸如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颇负盛名的文化名人后,李叔同终于抛却红尘,舍弃妻儿,走上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路,于1918年8月19日剃度于杭州虎跑定慧寺,从此断绝尘缘,遁入空门,超然物外,法号释弘一,时年38岁。</p> <p class="ql-block">  此后,这位鸣响一时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几乎废弃所有专长,嬗变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高僧,宗教庙庭中的弘一法师,曾云游温州、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传法,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整日沉醉于晨钟暮鼓,专修律宗禅理。</p><p class="ql-block"> 亲历了九•一八和沪沟桥事变及淞沪抗战以及国府迁都等国难家悲的弘一大法师,虽然早已超然尘外,但却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的口号,还略感遗憾地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依然从骨子中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1942年农历九月初四日,弘一法师圆寂后,羽化于泉州承天寺,享年62岁。</p> <p class="ql-block">  承天寺内的弘一法师焚化升天地。</p> <p class="ql-block">由住山释向愿法师为弘一法师焚化处立碑志念。</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曾住锡承天寺、时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住持的宏船法师及爱国华侨慷慨捐资,支持庙宇修复。复建后的承天寺殿堂楼阁,垂檐飞甍,规模宏大,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崇福寺</p><p class="ql-block"> 崇福寺位于崇福路上。估计是因寺得路名。崇福寺初名千佛庵,后改崇胜寺、洪钟寺,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寺内的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被视为崇福寺“镇山三宝”。“崇福晚钟”被列为泉州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铜佛寺 </p><p class="ql-block"> 位于泉州市中心百源川池畔的铜佛寺,西邻孔庙,寺前绿榕垂荫,水光潋滟,好一片风水宝地。寺内现存的15尊铜佛为清顺治年间铸造的大庄严佛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铜佛寺因此得名。弘一大师在泉州期间,也曾卓锡此寺,手题匾额、楹联至今犹存。</p> <p class="ql-block">  晋江石鼓庙,位于晋江五店市旁。</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岳龙山寺</p> <p class="ql-block">  三、地方印记</p><p class="ql-block"> 1、洛阳桥 </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千米处的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上段,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史载,初唐时期,社会动荡,时有战事,造成大量中原人迁居到泉州沿海一带。这些人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与古都洛阳多有相似之处,因乡愁使然,将定居点取名洛阳村,此江自然就被呼为洛阳江。</p><p class="ql-block"> 早年,由于洛阳江水面宽阔,波涛滚滚。人们只能依靠渡船往返两岸,每逢大风海潮,常常造成船翻人亡。为祈求万无一失平安过渡,人们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是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7年建成,长834米,宽7米,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伟大创举。洛阳桥使天堑变通途,极大方便了两岸百姓往来和生计。洛阳桥建成后,也因渡口之名称其为“万安桥”。</p><p class="ql-block"> 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在泉州,与洛阳桥类似,还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横跨于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间海湾的平安桥,俗称“五里桥”。此处不再详述。</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桥墩全部选用长条石交错垒砌而成,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冲击。距今已近千年的洛阳桥建设者们,那时就首创了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筏形基础”和“牡蛎固基法”。</p><p class="ql-block"> 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块,沿着选址建桥的中线大量抛下,使之形成一条江底石堤,然后在堤上建设桥墩。而所谓“牡蛎固基法”,就是为固化基石,采用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将桥基胶结成一个个牢固的中流砥柱。这种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工艺技术,成为世界上的唯一先例。至今,我们仍可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窥探它当年的模样。因此,洛阳桥被认为是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为“桥梁状元”,更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桥上现存古亭2座,石塔5座,石将军2尊。碑亭内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在泉州,与洛阳桥类似,还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横跨于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间海湾的平安桥,俗称“五里桥”。不再详述。</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上建于宋代的月光菩萨塔</p> <p class="ql-block">  这尊塑像为主持洛阳桥修建的宋代泉州太守蔡襄。</p> <p class="ql-block">  2、泉州西湖公园</p><p class="ql-block"> 泉州市政府选择在市区西北部,紧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面积达100公顷的低洼地带,投资建设了主要功能为滞洪排涝,由 “风起筝飞”、“远峰近月”、“刺桐双塔”、“古城揽胜”、“清源晚钟”、“双岛鹭鸣”、“玉桥荷色”等七个景观组成水波浩淼、绿树成荫,典雅古朴、恢宏博大的西湖城市公园。</p><p class="ql-block"> 公园的建成,引来白鹭、池鹭、夜鹭、苍鹭等为主的众多鸟类繁衍生息,成为以“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为特色,向游人展示美丽画卷和特有魅力的公共游览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p> <p class="ql-block">  3、五店市</p><p class="ql-block"> 首先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五店市”,并非现代行政区划的“市”域概念,而只具有“街市”、“市场”或“地名”属性。</p><p class="ql-block">五店市位于泉州市属晋江市中心城区,以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构成了晋江一份厚重遗产,成为闽南传统文化标志和镶缀在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人们可以通过“五店市”触摸晋江市的千年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从图片看出,五店市这个被淹没于现代化高楼林内的红砖古建群,可谓闽南规模最大的古建筑集合。据文献记载,唐开元六年置晋江县,下属“青阳”都。随着南来北往人多,有青阳显赫大户蔡氏第七世孙5人,各自建房开设食店以方便客人,由于货真价实,美味可口,被行客赞为“青阳蔡,五店市”。从此,五店市便作为“青阳”的别称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民国的千余年间,随着望族庄氏的迁入繁衍,泉州府城与青阳官员以及文人贤达间的频繁交往,五店市逐渐形成了独具影响的青阳脉流。有张廷爵、张得离父子首创“青阳八景图”、“青阳八景诗”等,说明当年青阳之繁盛。例如:</p><p class="ql-block">锦绣阳山丽宇堂,奇葩茂树郁苍苍。</p><p class="ql-block">碧空捧日沐春艳,绿水环山奕世昌。</p><p class="ql-block">翠竹吟风迎福瑞,青梅梦雪溢芬芳。</p><p class="ql-block">岭峰眺望三台景,古石反庚南国扬。”</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大量青阳人闯荡菲律宾及港澳台等海外各地,一些侨胞富商返乡集资扩建新修,五店市遂成为相当规模的集镇。</p> <p class="ql-block">  淹没在一片高楼大厦中的五店市全貌。</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晋江市在城市改造中,决定保留梅岭组团作为民俗文化保护区。于是,五店市传统街区在沉寂多年后,再次跃入人们视线,目前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p><p class="ql-block"> 街区内遍布诸如宗祠、寺庙、民居、商铺等明、清至现代的各种风貌建筑。其中有夯土民宅,红砖小舍和中西合璧的西洋靓楼以及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等100多处;保留着南音、布袋戏、高甲戏等广泛流传于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五店市流传着诸多古今名人佳话。其中“五店市”三字便是从明代大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瑞图的书法作品中集字而成。</p><p class="ql-block"> 庄、蔡是青阳的两大姓,各自建有规模宏大的祠堂或家庙。犹以庄氏祠堂门口关于科考的对联极能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一榜三龙齐奋,五科十凤联飞”。意指庄氏家族曾有三个人同年一起考中进士,而且每科都考中两个,五科就考中十个举人。</p><p class="ql-block"> 徜徉于五店市内,可以看到传统晋江的大厝小楼;走出由湖光西路、梅园路、南山路、洗马池路构成的外围,可以仰观晋江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进入五店市内主题各异的大小展馆,更能引发怀古幽思之情。</p> <p class="ql-block">  很多这类仅能容一人通过的窄巷。</p> <p class="ql-block">  四、街市见闻</p><p class="ql-block"> 早在13世纪,泉州这座南方海港城市,就被意大利商人誉为“光明之城”,或被华夏先辈视为神祇圣境、阆苑仙葩。千百年来,人们在晨钟、喧华、繁盛、暮鼓和宁静的交替中,赓续着虔诚、仁爱、香熏、纸焚、跪拜、敬奉的传统规制中迎日送月,享受生活的滋味和拥抱世界的热情,很有点古诗所云之意境:</p><p class="ql-block">三竿红日晓辉辉,流水平芜燕子飞。</p><p class="ql-block">芳径露香花锦碎,深山云暖蕨芽肥。</p><p class="ql-block">乌纱别制笼头帽,白苎新裁称体衣。</p><p class="ql-block">社鼓冬冬桑柘外,野翁扶醉蹋歌归。</p> <p class="ql-block">  1、西街古巷</p><p class="ql-block"> 最具代表性的人间安乐乡,当数开元寺围墙外的西街,墙内始终保持着安静肃穆,而墙外则是一片尘世喧嚣。在这里,没有什么能打乱当地人维持了近千年的生活节奏。一条条脉络,栖身于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外,从历史深处延伸至今。</p><p class="ql-block"> 西街是泉州开发较早,保存完整的一条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建筑。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院古厝以及所承载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串接起来,构成一座古建筑博物馆,既蕴含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 在这条街市中,小吃店鳞次栉比,面线糊、土笋冻、姜母鸭、润饼、醋肉、香肠……泉州的特色小吃几乎能在此尝尽。而走进那些如毛细血管般的任意一条古巷,则老城那悠闲的慢节奏日常生活又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西街古巷那原始意蕴深邃的石板路上,更能让人默念或回忆那历久弥新的古老记忆。在巷道内,随处能见到早已斑驳的古厝屋脊那些被青苔覆盖的漂亮燕尾翘依旧如往,其中有许多名人故居。</p><p class="ql-block"> 诸如五塔巷35号廖宅,保存完整的二落五开间;会通巷58号严宅,是砖雕壁图的三落三开间;三朝巷的中医世家潘祥麟老宅;古榕巷保留着明代著名理学家、有“泉州第一通”之誉的陈紫峰旧居;通政巷4号古厝,是清朝四川总督苏廷玉自5岁起就读,告老还乡,叶落归根的故居。该宅五进五开间,配以燕尾脊结构官厅,东西各6个侧门,东边20开间长廊。如今,正是供游人体验多种多样闽南文化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诗人舒婷(龚佩瑜)的老宅也在西街古巷的旧馆驿。无记是不是舒她在《籍贯在泉州》的散文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宅位于泉州城内的旧馆驿,面对古老的东西塔。七十年代初我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穿梭,经七姑八叔的指点,方寻到我的亲亲二伯婆。跨过尺多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硬条凳,喝手制的新茶。家的感觉就在这些刷洗得木纹斑驳的案桌、影壁、窗棂;微微发黄的字画;龟裂的方砖;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甚至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p><p class="ql-block"> 除西街外,还有诸如中山路、涂门街、状元街、南俊巷……都是被赋予深厚历史积淀,展示朴雅气质的地方。在寺庙的残柱间、重器上,在老宅的天井里、鸱吻口,甚至连那些千年古树的枝蔓,仿佛都记录着泉州学子们曾经诵读的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p> <p class="ql-block">  2、定心塔</p><p class="ql-block"> 不采用底空无人机飞升到一定高度,要想将开元寺内东西相距很远的姊妹塔摄入同框,是绝对办不到的。可巧在一张老街区景点分布图上,找到了距离开元寺对门街不远处一个名叫“定心塔”的标定位置。于是,我夫妇拿着地图并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被围在井亭巷69号肖姓人家小院内的“定心塔”。</p><p class="ql-block"> 据主人介绍,定心塔又名城心塔, 建于明万历年间, 重修于清乾隆年间,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高4.5米。底座采用花岗岩筑砌,其余皆用红砖砌就。塔顶置葫芦形塔刹,塔身涂抹石灰,每层各错位设置佛龛四个。塔边有玉泉井,井亭巷因此得名。由于历史原因,古塔被围在他家的小院中。就塔的意义来说,应是古城的中心标志,其性质则是风水宝塔。</p><p class="ql-block"> 在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年代,定心塔曾险些被毁,亏了一位黄姓阿婆死活挡在塔前护着,才得以保全。阿婆说:“是宝塔护佑着居住于此的人。人们也应该且必须保护好塔。” </p> <p class="ql-block">  在与房主人采访交谈并参观拍摄定心塔后,花20元费用被主人允许登上他家的四层楼顶,远远地拍到了若干幅开元寺内的双塔同框照片。现以此视频和若干幅照片展示给朋友们共赏。</p> <p class="ql-block">  3、钟楼及小白车</p><p class="ql-block"> 结构简洁,线条明快的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街与西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建成于1935年,高13.8米,具有欧洲风格和独特意境,曾是泉州惟一的公用时钟。上部安有四面圆形、用玻璃罩着的时钟和一个风向标,中部像一楼阁,四面开窗,底层置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柱支撑,远远望去,宛若少女亭亭玉立于闹市中心。</p><p class="ql-block"> 为提升服务水平,方便游客和市民漫游古城,公交公司推出可基本覆盖古城区各主要景点的2条“小白车”旅游专线,每半小时一班,不设专门站点。乘客可随上随下,票价统一为每人次2元,长短距离不限。这一交通便民举措,方便了群众,增加了就业,搞活了经济,提高了服务水平,还为古城增加了一道靓丽风景,受到广大市民和旅游者的欢迎和称道。</p> <p class="ql-block">  五、石狮黄金海岸</p><p class="ql-block"> 毫不讳言,笔者之所以知道泉州属下还有个县级石狮市,皆因此地曾是中国最早的服装生产基地。石狮服装款式新颖,物美价廉。</p><p class="ql-block"> 其实,石狮山海交融,滨海旅游优势独具;67公里黄金海岸线岛礁棋布,碧海银滩,美丽极了,惬意极了。如果站在一个名叫围头村的地方,肉眼可越过围头湾,直视金门岛。</p><p class="ql-block"> 到泉州不到石狮永宁段黄金海岸和洛伽寺,会留下无尽遗憾。</p> <p class="ql-block">  1、观世音菩萨塑像</p><p class="ql-block"> 在黄金海岸中段近岸边,耸立着一尊高14米,由99块花岗石精雕而成的巨型观音大士像。塑像落脚点正好将洁白的十里长滩分为两个对称的正半月形,与洛伽寺隔海湾相望,共同被誉为“闽南海天佛国”和“宗教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2、远近环视十里长滩</p> <p class="ql-block">  3、洛伽寺</p><p class="ql-block"> 史载,唐朝,一位高僧从印度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播佛法,选择石狮作为落脚点,修建了洛伽寺,成为中国最早的海上佛国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却不幸后来被毁了。</p><p class="ql-block"> 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新建成于2001年3月,由赵朴初亲题寺名的洛伽寺,坐落在黄金海岸东畔的宫屿岛上。四面环水,全由一座步行桥连结着这座占地面积面积并不大,孤立于离岛上的洛伽寺。庙宇四面昼夜白浪翻涌,四季惊涛拍岸,形成了海上看庙,庙里观海,独具一格的景致,为旅游者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心中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超然世外之感。 </p><p class="ql-block"> 洛伽寺的建造风格,融合了闽南地区传统的木结构,琉璃瓦,飞檐翘角和佛教元素,显得气势恢宏。寺内的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建筑各具特色,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于孤岛上的宏伟寺庙的最大特点,是平台矮墙之外就是辽阔的台湾海峡,四周被一望无尽的大海包围,每当初升的太阳照射海面,金色光芒洒在红墙之上,整个寺宇被沐浴在神圣光辉中的那一时段,给人一种无以言表的想象和置身仙境般感觉。</p><p class="ql-block"> 无尽的蓝天,洁白的沙滩,欢闹的人群,稀异的庙庭,错落的礁石,轻拂的海风,鲜明的浪迹,给人以综合的感官享受,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看看洛伽寺被水漫金山的险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