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日,外甥女买了辆新车——电动汽车,便带其母亲出去散散心,趁机遛遛车。同时约上了我和一帮亲戚连老带小共9人去了一趟浙江奉化的蒋氏故居。一进蒋氏故居,丰镐房厨房里的三眼镬灶,立马吸引住了我的眼球。<br> 我曾经的家使用的也是这样的三眼镬灶。多么熟悉的镬灶,用柴禾做饭的镬灶,曾经是我的9口(最旺时为11口)之家一家人的生命源泉。那一天天,一餐餐,妈妈围着灶台忙碌的身影和妈妈的味道,令我永生永世不会忘。<br> 我们浙江乡民称烧火做饭之设备为镬灶。镬灶多用砖和黄泥砌成,有大灶和小灶之分。所谓的大灶和小灶是指镬灶的大小,其主要跟一户人家的人丁多少有关,但结构基本相同。<br> 这种镬灶由镬灶头、镬孔、灶山三部分组成。镬灶头是烧饭做菜的台面,其高度一般至成人的腰部。上装有铁镬。一般是安装大、中、小三口,小镬用来炒菜。中镬用来烧饭。大镬平日里用来煮猪食料等,逢年过节时则用来蒸馒头、做豆腐、焐粽子、猪头肉等。两个镬之间的内侧装着汤罐,用来烧水 。只要提前灌满水,洗镬的热水取用极方便。烫酒,特别是自家酿的糯米酒(黄酒),冬日里将酒壶沉入汤罐,稍候便可烫得恰到好处。<br> 镬孔是烧火的地方,外小内大,其形如黾,黾即蛤蟆,故古时灶字亦写作竈,最初指的便是镬孔。<br> 灶山是灶台上隆起的部分,其形如山脉,用来排出烧火时的火烟,其一端多沿房屋的墙体而上,并在墙壁上打一个孔通向屋顶,称灶山筒,将火烟排除屋外。<br> 其时浙江侬家,无论贫穷还是富裕,这种镬灶必不可少。镬灶在哪间,哪间就被称作镬灶间。而镬灶间中与镬灶搭配使用的,会有很多器具。在镬灶前,除了水缸外,往往还设置有放置炊具、刀具、箸笼、砧板等架子;灶山上放置调味用的盐、油、酱油、醋、料酒等调味品的瓶、罐。镬灶口(堆放柴火的地方叫镬灶口)设有镬灶口凳——供烧火时坐。炭甍——用来贮藏炭火。火炉膛(也称灰膛)——放置烧火后退出来的灰,冬日里亦可用来烤火。还有火钳、火铣、火筒等烧火用具。其中,火钳是用来夹柴禾的,火铣是用来铲炭火的,火筒是用来吹火用的。火筒是用拳头大小的一米左右长的竹子做的,在使用时,火筒的一端深入镬孔,一端烧火的人则对着火筒吹气,为镬孔中的柴火助燃。<br> 镬灶,在浙江侬家曾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俗以为镬灶为烧制饭食之地,主一家之食禄,故而从作灶、安灶开始便非常重视。称作灶为泥镬灶。泥镬灶不单要择位置——一俗有东床西灶或明床安灶之说,亦有根据《通书》上“作灶方位吉凶断”来判断的,位置选得不好会说是“镬灶脚基弗好”;同时还要择日。泥镬灶要选黄道吉日,特别是要避开如正月、五月、九月的丁卯日,二月、六月、十月的甲子日,此数日被认为是“作灶绝烟日”,不宜泥镬灶。此外,镬灶的重要性从流传的俗语中也可见到。如镬灶泥得不好,那就是倒灶了。即用“倒灶了”来形容遇到比较糟糕的事情;如俗语的“宠子弗孝,宠狗爬灶”,将狗的爬上镬灶与孩子的不孝相提并论;还有“脚肚膊子泥镬灶”明面上说的是镬灶脚基弗好,暗地里说的是一个人是光棍烂命一条。<br> 泥镬灶是家中大事一件。那日,家中孩子是最高兴的。因为,那日旧灶已拆除,新灶做晚饭才可以用,所以那日的早、中餐和午后的点心,左邻右舍都会做好吃的供给泥镬灶的匠人师傅和一家人食用。<br> 镬灶,曾经是浙江乡间家家必须之物,如今快成稀罕物了。虽说在乡村里还随处可见,但使用率已经很有限了。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聚餐会使用一下,平常日子里基本上不用了,成了摆设。曾经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柴已经被电和气所淘汰。<br> 社会变了,中国变了,变得翻天覆地。社会进步了,中国进步了,进步得晃如隔世!<br><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