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酒茶及咖啡的门外说都写过了,朋友说,烟酒糖茶四大生活常用副食品(烟暂且放在这里吧,南方不是有的地方把吸烟称为“吃烟”吗),已经说了三样,再说说糖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糖不能是“门外说”。从小到大吃过很多。也不能是门内说,因为吃糖时缺少糖的知识,不知其危害,吃出糖尿病了。所以只能是门里门外一起漫说糖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说糖,先要了解一下糖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最早的糖是饴糖。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黏稠状,俗称麦芽糖。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了饴糖的记载。唐代以前,饴糖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和药品中。现在还使用着的一些成语也与之相关。如“甘之如饴”、“含饴弄孙”等。现在饴糖仍有存在。典型的是高梁饴这种糖果。还有过去用来供奉“灶王爷”的灶糖。现在不供奉灶王爷了,但是灶糖保留下来。进了腊月,东北地区城市乡镇集市上就会有售卖灶糖的。还有,小时候去黑龙江省农村舅舅家,那时候当地种甜菜用于榨糖。甩掉的小甜菜疙𤺥就分给农户。舅妈把甜菜擦成丝,在大锅里加水熬煮。经过几个小时的熬煮,汤汁变浓稠。捞出甜菜丝,再继续熬下去,直至十分粘稠。凉了就是糖稀。蘸窝头等干粮吃,感觉甜美无比。我想,这就是一种饴糖吧?捞出来的甜菜丝揉到玉米面里蒸出来的菜窝头也格外好吃。不久前和一起打太极拳的福泉老弟,不知怎么说到小时候他在吉林省扶余县农村吃甜菜糖稀和甜菜窝头,还幸福感满满的。在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吃上这些东西也是很难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补充一点,在各种糖稀即饴中加入熟糯米粉,就形成了固体的糖块,古代称“饧”(xing三声)。我们在旅游景区,有时候会看到店铺师傅用大木捶击打“糖面团”,放凉切开就是“饧”,现在一般统称为麦芽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以后,饴糖的地位被甘蔗榨取的蔗糖代替了。制糖工艺也不断改进。逐渐有了红糖、白糖、白砂糖。蔗糖最早产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制糖工艺飞跃提升,又转回印度。梵文中白糖一词“coni”,本意是中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们食用的糖,绝大多数是蔗糖。蔗糖的原料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甘蔗生产的蔗糖占90 %左右。甘蔗产于南方,用甘蔗制糖的厂子也都在南方。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制糖企业,是以甜菜为原料制糖的。由于种甜菜不如其它农作物有经济价值,而种甘蔗的经济效益更高,甜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制糖的比重越来越小,只有全国糖产量的10%。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等东北地区。吉林省有名的制糖企业有长春市附近的范家屯制糖厂和吉林巿的新中国制糖厂。不过范家屯糖厂改制后名字不在了,后来企业好像也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长时期内,物质贫乏。吃糖是一种奢侈。有文学作品中描述有人第一次吃到糖,被从来没体验过的甜味惊呆了,浑身发抖,眼泪都出来了,不知道人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东西。1960年代,我国大量进口古巴糖。这种黄褐色的价格低廉的粗糖成了百姓的食物,颇受欢迎。在那个年代,不要说控糖,想吃到糖都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甜味是糖的基本属性。小朋友容易把糖和甜混在一起。我工作的学校机关里有两位老同志,一位姓田,另一位姓唐。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到机关,让孩子叫唐爷爷和田爷爷。过了一会儿,孩子再见到两位爷爷,就分不清谁是谁了。把“甜”爷爷叫成“糖”爷爷,“糖”爷爷叫成“甜”爷爷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甜味是人们最喜欢的味道。品种繁多的糖果是人们的最爱。小时候有上海的大白兔奶糖、北京的大虾酥和酸三色糖、山东的高粱饴、哈尔滨市秋林公司的巧克力酒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糖、软糖。长春生产的人参糖、鹿茸糖也一度成为特产礼品。现在的品种更多了,进口的阿尔卑斯糖、巧克力糖,国内徐福记的各类糖,海南特产的椰子糖、咖啡糖等等等等,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就喜欢吃糖,而且牙齿不好也要吃,越吃越上瘾。有一次鲁迅一位朋友知道他喜欢吃糖,就特意给鲁迅带了两包糖,鲁迅一拿到糖就拆开开始吃,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快吃完了一包,正好被他第二任妻子许广平看见了。许广平知道鲁迅牙齿不好,便不让鲁迅再继续吃了,并说这是柿霜糖,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留着治口腔溃疡,不如留下来以后有口疮了再吃。鲁迅见状只好答应,但他半夜却偷摸起来,又把这些糖给吃光了,在被许广平发现后,鲁迅更是俏皮的回复道:“因为我忽而又认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有一位长辈,酷爱吃糖。不仅吃糖果,还直接吃白糖。在家里不时取一勺白糖送入口中。结果是牙齿不好,老年时缺了好几颗牙。不过也没得糖尿病,活到80多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也喜欢吃糖。小时候家里孩子大都如此。节假日改善生活,买一斤糖,放在桌上大家吃。只听得咯嘣、咯嘣的声音,不一会儿就少了一半。要不是大人限制,一定会一扫而光。直到成年以后也是这样子。结婚后妻子到我父母家,她对这吃糖的场面感到吃惊。也许我最贪吃,到了老年,只有我患上了糖尿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糖的过程是愉悦的。但是过量摄入糖分是十分有害的。过量摄入糖分危害很多,主要害处有二个,一是形成龋齿,二是容易得糖尿病。不幸的是这两种害处都落在我身上了。龋齿造成的痛苦刻骨铭心,治疗的麻烦及花费也让人抓狂。严重的糖尿病会引发各种心脑血管、各种器官的病变,称为糖尿病综和症,直接危害到人的生命。好在我的血糖不太高。通过饮食控制、锻炼和药物,保持在安全的水平。不过,对甜品已经是敬而远之了。早年把一辈子吃糖的指标都用光了,只好清淡饮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社会控制糖的摄入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糖的摄入量大大增加。含糖的食物充斥市场。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定的自控力,难以抵挡糖的诱惑。据统计,“截至2024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超过1.4亿。根据多个来源的数据,这一数字在不断上升,并且已经居世界第一。此外,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治疗率仅为32.2%5。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庞大,且防治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糖果本身是糖,许多食物中也添加糖。各种糕点、饮料中都添加许多糖。例如可口可乐,一罐300毫升的可乐里竟然有39克糖。许多食品标注“无蔗糖”,但是细看配料表,里面含有麦芽糖、乳糖、果糖等。这实际上是一种障眼法。这些糖同样需要控制。记住:无蔗糖不等于无糖。再有,不仅是添加的糖,食物本身也含有糖。一些水果、大米、面粉等都含有较多的糖和能够较快转化为糖分的淀粉。所以,控糖也要控制高糖含量的食物摄入量。</p> <p class="ql-block">网络小知识:糖对健康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1、增加患癌症风险:糖摄入过多可能引起肥胖,而肥胖是多种癌症的诱因。</p><p class="ql-block">2、增加营养不良风险:过多食用甜食会使血糖升高,抑制食欲,并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导致维生素缺乏、缺钙、缺钾等问题。</p><p class="ql-block">3、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大量吃糖会导致脂肪堆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p><p class="ql-block">4、增加患糖尿病风险:高糖饮食可以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大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p><p class="ql-block">5、增加患龋齿风险:糖为口腔细菌提供繁殖环境,容易引发龋齿和其他口腔增加患脂肪肝风险:糖转化成脂肪后蓄积在脏器表面,可能导致脂肪肝和其他相关疾病。</p><p class="ql-block">6、加速皮肤衰老:糖分摄入过多会影响皮肤胶原蛋白的形成,导致皮肤过早出现皱纹和松弛。</p><p class="ql-block">7、影响钙质吸收:甜食会升高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血脂高,甚至形成血栓。</p><p class="ql-block">8、影响女性健康:女性摄入糖分过多时,多余的糖通过尿液代谢,改变尿道周边酸碱环境,容易引起阴道内菌群失调,导致念珠菌性阴道炎。</p><p class="ql-block">9、增加患脂肪肝风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负面影响表明,糖确实对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说糖是健康的一大杀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