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旅行与人生一样,充满着未知与新鲜:它,会让你沉迷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模样、会不断拓宽你视角的广度、会让你着迷让你沉醉……虽然旅途中身体或时有疲倦、或日晒雨淋,但当解锁了一个又一个打卡点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是无以言表的~</p> <p class="ql-block">唐碑,全称“晋词之铭并序”碑。为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晋祠时亲撰御书1200多字。历史上唐高祖、唐太宗父子曾在起兵反隋前夜,前来晋祠祈愿。此碑通过歌颂唐叔虞建国的史迹,宣扬了唐王朝文治武功,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p> <p class="ql-block">昊天神祠中的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殿内为清塑关圣帝君像。关羽,字云长,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历代加封,清代封号全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殿周绘有80余幅珍贵的清代壁画,讲述关帝生平故事,画风写实,色彩明艳,是清代连环画中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钧天乐台,清乾隆年间创建。前部为三面开敞的歇山卷棚建筑,后部为单檐歇山顶,结构简练,雕绘精细,为祠内清代建筑代表。“钧天”取自《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钓天广乐,帝之所居。”旧时每年正月初八,民众在此向关帝献戏。“钓天乐台”匾为当代著名考古学、古文字学家张颔用大篆所书。</p> <p class="ql-block">东岳祠又名泰山庙,供奉东岳大帝。至迟元代已建,明隆庆元年(1567)重修,殿内绘有地府七十二分司、判官像等壁画。东岳大帝,为泰山之神。古人认为泰山为群山之祖,神灵之府,故泰山神可主生死,具有掌籍幽冥、保国佑民的职能。殿前为献亭,院西南为“长龄柏”,西周所植,距今2600年。</p> <p class="ql-block">这棵树是旱柳,只有150年树龄,在晋祠树家庭里应该是重孙辈儿的啦</p> <p class="ql-block">真趣亭,建于民国五年(1916)。时任山西第十二混成旅旅长黄国梁游览晋祠,觉饶有真趣,故建亭于此,作为难老泉临流揽胜之处。亭为单檐歇山顶,平面呈长方形,四壁敞空,亭四面皆有匾额题字,分别为“迓旭”“挹爽”“真趣亭”“清潭泻翠”。登临亭中,凭栏听泉,尽显晋祠之清幽雅致。</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难老”之名取《诗经·鲁颂》:“永锡难老”。泉水长流不息,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亭内悬挂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为“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浮屠院里的佛塔,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创建,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8米,八角七级,每级四门,每层题额皆为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塔顶饰有琉璃龙八条。每当红日西斜,漫天云锦,晚霞映照,古塔生辉。“宝塔批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留山院,创建年代不详,20世纪80年代重建。“留山”之名出自傅山旧题:“山可留乎?不移则留,谓之留山,其然其不然?"因该地清幽雅静,最宜读书,古时名士多喜于此雅集讲学,尤以清乾隆年间为盛。假山上建有伴云亭、留山亭。</p> <p class="ql-block">留山园《拍月山房记》砖刻照壁,是清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得意之作。</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原为唐代名将尉迟敬德别墅,后“舍宅为寺”,唐高祖赐额“十方奉圣禅寺”,寺内仍留存有尉迟敬德挂甲松遗迹。该寺历经战火,几废几兴,现主要由山门(景清门)、华严经石刻碑廊、过殿(二郎庙)、大雄宝殿(芳林寺大殿)及配殿组成。山门内的金刚力士像为20世纪90年代重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明代重建。原为太原市马庄村芳林寺大殿,1981年迁建于此。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普贤、文殊等9尊像,殿周绘有“佛传图”“说法图”壁画,为20世纪90年代作品。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者,佛法僧三宝。弥勒殿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原为山西汾阳县二郎庙,1982年迁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古寺中到处可见上千年的圆柏,各个品种的近百年的牡丹都成了木本植物了,和保洁大姐聊天每年立夏前后园内的牡丹盛开国色天香~</p> <p class="ql-block">有灵性的喵星人和有爱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总感觉怪怪的,古寺该有的清幽、古朴、肃穆都有,千年的古树依然茂盛、百年的牡丹依旧娇艳,就是建筑不旧且不搭。从网上查了查,原奉圣寺规模宏大,是一座三进院落的寺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毁于五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陆续迁来山西境内不利保护的寺庙形成现规模。</span>原来如此~那搬迁旧物何不参照旧规制重建原汁原味的奉圣寺呢?让旧物呆在原处将古寺修复保护不更好吗?</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中的建筑,一步一景,一步百年~</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环境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见到来自新疆的“追梦少年”研学团,一张张童稚的面孔透露着对知识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课代表来啦,晋祠“三绝”(宋代彩塑、周柏、难老泉)、“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名匾”(对越、水镜台、难老)以及唐碑。</p> <p class="ql-block">今天找了一家在居民小区里的剔尖馆,饭菜非常好吃,价格还实惠~</p> <p class="ql-block">第六天小节:因为太原离石家庄比较方便,故本次太原站只选择了晋祠和山西省博,其他地方如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地可以分批次进行。在晋祠,就好像穿梭在一个时空隧道里,一会儿是周代古树、一会儿又是明清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边是唐代建筑、那边是宋代彩塑</span>……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每一个细节都引人深思,就连每一个殿、祠、亭、泉、园起名字都有出处,引经据典,体现了古人的巧思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晋祠,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D7:8月9日 太原-五台县,第二十九站 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作为十四朝古都的山西,贯通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山西博物院是必须要打卡的。外观像“斗”寓意天下粮仓,里面看像是一座塔,对应世界瑰宝。一级文物2129件,从夏商到明清,年代不断层,都有对应的代表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一踏进山西省博果然霸气十足,仿佛瞬间穿越千年,从远古文明到晋国霸业、从夏商的神秘到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再到明清的岁月沉淀,历史的长河在眼前缓缓流淌~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就在眼前触手可及的真实;在这里,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能体会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三晋之地历史厚重,到处闪耀着历史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晋国霸业展厅,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院徽的原型。出土于第一代晋侯(唐叔虞之子)燮父之墓,器盖及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乍(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整个鸟尊以凤鸟伫立回眸为主体造型,身形健硕饱满,凤首微微上昂,高冠直立,背部有盖。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不仅巧妙化身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又与大鸟呼应,造型设计精巧。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双腿粗壮,爪尖略蜷,造型写实、生动。凤尾下有巨象藏首,象鼻自然内卷,与鸟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鸟与象的完美组合,构思奇特、巧妙,让人大饱眼福!鸟尊全身布满纹饰,凤鸟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底,尾部华丽的羽翎纹,装饰精致、豪华,堪称一件完美的青铜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晋国霸业展厅,晋侯苏钟全套共16件,早期被上海博物馆馆长高价收回后14件留在上博2件在山西博物院。编钟可分两组,每组8件,经测音音律和谐。全钟刻铭355字,记载晋侯苏随周王伐夷平叛,获胜后得到嘉奖的史实。铭文可补传世文献之缺,还包含周王纪年和许多历日,对西周年代学研究意义重大。是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晋侯稣钟的铭文是用利器雕刻出来的,这说明在西周时期,晋国就已经制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能够在青铜器上刻字。</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晋国霸业展厅,西周晋穆侯夫人玉组佩,展开长度近2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等204件玉石器构成了一件“超级项链”,工艺精湛、组合豪华,将墓主人从头一直覆盖到脚。整组玉佩色彩柔和淡雅,形制多种多样,每一片玉饰之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羽纹等,特别是下端两只振翅欲飞的玉雁以及玉雁两边的玉蚕更是雕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我们无法想象数千年前,古人仅仅靠双手和简单的生产工具就能打磨出如此精致的玉器,展现了晋国高超的制玉工艺,也反映了晋国综合国力的强盛。</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晋国霸业展厅,春秋侯马盟书为1965年在侯马晋国遗址发现的玉片,数量有5000余片。这些玉石片是东周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加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有圭形、圆形及不规则形,一般用朱红色书写,少数为黑色。内容可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筮等。侯马盟书对于探讨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晋国霸业展厅,战国铜牺立人擎盘。古时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与征战,祭祀属于国家的头等大事,“牺"便是古代对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这件铜器下部的主体造型正是“牺”“牺”并不能归为某一种动物,它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古时天子祭天祭祖先,会用牛羊猪(三牲),一个披头散发的人站在牺尊(小猪)的背上,双手捧着圆柱,柱顶上有一个可随圆柱转动的镂空圆盘,类似于承接上天给放下的露水等吉祥之物。整件器物构思精巧,纹饰精美、造型生动、美轮美奂,是战国青铜器的佳作,体现了三晋青铜铸造工艺的卓越水平。</p> <p class="ql-block">晋公盘,浅腹平底,窄平沿外折,附耳,人形三足,盘内底以圆雕立鸟为中心,周围饰浅浮雕的蟠龙纹、鱼纹、龟纹,其间设有可转动的圆雕水鸟、乌龟、青蛙等水族嬉戏,情趣盎然。盘内壁铸铭183字,表明此盘是晋公为长女孟姬制作的嫁妆。铭文追溯晋国先祖的历史功绩,并表达了晋公建功立业的雄图大略。据考证,盘铭所记晋公即晋文公。</p> <p class="ql-block">虞侯政壶为青铜酒器,壶颈内铸有铭文24字,其中有“虞侯政作宝壶”的字样,虞侯政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知道的虞国国君的名字,为我们了解虞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有个成语故事出自虞国,公元前655年,晋国为攻打虢guo国(今河南三门峡),向虞国(今山西平陆)借道,虞国大夫宫子奇把虞和虢的关系比喻为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劝说虞君不可应允。虞君贪图重礼不听劝谏,答应借道。晋国灭虢后,在归途中灭虞。于是留下了“假道灭虢”和“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这个壶就是这场战争的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荒帷,两周时期贵族的丧葬仪具,即棺罩。古人模仿居室帷幄,于棺椁外覆盖纺织品遮蔽,盖在上方的为荒,垂于四周的为帷。荒帷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这是迄今为止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荒帷遗迹,当时用金银丝线绣上的凤鸟图案,虽然丝线脱落但留下的痕迹能够非常清晰的看出来左边有四只小凤鸟右边是一只大凤鸟,大凤鸟恋恋不舍的看着小凤鸟,母爱满满。</p> <p class="ql-block">人足方盒,盒作长方箱式,下承人形四足,顶部双翻盖,设虎形双钮,方盒四面中央各攀爬一条回首龙纹,盖面和四壁饰变形龙纹,造型奇特,做工精巧,这就是古时的首饰盒或者化妆盒,可比我们讲究多了😇</p> <p class="ql-block">南宫姬鼎,这种形制的鼎在中原地区特别少见,鼎内底铸铭文“南宫姬作宝尊鼎”。南宫家族曾活跃在西周初年的政治舞台,著名的南宫括、南宫忽都是辅佐文王、武王的重臣。该鼎束颈、腹部扁圆、底近平、柱足细长,为南方土著曾国风格,反映了西周早期晋、曾两国已有往来。</p> <p class="ql-block">晋侯臣斤pi三声壶,壶高68.8厘米,是一件大型酒器。晋侯(pi)壶的造型别致雄浑,纹饰极其华美流畅。壶体中央有一凸起的龙头,龙身如盘旋的带子对称分布,是青铜纹饰中难得见到的"一头双身"。最为精美的是壶两侧手柄的设计,专家称之为"象鼻生龙"。仔细观察,圆形的小柄是大象的头型,象鼻高高扬起,前端又有一龙头,创意十足。壶的盖内铸有铭文4行26字为"佳九月初吉庚午,晋侯作尊壶,作享于文祖皇考,万亿永宝用”,说明该壶是晋侯制作来祭祀用的。</p> <p class="ql-block">楚公逆钟,出土于晋穆侯墓。一组8件。其中,形制和铸铭相同的6件,形制不同且无铸铭的2件,8件音律相谐。铭文68字,记述楚公逆为祭祀祖先而出征,得到赤铜九万钧后铸此编钟。而楚国的编钟出现在晋侯墓地,反映出西周晚期楚、晋两国已有交往。</p> <p class="ql-block">杨姞壶,出土于晋侯墓地63号墓,墓主为晋穆侯夫人之一。共2件,器形、大小、纹饰和铭文均相同。器盖子口外壁与壶颈内壁铸对铭2行9字:“杨姞乍(作)羞醴(li)壶,永宝用”。有学者认为杨姞是杨国姞姓女子嫁到晋国,壶为陪嫁时的媵器;也有学者认为是姞姓国女子嫁到杨国,称为杨姞,壶为晋国灭杨国时的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叔虞方鼎,作器者为唐叔虞,出土于其子燮父墓中。鼎内壁铸铭8行48字,记载了某年十四月,周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之后对叔虞进行赏赐。叔虞称颂王德,铸造此鼎以为纪念。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唐叔虞自作之器。</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文明摇篮展厅的史前庙底勾彩陶罐,彩绘陶是指烧成后着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以黑色陶衣为地,施以红、黄、白、蓝等色,绘出圈点纹、条带纹、几何纹、涡纹、云雷纹、龙纹、变体动物纹等图案,多种纹饰勾连在一起,十分精美。陶寺彩绘陶器多出土于早、中期的大、中型墓葬,属于代表墓主身份地位的陶礼器。虽然看上去平平无奇,但这可是约6000年前的器物,颜色却依旧如此鲜艳~</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特有的打击乐器,单独悬挂的称为“特磬",这件特磬用灰色角页岩打制,并经琢、磨,四周边缘仍留有打制时形成的瘢痕,近顶端穿有一椭圆形孔。使用时,将其悬挂,用木槌敲击不同的地方发出动听的音符,古人认为其声清脆悠扬可以通神达天,因此称为“天籁"。陶寺土鼓是中国鼓类乐器的最早标本,以泥质灰陶为腔,原有鳄鱼皮一类的皮制品蒙在前口上,打击时,通过鼓腔共鸣从另一侧的音孔发出声音。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鼓是非常神圣的,制作者与拥有者都非一般人,很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领袖或者是原始祭祀时的大巫师。作为礼乐器,在祭祀时演奏,或者是作为战鼓。 礼制的核心是等级制度,龙盘、土鼓、特磬等一系列礼器向我们展示了陶寺时期礼制已经初具形态。</p> <p class="ql-block">朱书扁壶有用红色颜料书写的两个字,一个是“文”字,在背面还有一个字不确定是“尧”“命”“邑”。扁壶上文字颜色鲜艳,笔画清晰,应当是用类似毛笔的软毛书写。朱书文字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判定“尧都”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陶寺陶器主要出土于宫城和居民区,礼制建筑中少见。种类主要有斝jia、豆、盘、盆、罐、釜fu、缸、灶、鬲li等。以蟠龙纹盘为代表的彩绘陶器、土鼓及朱书文字扁壶等,是王权礼乐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日用器方面,早期炊器以釜灶为主,中期受北方文化影响突然出现陶鬲li,并在晚期逐渐增多。折腹盆、大口罐等则具有东方文化因素。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反映出早期文明一体化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夏商踪迹展厅,商代龙形觥是存世孤品,整体好似一艘停泊在水里的龙舟,故称为“龙形觥”,是一件盛酒器。它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前端龙首昂翘,瞪目张角,龇牙咧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缝隙就是流口。长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为弧曲形长盖,内有横榫与器腹扣合。盖面饰逶迤的龙体花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中央有一蘑菇形钮。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可栓绳,方便提取或悬挂,也能在底下加热温酒;另一端没有封口,用来散气。 腹部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为鼍tuo(扬子鳄)纹和夔龙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器物整体造型奇特,线条流畅明快,纹饰粗犷,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独具风采,反映出商代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技艺。说明</span>这里曾经气候温润,有鳄鱼出没。觥筹交错说的就是这个觥吧😊有宽宽的猪嘴、鼻孔、尖锐的牙齿,两腮像是扬子鳄,腮后还有鳄鱼皮🐊的纹理……古代匠人把见到过的动物形象都集中在它身上了。</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夏商踪迹展厅,商代鸮卣像不像现代版愤怒的小鸟,不愧为山西博物院的“网红”。其实是一件像猫头鹰的盛酒器,而且是两只猫头鹰🦉背靠着背组成的一件器物,有点像连体婴儿。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生活也很讲究情趣,萌萌哒、可爱的,主人每次看到它就会开心😄而且两侧有挂耳可以像水壶一样随身携带。猫头鹰在古代由于会抓老鼠而被百姓喜爱,其勇猛的性格又被商人喜爱,其在暗夜中低飞的习性又和灵魂接近,所以商朝贵族高等级墓葬都会出现以猫头鹰为主体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兽形觥,这是目前中国所有青铜器中难度最高的一种铸造方式--三层泡铸(在失蜡法没有发明之前,泡铸法是范铸法中最难的),三层花纹交错装饰,立体感极强。它的形象怪异、浓眉大眼、张口露齿,是狞厉中透着可爱,威猛中透着呆萌,厚厚的腊肠嘴,浓浓的小新眉,凸出的大眼睛尖尖的小耳朵,四不像所以就叫兽形。首尾间有一条S形缝隙,器盖可向上打开。臀部还有两个小兽,四个大耳朵👂,两个扇风耳两个小尖耳,两个粗眉毛两个大眼睛一个湿鼻头。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上面的小兽竟然调皮的吐出小舌头来,当主人握住后面的把手,大拇指轻轻一摁小舌头,前面的嘴巴就打开出酒了。无论是造型还是功能的巧妙构思,都让人叹而观止👍老祖宗的审美和精湛的工艺3000年前就在线呀!</p> <p class="ql-block">鼎是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是古时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一般来说,鼎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后来,成为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鼎越大越重,就表明越重要和盛大。还被延伸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圆鼎祭天方鼎祭地,商周时期方鼎地位更为尊贵。</p> <p class="ql-block">“商人好酒”,根据不同场合及使用功能的区别,分饮酒器、盛酒器、调酒器、挹yi(舀)酒器等。尊、卣you、方彝、瓿bu、罍lei、壶、盉he、斝jia等是盛酒器;方彝和卣与尊搭配使用。爵是饮酒器。各种各样的壶,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p> <p class="ql-block">爵是古代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可以视为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类似于现代的分酒器或温酒壶。它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爵的一般形状是: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pan(把手),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间有柱。尊是商周时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觚g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长身细腰高圈足,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觯zhi一种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斝jia有三足一鋬pan(把手),侈口宽身,口沿有两根柱,器身以圆形和方形为主。斝是用来盛酒或温酒的器具,后来成为一种茶具。作为礼器时常和觚gu、爵组合使用。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p> <p class="ql-block">水器即古人盛水的器皿。绝大部分是用于盥洗,因此水器又被称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可分成盘、匜、鉴、盉、盆、盦、皿和罐等八类。鉴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有无耳、两耳、四耳之别,是一种大盆,有三种用处:一是盛水用以洗浴;二是贮水籍以照面;三是用来装冰。匜yi和盉he是组合使用的,盉用来浇水,匜就是给客人洗漱用的器皿。匜造型椭长,前流后鋬pan(把手),底有四足。</p> <p class="ql-block">罍lei是一种盛酒的大型酒器,形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早期多以方形为主,纹饰从繁缛变得素雅。</p><p class="ql-block">甗yan,古代用来蒸食物的炊具,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甑zeng,下部分为鬲li,相当于现在的蒸锅。腹部中间较瘦的部位设有通气孔及箅子,在底部鬲中加水,在箅子上方盛放食物,就可以通过蒸汽实现加热,使用起来非常便捷。</p><p class="ql-block">瓿bu是一种盛酒的酒器,形体近扁,与其他酒器组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卣you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口椭圆形,足为圈形,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p><p class="ql-block">簋gui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shu稷ji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在祭祀时,簋经常以偶数的方式和鼎搭配。对于簋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周朝规定:“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这项制度影响深远,“九鼎八簋”成为帝王权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珠宝首饰冷兵器,特别要说的这个虎形匕形器,"匕"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现在的羹匙由它演变而来。古代有种短剑与之相似,所以引申为"匕首"。这件虎饰匕形器,前端上翘作长方槽状,后端平直厚重且逐渐收细,有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坐在一端,眼睛的部位镶嵌了绿松石,非常精美。学识疏浅😇我还以为是兵器呢~</p> <p class="ql-block">在三楼佛风遗韵展厅,唐代邓峪石塔是唐玄宗盛世时期的佛塔雕刻巅峰之作。高 3.2 米,塔身高 1.7 米,圆座方柱形,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檐(带平座)、塔刹四部分套合而成。塔身四面雕刻的佛像造型端庄、面形圆润、体态丰腴、神情沉稳、衣纹流畅,体现了盛唐造像的鲜明特点和代表作品,对于研究唐代佛教艺术与雕刻艺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三楼民族熔炉展厅,汉代胡傅酒樽,它通体鎏金,器型上属于典型的中原风格,但酒樽外部又彩绘有生动的动物纹,有虎、牛、羊、鹿、驼、象、能等十余种以及兽面人身等。透出清新的草原文化气息。在这件酒樽的口沿上刻有铭文,详细记录了酒樽的名称、重量和铸造年代。据此,我们知道这件酒樽依汉制重120斤,铸造于西汉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这件精美的胡傅酒樽,也是研究汉代铜器铸造、量器制度、鎏金工艺及美术史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三楼民族熔炉展厅,这两件胡傅温酒樽是和胡傅酒樽一同出土的,制作时间、风格一致,三件一套并列为国宝文物。这两件温酒樽就像双胞胎一样,造型基本一致,最大的区别就是其中一件比另一件的铭文多了一个"二”字,说明它是第二件。胡傅温酒樽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周围三个凤形钮,器底三个熊形足。盖部和腹部装饰有高浮雕的动物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奔跑的羚羊、跳动的小兔子🐇、行走的骆驼🐫,还有虎视眈眈的老虎🐯豹子、顽皮的猴子🐒、在陆地上的鸭子🦆、熊🐻…它们或悠然自得、或惊慌地奔跑在草原上。中原器型与草原装饰浑然一体,是胡汉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物证。</span>这两件筒状樽上面有盖,起保温作用,在古代用于温酒。汉代饮酒最基本的组合是樽、杓、耳杯。樽用来盛酒或温酒,杓为舀酒器,耳杯为饮酒器。</p> <p class="ql-block">在三楼民族熔炉展厅,汉代雁鱼铜灯,它定格了一只体态优美的鸿雁蓦然回首间衔起一条肥鱼的瞬间。灯由雁首、雁身、两片灯置及带把手的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分铸后焊接。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能调节灯光强度和照明方向。雁腹内可盛清水,灯火点燃时,灯烟会通过鱼腹和大雁的脖颈导入鸿雁体内,起到防止污染,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铜灯构思巧妙,制作精美,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雁鱼铜灯整体施红绿彩,艳丽生动,代表了汉代青铜彩绘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在三楼民族熔炉展厅,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是与石床榻一起组合使用的围屏构件,为木胎漆绘,木胎外以麻布为底,再以漆填平。屏风板正、背面均绘漆画,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表现列女古贤人物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题和题记。故事和文字内容取材于《列女传》《孝子经》《汉书·外戚传》等史籍文献。画面以朱漆为地,以黑漆勾线,采用渲染和铁线勾描的手法,色彩非常浓艳。看到省博的就不禁感叹虽然出土大同,但品相好的还是贡献了…首批64件禁止出国的国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娄睿墓“鞍马游骑图”,1500年前的“马娜丽莎”有多萌😄,原件在北齐壁画博物馆。画师根据一次骑游狩猎场景在墓道里复刻出来,细节满满,马匹🐎人物的眼睛👀、眉毛、发型、私人用品全部刻画了出来,而且有马受惊拉粑粑的细节我没有拍到(我只拍了后面大眼睛有头发帘的漂亮马儿),神奇的是这匹马居然在看着我😅低眉顺目水汪汪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在三楼民族熔炉展厅,胡人吃饼骑驼俑,这只骆驼身负重物,仰天长鸣。它的身形高大健壮,四肢较细,但挺拔有力。它背负满载货物的袋子,袋子上坐着一名西域胡人,他头戴圆顶毡帽,右手拿着香喷喷的饼子正在愉快地品尝,那惬意的样子给枯燥的贸易旅程添加了不少浪漫。 </p> <p class="ql-block">在三楼民族熔炉展厅,虞弘墓石椁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石椁除椁顶外,椁壁、椁座均有浮雕,并施以彩绘和描金,历经1300多年色彩依旧。有盛大的宴饮场景、热烈的乐舞场面、激烈的狩猎场景及人狮搏斗的惨烈景象。人物均为高鼻、深目、黑发、浓须。柱子上雕刻的海石榴来自古代波斯、柱子像古希腊神庙前的神柱,还有两个鸟人守住火炉的形象是拜火教也叫祆xian教是粟特文明,具有浓郁的中亚和波斯风格以及鲜明的祆教性质,展现了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外来文化背景。墓主人虞弘是西域鱼国人,在隋朝主要负责所有入华的外国事务的官员,是一个身份特殊又获得皇帝重用的外国人。死后就葬在了太原南郊。他让人把他家乡的元素雕刻在自己的棺椁上,死前没回去死后就当是回到故乡了吧!是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金箔饰片,金箔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在商代就有了成熟的贴金箔技术,且广泛用于皇宫贵族或礼制建筑的贴饰,以表现其富丽堂皇或尊贵庄重。全套共21件,均为金箔剪成,应为漆器或某种器物表面的装饰。人物形象有骑射、舞蹈、跽坐、奔走等;动物形象有虎、豹、狼、鹿、鸵鸟和玉免等,人物与动物形象交杂出现,形象极其生动且富于趣味,制作精美,形象极富汉代北方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影响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是墓葬中的厌胜、驱鬼之物,通常放置在墓室入口或墓室内。镇墓兽流行于春秋战国到宋元时期,《周礼·夏官》中即有关于“方相氏”以戈驱赶墓中鬼怪的记载。镇墓兽是想象出来的异兽,带有人的意念和情感。人们将其塑造成恐怖怪异、凶猛强悍、愤怒暴烈的形象,似人非人,有超人的力量,用以护佑墓主。北朝镇墓兽通常为一对,一为人面一为兽面,前者可以追溯到楚国墓葬内的人形镇墓兽,后者的早期形态可能是东汉时期墓葬内的独角兽。</p> <p class="ql-block">土木华章展厅,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保存有元代和元以前80%的中国古建筑,这在博物馆怎么体现呢?山西省博专门做了一个展厅,展示山西遗留的中国土木建筑的精华部分。精心搭建了精美的楼塔殿等的复制品,以便让大家近距离的感受古建筑之美,但这远远不够,山西的古建必须要亲眼所见才能领略它的美~~</p> <p class="ql-block">这些精美的无与伦比、令人瞠目结舌的彩塑和壁画,当你站在他们目前你会感受到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对视~</p> <p class="ql-block">玉韫华夏展厅,“美石有灵 礼仪以彰”,礼仪玉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西周形成制度。礼玉在祭祀、朝觐、盟誓、赏赐、丧葬等仪式中广泛使用。这个商代的玉人为青白玉质,圆雕立人。头戴角形冠,耸肩屈臂前倾,双腿弯曲立于底座上,目视前方,神情专注。腰缠玉龙,龙身向后伸展,龙首上昂,龙冠如瓶,龙口大张。可能是用于祭祀活动的法器。这小小的一块玉石上竟然雕刻的活灵活现,玉人的专注紧张的状态,尤其是耸肩前倾,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那几个晶莹剔透的碗,着实喜欢~~</p> <p class="ql-block">虽然山西没有著名的窑口,但山西富商多呀😀在省博大多是从外面购买的瓷器后人捐献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从山西省博物出来还是到昨天晚上吃的酒店附近那家小餐馆,15:30驱车前往五台县,探访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发现之旅”~</p> <p class="ql-block">D7:8月9日 太原--五台县,第三十站 忻州定襄县洪福寺。山西的寺院大都散落在偏僻的乡村,道路崎岖,路标不明。洪福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金代经幢记载宋绍圣二年(1095年)就有了,后来在金明清时期都有修缮。洪福寺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洪福寺建于7米高的土台之上,四周筑有高堡围墙,远离村落,孤零零的广场上只停了三辆车,像一位遗世孤立的女子,静静的矗立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进入,豁然开朗,里面热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守寺人种的鲜花怒放,与古朴的建筑相互呼应,很有家的温馨。一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正殿右侧圣化寺三间、左侧地藏殿五间、正殿,西有侧院、堡门。正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均为明、清建筑。寺内现存宋代塑像9尊、明代19尊、明代悬塑18尊、重修碑5通、金代经幢一座。</p> <p class="ql-block">正殿悬匾“毗庐真境”,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檩六椽,悬山顶花琉璃兽脊。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补间斗拱斜拱一朵,构造坚实美观。大殿采用减柱法,仅靠四根埋在地下的金丝楠木的柱子支撑,就是不知道这个小寺院当年怎么能修建的如此豪华呢?</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砖砌佛坛上的九尊主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左普贤右文殊(一般的寺院都是左文殊右普贤)、阿难迦叶、两尊胁侍菩萨、两尊护法金刚分列两旁。这组塑像场面宏大、气势庄严、构思精巧、保存完好,是我国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且不说佛祖菩萨各个容貌圆润、目光悲悯,就看这个委委屈屈不想上班、皱眉咧嘴掰手指头算账的迦叶就没谁了😁</p> <p class="ql-block">红脸的文殊菩萨,这在别处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据说这个村子每年都会考上几个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释迦牟尼还是文殊普贤菩萨,坐骑都是萌萌哒,还都有个家--小窝,而且驮石碑的呲牙咧嘴的小赑屃也有小窝~看来这个寺院的建造者是很有爱❤️的~</p> <p class="ql-block">两组明代彩色乐伎悬塑,虽然很高很小(不超过40厘米),但表情生动、神采各异、衣袂飘飘、活灵活现,十分罕见珍贵。一边是满月世界,另一边是雅乐乾坤。</p> <p class="ql-block">在五六十年代,这里曾经改为粮库和学堂,这个佛像就不知道是哪个调皮的学生😜给画了个眼镜😇</p> <p class="ql-block">佛像前面都有栏杆,根本拍不了大殿内的全景,但就这么个小众寺院,佛像都如此精美,虽然乡间小路不好走,但也值得来一趟~</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五年,殿内塑地藏王菩萨及十殿阎君像,各具个性、栩栩如生,雕塑技法精湛高超,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塑像精品。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个殿,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五六百年前的、没有栏杆遮挡的彩塑,各位阎王爷有的手持判官笔、有的拿着功过薄、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张嘴痛斥、有的正气凛然…虽然表情各不相同,但炯炯有神,恍惚间觉得耳边响起“哇呀呀”的声音,塑像都在向着我逼压过来……大白天的我都觉得后背发凉😨😨,好好积德行善吧~脑子忽然闪现要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些塑像都活动起来,那也是够吓人的~</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在五台县,来一锅村职书铁锅炖,舒服~</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小节:虽然山西最大的看点是古建(但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是软肋),但山西博物院并没有让我失望,无论是十件还是十三件镇馆之宝都非常精彩,充分说明了山西地下文物也是丰富的,在山西人类生活活动的历史没有断层。虽然这次晋北游接近尾声了,但明天的行程更值得期待👏因为我要去看中国仅存的三个半唐代木构建筑其中的两个--南禅寺和佛光寺(还有运城广仁王庙和正定开元寺钟楼半座)~在这里我要隆重地感谢老公,虽然从每一个展厅或每一处景点出来后我都要找他(一般都是他先出来在门口附近等我),但是从没有打电话催促我,总是会让我看个尽兴的,但咱也不是不懂事的人,见好就收。我觉得婚姻哪有什么天生般配的,只不过是一个懂得迁就包容,一个懂得适可而止吧~</p> <p class="ql-block">D8:8月10日 五台县—返程</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站 广济寺,就在五台县城内,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现在也是五台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寺内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为元代建筑,座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前有月台。广济寺在建筑塑像方面占有极为重点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小小院落里月台上大雄宝殿气势不凡,檐角的托举力士改为了穿红肚兜的童子,神态极其传神,面部细节生动形象,这还是头一回见😀柱头中间为独角兽头、两边为龙头,表情狰狞威严,张开大嘴紧紧咬住柱头,估计是祈求风调雨顺的意思。房顶上的螭吻和中间的三狮🦁驮宝瓶,不是琉璃而是像砖雕的。</p> <p class="ql-block">殿内仅用两根金柱,整个大殿显得格外开阔,殿内佛像均为元代佳作。正面供奉华严三圣,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和弟子阿难、迦叶;左右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胁侍菩萨;佛台前两侧韦陀和伽蓝相对而立,履行着自己护法职责,威武雄壮。东西两侧山墙下有十八罗汉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不仅殿檐上的小人有趣,就连佛坛上佛祖宝座下面的托举力士都非常有趣,有的龇牙咧嘴使劲儿、有的咧着嘴委屈巴拉的、有的蹙眉瞪眼、有的手举累了换上肩膀扛着、有的还不忘耍帅摆出个Pose、有的真能看出来都没使劲儿…我和老公挨个点评😇别说,还是非常写实和生动的~</p> <p class="ql-block">月台下有一座六节八角石经幢,通高四米,幢身八面皆有造像,刀法简洁古朴,上刻《尊胜陀罗尼经》。幢身之上覆以宝盖,盖周浅雕几何图案,绕以璎珞,宝盖以上施覆钵和宝珠,有唐代的风韵。从广济寺出来,就是人家烟火市井生活,因为今天就返程了,马路对过就是热闹的菜市场,买了当地人自己种的玉米。小小的广济寺给了我大大的惊喜,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二站 南禅寺,昨天18:00到了南禅寺人家已经下班了,文保员师傅非常好还是让我们进去在大殿外面看了看,但我实在是不甘心呀,于是二探南禅寺~</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位于五台县李家庄村西侧土岗上,远离村民居住地。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明、清历代修缮。分东、西两院,除主体建筑大殿为唐代原构,其余山门中的东、西配殿,龙王庙、观音殿和菩萨殿皆为明清遗构。大殿建在1.1米高台之上,前有宽敞的月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南禅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是中国乃至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殿距今已1200多年,四周各柱微向内倾,四根角柱稍高形成“生起”,斗拱用材硕大,屋顶出檐深远曲折平缓,形体稳健,建筑气势雄浑、古朴秀丽、庄重大方,在如翼般深远的出檐中展现了唐代建筑张扬与舒缓的特征,被称为唐代建筑标本。</p> <p class="ql-block">殿内采用彻上露明造无天花板无内柱,梁架结构简练,空间宽阔。</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来不久,陆陆续续来了两批研学团,小院子里瞬间就热闹起来,也遇到了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曾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大殿佛坛长8.4米宽6.3米高0.7米,现保存有唐代塑像14尊,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体型高大,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大弟子阿难二弟子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虔诚而恭谨;两侧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p> <p class="ql-block">骑狮的文殊坐象的普贤分列两旁,带着侍从赶来恭听。</p> <p class="ql-block">佛坛两边的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造型极具动感美。</p> <p class="ql-block">挨着护法天王的两胁侍菩萨面庞丰盈,温文尔雅,展现了唐代艺术的大气风格,具有古典美的神韵;巧妙的是天王与菩萨手指相对,莫不是听到释迦牟尼佛讲到精彩之处的心领神会,情不自禁的抬手互碰一下,这个瞬间被塑像的匠人捕捉到了~</p> <p class="ql-block">还有牵象僚蛮,红脸卷发;还有仰望童子与胁侍菩萨之间仿佛用眼神在交流……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唐代彩塑虽然在元代进行了重新妆绘,但相貌、轮廓、衣饰、手法均保留了唐塑特征,甚为可贵,被誉为“传世珍宝”。塑像比例适度、面部丰满,体形较早期柔和,给人以实感和动感,神态自若表情灵动,布局严谨、错落有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凝固了唐代人的自信与勃然生机</span>。风格与之前看的大同等地的辽、金、明彩塑区别显著,据说塑造法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非常相似。昨天与文保员师傅聊天得知南禅寺就是个小小的村庙,之前一直延续在用,当年是周边几个村子的村民集资请工匠修建的。至于是哪里的工匠就不知道了,估计是之前从洛阳那里逃到这里躲避战乱的一些工匠自发组成的一支“施工队”(肯定有给皇家寺院施工的大工匠)吧~</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在1999年丢失了三尊塑像,两侧莲花座上最美的“似宫娃”供养菩萨和文殊菩萨的牵狮拂菻(lin三声)被偷走了,佛坛上还留有木楔子,至今渺无音讯😥上图是从网上找到的这三尊塑像的图片,确实精美~</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方形木窗叫破子棂窗,是唐代的特色;周设檐柱12根,位于西山墙的3根方柱为寺院初建时的遗物,有唐代建筑的风格,后来在殿内一根大梁上发现有不太明显的题字“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这正是南禅寺为唐代建筑的文字佐证,南禅寺是中国保存年代最久远且结构完整的木结构建筑,比佛光寺的东大殿还早75年。</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与佛光寺仅仅相隔30公里,1937年6月26日七七事变前夕梁林两位先生发现了佛光寺,却因为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闭塞的原因而没有发现南禅寺。而且由于藏匿在大山深处,所以逃过了唐武宗的会昌灭法,经历了历代战乱与变故,直到1953年全国文物普查才发现了它,但已被历代改建得面目全非,万幸的是大部分基础建筑依旧是唐代的,1974年重修并恢复唐代风貌。它虽然规模小、姿态低调,但同样值得到访。1200多年来,它安静而朴素,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前来的行者,来一场梦回唐朝的穿越之旅!它看似一言不发,却又是那么震耳欲聋!昨天晚上到的时候,文保员师傅问了一句“看了佛光寺没有?不一样的”,下午去了佛光寺后就体会到了师傅的意思,而且还是素养很高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