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小镇春秋)

黄美德

<p class="ql-block">  “下队分田地了!”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一天,父亲乐哈哈地说。父亲的神情,就像大旱之后遇甘霖似的,满脸写满了喜悦。</p><p class="ql-block"> 分田地,也就是包产到户。三年大饥荒,华夏大地饿殍遍野。就是那时,有人提出包产到户以解燃眉之急。到了后来,这一决策被批得体无完肤,不少干部甚至被迫害致死。</p><p class="ql-block"> 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马当先。但囿于历史教训,干部还是畏缩不前。</p><p class="ql-block"> 现在,见下队都分了,群众私下里一再催促。队干部于是顺水推舟,三下五除二就把田地分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p><p class="ql-block"> 这时,几个弟弟成家立业,他们分出去单个过了,连父母的便是五份。人头三分田,每一户都不到一亩地。父母亲的责任田在小红桥。</p><p class="ql-block"> 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但面对分到手的三分田地,却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在肥料的使用上。随着改革开放,原来单一的有机肥,变成了化肥,什么钾肥氮肥,品牌多得不得了,公路边的墙上,都是宣传化肥农药的标语。这时,父亲虚心请教。</p><p class="ql-block"> 我妹妹曾经是回乡知青,一直自学农业知识,后来又到农大系统的进修,成为一名农业专家。父亲不耻下问,向妹妹虚心求教。妹妹不厌其烦,耐心讲解,什么时候用氮肥,什么时候用钾肥,并且强调施用化肥有个度。</p><p class="ql-block"> 秧苗需要水,放水本来是按户顺序,但有的户不遵守秩序,他们趁人不注意,堵塞上游田地水口,将水放到自家的田地里。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轮到我家放田水的时候,父亲就守在田地边。</p><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凉风阵阵,满天星星都在眨眼睛。母亲看了看天,喃喃自语:“都夜深了,不要掉进水沟里。”</p><p class="ql-block"> 于是,母亲叫弟弟去田地看望,原来是父亲在田边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秋天,我家的稻田沉甸甸的谷穗低下头。旁边的稻田,有的叶子疯长不抽穗,有的穗子就像老鼠尾巴。三分田地里,也有不少的学问啊!</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很高,如何高产,农民也是四处取经。县里开“四干会”的时候,父亲的田被树为示范田。当时还是吉兴表叔当队长,他带着取经的干部,也是意气风发。父亲也被叫去了,父亲现身说法的讲解。</p><p class="ql-block"> 日后,母亲提起这事,自豪里带着遗憾,母亲说:“如果不是地主,你爸就是劳动模范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几个弟弟的田地,也是父亲帮忙照料。提倡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父亲除了种好田地,这时重操旧业做面酱,父亲遵循传统方法,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弟弟们虽然分出去自立门户,但时常来看望父母亲。只要弟弟们一来,一家人一面聊天一面做面饼。改革开放,激发了冲天干劲。</p><p class="ql-block"> 几个弟弟,因为家庭出身都失去受教育的机会,都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由于劳累过度,大弟害了结核病,生产队“照顾”他当修鞋匠苦钱买工分,改革开放后,大弟改行修補汽车帆布,他靠勤劳的双手供养了俩个大学生,其中一个是医学博士。二弟学会修电动车,俩个孩子学有所成,一个成为警察,一个成为企业家。三弟俩口做馒头包子早点卖,也是供出俩个大学生。今非昔比,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还是始于农村的包产到户。</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