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多伦路文化旅游街,在上海人人耳熟能详。我们也不止去过一次,在电脑图片档里反映出有2012.15.17三年的图片,今天又去了一次。改扩建了不少,又到处胡乱地转了一转发现了不少新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它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其实是被四川北路圈起来的,北入口就是四川北路东江湾路口,南面出口依然在四川让路余庆坊的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背靠内环高架、轻轨3号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却蜿蜒蛇行,曲径道幽,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多世纪来,多伦路及其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展示了历程印迹和文化缩影,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间鲁迅、茅盾、郭沫若、苏雪林、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而名闻遐迩的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范(光陵)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多伦路转东南拐角上的洋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250号,就是由四川北路进入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跨入“海上旧里”排楼的左侧的拐角上的一幢独特的建筑。它一定笫一个突现在来到这个上海文化旅游景点的人们眼前的一个好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幢具有东方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这种形色的洋楼在上海很难见到。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现在能看到的是这幢楼朝北西的背面。可以进出的是拐角上的一扇小门。正巧我在张望中门开了,走出一位先生朝我注目了一下,我送了一个微笑给他随及一步上前朝里探视。算开了眼界,未敢深入。因为又走一位阿姨,随手拉上了门。朝南的正门被围囤在一个院子里。据介绍,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建于民国13年(192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网络上的资料反映是中国“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所有。孔祥熙上海的四处旧居之一,另三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重现这段文化,文学的曾经辉煌,1998年在中共上海市委龚学平副书记的关心支持下,虹口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多伦路改建为“文化名人街”,根据整体发展规划和“修旧如初”的原则,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的人文风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多伦路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近代历史遗址群落,利用沿线的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艺术馆,与步行系统中有机布置的一系列文化名人纪念小品一起,道出“文化名人与您同行”的主题,继承和延续该地区特有的城市文脉。从而以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位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之一,并以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古玩字画、书屋文苑、茶室吧廊成为国内外宾客怀旧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消费的好去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关资科来源网络)</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网络上的资料反映这是中国“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所有。俗称“孙公馆”。孔祥熙上海的四处旧居之一,另三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拍摄于2012年10月的“孔公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川北路2023弄35号“汤公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风格同多伦路210号“白公馆”相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处抗战期间被日军侵占为军官宿舍。抗战胜利后,被汤恩伯所占,人称“汤公馆”。后为陈仪居住 ,1949年初,陈仪策动汤恩拍起义未果。反被士卖、在此被捕,在台湾被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伦路210号“白公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20年代由广东李氏兄弟建造。抗战胜利后曾作白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建筑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气势壮观,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巨柱式柱头为变形的科林斯式。入口门廊两侧墙面各设一处凹进的半园形壁龛,为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二层露台围以铸铁栏杆,图案精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依我的记忆,这个四一一医院好像是部队的医院。现在怎么会被“上海大学”揽入怀中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拍摄于2012年10月的歺拾钟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拍摄于2012年的鸿德书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年再来的时候鸿德书房前没有这位鲁迅先生的老朋友来迎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走进这个不起眼的弄堂发现一片新天堂——左联纪念馆,中华艺术大学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左联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家丁铃坐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听鲁迅先生讲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听鲁迅先生讲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再与鲁迅先生讨论什么叫“拿来主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市纺织局老干部活动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拍的高墙后的老弄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间过了12年现在高墙后的老弄堂依旧如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间过了12年现在高墙后的老弄堂依旧如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间过了12年现在高墙后的老弄堂依旧如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川北路在这里周囤了一大片区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