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0年代末期,全国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开始了城市向农村“疏散下放”的活动。我当时十岁,就随父母一起疏散到曲靖的陆良县辽浒村。因为师大教职员工多,就被安排住进了辽浒中学(当时学校已停课)。</p><p class="ql-block"> 我一到这陌生的新环境感到无比的兴奋,可是一到上学时,就高兴不起来了。从昆明下来的同学们在课堂上一个个紧锁眉头,无所适从。男生嘴咬笔杆,女生直接哇哇大哭。老师奇怪的问道,怎么了?同学们一个个头摇得像货郎鼓似的,说到不会写。后一问才知道,昆明的学生做作业用的是铅笔,圆珠笔,钢笔,没用过毛笔做作业写字。这下老师也犯难了,因为在这里学生们做作业(包括算术在内),全都是用小楷毛笔写的,这怎么办呢?最后还是通过师大的领导与小学校领导沟通后,同意我们上课时和做作业时用圆珠笔。</p><p class="ql-block"> 当地的同学们真的很厉害,他们的笔大多数是用鸡,鸭的羽毛洗干净后,绑在细细的竹竿上做成的。他们能在格子很小的小楷本上写出漂亮工整的字体,并且能在算术本上做运算题,这一“绝招”把我们这些大院出来的娃娃们看得是目瞪口呆,羡慕极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课余时去村里走走,因为那里有许多在城里看不到和想不到的东西。村里到处都是小窑庄,路边上,窑庄里全是陶制器皿,有碗、盆、瓶、水缸,瓦罐等等数不胜数,让我爱不释手,慢慢的我的床底下也堆起了许多“战利品”。</p><p class="ql-block"> 一天,父亲发现后说道,哪捡的这些破碗破罐丢出去!我一脸不情愿的,又一件一件的往外搬。</p><p class="ql-block"> 随后,因要上中学了,我们这些孩子又全部被送回昆明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一直想有机会再来看看儿时待过的地方。退休多年后终于如愿以偿,但是,五十多年后的辽浒村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现已是高楼林立,很现代,很有商业气息的“辽浒古村”了。它已被人为打造成《精品旅游点》了。</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时我们在辽浒中学住的房子,现在已是危房,人进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当时我们住的房子,后来学校扩建后,把原来的房拆了,拆后墙的一边又当做了围墙,窗户这些都还在。</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就读过的辽浒村小学。原来都是破旧矮小的瓦房,教室里的地是泥巴土地。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班的老师是一个中等个子并偏瘦的男生。一年四季头上永远戴着一顶藏青色的毛呢帽子,身上一套深蓝色的中山装就没见他换过,脚蹬一双布鞋,讲起话来“知乎者也”的。他既是我们的班主任同时也教数学和语文,那时好像全国的教材没有统一。我们原来在昆明读三年级下去以后,他们三年级的教材,我们全都学过了。于是学校就把昆明下来的这些学生全部调到了四年级,上小学四年级的教材。</p><p class="ql-block"> 现在学校也今非昔比了。建起了高大的教学楼,和宽敞的球场。想必也不会再出现一个老师把全部学科都教了的现象吧?</p> <p class="ql-block"> 这还保留了一间小学的旧房。不知当时是教室还是什么的,但是现在已是危房了。</p> <p class="ql-block"> 这些就是原来辽浒村的古窑。听说现在全部把它围起来,当做古文物来展示。</p> <p class="ql-block"> 这些是现在正在生产的小窑庄。他们继承了远古的做法,还在源源不断的用古老的工艺在生产着陶瓷器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