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太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980733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背景音乐:离别</b><b style="font-size:18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The Parting)</span><b style="font-size:22px;">,作曲:肖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正文前说两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一旦步入老年,就需要更多的语言交流,语言交流不仅能感受到关怀与陪伴,主要能起到刺激大脑思维。通过说话交流,可以分享生活经验、回忆往事、表达情感,从而保持思维的活跃度。同时,步入老龄阶段更应多听音乐。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不同的旋律和节奏能激发不同的情绪和联想。听音乐可以放松身心,更能增强大脑思维锻炼,锻炼大脑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无论是说话交流还是听音乐,都是锻炼思维的最好方法,能帮助老年人保持敏锐的头脑,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肖邦创作钢琴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别》作曲者,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E大调练习曲《离别曲》,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离别曲是萧邦在一八二七年所做的十二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起初,练习曲并没有被冠上离别之名,在一次古德曼演奏此曲时,肖邦突然激动的感念祖国而得离别曲之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E大调练习曲离别 肖邦 (惜别却不悲伤)的创作背景E大调练习曲《离别曲》,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离别曲是萧邦在一八二七年所做的十二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起初,练习曲并没有被冠上离别之名,在一次古德曼演奏此曲时,萧邦突然激动的感念祖国而得离别曲之名。创作背景众说不一,比较流行的是肖邦为恋人所作。肖邦19岁时,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任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