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清真大寺</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街28号,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整体坐东朝西,为一处独立的三进院落。寺门3间,正上方悬挂“清真大寺”横匾。寺门内正对礼拜大殿的后墙。礼拜大殿正门迎东而立有拱门三座,门前有小型月台一座。礼拜大殿南北两侧是讲堂。与礼拜大殿相对的东面有一过厅,过厅的内壁上彩绘麦加“克尔白”天房图,此处供穆斯林礼拜前小憩。礼拜大殿以东为二进院,北面是接待室。此院与大殿月台相连,逢节日、庆典等活动均在这里举行。接待室以东为三进院,北侧为沐浴室和水房,正东有一排房舍作为办公处。南侧为库房。三进院的西南角上矗立着望月楼。呼和浩特清真大寺是中国近代建筑受西洋建筑文化影响的实物见证和载体。</p><p class="ql-block">1996年5月28日,呼和浩特市清真大寺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呼和浩特清真大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民族风情伊斯兰,雕花画壁精致巧</p><p class="ql-block">欲访清真本来心,殿门紧闭拒迎客</p> <p class="ql-block">青砖绿门典雅秀,阿拉伯文闪金色</p><p class="ql-block">虽是难识其中意,修心养性结善缘</p> <p class="ql-block">10.宽巷子</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宽巷子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城市街区。该街区伊斯兰文化氛围浓郁,民族特色鲜明,且在呼和浩特市区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说其知名度高,最大的原因是这里的饮食文化极为昌盛。全市最著名的一些老字号和知名店面基本都集中于此,尤其是以烧麦、羊杂碎、焙子等为代表的回族饮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呼和浩特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因此夜市文化并不昌盛,但是宽巷子口却能在夏夜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每当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这里更是一派繁华景象,颇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网红打卡宽巷子,美滋美味美食街</p><p class="ql-block">不见异域文化情,略感失落意未尽</p> <p class="ql-block">幸有美食慰口福,遍尝百味犹不及</p><p class="ql-block">地方特色排长队,待得入口更觉香</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深灯阑珊,烟火人间味更浓</p><p class="ql-block">吃货天堂宽巷子,留恋辗转不忍归</p> <p class="ql-block">11.将军衙署</p><p class="ql-block">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按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的格式营造,砖木构制,占地约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它的营建,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北五里处勘定一处城址,作为右卫城北移屯兵之用。至乾隆二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四年(1739年)告竣,清廷赐名“绥远城”。</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衙署为绥远省人民政府并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地,乌兰夫兼两府主席。古建筑展示、地区历史宣传为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经过多次的维修改造,将军衙署于2017年7月31日面向社会试运行开放,重新开放的将军衙署占地2.64万平方米,以将军衙署为主体,以“绥远方式”纪念馆为辅助,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城市文物景观,再现了“漠南第一府”的恢弘景象。</p> <p class="ql-block">绥远城将军衙署作为绥远城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在绥远城告竣时落成。驻守在将军衙署的绥远将军,号为“建威将军”,拥有广泛的实权。</p><p class="ql-block">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管理内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绥远将军乃属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这里的。</p> <p class="ql-block">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将军衙署历时172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78 任,均在此管理驻扎。</p><p class="ql-block">这一历史阶段,将军衙署的体制、作用,正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绥远将军克蒙额亲立在衙署大照壁上一块石额所书“屏藩朔漠”那样,一直未变。</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北洋军人、二十师师长张绍曾被委任为绥远城将军,仍驻节衙署内。</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改将军为都统,随之将军衙署改为“都统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衙署为“临时区政府”占用。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置绥远省。衙署改牌绥远省政府。</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由德王拼凑的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的军队占据绥远,衙署一度为伪政权属下“巴彦塔拉盟公署”占用,后又为伪“蒙疆联合政府”所占据。</p><p class="ql-block">1945年后,绥远省政府再次迁回衙署。</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19日,时任绥远省主席的董其武将军在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的帮助影响下,率领全体军政人员六万五千余人,宣告起义,绥远自此和平解放,这就是毛泽东主席所倡导的“绥远方式”。</p><p class="ql-block">从1912年起到1949年短短三十七年中,先后有二任将军、十四任都统、一任区政府主席、二任省政府主席入主了这座官邸(日伪时未计)。绥远将军衙署自修建日起,一直是统治绥远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衙署为绥远省人民政府并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地,乌兰夫兼两府主席。</p><p class="ql-block">1985年,衙署交由内蒙古文化厅管理,为内蒙古文物考古所所使用。</p><p class="ql-block">1992年,衙署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书画院暨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p><p class="ql-block">1997年,划归内蒙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2年,划归内蒙古文物交流中心,由将军衙署博物院和文物交流中心二机构合并管理、保护。</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有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砖雕作为一种建筑雕塑装饰构件,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特别是晋派砖雕,无论是豪华的晋商大院,还是幽雅的民间古宅,照壁门楼、墀头脊兽等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晋派砖雕作为一种集画、诗、书、印、雕为一体的综合性平面立体艺术,在明清时期被大量运用在山西宅院、寺观等建筑中,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p> <p class="ql-block">晋派砖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山西民居砖雕一脉相承。晋派砖雕雕刻工艺分为窑前雕(<span style="font-size:18px;">窑前雕是先把泥坯做好,七八成干时雕刻,阴干后装窑烧制,出窑即作品完成</span>)和窑后雕两种,其主题多为人物瑞兽,造型粗犷。晋派砖雕寄托着世世代代黄河人的祈求、愿望、理想与抱负,伴随着晋商的崛起,砖雕被大量运用到建筑上,形成了以太谷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砖雕生产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