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姚启圣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六篇 帝王称颂,功垂千古</b></h1><br><br><br>清朝书生而知兵者第一人<br><br>仁皇帝(康熙)追念先少保公(姚启圣)复八闽、破台湾平海功,对众大臣说:“我朝书生而知兵者第一人。”又对姚启圣嫡孙姚法祖说:“今日用兵西藏,莫言尔祖(即姚启圣),即得尔祖军前如‘吴英、张旺’辈二三人,朕亦可无西顾之忧矣。”<br>事件背景:安定西藏期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九月陕西凉州总兵康海、四川提督康泰(康海兄)弟兄二人,随湖广总督、“西安将军”额伦特平定西藏策凌敦多布的叛乱中,与额伦特等人同时战死;康海夫人姚氏(姚仪三女儿、姚启圣孙女),例封“一品夫人”。<br>相关人物资料如下:<br><br>⒈姚仪(1650-1696年),字长文。<br>初以从征浙闽授知县,以游击委用,改员外郎。应出为知府(从四品),康熙下诏擢升“都督佥事”(从三品)。康熙二十二年,授江南狼山总兵官。<br>父卒,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世职,历沅州、鹤丽总兵,擢“镶红旗副都统”,卒于鹤丽任所,诰授“武显将军”(正二品)。<br>子二:法祖、隆祖;<br>女三:女一,嫁工部侍郎恩特之孙住保;<br>女二,嫁新喻(新余)知县(后任浮梁知县、临江知府、锦州知府等)张景苍;<br>女三,嫁甘肃提督康海(例封“一品夫人”)。<br>⒉姚法祖(1676-1741年),姚启圣之孙,姚仪之子,字观模。<br>1696年,姚仪去世后,姚法祖袭封世职,历(八旗)公中佐领,升(八旗)牛录,任兵部马馆监督,诰授“通议大夫”。<br>⒊康海(?-1718年),姚启圣之孙女婿、姚仪之三女婿。<br>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十五日,任陕西凉州总兵(姚谱称“甘肃提督”);康熙五十七年九月平定西藏叛乱时战死,赠世职“拖沙喇哈番(云骑尉)”。夫人姚氏,例封“一品夫人”。<br>其兄,四川提督康泰(?-1718年),以功授赠世职“拖沙喇哈番”,赠“都督同知”,谥“壮勇”。康熙六十年十一月初六日,康熙谕令承袭。<br><br>(综合《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一·列传六十八》《绍兴姚氏谱·第十一册上·东姚还云堂谱》等)<br><br><br>康熙晚年再提功绩<br><br>康熙六十年(1721年)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曾提及:往年,总督姚启圣、李之芳,巡抚赵申乔等,都曾于军前披甲立功,王掞等人都是汉族官员,有何不可?相关背景为:<br>康熙末年,因皇储问题朝廷大臣分裂成多个派系。大学士王掞(1645-1728年,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曾秘密上疏请求恢复废胤礽的太子位,康熙帝对此非常不快。<br>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值庆祝康熙登基六十周年之际,王掞再次请求重立胤礽为皇太子。随后,御史陶彝、任坪、范长等十二人联名上奏,康熙帝怀疑这是王掞在背后指使,因此大怒,降旨责备王掞结党营私、图谋荣耀,并提到:“王锡爵(明万历朝首辅,王掞为其曾孙)在明神宗时力主建储,然而泰昌帝在位不过数月,其后天启帝庸懦无能,导致天下大乱,直至愍帝都无法守国。明朝的灭亡,王锡爵难辞其咎。王掞难道要将朕比作神宗吗?朕本无诛杀大臣之意,但如有大臣自寻死路,朕也无可奈何。”康熙帝又命大臣质问王掞,并要求其回奏。随后,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剥夺王掞及上述御史的官职,从重治罪。<br>对此,王掞在宫门阶石上,以唾液湿润墨水,将纸张撕成碎片书写奏章,奏称:“臣观察到宋仁宗虽为一代贤君,晚年却因立储之事犹豫不决,当时名臣如范镇、包拯等皆连续上疏恳切劝谏,以至须发皆白。臣愚昧,过于笃信书本,妄图效仿古人,实则未曾唆使台臣共同上此奏章。”<br>康熙六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谕示大学士等人:“王掞及御史陶彝等人妄自陈奏,皆声称是为国为君。现正值西陲用兵之际,作为臣子理应全力以赴,这是当前最为显著的忠效之道。满洲入旗文官都被派往军前担任章京之职,唯有在京的汉官未被纳入。过去总督姚启圣、李之芳、巡抚赵申乔等人都曾在军前披甲立功(编者注:此时距姚启圣去世已超过三十七年)。你们都为汉官,有何不可?现暂停对他们的议罪,着令他们按满洲文官之例,委任为额外章京前往军前效力。王掞年事已高,由其子王奕清(1664-1737年,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代替前往,待其立功归来后再行奏报。”同年冬天,康熙帝从热河返回京师,王掞在石槽迎接圣驾。康熙帝望见后,派内侍前去慰问。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大年初一日,大臣们上表祝贺,初未列王掞之名,康熙帝特命将其列入。次日,于太和殿赐宴,并再次召见王掞,对其多加慰勉,不久后便恢复了他的原职,让其继续处理政务。(以上史料来源《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四集卷十六》等) 二度南巡,赐名“兴龙山”<br><br>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日,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沿途检阅水利工程,皇长子允禔等人随驾。二月初一日,杭州将军郭丕、苏松水师提督梁鼐等率部抵达常州府护驾;二月初二日,闽浙总督王骘、浙江巡抚金鋐、平阳总兵官李华等及原任工部尚书杜臻、礼部侍郎严我斯等人前来迎驾。二月初七日,南巡队伍抵达浙江,地方官员及在家的朝廷官员一起到嘉兴城北迎接圣驾,其中包括萧山文人毛奇龄(1623-1713年,翰林院检讨,任《明史》纂修官,为清初经学家、文学家)。<br>二月初九日,康熙抵达杭州,驻跸杭州府城。十一日,召集随从巡抚以上官员,讨论数件事宜。其中,江宁、镇江、杭州等驻防满汉官兵,常年镇守要地,深为感念,故就何种赏赐进行讨论。<br>二月十三日,银装素裹的钱塘江边满是积雪,南巡队伍启程渡江,经萧山往绍兴祭祀大禹。途经绍兴柯桥,至绍兴府沿途的街市、古塔、校场、府山、望越亭、镇东阁等府城景象,更显城市繁华。途中,康熙再遇毛奇龄,予以问候。<br>当日,康熙在绍兴府山驻跸,并赐此山名为“兴龙山”。此山东侧百米处,有传说为姚启圣故居的姚家台门;此台门南侧相距不远处则是姚启圣次子姚陶的居所“还云堂”。时任礼部尚书张玉书、内廷行走兼礼部侍郎顾八代(该年五月初十日,接替麻尔图升礼部尚书),姚启圣妹夫黄锡衮则为武英殿大学士。<br>当日晚,康熙驻跸绍兴府会稽山麓,接见了绍兴府及下属的余姚、嵊县、上虞、山阴、萧山等府县官员。<br>二月十四日一早,出绍兴府,过田垅、阡陌无数,即到大禹庙和大禹陵。只见大禹陵殿宇巍峨,古松翠绿。康熙站立于华盖下,周围侍卫戒备森严,百官民众跪迎。康熙率扈从大臣、侍卫、部属,步行进入禹陵大殿,行三跪九叩大礼,又亲致祭文,制颂刊石,书额曰:“地平天成”。<br>其称颂大禹的祭文为:“惟王精一传心,俭勤式训。道由天锡,启皇极之图畴。功在民生,定中邦之井牧。四载昔劳胼胝,永赖平成。九叙早着谟谋,惟歌府事。行其无间,德远益新。”<br>祭拜完毕,康熙登上窆石亭,又浏览良久。当晚康熙帝回到萧山县境,驻跸西兴。<br>二月十五日,钱塘江边,寒风刺骨,雪花飘飞,康熙一行踏雪渡江。当地官员在望京门外,夹道跪拜、迎送,毛奇龄再被召见。当日晚,康熙驻跸杭州府城,决定次日返京。杭州将军郭丕等奏请圣驾暂留数日,以慰官吏军民瞻仰。<br>十六日,赐杭州将军、副都统等蟒衣彩币;协领以下、笔帖式以上各官,彩币不一。演武场上,又赐将军、副都统等官兵筵宴,又检阅了官兵骑射技艺。<br>十七日,自杭州启程返京,龙舟停泊于京杭大运河之畔的石门镇(今属浙江桐乡)。时任日讲起居注官,后于康熙四十三年九月担任帝师(经筵讲官)的吴涵,便为石门镇人。<br><br>吴涵,这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殿试榜眼,在当年的春季会试中,被正考官的吏部尚书黄机、工部尚书朱之弼,副考官的翰林院掌院学士陈廷敬、户部左侍郎李天馥看重。在这四位先后出任各部尚书的座师(正考官)、房师(副考官)助力下,其仕途正如日中天,初以翰林院编修(二十一年九月任,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陈廷敬、牛纽)起步,先后兼任翰林院满汉书教习(二十一年十月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二十五年三月任)、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七年七月、四十二年四月任)、会试副考官(四二十年二月任,正考官熊赐履、陈廷敬)、庶常馆教习(四十二年四月任)、经筵讲官(帝师,四十三年九月任)等职。自二十一年(1681年)九月担任翰林院编修后,又历任顺天府丞、通政使司左通政、太仆寺卿(三十六年八月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十七年七月任)、工部右侍郎(三十八年九月任)、刑部右侍郎(三十九年十一月任)、吏部右侍郎(四十一年六月任)、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十三年十月任)等职。<br>康熙第三次南巡,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至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任)吴涵随驾途经石门,康熙亲临其府第赐匾额“风霜之任”,予以褒奖。<br>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吴涵在出任刑部侍郎期间(三十九年十一月初六日至四十一年六月初九日任),以公正严明著称,审理案件皆能洞察秋毫,深得康熙皇帝赏识。为此,皇帝又特赐御书“慎行堂”匾额,以表彰其行事谨慎、为政有道的品德。<br>此匾额不仅是对吴涵个人的最高赞誉,也成为了其后世子孙传承家风的宝贵信物。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起,吴涵时任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之际,还兼任了帝师(经筵讲官)一职。<br>岁月流转,吴涵及其后代皆以“慎行堂”为堂号,涌现出诸多杰出人物,如围棋界泰斗吴清源,以棋艺超群、德艺双馨闻名遐迩;又如当代著名画家吴蓬,笔墨间尽显文人风骨与艺术造诣。这些“慎行堂”族人,虽身处不同领域,却同样秉承“慎行堂”之精神,将先祖的优良传统与高尚品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br>四十五年(1706年)三月二十八日,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吴涵,以病乞休。三年后(1709年),这位从政二十四年、与房师陈廷敬同为帝师的吴涵病逝,十月初四日祭葬如例。<br><br>同年(康熙二十八年),姚启圣次子姚陶(1673-1745年),受兄长姚仪嘱托随嫡母少沈氏返回会稽,继三叔姚日章为嗣,归本籍聚族,奉祀祖父。启圣公父姚时可、祖父姚良贵、曾祖父姚慧袭,均以启圣公贵,赠福建总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正一品,授“光禄大夫”,太君俱赠“一品夫人”;启圣公夫人何氏、沈氏、少沈氏,均诰封“一品夫人”。次年秋,赴吏部以会稽原籍依例候选同知。<br>康熙二度南巡这一年,在姚启圣过世之后辞职还家的姚启圣部下、原都督佥事、督标军游击钟宝,被朝廷重新起复出任陕西潼关参将;同年三月十九日,原为总督姚启圣部属的督标中军参将、时任汀州副将薛受益奉旨升授广东潮州总兵,此前一年的十一月初薛受益被康熙帝召见,问及当年收复闽台情形,亲自解衣察看其伤痕并赐以蟒袍,又在南苑阅兵时让薛受益在诸位皇子面前展露非凡箭术,令龙颜大悦;原任督标中军参将、时任澎湖水师副总兵张旺,官至广西提督;原任督标中军副将、时任四川提督吴英,官至威略将军、福建水师提督;原任左都督、督标军守备邬景超则在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招抚、押送郑氏事宜圆满后,因总督姚启圣当月过世,拒绝朝廷任命而归隐终老;少年县令高严,官至工部、户部郎中;原任泉州府知府、首任台湾知府、时任福建按察司副使兼台湾知府蒋毓英,康熙二十八年闰三月二十一日被康熙特敕升为江西按察使,官至浙江布政使;原任晋江知县、台湾知县沈朝聘,康熙二十八年初丁忧复职,先后出任霸州知州、直隶守道员,康熙三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再升直隶巡抚;原任同安县知县、台湾凤山县首任知县杨芳声,康熙二十八年升任户部江南司主事,康熙三十四年再任绍兴府知府;姚启圣、何氏嫡长女婿常光裕,原任湖南靖州直隶州知州,康熙三十四年获康熙帝召见后升任泉州知府,次年十月初八日再升台厦道道员;姚启圣外曾甥孙、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黄锡衮曾孙、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外孙黄立本,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冬继高铎为台湾知府,雍正三年以“中宪大夫”衔兼任台湾知府。 而明珠党人、时任浙江巡抚(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初三日任)、原任福建巡抚(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十四日至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初三日)的金鋐,在此次康熙南巡离开浙江三日后的二月二十日被兵部尚书张玉书查实捏造“驻防满兵扰民”一案诬陷浙江将军郭丕等人,浙江巡抚金鋐、布政使李之粹因此被康熙下令革职、流放。此前二年间(康熙二十六、二十七年),权臣纳兰明珠先后被直隶巡抚(小)于成龙、御史郭琇弹劾。其中,江南道御史郭琇曾先后上疏《参河臣疏》《纠大臣疏》,弹劾疏参大学士明珠一党。康熙二十七年二月初九日,权臣明珠、靳德洪,以及余国柱、科尔坤、佛伦、傅拉塔(明珠外甥)、科尔坤(康熙皇长子胤禔的岳父)、熊一潇、勒辅、李之芳等人或被革职或被解职,或被勒令退休。其中,姚启圣收复台湾调配炮火之际,明珠党人、河道总督靳辅即阳奉阴违,不予积极配合。从郭琇的弹劾上疏之中,也可以看出二人的关系:靳辅与明珠、余国柱相互勾结,每年靡费河银,大半分肥,所提用河官,多出指授,是以极力庇护。明珠党人被弹劾之前的正月初七日,康熙帝给刚刚过世十余天的太皇太后上尊谥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br>十余年后的1703年,康熙第四次南巡时,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十三子胤祥随行。至杭州,“圣恩惓惓,垂眷再三”,毛奇龄再度被召见(一说康熙第三次南巡时召见)。康熙对奇龄温谕奖劳,赐他免跪,并赏御书一道。随行的皇太子也赐给毛奇龄睿书一道、屏联一副。时任福建水师提督吴英,也被召见于杭州,此后的第五(1705年)、六次(1707年)南巡也被召见。终年九十四岁高寿的毛奇龄,生前数次为启圣公写诗作词,特别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月初一日,时年八十七岁的毛奇龄撰写完成《福建总督姚启圣神道碑》碑记,以纪念姚公当年为国为民的巨大功绩。<br><br>参考资料:《清史稿》《康熙起居注》《毛奇龄年谱》(胡春丽)、《绍兴姚氏谱》(姚振宗)、《萧山日报》(《康熙南巡给萧山带来的三件礼物》,文/傅浩军,2022年8月15日)、《康熙南巡图·第九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翚)。 六十大寿之《闽颂汇编》<br><br>康熙二十二年,随着浙江、广东、福建三省相继安定,特别是持续动荡长达六十年(1624-1683年)的台湾,于中秋时节正式回归大陆,沿海百姓从此不再流离失所。<br>收复台湾一个月后,即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福建士农工商为启圣公举行了世所罕见(绍兴姚氏谱称“天下古今所未有也”)的六十大寿祝寿活动,以表达心中的感恩之情。此次活动的祝寿诗词由福建各界人士870人参与撰写,并由四方八郡绅士、耆老抄录,将启圣公诗文、奏疏文告及民颂民谣集刊成册,是为《闽颂汇编》补编版。<br>在为夫君启圣公过第一个冥诞时,夫人少沈氏在她的《夜坐》诗句中,这样回忆当日的祝寿情形:“记得旧年今日夜,一尊笑指彩云撗。”<br>结合九天前,他上疏将优叙之事让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详见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六日《姚启圣题为优叙难安事本》),足见其对“收复台湾为己任”的心愿已达成之际,早已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的姚启圣,对待个人得失是如此的从容。结合三藩之乱时,所作诗句《闻乱》及其字号“熙止”“忧庵”之本意,为官之道更显难能可贵。<br>十月初一日,全闽士农工商又在洪江之畔建成“姚公再造全闽鸿功碑”,由侯官县九十二岁士民何森当场宣读该碑文,颂扬启圣公功德:“功在社稷,泽在生民”“大老爷累疏开界复业,使蓁莽转为桑麻,狐兔化为鸡犬。今沿海千里,处处茅檐,妇子得返旧业,饱麦薯足鱼蟹者,是谁之赐也?”(详见《闽省子民痛哭总督大老爷姚恩德述略》章节)<br>十一月底姚启圣过世后,记录福建省子民痛哭总督大老爷姚恩德述略的《闽省子民痛哭记》,详细颂扬了他生前所做的三十款德政;再加上从政期间的奏疏、文告等史料,最终该《闽颂汇编》于次年成稿。<br>该汇编共1827页,分二十册:卷首一册、奏疏六册、文告四册、赋以下九册,并书首两序及总目,由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连襟、“赐进士第、通奉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前内阁学士、内国史院侍读学士、内秘书院侍读、纂修实录玉牒、起居注日讲官”富鸿基,以及后来成为文渊阁大学士的李光地(称《平海勋德序》)等二人分别作序。<br>序言中,富鸿基提到,施琅将军亲自冒酷暑出征,一鼓作气攻占了澎湖。当郑氏投降之际,我(指富鸿基)休假返回故乡,家乡郡中绅士和耆老们,将姚公(姚启圣)的文书和公告抄录并刊印,广泛传播,并将这些赞颂姚启圣总督的言论和歌谣汇编成册(即《闽颂汇编》)。我(指富鸿基)岂敢不在书简的开端予以宣扬呢?<br>《闽颂汇编》内容包括:“平定福建、收复台湾、招降纳叛、筹措军饷、举荐将才、兵屋还民、救赎妇幼、照顾残弱、开界复业、荒政施策、平稳物价、端正风气、别除旧弊、禁革苛政、捐资助学……”等方方面面。<br>如:招抚朱天贵、刘进忠、韩大任、刘国轩,以及五镇大将廖琠、黄靖、赖祖、金福、廖兴等及荡平厦门、视师犒赏、平海凯旋、设站运米、旨复界安插投诚等奏疏、文告内容,还包括欢呼展界、远近吁谢、捐给牛种、秋成乐业、感恩崇报、诗词歌赋等章节。<br>特别是姚启圣曾先后二十七次上书请求“开海复界”,最终使这项实施二十多年的禁海迁界政策得以终结。沿海居民“尽归故里”,“廿载生离,翳道长,拔草寻径,缘木为梁,幼者难携,老者易僵,后推前引,累累相望,少妇惊疑,大妇悲惶,认是旧町,少小蚕桑。”福清的秀才何梅所写的《长乐福清复界图赞》,则展现了百姓在欢呼复界时的情景;在《闽颂汇编》的八幅图画中,共有三幅涉及闽人对姚启圣开界复业的感恩戴德之情。在祝寿词中,还有“我有田畴,赖公耕桑。我有祖先,赖公蒸尝。负贩鱼盐,免我沦亡。”“化佩剑为牛耕,迁界归农,息哀鸿于雉陇”等涉及开界复业方面。 对于姚启圣的再三复界之请,由于权臣明珠等朝政大臣的拖沓、反对,导致数年后才得以最终施行。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姚启圣上疏开海、复界;十月二十八日,诏沿海迁民还界归里,谕令吏部侍郎杜臻、内阁学士席柱往勘福建、广东海界;工部侍郎金世鉴、副都御史雅思哈往勘江南、浙江海界;十一月十一日,康熙派吏部侍郎杜臻、内阁学士席柱前往福建、广东等地主持沿海展界事宜,曰:“迁移百姓事关紧要,当察明原产给还原主。尔等会同总督、巡抚安插,务使兵民得所;廉洁自持,勿似从前差往人员所行鄙琐也”。闽粤沿海群集跪迎展界大臣,皆云:“我等离旧土二十余年,已无归乡之望”,幸得“削平寇盗,海不扬波。今众民得还故土,保有室家,各安生业。”还界之际,闽人欢呼祝延,处处肖公像为生祠。而为配合福建当年的复界措施,总督姚启圣以极其罕见的“荒政施策”应对,却遭到了明珠党人的无端指责,以至于奉差福建广东展界的大臣在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回京复命时,康熙皇帝对此仍然耿耿于怀,“尔等明知其故,此前何以不议准行?!”要知道福建复界之际,百姓“喜而狂走者越三日,继而合万户男妇,号呼谢天子、军门,声闻十余里!”<br>乾隆年间,朝廷开“功臣实录馆”,该《闽颂汇编》及少保(姚启圣)神道碑、长文公(姚仪)传等,均奉诏送入宫廷。除了《绍兴姚氏谱》收录了相关章节外,国家图书馆如今就收藏有这份宝贵的《闽颂汇编》详细史料。<br><br>“再造全闽”鸿功碑<br><br>康熙二十二年姚公收复台湾之际,全闽士农工商议建碑亭,以示天下。十月初一日,“再造全闽(福建、台湾)”鸿功碑碑亭建成之际,九十二岁高龄的侯官子民何森当众宣读鸿功碑碑文,宁德乡绅林起英等十人、秀才崔衍湄等二十三人、童生崔鉴等二人、乡耆陈王前等四人,共呈碑文,并迎禄位于文昌阁中。<br>启圣公过世后,又在建碑亭的洪江之浒立祠祭祀姚公功德;每逢启圣公诞辰(冥寿)之日,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弦歌之声昼夜不息,宛如元宵佳节般持续三天之久,祭祀活动盛况空前。<br>在宁德才子崔衍湄(诗人、连州知州崔世召之孙,兴化府学教授崔嵸长子)的诗歌序文中显示,福建(包括台湾府)各界学子深感姚公功德,故又将启圣公像供奉于全省各地文庙内。<br>有诗云:<br>颂姚公再造全闽<br><br>姚公威名震八闽,文武双全显神通。<br>平海靖疆功卓著,再造全闽史留名。<br>忧国忧民心不倦,克己奉公德如虹。<br>英名永垂洪江浒,千秋万代颂勋荣。<br><br>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全闽士农工商建额题《总督福建、少保、兵部尚书姚公“再造全闽”鸿功碑》,礼部侍郎富鸿基所作碑序曰: 闻之公自署其燕居之轩曰“忧畏”,曰:吾忧在苍生之不理,不忧海贼之不灭;畏在闾阎之不乐,不畏强御之不欢!又曰:公广颡丰髯,目炯炯若神明。闽人图貌肖像供于家,征村之隷望之反走。每生辰里,社燃灯火,弦歌达昼夜,比元夕者三日。公诚所谓流功名千万岁者矣。闽人于公平海之日,大书救民用兵之绩,伐石鑱碑洪江之浒,以示来䙫。<br><br>该鸿功碑由全闽工士农商于“康熙二十二年岁次癸亥冬十月吉日鼎建”,碑文纪云:<br><br>……三代之后,继体之君任大臣咸斤斤守祖宗之制,故有事多不得尽其能,其间底绩非常,定难保民,始终无嫌者,不教有也。我皇上丕承景运、纉述大统,具仁智勇之体,以天人之学出治,示古今治乱于指掌,而善用人,乃者三方叛乱、海内骚然,皇帝垂拱于上,运宵肝之心,咨命文武以腹心股,推毂之后,阃以外不问焉。越七年,反者伏诛,粤闽滇以次平。<br>闽之难在海,盖三十年有六年,故祸烈于滇粤,而皇帝简用总督少保兵部尚书会稽姚公平之。公,顺天解元,素倜傥、负大志,兼文武才。起家知广东香山县,定县之乱,声称于时。甲寅,闽叛,公从田间椎牛洒酒召诸少年日趋行,为朝廷一用于疆场。于是从王师下温州,即军中拜温、处佥事,统所部义勇破贼于紫阆山,斩其魁。丙辰,仙霞关降,公率师略延建。九月,福州降,时郑经负隅于泉漳,刘进忠游移于潮惠,韩大任亡命于汀。天子知公能,以布政使用公。公受事首厘剔诸弊政。……天子曰:闽有布政如此,何忧贼为?则用公为总督,晋兵部尚书督诸军。公涕泣再辞,不允,曰:皇上能用臣,臣请平海以报。退具十疏,密陈机宜。分撤藩兵,召藩帅十人以入。首捐金买籴,饬文武所司无害民。开“修来馆”,奏请俸饷,悬赏格纳叛。不数日,海之将卒弃营垒驽艨艟来降,日数千人。公皆使温饱,得所散黄金如泥沙勿计也。公……<br>公既得诸降人,熟贼众虚实,知海澄蹶张,恃朱天贵犄角之兵,乃用降将说天贵。天贵矍然起曰:我岂甘老潢池哉?愿一得当归朝耳。乃与公定约,举楼船三百艘扬帆下铜山。贼觇大惧。公于是乘间破十九寨,取金厦二岛、恢复海澄,打破贼帅刘国轩等,贼一夕遁台湾。公既歼贼,漳以南悉平。<br>天子玺书褒公,晋公“宫保”。闽人皆相贺,公曰未也,誓告牧守军吏毋得横征蔽贿,无邀籴,毋污良,作奸举苦,民之大害,除去之。公曰未也,三疏请复徒界、归徙民,部署要害。开采捕,捐牛种,给降者垦田,民浸浸有乐利。公曰未也,海不灭,兵不归,民苦未艾,则保奏提督施公督水师,请班禁旅。天子曰督臣议善,公则清居,兵之屋还民,除民间大滑数十辈,置赡士学田于八府五十三县。行教养之道以安内。于是大治。兵于定海,则率士卒讲武。沙中炎暑、劳瘁至极。公即烦苦理军事不少倦。今夏六月,提督施公请命出师,供妈祖于厦门,捐私钱十万有奇,犒将士,将士无不感奋誓灭贼。先是,平阳总兵朱公天贵所领舟师皆公五年赡养,既奉檄至,以师期久请还镇,提督施公亦以为宜还,部且报可。天子独用天贵留后。至是天贵感殊知,顿首公帐前曰:天贵请灭贼为公报朝廷。师出八日,天贵麾战舰鼓勇先登,打败贼于虎井,焚其炮舟。拔澎湖,天贵竟死敌。云澎湖既拔,郑氏震惧,且素闻公威信,遣使奉版图来降,愿内徙。奏闻,天子大喜,诏公经理焉。<br>……公广谋略、明赏罚,任人不疑。军旅政事一以民为本。寝食夜旦出入嗜欲辄为民计。大之利弊兴革,小之日用风俗,无不回环于肺腑,以故闵典鬻则奏革大当;恤奔命则捐募民力;念荫避津派则疏舟舡、察邮传。清灶场之弊,商不负于课饷。逐私征之税,民不穷于贸易。严折算之今,还拏赎女。绝馈遣之私,买水市薪,仳离重合,供亿无求。躅租步祷,无反其水旱。成桥梁,浚河渠。建门观地,复其形胜。肆力反侧,赈恤灾荒,孤老士庶,各受公福;疾病死葬,咸蒙公惠。虽天欲大康闽人,诞以再造,亦由于天子用公无嫌,俾得以始终膺肩灭贼保民也。<br>闻之公自署其燕居之轩曰“忧畏”,曰:吾忧在苍生之不理,不忧海贼之不灭;畏在闾阎之不乐,不畏强御之不欢。于戏!此公之底定闽也。 公性节俭,后庭无曳帛之妾,诸公子往往蔬食,而犒士日费金币数千百。用兵七载,大小六十余战,复县邑,三降伪帅,九膳养甲兵一万五千有奇,捐造战舰二百余艘,缮甲帐器械等数十万,不取民间一钱。岁且节省度支中帑数百万。广颡丰髯,炯炯若神明。闽人图貌肖像供于家,征村之隷望之反走。每生辰里,社燃灯火,弦歌达昼夜,比元夕者三日。公诚所谓流功名千万岁者矣。闽人于公平海之日,大书救民用兵之绩,伐石镌碑洪江之浒,以示来禶。<br>铭曰:<br>总督福建少保兵部尚书姚公再造全闽鸿功碑<br><br>(综合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的《台湾文献与史实钩沉》、姚振宗所撰《绍兴姚氏谱》等)<br><br><br>八闽童谣<br><br>姚启圣,原名万雍,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一月任福建布政使,十七年六月超升福建总督,二十二年十一月在任上病逝。姚启圣在福建任职期间,除了在平定三藩之乱、降服台湾郑氏、实现国家统一大业中建立了巨大功勋外,他一心为民、清廉克己的作风,在当时也传为佳话。康熙年间刻本《闽颂汇编》中有一首“八闽童谣”,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姚启圣的事迹。这首童谣共十一段,虽篇幅较长,但非常感人,故全文抄录于此,以飨读者。<br>公真险,海贼猖狂山岳撼,此时公受登坛选,阵阵身亲士卒先,火炮矢石如雨点,大海狂澜浪涌天,邻舟覆没公舟闪,真冒险。<br>公真劳,幕宾不设悉亲操,口言目视手挥毫,笔未停时报贼剽,躬环甲宵破群妖,惟恐一事朘民膏,再三斟酌费推敲,真焦劳。<br>公真苦,一心要把穷黎抚,痛哭流涕禁文武,不误军需不累民,唯有捐金代民补,不取官民一个钱,处处不教要阿堵,真是苦。<br>公真愁,贼叛交侵数十秋,闵民困苦生难谋,杂派私征禁未休,夫徭塘马尚诛求,可怜今年又不收,千愁万愁在心头,真是愁。<br>公真穷,辕门只有鼓逄逄,人情关节毫不通,卧内如水两手空,家无片瓦两袖风,霎时几两拿不出,全然不像总督公,真个穷。<br>公真瘦,如何方把残黎救,策画那分夜与昼,如何方能定海寇,驱残去暴凯歌奏,如今贼退民渐肥,瘦尽我公一身肉,真正瘦。<br>公真病,成功不有反遭阱,不应孟浪反遭横,操戈相犯不与争,忍气吞声安义命,去年吐血一大盆,今生背疽四月兢,真成病。<br>公真呆,选将招降日费财,黄金散尽无疑猜,为国忘家志不灰,为主捐躯出海隈,艟艨直下声如雷,视死如归去不回,真正呆。<br>公真羞,做官做到极品头,夫人公子不穿紬,空箱几只如浮鸥,举家布蔬相悠游,外面繁华内穷愁,夫妻相对冷飕飕,岂不羞。<br>公真怪,不收文武礼一介,清官战将重赏赉,造船养兵置器械,尽把家中田地卖,总督做了四五年,欠了钱粮又欠债,真奇怪。<br>公可怜,今人做官多要钱,哪管百姓苦颠连,珠围翠绕拥花钿,绫罗缎综绣云烟,金银满屋身安闲,真正味活似神仙。<br>唯我公,真可怜,一分不要室如悬,数碗莱腐供饔餐,仍似秀才旧穷酸,为民唯恐一事愆,左思右想心力穿,体尽民瘼革尽弊,公心犹恐或不然。半夜里,忽挥拳,梦与贼战大海边;正危坐,忽潸潸,想起某事欠周全。昼夜魂梦不安眠,行间四载苦万千,出海九月浪里颠,为国忘家身弃捐,苦苦恼恼度了四五年,凄凄楚楚受尽了忧煎。<br>世间做官美福全,我公何曾过一天,可怜,可怜,真可怜!<br>(摘选自邓孔昭教授的《闽颂汇编》) 寄祝姚少保六十初度<br><br>乾隆年间收录于宫廷的《闽颂汇编》,收录了福建各界当年在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为六十岁大寿的姚启圣所作的众多祝寿诗句。现摘录毛奇龄在《西河集·卷一百六十五》所作的祝寿诗《寄祝姚少保六十初度》,其内容为:<br><br>大鹏搏扶越九万,林间斤鴳犹决抢。<br>丈夫致身亦有会,安能刺促枌榆傍。<br>当予少小擅文赋,即闻上国坛坫张。<br>衣冠辐辏徒辇集,钟镛在序鼓在房。<br>譬则齐晋大九合,下士受约如江黄。<br>中间较文试帖括,犹然领解在帝乡。<br>一朝烽火遍南服,夜起趯跃加腾骧。<br>倾装贸铁募死士,叩马一谒沛献王。<br>左手草檄右杀贼,遂平瓯越恢闽疆。<br>习书请兵张仲武,麾扇克敌谢彦章。<br>天子嘉叹遽锡命,骤令开府建羽幢。<br>破蜀窦轨授神策,平吴杜预封当阳。<br>论功不下大将列,铭德乃过元舅行。<br>至今溟海凛威惠,环瀛万里无波扬。<br>予忝梓里就史职,橐笔往往书旗常。<br>况当弧矢挂䌽箙,道远亦欲进一觞。<br>幸颁金匮誓泰砺,将标铜柱凌扶桑。<br>临风何以致称祝,神山巀嵲海水长。<br><br>附:<br>毛奇龄(1623-1716年),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绍兴府萧山人,清初经学家、文学家。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另外,会稽人、广西柳州知府范家相(与纪晓岚为同年进士),其学源出毛奇龄。书画家“扬州八怪”的金农、陈撰均为其徒弟。<br>毛奇龄的祝寿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情的语言,将姚启圣的非凡才能、英勇智慧、卓越功绩和深远影响进行一一阐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敬仰和祝福之情。诗文同时显示,当时作为史官的毛奇龄时常在史册中亲笔记录着姚启圣的功绩,故其由衷赞美之词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该诗文,后收录于毛奇龄的《西河集·卷一百六十五》中。《西河集·卷一百三十六》中的《题姚将军五图词》(原词五首今存其一)·《相见欢·桃源采药图》:“何来采药仙源?问当年,云是伏波横海,旧登坛。麟阁里,沧洲意,任相看。一似桃花流水,向人间。”解读此词之意,想必也是毛奇龄为启圣公所作。<br>在毛奇龄的《西河集·卷四十》中,还有一篇名为《送汪翰林奉使琉球册封中山王》的文章及相关诗句。这位叫汪楫的册封正史,与毛奇龄、朱彝尊同为康熙十八年的“博学宏儒科”所录取的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的史官。而在姚启圣过世后的《闽省子民痛哭总督大老爷姚恩德述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向值封琉球,胥棍夤缘为利,动派造船,及招募过海兵役,公私靡费数十万金钱。濡滞二三载,册使不得复命。大老爷征查从前浮冗,立议役拨于官、兵拨于营、船拨顶号战舰。册使随到随行,免守候之苦、供应之扰。近人安,远人怀,是谁之赐欤?”可见姚启圣在妥善安置往来琉球的册使也有举措:立议役拨于官、兵拨于营、船拨顶号战舰;册使随到随行,免守候之苦、供应之扰。 闽省子民痛哭总督大老爷姚恩德述略<br><br>福建总督姚启圣在清初波澜壮阔的台海事件中,对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多有贡献。国家图书馆现今所珍藏的《闽颂汇编》,便是这一时期的珍贵见证,其中详细记录的姚启圣辉煌事迹和相关文件,堪称海内孤本,极具历史价值。<br>从这部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姚启圣在福建任上的多种政绩:他致力于稳定地方秩序,革除旧弊,使民生得以恢复;他筹措军饷军需,确保军队得到充足的供给;他巧妙瓦解郑氏集团内部力量,为国家的统一铺平了道路。然而,在过往的论述中,人们更多地聚焦于姚启圣在制定平台政策、招降纳叛、开海复界、举荐施琅等方面的贡献,而他在福建任上的其他重要政策措施,却鲜有人提及。<br>姚启圣去世之后,《闽颂汇编》在祝寿诗等初稿基础上再收录了福建子民“痛哭”其去世而撰写的《闽省子民痛哭记》,即《全省子民痛哭总督大老爷姚恩德述略》(简称《总督大老爷姚恩德述略》),全面地叙述了他在福建任上的各种政绩,该述略大致如下:<br><br>总督姚大老爷竟捐馆舍矣,呜呼痛哉!<br>我大老爷功在社稷、泽在生民。位跻方岳,年登上寿,承袭开府,赫赫绵绵,精爽飞腾,苍穹鉴佑,天为星辰,地为河岳,自不待言,亦何所憾!<br>独我小民,身受数载深仁厚德,忽遭此大变,日月晦结,飞走悲号,情发于中,痛哭不能自已。呜呼痛哉!<br>哭声有尽,哭心无穷!由是荐绅学士相与哭于哀歌挽誺之中,父老子弟相与哭于乡社、党塾之内,耕夫牧竖相与哭于陇亩草泽之上,樵童渔父相与哭于山陬水涯之间,织女纫妇对抒轴而滂沱,陆走舟行怅风尘而掩涕归。诚者叹衽席之未安,失巢者嗟室庐之未返。何人不哭,有泪皆干。呜呼痛哉!<br>然则亦有不哭者,亦有不特不哭而且生喜者乎?曰有之矣,惟此辈。此辈之不哭,不特不哭,而且生喜也。则我小民之痛哭所以愈不能自已也。呜呼痛哉!<br>一当海疆多事之际,方藉重兵镇压,大老爷轸念小民供亿艰难,一力担当灭寇,不顾疑谤,请撤亲王爷兵,又请撤喇将军兵,又请撤护印兵,竟能肃清山海,功成民安。为朝廷省数百万军储。今通城剩得一椽半堵可以修理居住,妻子不受凌辱,无供饭供油供柴供盐菜之苦者,是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调移数十万生灵,壮者散四方,老弱转沟壑。大老爷累疏开界复业,使蓁莽转为桑麻,狐兔化为鸡犬。今沿海千里,处处茅檐。妇子得返旧业,饱麦薯、足鱼蟹者,是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顺治初年,大兵进闽,寄居民间,其屋竟作入册兵房,失业四十年。大老爷力请还民,数百家皆厦屋也。今民之栖故居保祖业者,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民间兵燹连年,敲朴已极,而夫徭浩繁,派一科十,小民竭一日之劳,所趋不足当一日之差。自大老爷与抚院董大老爷同心合力,严行禁革,急用夫役,概发夫价,民间不至夜半三更典衣鬻子,以当铺甲赔夫役者,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相桥拖西一带民房,未经奉旨前,被耿逆圈占,以数万姓之广厦祖业,一旦抛弃。至今失巢之家,尚有栖庙宇住蓬茅者,颠沛万状。大老爷惓惓恻念,三疏请还,已蒙俞旨还民,复荷诸党史同心悯恤,禁止毁拆,俾二十余载已失之巢,异日复还枝栖者,是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闽中里长,现年凡上司差派,及本县日用礼节,概系现年承应。从前地方无事,支持已难,迩来军兴旁午,每值现年,破家不已,继之以死,自死不已,累及妻儿弟兄以俱死。大老爷轸念重困,具题禁革,数百年之夙弊大祸,一旦得甦。勒石各县,以垂永久。今现年只纳钱粮,无供应之苦,保有身家性命,是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喇恶非商非贾,非有仕宦素封,而鲜衣美食,高堂广厦,乘舆畜婢。宴会婚嫁,越制丰奢。不过全恃打诈生涯。大老爷访其巨憝心,监责立毙,群奸稍知敛迹。今村僻有收一会、卖一猪牛羊,卖石余粮食,腰间藏数两以为养生送死之计,夜间安枕,无虑飞殃横祸、人命贼案之波及者,是谁之赐也?如何不痛哭? 一读书本懦弱,年来兵厮台隶,每每侮辱,甚至非理辱责,向谁告诉?大老爷敬重斯文,置田赡养,屡行季考作兴,使上下其知士为朝廷名器,士亦知自爱。迩来斯文无罹横祸者,是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军兴以来,凡军需船粮,派之民间,责之保甲。大者如含槽大桅,龙骨楫铁之数,既派取于上游出产之地,复派取于省会不产之乡。且指一派十,勒索折价纳官,动至二三百金。小民一时鸠凑不及,可怜保甲刑比,卖妻鬻子代赔。大老爷筹度需用,概捐资于出产之处采取,军需立济,而民得安靖。此恩此德,如何而不痛哭?<br>一闽省日用,全靠海味。从海禁森严,百物腾贵。鱼蟹一斤,卖至一钱,或七八分。加以民穷日甚,高堂无以供甘旨,至亲骨肉疾病,求一脔片鳞做羹汤以资病口,而不可得者,唯有挥泪忍泣而已。大老爷累疏请许小船采捕,民间上得养高堂,下得给饔餐,中及馈问,物错充裕,价值廉平者,是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闽省用兵之后,田土崩荒,人户逃亡,州县按籍追征,里长驮赔,浮米绝丁,有敲朴至死妻子刑辱者。大老爷具疏题报,邀恩蠲免。里长如释枷锁,不啻起枯骨而再生之。此恩此德,如何而不痛哭?<br>一肩挑生意,向来塘兵抽税,土棍又勾兵做牙,每担勒抽三五分不等,又将货物抽去些少,进城头门抽,二门又抽,计一担抽去半担,倘稍争执,横遭毒打。自大老爷访拿柴牙、笋牙,又出示严禁,不许白手抽分。今肩挑无拦路强索,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闽省凋残,输纳钱粮,分厘拮据,而钩头火耗杂派贴解守柜等项,种种加增,正粮愈逋逃。自大老爷严行禁革,官收官解,民省一分杂用,多完一分正供,皆其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开店本钱稀少,卖得货物,望攒得分文养活父母妻子。有等游花强乞,每日不下三四十起,奇形丑态,每人勒要三四个钱,每日也费三四分。更有一班绸袍缎靴,数人上店弹筝唱曲,硬索三五分,稍不如意,坐店不去,一时便误一时生意,半日便误半日生意,开店人何敢与较?本钱日败。大老爷捐发盘费船只,驱逐此等处境。今各店每月剩得两把碎银凑本钱,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从来大兵之后,必有凶年。闽中连年播插之时,旱魃为虐,累月不雨,祈祷不应。大老爷当军国重任,操练水陆,调理机宜,刻无宁晷,一闻百姓祈雨,即捐资修斋结坛,步行拜祷,甘霖立沛。田畴有秋,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渔者靠采捕为生,前此禁网严密,有于界边拾一蛤一蟹者,杀无赦。咫尺之地,网井恢张。渔者卖妻鬻子,究竟无处求食,自身难免饿死者不知其几。大老爷设法以无蓬无桅小艇许其采捕。既不妨公,又不害私,渔者夫妻得有生业,而卖去男女渐次赎回完聚者,是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樵夫及挑粪农民,被营兵拿去挑马料、挑马粪、剉马草、笼料谷,不从被打半死,误时失业,莫此为甚。大老爷屡出乡村微行,各营畏惧,不敢纵小厮于村僻抢夺,及拿人工作者。晨出暮归,得以自食其力,是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富民孰保无事?自大老爷洁己爱民,不受年节馈送之礼,当道老爷亦得遂其做清官之愿。迩来地方词讼简省,人无破家荡产之殃者,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贫民孰无急难?既无财主可借,只有营头月会可以相应。大加三四五利,转眼便是三两个月,妻子被扯了出门,惨何可言?自大老爷痛革钱会,犯者保甲邻右屋主一体坐罪,人人惧怕。贫至急时,也要无奈挨过,反保全妻子无恙、骨肉团聚,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兵粮向多减克,甚至有竟无发者。大老爷待士卒有如骨肉,钱粮以时给发,又时加赏赉,临阵必计完全,故战无不胜。至有犯法亦不肯少贷,至公本于至明,人人凛遵纪律。治兵虽云严厉,究无刑兵辱将之事。保全标下身名,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妇女向出城要到县中给照,费二三钱,向道里府里请筹管筹礼、押筹礼、门下挂号礼,又费三五钱,至赴吉时婚嫁者,又数倍于此。究之营中逃脱者日甚,徒为厉民。自大老爷三番出示放行,尤恐不悛,又上疏题明许妇女出城。今城内外死丧疾病吉凶诸事,妇女得以探视至亲,以伸天性至情者,是谁之赐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瞽者乞食于市,及算命营生,当骡马充塞道路,唯有枵腹度日。今市巷清静杖行无碍,旬日趋二三分银,得三五管米,救命渡生,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闽产盐之区,向来腾贵者,因商人无本,勾引旗兵合伙。自前逆藩起,每百斤省会卖至一二两,上游卖至三四两,私贩充斥,官盐壅滞,巡缉费用愈多,商人本钱愈折。自大老爷定价,私贩无甚获利,其弊自绝,官盐疏通,而百姓无茹淡之苦,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 一省会杂处,奸宄屡屡窃发,劫杀之殃害民,劫杀之案害官。自大老爷分派各营,于通衢僻壤守堆,官民并得安生,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死亡将士,大老爷屡次延僧荐拔。及复界,各地方上神家先,岁时得受居民享祀,凡为鬼为神,俱感大恩大德,如何而不痛哭?<br>一地方多事,军官往来络绎,向来府县派之民间行户。衙蠹指一派十,骚扰纷纷。大老爷轸念凋残孑遗,凡往来供应暨行减省,至不可已,捐俸备办。凡一切行户,免敲朴之祸,如何而不痛哭?<br>一闽省火患时起,有等凶徒耑乘机抢掠,号曰火鹞。一遇火发,数十成群,持械截路,强夺箱箧。大老爷稔知此风,每火发时,即亲临救灾,遇此辈即行绑拿,故居民无虑抢掠,近者得以安心搬徙,远者得以专心救护。遇大变而市肆晏然,复蒙捐资拯恤,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向值封琉球,胥棍夤缘为利,动派造船,及招募过海兵役,公私靡费数十万金钱。濡滞二三载,册使不得复命。大老爷征查从前浮冗,立议役拨于官、兵拨于营、船拨顶号战舰。册使随到随行,免守候之苦、供应之扰。近人安,远人怀,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会城四顾环山、地气汇聚。中凿河道泄水,庶无燥热。年来壅塞,故多火患痼疾之灾。大老爷立着开浚疏通,发资雇船搬运土泥。今内河船只,得以往来,居民受利济之福,而免灾者,是谁之赐欤?如何而不痛哭?<br>一马每匹每日料谷一斗六升,计小斗四斗,应米二斗,足支十人之食。大军云屯,马不下三万,每日计减三十万人之食,故庚申岁从前积蓄俱尽,谷一百斤卖至一两五六钱,道上饿殍盈目。自大老爷请回兵马,开界复田,今谷多价贱,小民容易度日,鳏寡孤独,时荷亲朋周恤者,是谁之赐欤也?如何而不痛哭?<br>一海疆多事以来,经几位老爷用几多军马,究不得靖。大老爷神机妙算,调度得宜,保举得人,平数十年难平之难,为朝廷辟数千里之封疆,增数万姓之户口,使军民从此永免锋镝之患,而就衽席之安者,此恩此德,又无远无迩,皆当思慕无穷,而痛苦者也。<br>大老爷隐隐造福闽民者甚多,平日不求人知,人亦无得而知。姑就显而易见者,略述于右,以见吾民之所痛哭,皆出于心中至诚,非谀媚比也。受此恩德而不痛哭,与不时时痛哭者,是我小民与木石禽兽无异耳,何以人为?!<br><br>综合“述略”所云,姚启圣在福建任上大体施行了以下约三十款德政:<br>1.当海疆多事之际,一力担当灭寇;<br>2.累疏开界复业,使蓁莽转为桑麻;<br>3.大兵进闽,寄居民间,其屋竟作入册兵房,力请还民;<br>4.严行禁革急用夫役,概发夫价;<br>5.清还被耿逆圈占的以数万姓之广厦祖业;<br>6.具题禁革里长,现年只纳钱粮,无供应之苦;<br>7.惩治以诈作生意、欺行霸市的“喇恶”,市贾平稳;<br>8.禁绝兵厮台隶侮辱读书人;<br>9.禁止滥派军需船粮,筹度需用,概捐资于出产之处采取,军需立济;<br>10.疏请许小船采捕,物错充裕,价值廉平;<br>11.邀恩蠲免钱粮,州县里长得免按籍追征之苦;<br>12.一肩挑生意,严禁塘兵、土棍抽税,肩挑无拦路强索;<br>13.禁革钩头火耗杂派贴解守柜等种种加增;<br>14.开店本钱稀少,屡遭游花强乞,一概予以驱逐出境;<br>15.闽中连年播插之时,旱魃为虐,一闻百姓祈雨,即捐资修斋结坛,步行拜祷,甘霖立沛;<br>16.严禁营兵临时随意捉拿樵夫及挑粪农民去挑马料、挑马粪等担当杂役;<br>17.不受富民年节馈送之礼;<br>18.痛革钱会、财主等盘剥平民百姓;<br>19.禁止军官克扣兵粮;<br>20.上疏题明许妇女出城,城内外死丧疾病吉凶诸事,妇女得以探视至亲,以伸天性至情;<br>21.照顾瞽者乞食及算命营生者;<br>22.整顿盐务,私贩无甚获利,官盐疏通,而百姓无茹淡之苦;<br>23.整顿地方治安,分派各营于通衢僻壤守堆,官民并得安生;<br>24.安顿死亡将士亡灵,及地方复界,上神家先,岁时得受居民享祀;<br>26.地方多事,军官往来络绎,派之民间行户,规定凡往来供应暨行减省,至不可已,捐俸备办,凡一切行户,免敲朴之祸;<br>26.惩治趁火患时起耑乘机抢掠的凶徒;<br>27.妥善安置往来琉球的册使,立议役拨于官、兵拨于营、船拨顶号战舰。册使随到随行,免守候之苦、供应之扰;<br>28.开浚疏通省会内河,发资雇船搬运土泥,船只得以往来无租;<br>29.适时请回兵马,开界复田,使得积粮充裕,谷多价贱,小民容易度日;<br>30.神机妙算,调度得宜,保举得人,平数十年难平之难,为朝廷辟数千里之封疆,增数万姓之户口,使军民从此永免锋镝之患。 正因为此,在福建总督姚启圣病逝之后,闽人无贵贱、老幼,莫不流涕,肖公像祠之;漳、泉二府之民争乞公之遗衣冠葬之其乡;福州之民乞留葬于城外之东山而不得,各以私钱为之建祠,又祀肖公像于家;归葬故里,出西郊士庶填衢塞巷,跪奠号泣;送者号咷数百里,至闽浙境(仙霞关)。<br>福建各界又为其立碑建庙,妈祖祖庙及各地妈祖庙、台湾学宫(文庙)、绍兴府学宫、福建全省所有学宫,更是遍设神像祭祀。<br><br>(节选自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的《台湾文献与史实钩沉》、姚振宗撰《绍兴姚氏谱》等)<br><br>姚启圣之背疽<br><br>史书常将姚启圣病逝的原因,归咎于“施琅由海道奏捷,七日抵京师;启圣公由驿驰报,后施二日”,因此“赏不及,郁郁发病”。然而,这更多的是后世为其抱不平的揣测而已。<br>事实上,施琅六月二十二日平定澎湖列岛一个月后的闰六月二十九日,康熙才下旨对克取澎湖的施琅等将士、姚启圣等人叙功,对阵亡的朱天贵等人则从优议恤,根本不涉及澎湖捷报送达时间先后的问题。<br>而实际收复台湾的时间,则在七月二十日,即总督姚启圣、巡抚金鋐的使者抵达延平王府正式接受郑氏剃发投诚。此前的七月十四日,朝廷已决定由姚启圣“调度会商、相机征剿”,使之成为收复的征剿、招抚统帅;巧合的是,七月十五日郑克塽即派人请求率众登岸,剃发归顺。七月二十七日,朝廷得姚启圣奏报台湾请降,康熙皇帝命撰敕招抚,发姚启圣前往招抚。因此,康熙最终收复台湾的招抚仪式,仍决定由具有招抚之权的总督姚启圣主持。只是因为权臣纳兰明珠等人故意拖沓文书送达,导致本就病入膏肓的姚启圣,无法如期在中秋节前往台湾延平王府主持招抚仪式。<br>综合上述史料可以得知,施琅收复的是澎湖(征剿),而姚启圣收复的是台湾(招抚)。即便如此,施、姚二人各自最重要的两次捷报,均远早于九月初十日决定为施琅封侯的时间。而九月初六日姚启圣奏请将己功(“重大帅”之功,被召掌中枢)让与提督施琅以“安心事”的上疏,到达清廷时至少在九月十三日之后,此时施琅早已封侯。即将过世的姚启圣,事实上考虑到了自己过世之后,担心权臣明珠党人的迫害下,部属、耿直的嫡长子姚仪、未成年的幼子等人的处境。这,才是真正让己功的主要原因,即向康熙上疏的“安心事”。<br>另外,福建总督姚启圣过世前数年早已病魔缠身,数次病危。正是对于超越常人的收复台湾事业的决心和毅力,让其坚持至今。在他曾给康熙帝上疏的《吁恳调理》《祈悯病躯》等史料表明,自康熙十八年起,便多次“发昏不省人事”,就诊名医俱称“草木药料难以见效”,可见病情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但是其在福建事务治理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是他人所不及的,因而他的恳请调养的请求并未得到康熙帝的应允。姚启圣就只能一直带病治理福建事务,“呕血盈盆”“虽痊疾未愈,而办贼之心尤切,必欲扶病赴公”;康熙二十一年,姚启圣“患背疽将危,妻妾子女毫无念及,惟以不得台湾为恨”;收复台湾后不久的十一月三十日,姚启圣即因背疽复发,才安然去世于福建总督任上。<br>厦门大学的邓孔昭、孔立和陈在正等三位教授在《论姚启圣》一文中,还专门为我们整理了姚启圣生前的一份病历,特摘录如下:<br><br>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二十一日,姚启圣和吴兴祚在提督杨捷营中议事,“忽然发昏不知人事”。<br>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四日,又“复发昏一次,至八月十二日方得起床”。<br>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姚启圣积极配合万正色进攻大陆沿海岛屿的郑军,二十七日破厦门,二十九日,“复发昏迷,良久方苏”。<br>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初一日,“病势更重,喉硬心噎,腿肿头昏”。<br>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月二十五日,姚启圣率将士合营大操,中途又“发昏不省人事,良久方苏,抬轿入城,而已骨痛肉麻,不成人形”。病得如此严重,姚启圣还请亲自督兵攻打台湾,宁愿死于“疆场之中”。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初一、二日,“饭食不进,气喘不止。延医凌金楷、吕正齐等,俱称草木药料难以见效”。这时姚启圣担心病躯影响朝廷赋予的使命,曾上疏告病请休,却得到康熙的谕旨“卿才品优长,简任闽督,剿御海贼,平定地方,劳绩茂著。着勉加调摄,掸心供职,不必以病求罢”。<br>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三十日,“呕血盈盆”。<br>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四月,姚启圣在铜山练兵候风,施琅说他“虽痊疾未愈,而办贼之心尤切,必欲扶病赴公”。<br>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十月“患背疽将危,妻妾子女毫无念及,惟以不得台湾……为恨”。<br>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既定,疽复发。十一月十一日,“克塽等齐到闽省,陆续进京”,此时,姚启圣了却“数年未了之心事”,方才安然去世,时在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1684年1月16日)。可以说他是鞠躬尽瘁,以身殉职的。<br><br>据姚振宗所撰《绍兴姚氏谱》曰:悲哉!旧年今日(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夜,即闽诸生下鏊所谓“天下古今所未有也”,全闽士民为其六十大寿祝寿的感人肺腑之场景。而在姚启圣过世后的第一个冥寿之际(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夜),启圣公之妻少沈氏在《夜坐》一诗中这样回忆道:“记得旧年今日夜,一尊笑指彩云撗”。足见将不久于人生的姚启圣,在让功己于施琅之际的豁达心境。<br>病逝之际:十一月,(福建《上杭县志》)大雪,平地尺余;十二月,(福建《沙县志》)大雪,三昼夜。病逝之后,闽人无贵贱、老幼,莫不流涕,肖公像祠之;漳、泉二府之民争乞公之遗衣冠葬之其乡;福州之民乞留葬于城外之东山而不得,各以私钱为之建祠,又祀肖公像于家;归葬故里,出西郊士庶填衢塞巷,跪奠号泣;送者号咷数百里,至闽浙境(仙霞关);而台湾学宫(文庙)、妈祖祖庙及各地妈祖庙、绍兴府学宫、福建全省各地学宫,遍设神位(像)祭祀。<br>在姚启圣病逝之际,福建省子民为纪念启圣公恩德,撰写了《闽省子民痛哭记》,即《全省(福建)子民痛哭总督大老爷姚恩德述略》,详细颂扬了他生前所做的三十款德政;再加上从政期间的奏疏、文告等史料,以及之前六十大寿的祝寿诗词,最终汇编成由朝廷收录的《闽颂汇编》一书,内容包括:平定福建、收复台湾、招降纳叛、筹措军饷、举荐将才、兵屋还民、救赎妇幼、照顾残弱、开界复业、荒政施策、平稳物价、端正风气、剔除旧弊、禁革苛政、捐资助学……<br>“至今(指数十年后),有官吏不肖为恶者,相率而哭诸姚庙;雨畅有愆,相率而祷诸姚庙。人心所向,亦即有灵。”安溪籍大学士李光地这样表述,安溪同样如此为姚启圣“立大庙,香火之盛无比!”<br><br>(摘选自《榕村语录续集》(李光地)、《论姚启圣》(邓孔昭、孔立和陈在正)、《忠臣姚启圣对清朝统一台湾的重要贡献小考》(彭鎏佳)、《绍兴姚氏谱》(姚振宗)等。) 兴庙惠民功德<br><br>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保存有一则《大都督鼎翁黄公兴庙惠民功德碑记》。该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赐进士出身、掌河南道事、铜山乡贤唐朝彝回铜山为母丁忧守制时,亲眼所见铜山镇总兵黄镐为复界后的铜山兴庙惠民,政声颇丰,为彰显其功德,亲自撰写了该功德碑,以便铜山人民永世纪念这位仁心德政者,其碑文载:<br><br>“古之名将,不难于荡平,而难于镇抚,即不难于镇抚,犹难于劳来而安集之。铜庚申春,援剿总兵官左都督黄公,由闽省提师至此,振武恢疆,其荡平伟绩,行将胙茅土而锡山川也矣,不待余赘也。犹幸制台姚公(姚启圣)因明旧而城之,会同抚台吴公(吴兴祚)、督台万公(万正色),题疏请镇,天子报可复藉,公以镇抚之。公见哀鸿甫集,嗷嗷待哺。内地犹遏籴也,则驰檄以疏转输之运;庐舍被占住也,则禁饬以还旧居之民;铜人之望海为田也,听民之小艇捕采,以厚其生;知营建之劳费也,不役民而佣兵;知百姓生之贫困也,每遇徭役,不索民间,而出私帑;知兵强而民弱也,则号令霜严,兵畏其威;受廛乐利,民怀其惠。且赋性恺悌,宅心慈祥,而礼士敬老;凡有利病,则进衿耆而询之;故利无不兴,弊无不革,其劳力善政,难以枚举。不数月间,不独铜之旄倪相率安集,远而闻风者,亦莫不襁负而踵至矣。”<br><br>碑文记载铜山复界后,铜山镇总兵黄镐在重建武庙的过程中,借兴庙之机,安抚民心,爱民惠政。碑文中还盛赞了姚启圣、吴英、杨捷等福建军政官员,在返乡铜山人在户籍方面的重视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关心,积极向康熙帝“提疏请镇”而得“天子报可复藉”,紧急上奏用周转的办法运入粮食,解决老百姓饥荒问题,解铜山人民燃眉之急……正是这些措施使铜山流民渐渐得以回归,生产得到发展,社会各方面得到恢复。也是这一时期,邻近的周边县也开始移民,为复界后的铜山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br>复界之初,众多迁民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困难。面对迁民此等困苦情形,姚启圣要求“所赖贤良民牧加意调剂,留心抚字以期生聚,庶几乐郊得所,上完国课,下资俯仰”。在此情形下,铜山镇总兵官黄镐与右都督詹六奇两位朝廷命官,从安顿民生、安抚民心做起,“合浦、诏、和三邑民力,共襄斯举”,对铜山城进行大规模修复。<br>康熙十九年二月,清军攻克厦门、金门两岛,在军事上掌握了制海权。明藩主郑经率千余残兵逃回台湾,其部将朱天贵投诚后,清军顺利收复了军事要地铜山。时刻以平定海疆、关心民瘼为念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屡次上疏请求复界。清廷获准“自福宁至诏安,尽许百姓复业”,使闽人重获“耕渔衣食之资”,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四月,驻镇铜山的右都督詹六奇奉清廷诏令复界后,铜山人民陆续回到魂牵梦萦,却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家园,采捕耕种,稍有宁居。铜陵武庙住持僧大陆和尚迎关帝圣像返铜山,在旧殿废墟简易搭建,供奉关帝香火,让回归的老百姓找到心目中的圣灵。<br><br>(摘选自2020年12月4日铜山古城网《清铜山镇总兵官黄镐兴庙惠民功德》,作者黄辉全)<br><br>戏说姚公名号<br><br>康熙(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驾崩之后,皇四子、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继任为第五位清朝皇帝,即雍正皇帝。因其对待兄弟、大臣的态度等原因,历史上对雍正皇帝的继位过程颇多议论。事实上,雍正十三年帝位期间,在整顿吏治、摊丁入亩、废除贱籍、改土归流、设军机处等方面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相对稳定,是清朝总共276年间较好的时期之一。<br>巧合的是,活跃于康熙初年的姚启圣,原名姚万雍,字熙止,号忧庵,恰好暗合了“(康)熙止,忧庵(公)启(示)圣(上),万(岁)雍(正)(立)”之意。<br>特别是爱新觉罗·胤禛皇帝于1723年2月5日(大年初一)正式启用雍正年号,这一年万岁爷雍正又下诏将全国各地文庙内的“启圣祠”为“崇圣祠”。这样一来,也就“恰好”避免了福建(含台湾)及会稽等地学府内同时供奉两位启圣公的尴尬,也为姚启圣精彩的一生平添了更多的传奇。之前,同时供奉的这二位启圣公分别是:启圣公(孔子之父叔梁纥,雍正元年封为启圣王)、启圣公(姚启圣)。<br>知识点:<br><br>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谥为孔子为文宣王,并以孔子弟子从祀孔子庙;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采纳张璁(1475-1539年)的建议,命国学及天下学校均建启圣公祠,主祭孔子之父叔梁纥;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追封孔子上五代王爵,命将“启圣祠”改称“崇圣祠”,供奉孔子五代先人:五代祖肇圣王木金父、高祖裕圣王祈父、曾祖诒圣王防叔、祖父昌圣王伯夏、启圣王叔梁纥。其中,肇圣王木金父、裕圣王祈父、诒圣王防叔、昌圣王伯夏均为清雍正元年追封;启圣王叔梁纥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齐国公,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为启圣王,明朝改称启圣公,嘉靖九年从祀于全国各地学校,清朝雍正元年复封为启圣王。<br><br>查阅史料,雍正元年的闽浙总督为觉罗满保(1673-1725年),此前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由福建巡抚任上接替范时崇(1663-1720年)担任该总督之职。<br>前任总督范时崇,正是三藩之乱时被迫害致死的福建总督范承谟(1624-1676年)之子。三藩之乱时,范承谟被藩王耿精忠迫害致死,时任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对范承谟之死进行了翔实的调查,尽力为其争取哀荣。清廷有定论后,范承谟遗骸被送往京师,康熙帝命内大臣侍卫出迎,追赠他“兵部尚书”衔,谥“忠贞”,并亲书“忠贞炳日”匾额赐予家眷。康熙十九年(1680年),耿精忠被凌迟处死时,范时崇割其肉祭奠自己的父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时任福建总督姚启圣过世前夕,在福建为范承谟修建“范公祠”,并世代祭祀。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二月,经时任广东巡抚范时崇之请,康熙又褒恤死难秀才嵇永仁、王龙光、沈天成、范承谱,附祀范承谟祠。<br> 雍正元年这一年,嵇永仁(作为范承谟幕僚,一起被藩王耿精忠杀害)之子嵇曾筠(1670-1738年)自翰林院侍讲入值南书房、上书房,又擢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并署河南巡抚,再迁兵部侍郎。次年,刘统勋(1700-1773年,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之父,官至首席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也高中进士。<br>雍正三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死于任上,议恤之际恰逢隆科多(?-1728年)获罪审问,发现满保有行贿之举,雍正谕责满保阿谀隆科多、年羹尧(1679-1726年)二人,停叙其功。在雍正清算年羹尧、隆科多之时,说了这么一番话:<br>“朕御极之初,隆科多、年羹尧皆寄以心腹,毫无猜防。孰知朕视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朕岂能姑息养奸耶?向日明珠、索额图结党营私,圣祖解其要职,置之闲散,何尝更加信用?隆科多、年羹尧若不知恐惧,痛改前非,欲如明珠等,万不能也!殊典不可再邀,覆辙不可屡蹈,各宜警惧,毋自干诛灭。”<br>可见,雍正对二人的责备、警告之深。这一番话,也表明他对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赫舍里·索额图等人结党营私之后,担任闲职之后仍不知悔改的情形记忆犹新。巧合的是,这位年羹尧正是纳兰明珠的孙女婿。雍正三年十月,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的继任者高其倬(1676-1738年,汉军镶黄旗人),则是纳兰明珠的另一位孙女婿。<br>从《绍兴姚氏谱》和其他清史之中,可以得知年羹尧虽为明珠孙女婿,但因与范时崇、范时捷堂兄弟(范文程、范承谟一脉)等人同属汉军镶黄旗籍,姚氏一脉与明珠后代关系不再僵持。在姚启圣次子、时任淮安知府姚陶的资料中,可知江苏布政使鄂尔泰(1680-1745年),见到了姚陶有关“将丁银均摊田亩,使无地之民摆脱千百年之丁役负担”的举措疏稿,这项由李维钧(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推行的“摊丁入亩”之政,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极大地减轻了无地农民的税赋负担。卓有成效政绩,被力赞此举的姚陶知府,因此将擢升直隶霸昌道副使。<br>然而,李维钧的直隶总督之职由年羹尧举荐,利国利民的“摊丁入亩”新政更是参考了年羹尧之父年遐龄(1643-1727年,雍正皇帝的敦肃皇贵妃之父)之前率先执行的“以地丁征收税银”新政。随着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打击朋党之际,年羹尧被清算,相关人等因此受到牵连。<br>如佟国维、隆科多父子所在的佟佳氏一脉,“两世为皇后,其声势之隆,阀阅之盛,一时无两”。该佟佳氏家族一门显赫,即有宣大总督佟养量、两广总督佟养甲、广东巡抚佟养钜、礼部侍郎佟图赖、甘肃巡抚佟延年、浙江福建总督佟岱、广东巡抚佟康年、都统佟国纲、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福州将军佟国瑶、安徽巡抚佟国相、浙江巡抚佟国器、江西巡抚佟国桢、福建巡抚佟国鼐、甘肃巡抚佟毓秀、河南巡抚佟凤彩、绥远城将军补熙、杭州将军舒明阿、文华殿大学士裕诚、成都将军裕瑞等二十余高官,在满洲八大姓中实居首位,以至于在康熙时期有“佟半朝”之称。<br>其中,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1690年)就曾任汉军镶黄旗都统(1681年任)一职;佟国纲之弟,即为佟国维(?-1719年),隆科多为佟国维三子、清圣祖(康熙)孝懿仁皇后为佟国维之女;雍正,则为孝懿仁皇后养子,也就是说雍正外婆与隆科多之父为姐弟关系,隆科多既是雍正的舅舅,又是表叔。范文程、范承谟后代,多为汉军镶黄旗籍。康熙四十六年四月,汉军镶黄旗籍的年羹尧曾为纳兰揆方之妻、康亲王杰书第八女郡主撰写了墓志铭。事实上,雍正被拥立,与背后的佟佳氏一脉密切相关。特别是年羹尧和隆科多二人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有很大的作用,有拥立之功。正因为此,两位权臣权势炙热,许多官僚都依附于他们,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雍正对年羹尧、隆科多两人的清算,与康熙初年先后打击鳌拜、索额图、明珠势力一样,实质上是加强皇帝权力的政治事件。<br>雍正三年,在查抄年羹尧府宅时,还搜出一首由其幕僚汪景祺创作的手抄稿《历代年号论》。文中列举了带“正”字的一些年号,如“正隆”“正大”“至正”“正统”“正德”等。因使用这些年号的皇帝,均发生过“不祥之事”,汪景祺据此将“正”字解读成“一止”之意,认为“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br>雍正皇帝对此“大逆不道之语”自然十分愤怒,反驳说:运用拆解之法,“元”可解读成“一兀”,其义更为不详,但带“元”的年号如元鼎、元封、开元、贞元等字,无不顺风顺水,特别是唐朝开元年间更被称为“开元盛世”;而“武”字,可分拆为“二”字加上“止”字,与“一止”的“正”字相似,但不管是使用建武年号的汉武帝,还是使用洪武年号的朱元璋,都是值得称颂的帝王,何来不祥之意。<br>关于年号之争,与姚启圣的号(忧庵)相同的戴名世(1653-1713年,今安徽桐城人)文集《忧庵集》中,对年号的辩论则有不同说法,认为如果“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皇帝使用“正”字年号,自然顺风顺水,而一旦被“夏桀”“商纣”等暴君使用自然不是什么好年景。 这位戴“忧庵”,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殿试榜眼。这一年姚启圣之孙、姚陶三子姚述祖(1709-1764年,官至胶州知州)出生之际,八十七岁的毛奇龄为已故姚启圣撰写《姚公神道碑》;同年三月初九日,胤礽复立为太子。次日,以大学士温达、李光地为正使、刑部尚书张廷枢、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伦为副使,举行册立大典,胤禛被封为雍亲王。<br>另一位忧庵公(钱名世,字“亮工”)曾赋诗八首,谄媚年羹尧(字亮工),两人之间还互称“亮工兄”,以至于在雍正四年三月三十日,雍正帝在《上谕内阁》这样说道:<br>“钱名世谄媚成性,作为诗词,颂扬奸恶,措辞悖谬,自取罪戾。今既败露,益足以彰圣祖知人之明。但其所犯尚不至于死。伊既以文辞谄媚奸恶,为名教所不容。朕即以文辞为国法,示人臣之炯戒。着将钱名世革去职衔,发回原籍。朕书‘名教罪人’四字,令该地方官制造匾额,张挂钱名世所居之宅。且钱名世系读书之人,不知大义,廉耻荡然。凡文学正士,必深恶痛绝,共为切齿。可令在京现任官员,由举人进士出身者,仿诗人刺恶之意,各为诗文,纪其劣迹,以儆顽邪,并使天下读书人知所激劝。其所为诗文,一并汇齐,缮写进呈,俟朕览过,给付钱名世。”<br>这位与年羹尧互称亮工兄的钱名世,为万斯同主修《明史》时的助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初八日万斯同病逝,钱名世以弟子身份为其主丧之际,取走了万斯同的数十万卷藏书,被士人鄙视。九年后,翰林侍讲钱名世即因“行止不端,名声不好”被康熙帝革职。<br>雍正四年三月,即处置年羹尧、汪景祺三个月之后,作诗谄媚年羹尧的钱名世也被雍正帝革去职衔,逐回原籍禁锢,并亲笔御书“名教罪人”匾额,悬其大门口,又命各位文臣写诗文声讨其“劣迹罪行”,所集诗集,还被刻印成《名教罪人诗》(又名《御制钱名世》),又颁发各省学府,用以教训准备入仕的读书人,史称“钱名世名教罪人案”。<br>另外,在康熙末年,康熙对已故三十多年的姚启圣曾多次提及其功绩。在这种情况下,姚陶长子姚愈于康熙五十九年迎娶陶氏(康熙五年进士、巡视两淮盐政、御史陶式玉孙女,康熙六十年进士、广西盐运司同知陶德焘之女)、姚陶次子姚恕则于康熙六十一年春季迎娶沈氏(时任兰州府同知,后又任河东河道总督、天津北河河道总督的沈廷桢侄女,明经沈廷森之女)。此后的清朝年间,姚陶一脉成为姚启圣后代中最为兴旺的一支。姚陶的这位姻亲沈廷桢(原名沈廷正),在雍正二年曾被时任川陕总督年羹尧举荐,其《请补运使府厅擢》奏请之词为:<br>“又延安府知府沈廷正自任事以来,于延安积荒之后,劳来招集,深著勤劳,流移百姓闻风复业者十之八九。而整饬地方条议款件,皆井然可以见诸行事,实为有用之才。请以金启勋,升补河东运使;沈廷正调补西安府知府。”<br>七月初九日,雍正朱批:“皆依所请,已谕部矣。但沈廷桢,朕意:(原开归道道员)陈时夏要用他(湖北)按察使,(空缺的)开归道(就)要用沈廷桢。西安府,你陕西得人,况即中材者,你翠攀训导,亦可用矣。开归再想不起个人来,和你商量。”最终沈廷正没有去西安府,而是安排担任了河南开归河兵备道道员,官居正四品,比年羹尧奏请的西安知府级别高了半级,沈廷正的名字也改成了沈廷桢。<br>除了姚启圣的名字、字号与雍正皇帝多有巧合之外,雍正出生当年,姚启圣新任总督(康熙十七年六月初二日到任)之际,福建局势极其危急,特别是在前任总督郎廷相、提督段应举等人在应对刘国轩的战事之中惨败不堪。经过姚启圣精心布局,至十月份清军终于解除了郑部对泉州、漳州的合围之忧。同年八月,刚刚称帝半年的吴三桂病亡。就在福建清军对郑氏战局逆转的当口,即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胤禛(即雍正帝)出生于永和宫,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孝恭仁皇后)。这或许正是古人口中的祥瑞之兆,而今人所说的巧合吧!胤禛满月后由懿贵妃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即“孝懿仁皇后”,为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侄女、一等公佟国维之女)抚养,并在继任中得到了佟国维、佟国纲、隆科多一派的支持。<br> 各地姚公神位(像)<br><br>㈠台湾文庙(台南孔庙)<br>台南孔庙,位于台南市南门路,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是全台最早的一座文庙,内有名宦祠,在学宫庙门左,内供姚启圣神位。<br>台南孔庙由陈永华提议设立,初建大成殿用于祭祠孔子,称先师圣庙,后又建明伦堂作为讲学之用。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改建孔庙为台湾府学,并改称“先师庙”,通称“文庙”,俗称“孔子庙”“孔庙”,为国家一级古迹。孔庙庙门以一“全台首学”的金字横匾作为登堂之阶,在大门左侧立有一块下马碑,以满汉文镂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12字,庄严肃穆。儒学讲究内圣外王,入孝出悌,而于当地历史、文化、吏治与发展有贡献之先人,经报朝廷奉准后,可入祀孔子庙附设的名宦祠或乡贤祠,以崇德报功,常享春秋之祭。此名宦祠内,供奉范承谟、姚启圣、蒋毓英、陈璸、陈震曜等神位。<br>另外,台湾县文庙(位于东安坊)、凤山县文庙(在兴隆庄北门外)二县文庙,其祟圣祠在大成殿后,名宦祠在学宫。<br>(摘选自《台湾私法人事编·庙制》:文庙(先师庙)附祀各祠建名宦祠,祠仕以其土有功德者)<br><br>㈡莆田湄州妈祖祖庙<br>湄洲岛位于福建中部的湄洲湾口,在莆田市政区东南方40多公里处,面临台湾海峡,离大陆仅1.8海里,东距台湾台中港72海里,南达厦门港100海里,北抵福州马尾港70海里。湄州妈祖祖庙,位于莆田湄洲岛北端的牛头尾山麓,是世界20多个国家5000多座妈祖庙之“祖庙”。<br>一千多年来,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香火之盛,冠于寰宇,被誉为“东方麦加”。今天,她屹立于世界名庙之林,既展现圣地的壮丽辉煌,也不失其厚重的历史积淀,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无愧于全球两亿妈祖信众的朝圣中心和八方游客的旅游胜地。<br>祖庙正殿是南轴线主要建筑物,高19米,宽50米,进深30米,面积986平方米,可供千人同时朝拜,规模雄伟,气势磅礴。内供8米高妈祖座像,雍容华贵,神威显赫。正殿题额曰“敕封天后宫”,系康熙帝晋封妈祖为天后之后的统一名称。殿内主祀敕封天后金身,左右陪祀顺懿夫人(陈靖姑,又称临水夫人)和惠烈夫人(钱四娘)。另在两边配祀八大神,都是历史上曾受妈祖庇佑且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名臣,分别是宋朝路允迪、李富,元朝蒲师文、宋本,明朝郑和、林尧俞,清朝姚启圣、施琅。<br><br>㈢其他祭祀<br>绍兴府、广东香山、福建全省各地的孔庙(文庙)附设的名宦祠或乡贤祠内,均供奉有姚启圣神位;<br>全国各地妈祖庙内(如湄洲妈祖祖庙,以及福建的福鼎、南沙、连城、福鼎、东山、闽安和广州天后宫等),则设有配祀的姚启圣神像;<br>乾隆十年(1745年)十一月二十日,乾隆皇帝还批准了福建巡抚周学健的上疏建议:“前任总督姚启圣克复台、澎、肃清海岛,士民怀德,于该省洪山桥建祠崇祀(其洪江之畔,建有姚公再造全闽鸿功碑);其祠宇年久损坍,请予修葺”。<br>另外,漳州龙溪县位于赤岭的崇德祠,康熙间建祀,总督李率泰、姚启圣祠前立二石碑,镌二公平海大捷处;香山县城隅东水关上建有姚爷庵,内置启圣公画像。其庵,又名姚少保祠;福建福州市连江县大埕口,则曾建有“姚启圣祠”(又称“姚启圣庙”),康熙十九年(1679年),福建总督姚启圣平叛台湾,驻兵于此,改名“乐平沙”。<br><br>附:《福建通志》载,“康熙二十一年春三月,总督姚启圣率兵出定海,将征台湾,以风不利而返”。在此期间,姚启圣进行了一次“小阅兵(观兵)”。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有清邑人陈润所作的《姚启圣祠记》,文中云:“总督姚忧庵,观兵定海堡,行营至乐平沙。熟悉迁民颠连,不胜悯恻,因设便宜安集,上疏复移。朝命未下,于是兼疏通商足国。凡二十七(疏)上,自以身任海上之事。诏许之,沿海哀鸿,欢声如雷。复移后,家祀公像,每食必祭……”<br><br>又据连城县政协原主席罗土卿考证,在连城天后宫内,2008年曾发现由四块陶土砖拼合而成的雕塑(长1060毫米,宽560毫米),筑于东门天后宫牌楼御匾两侧。其中一块为“靖海平台”,即福建总督姚启圣与水师提督施琅、总兵陈蟒攻取台湾之事。<br>2012年9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获悉连城东门天后宫历史后,专门题写四个大字:“护国佑民”赠予天后宫。<br>2013年8月,又对赴台拜会的连城妈祖信徒说:“有一定历史的古建筑都属文物,哪怕是一砖一瓦,文物不可再生,应该受到保护。”另外,《四库藏书》总纂纪晓岚、民族英雄林则徐均曾到该天后宫一拜,故此香火一直旺盛。 妈祖礼赞(节选)<br><br>宋寿海<br><br>在妈祖那里得安稳<br>听!什么声音在呼唤人心?<br>积德行善要及早,<br>莫等到灰烬冷却余温。<br>妈祖会用丰盛的仁爱真诚,<br>为你的灵性陶冶提纯。<br>看!择善而从的林润、姚启圣,<br>在妈祖那里得安稳!<br>听!什么声音在呼唤人心?<br>离恶行善休迟疑,<br>莫等到污泥埋没了身。<br>妈祖定要惩处一切恶行,<br>但会宽恕改恶从善的人。<br>看!改邪归正的千里眼、顺风耳,<br>在妈祖那里得安稳!<br><br>(该文作者宋寿海,1946年生,福建省莆田人,出生于佛教、道教胜地的壶公山下,1970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到甘肃兰州工作,曾任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甘肃省高级科技专家协会副会长、甘肃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br><br>《天妃显圣录》:妈祖与姚启圣<br><br>在《天妃显圣录》内,记载与姚启圣相关的资料如下:<br><br>㈠湄洲庙考<br>天后于宋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到湄洲飞升,里人立祠祀焉。仅落落数椽,而祈祷报赛殆无虚日。后有商人三宝感戴神庥,捐金创建庙宇。宋仁宗天圣中,神光屡现,荷庇佑者鸠资广大其地,庙庑益增巍峨。明洪武七年,指挥周坐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复塑宝像。又有张指挥建一阁于正殿左边,名朝天阁。永乐初年,诏扩大庙宇,不时致祭。宣德六年,遣官修整庙宇。国朝康熙二十二年,总督姚(启圣)起盖钟鼓楼山门,又将东边朝天阁改为正殿。将军施建梳妆楼及朝天阁、佛殿、僧房,庙宇由是壮观。<br>按天后宫庙建立者多,即莆田一邑,已有平海、涵江、莆禧、黄石、吉了、白湖、圣墩、江口及城中之文峰宫、西岩等处,不可尽述。兹以湄洲为后升天之地,故独详焉考之。<br><br>㈡起盖钟鼓楼及山门<br>大总督姚(启圣)奉命征剿,以海道艰虞,风波险阻,不易报效,中心恳挚,极力图维,素信神灵赫濯,祷应如响,恳祈阴光默佑,协顺破逆。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差官到湄洲祖庙,就神前致祝许愿,俾不负征剿上命,即重修宫殿,答谢鸿庥。乃于二十二年(1683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妃悦旦,特委兴化府正堂苏(昌臣)到湄庙设醮致祭,随带各匠估置木料,择吉起盖钟鼓二楼及山门一座;宫宇由是壮观。<br><br>㈢大辟宫殿<br>大总督姚(启圣)时议征剿,虽不辞责重任大之艰,而踰堑越沧,不无风波飘荡之虑。一片忠诚孚格,惟恃神灵默相。以故天威一震,寰服人心,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初旬,台湾果倾心向化,举岛输诚。总督(姚启圣)捧颁恩敕前至台湾,因少西北正风,又恐逗留诏命,自福省放舟,于八月二十三日亲到湄洲,诣庙具疏神前,虔祝顺风,愿大辟殿宇,以报神功。于是神前拈,准将东边朝天阁改为正殿。舟尚未开,二十五夜见船上放光,深感神明有赫,即捐金付兴防厅张同、同知林升估价置买木料,乃边朝天阁另为起盖。遂择吉建造正殿,已经安基竖梁,缘兴防厅张丁艰谢事。<br><br>㈣总督(姚启圣)祈祷疏文<br>福建总督姚启圣谨抒愚衷,上请天妃主裁而言曰:四海广阔,惟神是凭;风涛顺逆,亦惟神是主。是神之权大、德尊,适足侔天地而并日月也。今者,荷神有灵助,除六十年猖狂之大寇,竟停五、六月台飓之大风,除生灵之大害,立朝廷之殊功。启圣得以安享太平,皆尊神之默佑也。今启圣亲总舟师,遴福宁州总兵黄大来、参政道刘仔捧颁恩敕前至台湾,因尚少西北正风,是以越庙求神,冀借一帆,早到台地。启圣百叩稽首之下,见庙貌尚有未妥,寸心甚为不安;况正殿朝南,而朝天楼、山门各俱西向、亦非宜于神灵之所凭依也。今启圣议以正殿既朝南,则朝天楼、钟鼓楼、山门俱宜开辟朝南。此为一议。如神意定于朝西,则门山、钟鼓楼必须盖完,唯将朝天楼升高改为正殿,而以原庙为神寝宫。此又为一议。若神意不准二议,原欲仍旧向,启圣亦惟神是听,不敢有违。启圣既经目击,不敢吝惜,敬陈三议,分列三辟,惟神裁定!<br> ㈤天上圣母源流因果(节选)<br>第四十六章《过𥑠硈梦佑王臣》:康熙二十二年,总督姚既基台湾。有随征同知林升、总兵游澎自台回,梦带红帽四人至前。问所从来,曰:“护尔”。及过𥑠硈,舵折将覆,竟无虞;并见天后护焉。<br><br>㈥托梦护舟<br>随征同知林升同总兵官游澎奉委往抚台湾,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五日由湄洲放洋,初六晚至台湾。十五日自彼开驾,而十八夜梦天妃在船;有四人戴红帽从水仙门而上,问其所来,答曰:“舟船有厄,将为尔护”。十九早,舟过柑桔屿,舟次搁浅,舵折四尺,将溺,众惊惧,投拜神前,恳求庇佑。倏见天妃现身降灵保护,乃得平稳。十九晚收进八罩,报复成功。总督(姚启圣)慰甚,同知林升到家虔诚答谢。 原著作者:姚国强(内部稿,2024.09.05版)<br><br>全书约45万字。<br><br>10月26日,纪念姚启圣诞辰四百周年之际。特此发表!<br><br>作者介绍:姚国强,又名陈国强,姚启圣后裔,浙江省桐乡市市场监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