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兰家村红旗渠

星卒斋主

<p class="ql-block">  辽阳市宏伟区尚书苑小区西侧与新华路之间,有一处长约260米的高架渡槽,1983年废弃,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63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全国掀起了农田和水利基本建设高潮,此“红旗渠”即始建于1969年。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记载,兰家村红旗渠呈东西向,全长260米,高7米,有19个桥拱组成,桥面槽宽5米,槽高0.7米。</p> <p class="ql-block">  据《辽阳市水利志》记载:辽阳地区的旱田灌溉从1953年开始,发展进度比较缓慢。1964年前,由于洪涝灾害几乎连年发生,人们只认识到了洪涝灾害的威胁,忽视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曾一度出现“治涝不抗旱”的倾向。</p><p class="ql-block"> 1976年,辽阳市在贯彻辽宁省政府提出的“一人一亩旱涝保收田”的号召,开始兴建曙光灌区,发展旱田灌溉3800多亩。从兰家村红旗渠所在的位置推断,应该就是曙光灌区的旧址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曙光灌区,原名兰家灌区,又称孤榆树灌区,是一座二级提水的中型旱灌灌区。曙光灌区由市水利局规划、设计,兰家公社出工修建。直到1977年10月,方完成一、二级提水站以及一总干的六项建筑和一、二级总干的部分土石方工程。1978年6月,成立曙光灌区管理所,此后经几次补充规划、设计、施工,于1980年6月试车通水。至1983年共完成总干2条,长3.7公里,总干、分干建筑63项。</p> <p class="ql-block">  曙光灌区的渠首枢纽工程(一级提水站),位于太子河左岸、曙光镇孤榆树村北。设计效益范围包括辽阳县兰家公社、辽阳市郊区(太子河区前身)曙光公社、首山农场、市五·七良种场、省兽医科研所、驻军部队等6个单位。一级提水于1979、1980、1981、1982年每年提水一次,约灌溉土地2千亩。1982年6月,二级提水站提水一次。1983年以后,曙光灌区便再也没有进行提水灌溉,技术人员转入水稻旱种试验工作。</p><p class="ql-block"> 曙光灌区下马的主要原因,一是曙光、兰家地区的气候条件较好,干早缺雨历时较短,历史上也未发生过因旱田干旱造成严重危害的年份。二是灌区需两级提水,耗用电量较多,加之田间工程不配套,平整土地量大,从而造成群众经济负担过重,灌溉成本较高。三是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建设,资金来源得不到及时保障,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四是无排水出路。</p> <p class="ql-block">  目前兰家村现存的260米渡槽,应该是当时曙光灌区总干及分干63项建筑物中的一座,究竟始建于何年尚有争议。但不论如何,青石、水泥垒砌出的红旗渠,确是显示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辽阳地区水利设施建筑艺术之美,当然也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留给我们的一段记忆和守望。</p><p class="ql-block"> 其实,类似的“红旗渠”是全国普遍存在的水利设施,在辽阳灯塔市、辽阳县还有几处,只是没有此处保存得完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