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1<div><br>这是发表在2004年9月6日《长江日报》上的“金口明代驳岸:万里长江的一湾风流”。</div><div><br>20年后重读,不免汗颜。 </div><div><br>有人认为,建筑技艺精湛、造型气势磅礴、具有明代雄伟古朴建筑风格的金口石驳岸,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明代水利工程的修建水平,是长江航运建设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br><br>金口山水形胜,尽在镇北槐山。而槐山景物之优,首推明代驳岸。时过处暑,我们越槐峰而至西麓。临近江浒,突然为一道风景所震撼,它无异于京畿金陵之地的皇室建筑,有一种泱泱大气从时空中涌来。这就是驳岸。万里长江,何时在这似不起眼的一隅,悄悄嵌上一件石雕的佳构?更为神奇的是,它从嘉靖年间壁立于斯凡四百多年,竟像被人遗忘了似的如许存在,且完好如初。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叹,这该归纳为天地有知,还是山水有灵?<br><br>几乎没有一本文献记载过它,《太平寰宇记》里只说,此处“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急,商旅惊骇”。护岸防水的石驳岸就此应运而生,它像江岸的伫立,看舟来帆往,听水流风逝,沉默无语,就像金口难开,三缄其口。<br><br>就我谫陋的闻阅,如此完善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在长江上中下游都是仅见的。说它是人工建筑,它与槐山那么紧密,那么契合,仿佛原本就是山体;说它是人文景观,它与江水又是那么相亲,那么融洽,就像一湾张开的怀抱。我们叹为观止,找不到恰当的词来形容,只有说它是鬼斧神工!<br><br>驳岸曲里拐弯,环山而延,依水而伸,我们也顺路而上。顶层台阶,条石铺就的纤道,走上去如履驿路。坦荡中感觉,有纤夫的呐喊声咽、商旅的马蹄声碎。把栏杆拍遍,抚摸那一百多根望柱上的金瓜顶,花岗岩的质感,让人想到水激浪摧和风雨侵蚀,也连想到战火纷飞枪林弹雨。往事历历在目。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赤壁。黄军浦、诸葛城……大战遗址依旧;大军山、小军山……彼岸两雄角立。“夜半山前风雨恶,阴魂犹自怨曹孙。”背后的槐山,曾为太平天国军、清军轮番侵占,淮山古寺终为兵燹所毁。而那下游不远的龙床矶附近江面,中山舰冒着滚滚浓烟,在与日寇飞机的惨斗中沉沦。<br><br>不能不感谢幸运之神的青睐。这驳岸好像是被战争疏忽的角落,不是灰飞烟灭的角逐之场,而是渔樵唱晚的行吟之地。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正有二三渔者在搬罾起网,舀一江激流。我们也下到中层平台,感受那一份和平宁静。这也是两米宽的石砌纤道,平展如坦途,于水之动中显山之静。岸壁上零星点缀着凿孔,一窝一窝的,禁不住用手去掏一掏,摸一摸。溯江走去,见凿孔渐为密集,不知何故。脚下的水声似提醒了我们,这里浪涛格外汹涌,白浪翻腾。且水下隐伏着一百零二丈的石矶,礁石累累。船若冲到此处,惊险万状,非得手忙脚乱地撑篙,于中流而砥柱。原来,驳岸上的凿孔,水涨时撑篙,水退时系缆,记录了当年水运昌盛之状。如今,它的存在似让人不解其意。有的孔里伸出了杂草,整个看去,不无神秘幽深,就像远处的佛龛,满目沧桑。<br><br>静静地想一想,这槐山下的驳岸,或许是大禹在禹矶山治水走后、人们遵从他的遗愿而进行的后续工程;或许是从钟祥出山的朱厚璁曾羁留此处、当上皇帝后践行圣诺为家乡建立的“民心工程”;或许如民间传说的那样,是一位为痛失亲人的寡妇带头捐资所修,为的是保护江上舟客再不遭灭顶之灾。历史的真实是:“三月三,游槐山,拜佛祖,保平安”,当地民风蔚然;清代按察使司和武昌府分别立碑示禁,水上政令通行。<br><br>什么是亲水平台?什么是江滩工程?江夏开创了奇迹,金口铸造了江魂。这驳岸,将与整个旅游新区璧合珠联,佳构天成,水之交响,充满古风新韵。<br><br>风在吹,水在流,绿树满山,秋光满洲。凭栏眺望,古代经典的气势,自然风光的壮美,尽收我们的眼界,尽入我们的胸廓。 <br> <br></div>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打捞中山舰,得以发现了槐山隐藏的明代石驳岸。我第一次去后,又组织了一次部门集体秋游,在《黄鹤楼》城周刊上发了专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后再去石驳岸,有一次是组织《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参与者的一次壮行,时间是2017年的11月——光棍节的第二天,迄今转眼又过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一次去是今年5月15日,那里仍是高墙封闭,从江边寻找而不得入。所谓的“军事禁区”,使它成为世人认知的死角,如被水库淹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区难进,像当地民谣:铁板一块,金口难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仍是一处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p> 3<div><br>近读《武汉春秋》2024年第1期姚育胜“名矶纤道,中华国宝——小记金口槐山矶石驳岸”,大为惊讶,深为感佩,方对这里有启蒙式了解,获知如下:<div><br>一、建造<br>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官府筹资建设了槐山矶石驳岸。<br>当代人对金口槐山矶石驳岸作了精细的勘察。<br>石驳岸依槐山矶“矶脚”而建。槐山矶“矶脚”在长江枯水期出露。石驳岸依山就势而建,呈和缓的曲线,全长247米,由数以万计的花岗岩条形巨石砌筑而成。 石驳岸平约高度7米,最高处9.3米,分三层台阶。底层台阶因地势而调平,平均高度3米左右,宽2米至2.3米。第二层台阶高2.3米,宽2米至2.3米。上层台阶高2.3米,宽5米左右。三级台阶就是三级纤道。石驳岸上层台阶临江面还装有瓜棱式顶望柱130根,花岗岩雕凿的栏板129块,抱柱鼓石163个。<br>石驳岸采取一横一丁、错缝平砌的方法,以大块花岗岩条石构筑。石璧面底层有少量红砂石。在距石驳岸南端100米处,第一级纤道和第二级纤道中,各建有一个宽1.3米、高1.8米的券顶式涵洞。两涵洞上下相通,深10余米,直入山体,其作用,一是利于排泄山体渗水,二是便于上下纤道的通行。石驳岸建成后,纤道对需要拉纤上行的木船方便至极。从此纤夫拉纤过槐山矶,视为坦途。</div><div><br>二、立碑<br>如今,槐山矶第三级台阶上尚存“禁立高罾”石碑。<br>碑文曰:“……槐、军两山对列,石矶磷立,最为险要。前有渔户在于槐山矶、龙床矶一带,高竖网,有碍行舟。即经行令查禁。现闻该处有不法渔户仍蹈前辙,往来行船殊多窒碍……为此,示仰该处渔户人等知悉:嗣后,尔等不得在于勘定槐山矶一百零二丈、龙床矶八十丈界内,高竖网罾取鱼。自示之后,倘敢仍蹈前辙,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饬地方官拿案,从重惩办,决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特示。”<br>原来,长江岸边,水急之处多鱼。槐山矶下游约2.5千米处有龙床矶。槐山矶至龙床矶一带江岸,多有渔民架“高罾”捕鱼。,是一种方形渔具,用竹竿作支架,支架中心系以长绳,渔人握长绳一端,使渔网起落水中以取鱼。<br>高罾立江岸,使得纤夫的纤绳难以越过高罾的支架,两者相互干扰,难以调解。<br>因此,清光绪七年(1881年)九月三十日,湖北按察司兼管驿务大人,下令江夏县金口镇“禁立高罾”。光绪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地方官员将示文刻于石碑,立于金口。<br>这一禁令,对于拉纤上行槐山矶至龙床矶江岸的木船来说是一大福音。</div><div><br>三、国宝<br>清代槐山矶“禁立高罾”石碑,和明代槐山矶纤道工程一同成为“古代大型航运建筑工程”这一“国宝”的有机组成。姚育胜认为,把上述槐山矶石驳岸、大矶头石驳岸和黄花矶石驳岸,归类为“长江矶头纤道工程”较为合理。但这些矶头纤道工程,在全长江、全中国、全世界等三个地域范围内的稀缺性和唯一性问题,需要文物主管部门和航运主管部门合作调查研究,才能作出权威评定。<br>用当代人的技术眼光看,槐山矶石驳岸建筑是专业的。槐山矶石驳岸以下的礁石在不同水位时,有时是明礁,有时是暗礁。船舶上行拉纤过槐山矶时,最惧“峭石临空”和“群石矗牙齿”的礁石。他推测,槐山矶石驳岸建设的谋划者,一开始就对石驳岸下方的礁石群作出了清除和整理的要求。所以今人看到枯水期槐山矶石驳岸的矶脚比较规整,没有看到高低错落、尖牙利齿的礁石。建设的谋划者,将石驳岸的平面设计成十分和缓的曲线,避免了挑流和回流的形成,有利行船。<br>根据江水缓急,设有“牛鼻子”石孔洞,以梅花桩的布局嵌入石驳岸墙体,由下至上,逐渐增多,共计222处。那是木船时代撑篙用的“石窝”。木船上水时,纤夫在矶头拉纤,有时免不了在矶头“困边”(指船舶受水流影响,难以操控,冲向岸边),可能导致木船撞击矶头。这时最有效的办法,是木船上的船夫用撑篙抵住石驳岸,撑开木船,脱离危险。有了这个石窝,撑篙的篙头才会稳当,不会滑动。<br>槐山矶石驳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国宝”。作者最后写道:我到过国内外许多著名的通航大河,金口槐山矶石驳岸是我知道的建设年代最早、建设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建筑装饰最美、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古代纤道工程之一。</div></div> 4<br>“中流争峡过,清绝楚南天。<br>缆急知风转,帆低觉浪悬。<br>乱罾千尺岸,午爨一江烟。<br>更向荒村宿,衡阳何处边。”<div><br>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的兵部右侍郎曹申吉的《金口驿》写尽了这一湾江景。</div><div><br>石驳岸是上层有建设漂亮的瓜棱式顶望柱130根、安装花岗岩雕凿的栏板129块,蔚为壮观。有了这道栏杆,游人有了安全保障,矶头多了别样风景。因此,可以猜测槐山矶石驳岸是一个以纤道为主、兼顾游览的古代建筑工程,无论古今,游客不断。</div><div><br>纵观长江沿岸,一些高大的矶头也是观光景点,比如岳阳的城陵矶、马鞍山的采石矶、南京的燕子矶、武昌的黄鹄矶、汉阳的禹功矶、黄冈的赤壁矶等。槐山从隋唐起,先后建有达摩亭,西华观、槐山寺、丁公庙,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div><div><br>槐山无槐,晋人李大槐居此而改回峰山而得此名。槐山之下有三棵柏树,植于唐代,是武汉地区的“树王”,气势非凡。<br><br></div><div>咄咄怪事,此景区长期封闭,我曾向政府部门申诉过,得到的答复是有望解决,就是迁走那家早已虚设的某某企业。</div><div><br>因我去过多次,只对没有领略此地的普罗大众感到可惜。<br></div><div><br></div><div>特作无力的呼吁。</div> <p class="ql-block">链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微信收悉。</p><p class="ql-block">罗时汉先生是武汉文坛的名人。我看过不少他的文章,久仰大名。</p><p class="ql-block">关于金口槐山矶的解封问题。我十分赞同。因为我曾经是长江航务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对“圈围槐山矶”的“船厂”略知一二。</p><p class="ql-block">从解放初期开始,就有长江航运軍事代表处。长期以来,长江航务管理局大门口,就悬挂两张门牌“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和“长江航运军事代表处”。至迟在上世纪末,这个军代处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交通部领导。国防体制改革后,撤销了总后勤部,中央军委直属的“武汉联勤保障基地”统管全军的后勤保障。长航军代处撤销。</p><p class="ql-block">军代处存续期间,下设船舶大队。船舶大队大约在1972年,在金口槐山矶圈围土地,设立“船舶大队修理所”。就是我的文章所指之处。</p><p class="ql-block">50多年了,这个修理所时盛时衰,但更多的时间是冷冷清清。</p><p class="ql-block">要解决这个解封的问题。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班子,由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有关部门参加。先争取市里支持,再争取省里支持,由省里出面,和“武汉联勤保障基地”商量才行。否则,“军事重地”,不易撼动。</p><p class="ql-block">武昌造船厂是全軍重要的䚀船大厂。因自身发展需要,由武昌全部搬迁到新洲区双柳地区,原厂址搞房地产开发。这是公开的事,不算新闻。</p><p class="ql-block">在武汉,找一个临江之处建一个“船舶修理所”,实在太容易,要找一处类似“槐山矶”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难于上青天。</p><p class="ql-block">“武汉联勤保障基地”就在武汉的解放公园附近。省市大机关人员都十分清楚。</p><p class="ql-block">这是对你微信的回应,建议你向《武汉春秋》编辑部反映,也请转告罗时汉先生。</p><p class="ql-block">顺祝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