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年7月18日—1863年12月24日),是一位英国作家,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他父亲是英国人,任职于东印度公司。<br> 其代表作品是世界名著《名利场》,与狄更斯齐名,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 萨克雷的早期小说有的描绘上流社会各种骗子和冒险家,有的讽刺当时流行的渲染犯罪行为的小说,其中主要有《当差通信》(1838年)、《凯瑟琳》(1840年)、《霍加蒂大钻石》(1841年)和《巴利·林登的遭遇》(1844年)。<br> 他的代表作《名利场》于1847年开始在《笨拙》杂志连载,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它不以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为主角,连正面人物也很少。萨克雷主张小说应当描摹真实,而当时风行的一些小说却很不真实。<br><br> <div>萨克雷其他部分著名小说:</div> 《彭登尼斯》(1848~1850年)模仿H·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写成,主人公早期的经历中有作者的影子。<br> 《亨利·埃斯蒙德》(1852年)是一部历史小说,以18世纪初英国对外战争和保王党的复辟活动为背景。萨克雷脱离w·司各特历史小说的浪漫主义传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刻意模仿18世纪的文体,并对一些历史人物做了忠实的描绘。<br> 《纽克姆一家》(1853~1855年)揭露了中产阶级生活的丑恶,同时塑造了纽克姆上校和埃塞尔小姐两个正面人物形象。<br> 《弗吉尼亚人》(1857~1859年)是《亨利·埃斯蒙德》的续篇,写埃斯蒙德的后代在新大陆的命运。<br> 萨克雷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丹尼斯·杜瓦尔》,在他死时仅完成8章,1864年在《康希尔杂志》发表。 一如既往地,我还是在喜马拉雅听的杨必翻译版本的演播,这次的演播主播是“青鸿有声”,演播得非常好。 <p class="ql-block"> 最印象深刻的,是萨克雷刻画人物的能力,寥寥数笔人物个性就跳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被作者称为“没有主角的小说”、“没有英雄的故事”,小说描绘了混迹于“名利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其中有辛辣的讽刺,也有令人动容的情感,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故事细节的勾勒都十分精准巧妙。</p> <p class="ql-block"> 小说真实描绘了1810—1820年摄政王时期英国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等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名利场》以两个年轻女子蓓基·夏泼和爱米丽亚·赛特笠的一生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初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画面。其中一条线索讲述善良、笨拙、生活在富有家庭中的女子爱米丽亚·赛特笠;另一条线索讲述机灵、自私、放荡不羁的孤女蓓基·夏泼。</p><p class="ql-block"> 两人于1813年乘坐同一辆马车离开平克顿女子学校,都在遭到家庭反对的情况下于1815年结婚,分别嫁给即将参加滑铁卢战役的两名英国军官。新婚不久,那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打响了。爱米丽亚·赛特笠的丈夫战死沙场,蓓基·夏泼的丈夫战后生还。</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十年中,蓓基·夏泼生活一帆风顺,在社会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直至有幸觐见国王,而爱米丽亚·赛特笠却因父亲破产承受着极大的不幸。到了1827年,命运发生了逆转,蓓基·夏泼的生活落入毁灭的深渊;爱米丽亚·赛特笠却转而变得富裕幸福。</p> <p class="ql-block"> 《名利场》故事取材于英国19世纪初的上层社会。19世纪初期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妇女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当时的英国,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工商业更是成为了国家的经济支柱。各种知名的富商大贾狠狠地剥削、压榨着处于最底层的劳工,并主宰着当时的社会。社会底层的贫苦人们与社会上层富得流油的资本家们之间的对比,一边是贫困交加的、吃不上饭的、还深受剥削的老百姓,一边不断挥霍着堆积如山的资产、不断追名逐利迷失自我的上层人士。</p> <p class="ql-block"> 从两位女主角的命运可以看到,作者暗示的逻辑是,依靠钻营、投机而一时成就的人生,终究不是一个人人生的全部,该来的一定会来,该还的债逃不掉。而一贯笨拙却善良、惯以帮助人的人,好运迟早会降临,命运总是公平的。</p><p class="ql-block"> 萨克雷对两位女性都报以复杂的态度,对蓓基·夏泼的态度兼有同情赞赏和批判讽刺,对爱米丽亚的同情和否定同样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