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校士馆~古代科考场所

东海

<p class="ql-block">慈城校士馆‌,原为封建科举制度的考试场所,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p> <p class="ql-block">校士馆,坐北朝南,上悬“慈溪县(慈城旧称)校士馆”匾额,大门正对面为一“照壁”, “照壁”上有一条盘龙图案,暗喻考生考上后,做了官就能陪伴皇帝左右。</p> <p class="ql-block">东西为两辕门,大门左侧为土地祠,祠里供奉着能保佑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土地祠设在校士馆,自然是为了让“土地神”保佑考场平安,保佑考生考出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由当地乡贤郑廷荣、郑一夔父子捐资建造,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主要用于学生考试,特别是童试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校士馆的布局设计典型地反映了清代建筑风格,分为前院和后院,包括大门、仪门、堂室、廊舍、偏房等117间房屋,设计上注重采光和通风,以确保考生在考试时不受外界环境影响。</p> <p class="ql-block">在“东西文场”的建筑上,分别书有“天、地、玄、黄”四字。“天地玄黄”是《千字文》第一句,出于《易经》,意喻“天道高远,地道深邃”。</p> <p class="ql-block">慈城校士馆内还陈列了中国科举制度沿革图文。馆里栩栩如生的蜡像,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当时考生考试的场景。监考官庄重威严,考生姿势各异,或胸有成竹、挥笔疾书,或从容淡定、掩卷深思,亦有抓耳挠腮、左盼右顾,当然也有耷拉脑袋,不知所措的……置身其间,宛若穿越时空。</p> <p class="ql-block">考试时,考生需在考棚内完成考试,考棚内部结构紧凑,每间考屋可容纳四人,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和秩序。</p> <p class="ql-block">慈城校士馆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缮。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入慈城后校士馆被毁,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后,校士馆曾作为学校使用,后逐渐闲置。现代修复工作使其成为展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史沿革的场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和选拔制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