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叔珽《甲子同門硃卷序》及译文

禺草号汉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口龙王庙公园景致</h3><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张叔珽①《甲子同門硃卷序》</div><br>子,昔讀西江五大家稿,最愛臨川、東鄉兩先生。理淨氣雄,閎中肆外,而殊時異地,每以不得一質所學為悵。既而浪遊旴江,縱觀夫匡廬、靈谷、彭蠡、潯江諸山水,鬱鬱蒼蒼,浩浩湯湯,奇秀甲天下。夫乃感嘆咨嗟曰:人文蔚起,豈偶然哉!<br>顧數十年來,於臨川、東鄉諸大家而外,率多勦襲腐套,萎蕭不振者何居?蓋玉蘊於山,火種於燧,惟不擊不剖,故寶蕆而光晦也。徃者,伯樂空冀馬之羣;廣武辨鬥牛之色,意惟衡文鋻士者剖之擊之,責有專屬耳。<br>甲子秋,家笽分較棘闡,得士幾七人。七人中,如馴雅可元,有若晁子者者;題透明,有若廖子、凌子者;立局新款,有若徐子者;措詞平正,有若傅、魯、遊諸子者。譬之班楊異調而同工,賈董殊趨而並貴。諸子彙其同門原卷,請刊。家孟命餘為序。<br>餘回憶家大人厯官陝豫閩浙間,所至皆有知人之譽。辛夘,取中八人,如單君世、季君彥珽、吳君堯敬、郭君維寧、張君羅瑛、駿烈元、趙趙君錫徹。甲午(1654年)榜首王君紀昭、王君遵訓、張君敘、李君培茂、張君其毓之奇、郝君年、武君威遠。辛夘(1651年)武闈得十五人。丙午(1666年)蔡君瑞徹、林君仲達、陳君膚思、王君祐之、周君冤文、吳君鴻偉、陳君嗚球。已酉秋闈,制府劉撫軍範稔悉家大人文望,特以太守而委監試二房,其所得士,類皆名世碩輔之職,臯夔伊傳之才。<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珍藏故宫博物馆中的朱卷</h3><div><br></div><div>家大人嘗教餘輩曰:闈中眼迷五色,而靜氣小心,務搜理明祠暢,格老法新者入吾彀,斯為經濟弘儒無疑矣。餘孟念此訓,兢業所荐,故所得之士皆斌雅綽約,年少風流。<br>諸子雖少遜臨川、東鄉諸大家,而縱橫開拓,更勉為理淨詞雄,閎中肆外之篇。佇看春官奏捷,無負家孟援取之苦心,並以報聖天子作人之雅億。端有賴於諸君矣,諸君勉乎哉。<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阳柏泉景德寺湖光秋色</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译文】</div><br>我过去阅读西江五大家的文稿,最喜爱临川县和东乡县的两位先生。他们的文章义理纯净、气势雄浑,内容丰富而文辞奔放,然而处于不同的时代和地方,我常常因为不能当面请教所学而感到惆怅。接着我在旴江一带游历,尽情观赏了匡庐、灵谷、彭蠡、浔江等地的山水,这些山水郁郁葱葱、浩浩荡荡,奇秀之美堪称天下第一。于是我感叹道:人文的兴盛,难道是偶然的吗!<br>回顾这几十年来,除了临川、东乡的诸位大家之外,大多是抄袭陈腐套路,萎靡不振,这是为什么呢?就像宝玉蕴藏在山中,火种藏在燧石里,只有不敲打不剖开,所以宝物被隐藏起来而光芒黯淡。过去,伯乐空有对千里马的期望;广武君能辨别斗牛的颜色,想来只有品评文章、鉴别人才的人去敲打剖开,这个责任是有专门的人承担的。<br>甲子年(1684年)秋天,家笽(人名不太确定)负责分房阅卷,选拔出了差不多七个人才。这七个人当中,有像晁子那样温文尔雅、才能出众的人;有像廖先生、凌先生那样文章题旨明晰的人;有像徐先生那样立意新颖的人;有像傅先生、鲁先生、游先生那样用词平实公正的人。就好比班固和扬雄风格不同却同样出色,贾谊和董仲舒趋向不同却同样可贵。诸位同门把他们的原卷汇集起来,请我刊印。家孟(人名)让我为这些卷子作序。<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阳晴川閣禹碑亭</h3><div><br></div><div>我回忆起我的父亲大人在陕西、河南、福建、浙江等地为官,所到之处都有善于识别人才的美誉。辛卯年(1651年),录取了八个人,像单君世、季君彦珽、吴君尧敬、郭君维宁、张君罗瑛、骏烈元、赵君锡彻。甲午年的榜首有王君纪昭、王君遵训、张君叙、李君培茂、张君其毓之奇、郝君年、武君威远。辛卯年的武科考试录取了十五个人。丙午年有蔡君瑞彻、林君仲达、陈君肤思、王君祐之、周君冤文、吴君鸿伟、陈君呜球。己酉年(1669年)的秋闱,制府刘抚军范稔深知我父亲大人的文名威望,特意让他以太守的身份负责监试二房,他所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能够成为名世的重臣辅弼之才,如同皋陶、夔、伊尹、傅说那样的人才。<br>父亲大人曾经教导我们说:在考场中容易被各种表象迷惑,但要平心静气、小心谨慎,务必选拔出那些义理明晰、文辞畅达、风格既守旧又创新的人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的人无疑是能够成就经世济民、弘扬儒学的大业的。我牢记这个教导,兢兢业业地推荐人才,所以所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文雅绰约,年少而有风度。<br></div><div>这些人虽然稍逊于临川、东乡的诸位大家,但是他们纵横开拓,更要努力写出义理纯净、文辞雄浑、内容丰富而文辞奔放的文章。期待着他们在春闱中取得佳绩,不要辜负家孟选拔他们的一片苦心,也以此来报答圣明天子培育人才的深厚恩德。这一切都有赖于诸位了,诸位要努力啊!<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三异②《痴龙文集》</h3><div><br></div><div>注:</div><div>1.张叔珽(1666—1734),字方客,号鹄严,别号樗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生性颖悟,参加县试,首选入庠。刻苦治学,每有所得,欣然忘寝食。写文章洋洋洒洒,下笔数千言立就。对于古人立身行事准则和忠孝节操,无不身体力行。关注经时济世,凡利国利民之事,都要考核详明,斟酌时宜,做到坐而可言,立而可行。因而父辈们都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但在科举考试中不太顺利。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明经任江南徽州同知。履任时正值原太守退休,他兼管府署事务,工作游刃有余。五十七年(1718年),管理东流县,清除历年累积欠税,申请免除了芦税,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因政绩显著,依例提拔为知府,但此时张叔珽已厌倦仕途,称病辞官回乡。</div><div>2.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五年治戊子年(1648),乡试名列榜首,顺治六年己丑年(1649)进士。</div>初任陕西延长县令,正遇上旱灾和蝗灾。张三异夜露中求雨,组织百姓灭蝗,不辞劳苦,并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不少灾民。县民因此为张三异建立生祠,列为当地名宦。不久,张三异升任南阳府丞。剿抚境内拐河响贼庾某等贼众,除首恶外,胁从者全部释放归农。此期政绩被收录在《南阳名宦录》中。嗣后,张三异转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为上等,当地人在长虹桥建祠纪念他。后升任浙江绍兴府知府。<br>张三异在延长、南阳、邵武任职期间,凡前任断结不了的大案要案,他一接手即可断结,还平反了不少冤案、错案,有“片言断案”的美称。在绍兴任职期间,政绩更加卓著。<br>张三异家教严整,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为官在外,他时常告诫他们:“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三个儿子均能恪尽职守,政绩显著(另有传)。他有胞侄17人,他给他们每人良田30亩,供他们读书之用。<br>张氏宗族人丁兴旺,同居一乡者达千余户。晚年张三异为宗族和地方公益事而忙碌。他为宗族修建祭祠,购置祭田,每年祭祀香火不断。他周济乡邻的贫困户,帮助办理婚丧大事;捐资数百金修建桥梁,方便乡民交通。<br>张三异才华横溢,作文不用草稿,下笔千言,神形兼备,与当时名家熊、刘不差上下。生平著作宏富,如《雪史》、《痴龙文集》、《诗家全体》、《来青园文集》、《廿一史弹词》等。康熙二十七年(1688)夏天,张三异近80岁,在躲避夏逢龙叛乱的兵祸途中,还著有《江城纪事》一集。<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