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至今仍发挥作用、世界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工程。 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在宋史中,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都江堰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和成都平原的水源涵养地,境内拥有龙溪·虹口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震遗址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和大熊猫、珙桐、杜鹃等珍稀动植物。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都江堰的建成,发展了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都江堰南桥,原名为“普济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 南桥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谢谢各位老师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