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故乡人是怎样计算重量的

溪之源

<p class="ql-block">  旧时,故乡溪源村除了油坊、磨坊、做买卖的,一般农家是没有称的。如有比较大的交易需要计算重量一般都去借称。</p><p class="ql-block"> 称有大称、小称之分,通称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砣、提绳等组成,其重心在支点外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杆秤由于操作简便,现今溪源村的人们仍然在使用。</p><p class="ql-block"> 大称也称抬秤、钩子称。秤杆的两面有秤星,一面秤星刻度为两,最多能称10斤以下的物体,成为“小号”,另一面刻度为斤,可称10斤以上的物体,称为“大号”。大称没有秤盘而是一个铁钩,称重一点的物体时,需要用绳子将物体兜住,用称的钩子钩住,两个人用木杠穿在提绳上抬起来。大称有50斤、100斤、200斤等之分,称不同重量的物体选用不同的抬秤。</p> <p class="ql-block">  小称,也称盘子称。小称用于称重量较小的物体,称重时,将物体放入秤盘,一手提绳,一手操作。小称也有“小号”、“大号”之分。小号最小的计量单位为两或者钱,最多称重1斤,大号最小计量单位为半斤。小称有3斤、10斤到50斤之分。过去的杆秤都是以市斤为单位的,每斤16两,小号每一两一个秤星,这16个秤星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 民间更有对秤上星花的说法,无论做什么生意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星被认为影响人的寿命,所以就有“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这更体现了杆秤在民间深厚的情感基础。买货人如把东西称给人家旺旺的,就得足了星(特别是福禄寿);如果卖货人耍滑头克扣一两就减福,克扣二两就损禄,克扣三两就折寿.可见古代人对与诚信的重视,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称叫做戥子。是一种专门用来称金银珠宝及中药材的微型杆秤。溪源村医务室抓中药依然使用戥子。</p> <p class="ql-block">  旧时,在称重粮食时也采用体积重量法。尤其是农家自产粮食,往往说打了几石(音旦)或几口袋。农家做饭时用升,如下了几升米,过去溪源村有这样一种说法,吃不了半升米的就干不了重活。粮食买卖一般都用斗计量,如一斗多少钱。其实,由于各种粮食的密度不同,同体积的不同品种的粮食重量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过去,所有人家都是自给自足,所以每年的收成都按口袋计算,口袋也有大有小,粗的短的叫“亭”(谐音),一般为人扛 或背,细的长的叫做“褡”,一般为牲口驮。一口袋匡算100斤。其实,大口袋装谷子最多90斤,装小米能装100斤,而装豆类便可装140多斤。因为是自家食用,所以人们也不在乎多少斤,只说几口袋。</p> <p class="ql-block">  用升子作为衡量做饭数量标准其实也是不科学的。一般情况下,一升玉米面1斤左右,但一升小米就有1斤3两左右。小升还是旧时街坊邻居之间借米借面的工具,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诚信和处世之道。用小升称米称面有很多讲究。直接用升子到米缸、面缸中去搲,溪源人称为“弛”(谐音)升,由于用力去搲,升子里的米或面瓷实,密度大,重量重;还有一种是用手往升子里捧,这样升子里的米或面暄松,密度小,重量轻。所以邻里之间借米借面多用前者。邻里之间还有“借浅还满”的习俗,借的时候小升平平的,还的时候一定是堆了尖的。当然也有人在此耍奸滑,借给别人是用手捧,而别人还他时却是直接到缸里搲的。当然这种人是极少数,久而久之,人们就不愿意和他打交道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做生意的大多使用电子台秤,但称较重的物体仍然使用杆秤或磅秤,装粮食多用塑料编织袋,升子、斗、大口袋成了古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