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问(一)

赤旭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引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篇《论学问》中,作者尝试从个人的角度阐释“学问”的定义,并深刻思考学校教育的本质。本文不涉及他人对“学问”的看法,仅限于作者个人的见解。作者既不引用他人的著作或立场,也不褒贬其他观点,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读者提供一种参考与启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论学问(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问”,通常被认为是对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中,人们往往将读书和记忆大量经典文献或绝对真理视为拥有“学问”的象征,并把这些人称为“知识分子”。然而,真正的学问不应仅仅局限于读了多少书、记住了多少内容、写了几篇文章,或能背诵多少诗歌,而应当理解为一种综合能力:即在多种情境下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问”的定义,并提出学问更应是能力的积累,而非简单的知识积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问的核心是思考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学问的核心在于思考能力。思考是学问的根基,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能转化为信息,理论才能付诸实践,创新。这种思考能力不仅局限于理性分析,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判断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思考提出假设,经过实验验证,从而深化对事物的理解。真正有学问的人,往往能够从复杂的问题中提炼出核心,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类人即便读书不多,却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为他们的知识已经内化为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此,教学的核心应在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自主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例如,“1+1等于2”似乎是一个绝对的真理,但教学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何1+1等于2?虽然对成年人而言,这个问题可能看似简单甚至可笑,但它能在学生心中埋下思考的种子,帮助他们培养思维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一所学校的同一班级中,学生虽然可能拥有相同的分数和学历,但他们的能力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未来对社会贡献的差异。那些只会重复书本知识,或依赖他人的知识来解释自己观点的人,通常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自信。例如,频繁在文章或演讲中引用“外国专家”或“知名大学的研究”,或是援引“著名人士”的话来佐证自己观点的人,往往是缺乏学问的表现,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没有足够的信心,甚至难以独立验证。因此,学校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能不再仅是外在的或记忆中的,而真正成为了学生自身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篇箴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思考力为学问之根。学问不在于书的厚度,而在于思想的深度。唯有深思,方能有能力,才会有学问。</span></p> <p class="ql-block">美号:429750159</p><p class="ql-block">美文:作者,赤旭明</p><p class="ql-block">美图:作者随手拍摄</p><p class="ql-block">美音:美篇模版 </p>

学问

思考

能力

知识

作者

学生

验证

核心

观点

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