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上任才七天杀死少正卯(424)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群书治要.孔子家语.始诛》【原文】孔子为鲁大司寇,朝政七日,而诛乱法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观.阙也。</span>尸于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之乎?”孔子曰:“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辨,四曰记丑而博,<span style="font-size:15px;">丑谓非义。</span>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span style="font-size:15px;">撮,聚也。</span>其谈说足以饰袤<span style="font-size:15px;">(袤旧作褒,改之)</span>荧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也,不可以不除。”</p> <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理政才七天,就处死了扰乱礼法制度的大夫少正卯,将他在宫殿台门外的两座高台下杀掉,并暴尸三日。弟子子贡向孔子进言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现在先生一上任就杀他,这样做是否有些失当?”孔子说:“天下的大罪恶有五类,盗窃这样的罪恶都不在其中。一是心存悖逆又阴险狡诈;二是行为邪僻又固执己见;三是言语虚妄又能巧言分辩;四是搜集记录各类丑闻劣迹并且不厌其详;五是随顺邪侫之事,并且将其粉饰美化。这五种罪恶,人若犯了一条,都免不了受到君子的诛杀,何况少正卯五种都具足呢?他的住所足以集聚门徒,结党营私;他的言论足颠倒黑白,蛊惑大众;他的强悍有力足以悖逆正道,独树邪见。这样的人真正是人群中的大奸大恶,不可以不除掉!”</p> <p class="ql-block">如下是作者的读书收获和感悟,仅仅是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任何人,更不是代表历史。如果读者与作者的观点不同,恭请保持平衡的心态,冷静一下,不要生气。读别人的作品,心中没有怒火中烧,就是人生中最高度的智慧,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p> <p class="ql-block">孔子杀少正卯的实在意义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学术纯洁性上。‌孔子认为少正卯的行为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学术的纯洁性,因此决定将其诛杀。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少正卯个人的惩罚,更是对后世学术界的警示,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学术被滥用。孔子杀少正卯的主要原因:首先,少正卯的行为异常,他吸引了许多心怀不轨的人,甚至包括孔子的弟子,这引起了孔子的警觉‌。其次,少正卯的言论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他煽动人心,扰乱政治,对鲁国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最后,孔子认为少正卯兼有五种不可饶恕的罪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这些罪恶使他成为小人之中的豪杰,必须予以清除‌。孔子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些人认为孔子不应该因为个人恩怨而滥杀无辜,尤其是考虑到孔子一直提倡仁德教化‌。然而,许多文献记载了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实,并且详细描述了少正卯的罪状,这些记载为我们理解孔子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孔子杀少正卯不仅是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学术纯洁性的考虑,也是对后世的重要警示。通过这一事件,孔子强调了学术和道德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坚守正道,防止被歪门邪道所误导。</p> <p class="ql-block">孔子刚上任七天就杀人的行为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许多人认为这是孔子公报私仇,特别是针对少正卯的嫉妒和打击‌。这种迅速而果断的行动方式,让一些人对其动机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可能是为了个人目的而采取极端措施‌,这些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道德秩序,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必须予以诛杀,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稳定‌。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弟子子贡的质疑,子贡问孔子为什么要利用职权杀人,孔子则回答说杀小人也算杀,这种回答并没有完全消除弟子们的疑惑和不满‌。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学术的纯洁性,但也对他的形象和声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孔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他的行为被认为应当是道德的典范,但这一行为让他遭受了质疑,甚至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无法洗刷的污点‌。此外,这一行为也反映了孔子在处理政治问题时的一些极端手段,引发了后世对儒家思想中关于“仁”和“德”的重新思考。</p> <p class="ql-block">孔子刚上任七天立马杀人,作为当代人难理解古代圣人,应该说那个时候孔子还没有真正成为圣人。既然没有成为圣人,也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古为今用,以今察古,从大局来说,这不是小问题,作为儒家代表,竟然在孔子身上发生这样的问题,令人难以置信。现代人信也好,不信也好,已成为历史文字流传千古。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是可想而知的,以现在的法律,哪怕是小小的案件,还要调查取证一个月甚至更久,何况是人命关天呢?现代要判死刑犯案的调查取证时间一般为两个月,但可以延长。‌如果没有犯罪依据则无法定罪,有些案例,在审理过程中,刑讯逼供,貌似证据十足,若干年后还是冤假错案。没有调查取证,当权者草菅人命,任意杀戮,德何在?仁在哪里?很难服众啊。为了维护阶级利益,说话一套一套,听起来特别在理,不服也得服。看到这段故事,知道了圣人也有错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孔子上任才七天就杀死少正卯,这种行为属于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杀人。孔子杀死少正卯,还要暴尸三天,心中要有多大的怨恨,才能做到如此。幸亏孔子为官仅四年左右,在鲁国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等要职,期间还担任过相当于临时宰相的职务。尽管孔子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最终选择弃官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如果按照孔子那个时候为官之道,让他做更大的官,可能会有更多人被孔子杀死,孔子杀人事件应该是人生中最大的污点。孔子杀人这件事告诉人们,孔子不适应官场,只能适应于教育。官场是实践,教育是理论,理论要跟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有智慧。“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都有可能犯错,但是如果犯错了可以改正,就是一件大好事,这句话出自《左传》。“不以一眚掩大德”,有时错误再所难免,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个错误就抹杀了整个人的品德。圣人也会不断犯错,圣人与常人的最大差距在于,是否能自省,并及时改正错误。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圣人应该是从错误中走过来的人,最终成为圣人。朝闻即改,改过自新就是圣人孔子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最好的人也有污点,最坏的人也有优点,月亮有阴阳圆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周易》的太极图说明了这个问题。要从正反两面了解人,尊重客观原因,才能够全面读懂中国历史。孔子杀死少正卯,乃孔子一生抹之不去的污点,这是历史记载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孔子在杀少正卯前未成为圣人。‌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尽管他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但在他生活的时代,他尚未达到圣人的地位。孔子在公元前499年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仅7天后便犯下了误杀少正卯的错误。少正卯是当时鲁国的副官之首,享有极高的声望,甚至在学术上曾一度压倒孔子。当孔子执掌大权后,他立即下令诛杀少正卯,并将其尸体曝晒于烈阳下三日,这一行为在鲁国上下引起了震动。孔子的这一行为不仅是因为少正卯在学术上曾压制他,还因为少正卯抢走了他的学生,使得孔子的学生“三盈三虚”(‌三盈三虚是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除了颜渊外,其他学生都投向了少正卯。这些事件表明,孔子在杀少正卯前,虽然已经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尚未达到后世所尊崇的圣人地位。</p> <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图片来源于百度,感谢原创作者。原创作品具有独特性,贯穿古今通达未来。本人创作与众不同的思维,把读者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投稿“读书笔记分享会”,主要是让读者开卷有益,不忘记老祖宗,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欢迎热心读者评论,好与坏都不会反驳。评论信息量太大,截至现在143957条评论,无法回复,恳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回馈社会:说诚实言,讲老实话,作者对社会没有特别贡献,为此必须采用写作的方法帮助社会大众,愿望实现社会大众增长智慧离苦得乐。感恩读者点赞,给足作者创作的动力。截至现在:609713人点赞,阅读量5000万。祈求中国老祖宗护佑所有人所愿辄得。‌‌</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2日(星期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