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行志愿者探访崤函古道石壕段

景明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5日,汉唐行志愿者一行近五十人,乘车来到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着山道</span>走上金银山,近距离探访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杰出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途次陕州</p><p class="ql-block"> 唐·李隆基</p><p class="ql-block">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p><p class="ql-block">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p><p class="ql-block">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p><p class="ql-block">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李隆基,<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span>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p><p class="ql-block"> 李隆基在这首诗里描述了他经过陕州时,看到的景象和感受。他来自三秦之外,途经陕州,山川将他带入了虞虢之间,感悟其中的风俗与风景各有限制和差异。在他看来,陕州的树木苍劲茂密,但大部分土地都被耕作所占据,山川之间的空地并不多。鸣笳的声音让他离开了这里,继续前行,他相信自己将会在洛阳宫见到更多的景色与令他感动的事物。</p> <p class="ql-block">《石壕吏》作者杜甫</p> <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其间,杜甫先是在洛阳任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前往新岗位途中,先后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p> <p class="ql-block">  杜甫根据沿途所见写下了“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就是他夜宿石壕村时,亲眼目睹官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三个儿子“邺城戍”,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了,老妇还被抓差做了火头军,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以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让人们看到了这一家人生离死别的悲惨景象。</p> <p class="ql-block">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p> <p class="ql-block">  崤函古道是中国古代洛阳至潼关之间的一条道路,石壕段遗址是其东段的一部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硖石乡石壕村东南金银山北麓,目前经考古探明的道路遗存全长1317米。</p> <p class="ql-block">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东约36公里的硖石乡至石壕村之间,全长约1317米,分为三段,主要遗迹包括石灰岩质古道路面和路旁的蓄水设施。</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崤函古道开通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废弃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洛阳至潼关段道路全线开通之时。</p> <p class="ql-block">  崤函古道南依巍巍崤山,北临九曲黄河,是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是“襟带两京”的钥匙;也是自古以来,中原通往关中,到达西域的咽喉要道;又是丝绸之路的珍稀遗存。</p> <p class="ql-block">  汉唐行志愿者在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游客服务中心聆听讲解。</p> <p class="ql-block">  《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俗称《黄龙碑》。</p> <p class="ql-block">  汉唐行志愿者走上金银山,站在观景台上,近距离观看石壕古路。</p> <p class="ql-block">  据讲解员介绍,古代的车轮大多为铁轱辘,古道在车轮长期碾压下会磨损形成深深的车辙。每当车辙深度影响行车时,都要把凸起部分凿平,以便顺利行车。古道经过多次修整路面已经下沉,路边形成了数层台阶状遗存,无言的诉说着古代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龟趺,又名赑屃、霸下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六。貌似龟好负重,经常被做为石碑的底座。</p> <p class="ql-block">  拴马石遗存,年代不详,整体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琢而成,上窄下宽。其上部有一凸棱处,并在棱下凿有一鼻孔,用以拴马或栓牛。</p> <p class="ql-block">  拴马石细部</p> <p class="ql-block">  据讲解员介绍,出了裸露的石壕古道部分,其余古道均被保护性回填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