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清 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70886</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999年5月28日,在安徽合肥肥东的一个小官宦家里,一个不同凡响的小男孩诞生了,他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中国北宋政治家,人称包青天的包拯。</p><p class="ql-block">天圣五年(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从此走上从政之路,累计26年仕途生涯中提拔25次,最后官至正二品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嘉祐七年(1062年7月3日),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p><p class="ql-block">包拯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意思是通过行贿打通关节这样的行为到不了的地方,只有阴间的阎罗王与阳间的包拯那里。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p><p class="ql-block">南宋和金朝时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流行于世。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p><p class="ql-block">至今,包拯都是受到人们爱戴传顾的清官典型形象。</p> <p class="ql-block">包拯的一生,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光明垒落的一生。因此,在戏曲中,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包拯就成为了代表正义的黑脸包公形象。</p><p class="ql-block">下面传颂的几个故事就是其生动写照一一</p> <p class="ql-block">故事一:不畏权贵</p><p class="ql-block">包拯在担任监察御使时,不畏权贵,敢于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有一次,他发现当时的宰相贪污受贿,便毫不犹豫地上疏弹劾。虽然此举引起了宰相的不满,但包拯毫不退缩,最终成功地揭露了宰相的罪行,使宰相被贬谪。此事让包拯在百姓中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故事二:清廉之志</p><p class="ql-block">包拯一生清廉,他曾表示:“我宁愿清贫自守,也不愿浊富自污。”他在官场中始终保持廉洁,从不接受他人贿赂。在他担任地方官时,他的亲朋好友曾试图向他行贿,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宁愿得罪亲友,也不能违背良心”。又如他在广东肇庆端州任知州时,一天一个当地豪绅亲临州府,送包拯一方石砚,说道:“大人每日躬笔耕耘,急需上砚,现送得一方,呈与大人,以为万民造富。”包拯说:“我这多年皆用普通石砚,如此高贵的,当呈圣上所用,我用则糟蹋了。”说罢,他坚辞不收。即使在任满离开时,发现有部下私藏端砚后,也将其扔进河中。“不持一砚归”传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故事三:公正执法</p><p class="ql-block">包拯在担任地方官时,不仅注重治理地方,还注重公正执法。有一次一个富豪在当地欺压百姓,引起了公愤。包拯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将富豪逮捕归案。尽管富豪想用重金贿赂包拯以求轻判,但包拯毫不妥协,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处理此案。最终,富豪被判处了死刑。百姓对此纷纷称赞包拯的公正执法。</p> <p class="ql-block">故事四: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包拯不仅在官场上廉洁奉公,还无私奉献社会。他曾捐出自己的俸禄修建了一座桥梁,方便当地百姓的出行。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那些贫困的百姓。他的无私奉献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故事五:不怕艰险</p><p class="ql-block">包拯在任职期间不畏艰险,即使面临极大的困难和压力,也坚持正义。有一次他负责调查一起涉及朝廷高官的重大案件,情况非常复杂,压力也很大。但包拯毫不畏惧,表示即使丢了乌纱也要一查到底。他排除重重阻力,深入调查,最终揭露了真相,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故事六:清风亮节</p><p class="ql-block">包拯的一生都保持着清正廉洁、艰苦扑素的作风。他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他的家中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和一箱子书籍。他的衣服也是补了又补,从不浪费一分钱。这种清风亮节的品质使包拯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p><p class="ql-block">1999年,在包拯诞辰1000周年时,合肥市政府在包公园建造了“清风阁”,纪念包拯,以志后人。</p> <p class="ql-block">包拯虽然已经去世近千年了,但其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不循私情的精神无处不在,千古传颂,影响和激励着后人。在包公故里的合肥尤其如此一一</p> <p class="ql-block">在包拯的出生地肥东县城,他的全身雕像巍然屹立,一身正气。</p> <p class="ql-block">在合肥市区环城公园的包公园景区,是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园内有包公祠、包公墓、包公生平事迹浮雕墙、廉泉、明月亭和清风阁等传承和弘扬包公文化及精神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包公园作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具有深厚的廉政文化底蕴。其包公祠和清风阁承载着丰富的廉政教育内涵,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的图画影像和生动的史实典故,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深刻领悟了包公“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精神品质和官德修养。</p> <p class="ql-block">在包公祠这座包公雕像上方“色正芒寒”四个金色大字,是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的意思,是包公精神的完美体现。也激励着家乡的人们传承和弘扬包公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包公故里安徽合肥就有这样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包公精神的传承者”一一李宏塔同志。</p><p class="ql-block">李宏塔是李大钊同志之孙,李葆华同志之子。曾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革命先驱李大钊,</p> <p class="ql-block">原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葆华。</p> <p class="ql-block">李宏塔同志的事迹平凡但很感动人,事事处处都体现着革命家风和“包公精神”。下面撷取的就是其在安徽省民政厅任职期间的点滴事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民办事一一</p><p class="ql-block">1987年,38岁的李宏塔到了离开共青团的时候,组织部门征求意见时,李宏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省民政厅。他说:“我就是想找一个干实事的部门去工作。民政厅尤其实在,是直接给老百姓办事。”李宏塔如愿地从团省委副书记任上来到省民政厅,从副厅长到厅长,在厅领导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8年。</p><p class="ql-block">在安徽身为厅级领导干部的李宏塔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是出了名的。厅里要安排小汽车接送,他笑着说:“我还是骑自行车方便。”就这样,他10多年如一日,无论天晴还是刮风下雨,都坚持骑车上下班。10多年中李宏塔的为民办事意识一直没有改变,他把骑自行车当成了体察普通老百姓生存状态的最好方式,他要让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境界都不脱离人民群众,当一个真正为人民办事的党员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正廉洁一一</p><p class="ql-block">说起李宏塔家的房子也很感动人。</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政府1982年对干部住房有过这样的规定;“地、市和省直厅、局级以及相当于这一级的干部,每户建筑面积70至95平米。”可是,1981年就是副厅级的李宏塔,1984年却搬进了55平米的两居室,而且一家三口一住就是16年。这期间李宏塔调到省民政厅,曾先后四次主持厅里的建房和分房工作,分房近200套,却从没有给自己要过一套房子。</p><p class="ql-block">“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这是李宏塔自撰的一幅对联,也是他的座佑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官之道一一</p><p class="ql-block">李宏塔信奉的为官之道是:一要干事,二要干净。</p><p class="ql-block">1998年,李宏塔走上省民政厅“一把手”工作岗位后,正值民政部提倡开展制定救灾预案工作。针对历年安徽水灾频繁的状况,李宏塔率先提出了在沿江地市推行救灾预案。之后,他一个县一个市的跑,狠抓落实,要求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结果预案刚刚做完,就遇到了百年罕见的大水。因为安徽有备而战,灾民安置得很好,得到民政部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发生水灾,李宏塔连续20多天奔走在灾区,整个人憔悴了许多。看到李宏塔如此舍命奔波,一位老干部深情地说:“从宏塔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的革命家风,看到了革命后代的精神风彩。”</p><p class="ql-block">省民政部门的同志都知道,李宏塔有三句“名言”: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视孤残儿童为子女。</p><p class="ql-block">有着强烈平民意识的李宏塔,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度过。他秉承了父亲的工作作风,下乡都是轻车简从,不事先向有关市、县打招呼,经常直接让司机“把车子开到进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进村入户,检查救济粮的发放情况,要出存折核对优待抚恤金有没有到位。他说;“我们多一点辛苦,群众就会少几分痛苦。”</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29日,李宏塔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七一勋章”。</p><p class="ql-block">同年7月14日下午,李宏塔回到故乡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亲手将象征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捐赠给李大钊纪念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