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纪念上海知青下乡黑龙江漠河林场53周年</p><p class="ql-block"> 张铭华</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上海知青下乡黑龙江漠河林场53周年,10月7日至9日由桂成钢等人组织了50多人前往安徽南泉别墅文化酒店举行纪念活动。此行彰显知青情愫、文化底蕴、红色经典三大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情愫</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入住南泉别墅文化酒店,这里一派江南水乡景色,绿树成荫、绿草如茵,假山叠石,喷泉流水、亭台楼阁……石碑雕刻铭记历史,莘莘学子一代知青,蹉跎岁月虚度年华,情缘故里魂牵梦绕,大雪无痕大浪淘沙,荒友栽树共享绿色,满庭芳香知青元素。</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8日,在南泉别墅文化酒店举行上海知青下乡黑龙江漠河林场53周年纪念活动,由原漠河林场副场长桂成钢主持,原场长张上谷发言意味深长;上海知青杂志社总编王建国介绍自己曾在黑河瑗珲曹集屯村下乡9年,并向该团队赠送《上海知青》杂志及撰写的三色土丛书;俩位同名同姓的王建国带着时代的烙印上台握手,当年一位直达黑龙江爱辉曹集屯村插队的69届初中生王建国;另一位前往黑龙江漠河林场的70届初中生王建国;漠河林场知青代表叶爱娣、王鸿兴、郑源明等纷纷发言,回味无穷<span style="font-size:18px;">忆过去,</span>满怀激情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知青杂志社文艺顾问顾国清主持下进行联谊晚会。其中由顾国清和李培香朗诵王建国创作的诗词《知青》,感动人心,不少知青热泪盈眶,知青岁月令人感慨不已。漠河林场知青张国芬朗诵《我的北方》,浓厚的知青情愫如同桃花酒,令人心醉,难忘知青岁月,未了知青情结。上海知青杂志社编委唱响《知青手拉手共圆中国梦》,这会歌由王建国作词,顾国清作曲,全场合唱,余音绕梁经久不息,穿越时空、响彻云霄。</p><p class="ql-block"> 知青屋陈列着当年上海知青下乡黑龙江的照片,我带着疑问向下乡漠河林场知青了解,获悉下乡黑龙江永丰农场知青在返乡运动中,于2012年在异地创立知青屋以志留念。参观时,有俩位黑龙江漠河林场知青打开手机,翻出50年前下乡的倩影,将青春献给了北大荒,我为他们摄影时,满脸扬起知青情愫。田钧祥老师在留言中说:这知青屋是安徽泾县桃花潭的北大荒“飞地”。听说每年都有知青来此活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桂氏旧宅是桂世镛故居 ,他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十五届中央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是桂成钢的叔父。春秋战国时期,桂氏出自姬姓,是周朝王族的后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避祸改姓为桂氏,桂成钢是桂氏家族第十四代子孙,他是《上海知青》杂志社荣誉社长,第六届泛长三角知青文化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时,桂总出了大力。他是上海知青,1970年离沪奔赴黑龙江呼玛县依西肯公社第三生产队插队落户,1971年调入漠河林场工作,历任知青连队副指导员、林场副场长。1979年返城回沪在上海橡胶行业工作,曾任行业团委书记、企业副厂长。2000年起在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工作,历任总经理、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至2016年退休。其爱好歌舞、作诗朗诵,不少诗篇刊登在《上海知青》杂志上,还多次参与上海知青杂志社举办迎春团拜会及三色土知青线上春晚主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查济古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李白诗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很有情趣,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查济美景的由衷热爱。查济古村是一个典型的徽派建筑古村落,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充满着古典之美。其中德公厅屋是元代建筑,简洁古朴。鲤鱼跳龙门砖雕堪称珍品。光裕堂建于明末清初,独特的见木不见砖二甲祠建筑风格体现了精湛的工艺和保存的完整性。从这些雕梁画栋中不难想象查济村的昔日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了踏歌楼,欣赏唐代诗人李白在此写下著名的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闻名于世。当今知青顾国清在南泉别墅酒宴上即兴赋诗:“桃花潭喝桃花酒,桃花酒中写春秋。今日知青齐欢聚,多亏桂总这杯酒。”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1964年郭沫若提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木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是国之瑰宝。传承千年宣纸技艺的大国工匠周东红誓言:“强国复兴有我。”2024年10月9日,我们一行参观了中国宣纸文化园,它由中国宣纸博物馆、宣纸古作坊、宣纸古籍印刷、文房四宝体验园、宣纸陈列室、书画长廊、文房四宝与书画市场、江南民俗园组成。这建筑设计很有创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变化中的光影和线条相交织,极简体现出水墨徽州的素雅,表达了深沉幽远的思想感情,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极其养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色经典</p><p class="ql-block"> 1939年,周恩来与叶挺抵达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央关于叶挺工作安排意见,共图大业。并肯定叶挺是个好同志,很有军事才能。周恩来与送行的叶挺并肩伫立在竹筏上,顺流而行,并留下合影。如同当年汪伦踏歌为李白送行之情。</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叶挺塑像气度非凡,镌刻着“抗战到底”,这是叶挺将军的笔迹,表达了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不妥协、不退缩的决心。这字浑然天成,峥嵘奇伟,气概十足。叶挺是北伐名将,新四军创始人,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写下《囚歌》明志。</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了新四军作战会议室,军部食堂,叶挺、项英生活、办公处。从陈列的图文、实物这些历史的痕迹中感受到峥嵘岁月的艰苦卓绝,这厚重的历史感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仿佛使我们经受一次历史的洗礼,他们的英勇事迹令人肃然起敬。在和平解放年代我们应该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应有的贡献,增强国力,保家卫国,维护和平。</p><p class="ql-block">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记者、作家,1928年来到中国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1937年在延安访问中共领导人;1938年随八路军、新四军转战各地,写了许多著名的战地通讯,曾在新四军军部居住数月。1950年她完成生前最后一部书稿《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便留下遗嘱:"……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国革命者同在。"她的骨灰被运回中国,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中国人民纪念这位国际友人。</p><p class="ql-block"> 纪念上海知青下乡黑龙江漠河林场53周年历行三天,通过三大主题活动,使我们感受到厚情实义的知青情愫,感触那厚实纯朴的文化底蕴、感悟出厚重隽永的红色经典,收获满满,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