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雕》

海不扬波

<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海不扬波</p><p class="ql-block">展品说明:展览主办方</p><p class="ql-block">视频素材: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配 乐:《十送红军》《出征》《七律·长征》</p> 那是2023年岁末,时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开馆。 <div><br></div> 中国美术馆特别将其重要馆藏精品专题展览“塔高水长——中国美术馆藏美术精品展之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送到广州展出,以祝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开幕。 <div><br></div> 该专题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雕塑作品《长征组雕》于2021年经中国美术馆立项,遴选全国优秀中青年雕塑家组建创作团队,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担任主创,历时两年多创作完成。 <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为山馆长介绍《长征组雕》创作(cr:《中国文物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长征组雕》立体而直观地展现长征的光辉历史、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雕塑作品既有大气磅礴的场景描绘,也有细腻感人的人物刻画,还有抒发情感的意象造型。正如吴为山馆长所言,让观众能够在雕塑艺术当中感受到峥嵘岁月,感受到波澜壮阔。因此在当时的各项开馆特展中,它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如今时隔将近一年,重新将相关照片整理、编辑与重温,就权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8周年吧。<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伟大远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十送红军”</h3>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准备从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万里长征由此开始。离别前夕,江西瑞金群众纷纷前来送别红军,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新婚燕尔的妻子,还有襁褓中的婴儿。人们一边送,一边唱,久久凝望着红军离去的方向,眼中充满不舍。<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血战湘江”</h3> 1934年11月,从中央苏区出发的红军连破敌人3道封锁线到达湘江边,在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遭遇由总数25个师超30万之众的国民党军队阻击。一队队红军冒着敌人的弹雨渡江,浮桥炸断了,他们就抓住绳子、木板涉水,不断有人倒下,但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前进。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斗过后,村民们掩埋红军遗体用了3天,而更多遗体则沉入江底或被江水冲走。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强渡乌江”</h3> 乌江是贵州的第一道大河,自古有天险之称。1935年1月初,红一军团第二师进抵乌江南岸,其前卫四团逼近乌江界河渡口,进行火力侦察,准备渡江。同年1月3日拂晓,强渡开始,60艘竹筏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冲向对岸。当竹筏接近北岸时,毛振华等5人奋起接应,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敌军乱成一团。与此同时,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缺红二师)、红九军团分别在茶山关和回龙场渡口强渡乌江成功,一举突破敌人的乌江防线,至6日,红军后卫部队全部渡过乌江。<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遵义会议”</h3>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在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娄山关大捷”</h3> 娄山关是大娄山脉主峰,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1935年2月,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接到“消灭娄山关黔敌夺取遵义”的命令。他指挥将士们英勇冲杀,最终击溃了敌军,取得娄山关大捷。娄山关战斗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巧渡金沙江”</h3> 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船,又在当地农民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渡到北岸,一举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5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而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靠这7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彝海结盟”</h3> 1935年5月,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以水代酒举行“彝海结盟”。当晚,刘伯承请小叶丹到红军宿营地大桥镇赴晚宴,任命他为支队长,并当场写下任命状,还向他讲解革命道理。小叶丹表示要铭记在心,之后还动员了一批彝族青年参加红军。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族聚居区,不仅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宝贵时间,也在彝族聚居区播下革命火种。<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强渡大渡河”</h3> 大渡河是岷江支流,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群山,地势险要。1935年5月15日,中央红军一路北上,顺利通过彝族区,准备强渡大渡河。刘伯承与红军先遣队政委聂荣臻率领红一团于同年5月24日到达大渡河边,占领南岸的安顺场,消灭了一股守敌。第二天, 17名勇士乘着木船,在激流上一边强渡,一边和对岸的敌军作战。在红一团其他部队在南岸的掩护下,他们终于渡过大渡河,占领了北岸,为红军主力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飞夺泸定桥”</h3> 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由于安顺场附近不便架桥,船只有限,全军部队几天内不可能在此渡过大渡河,而敌军追击已近。红军主力遂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奔袭一昼夜,达240里,于同年5月29日凌晨6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登着悬空的铁索桥向东岸冲去,胜利夺取泸定桥。接下来,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打开了北上的道路。<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爬雪山”</h3> 1935年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由泸定桥渡过大渡河之后,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继续北上,避开人烟稠密地区,走雪山一线,迅速夺取天全、芦山,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同年6月12日,红四团开始翻越夹金山。高山缺氧,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积雪越深,队伍也越拉越长。有些人坐下休息后就再也起不来。有一位红军战士被冻僵而长眠在雪堆里,但是他的一只手高高举起。战友们掰开他的手,只见里面放着一张党证与一块白洋的党费。<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过草地”</h3>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落脚点”</h3>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陕甘边人民,历经艰难曲折,逐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根据地。<div><br>1935年2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党的历史上有着起承转合的特殊地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激战腊子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1935年9月1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第一、第三军团与直属部队组成的陕甘支队到达腊子口。蒋介石在此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出路。红一军二师四团向腊子口发动猛烈进攻。因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成功。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六连从正面夜袭,夺取木桥;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一、第二连,悄悄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峭壁,摸到敌人后面。总攻开始后,两路人马相互配合,取得了胜利。<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吴起镇会师”</h3>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第一、第三军团与直属部队组成的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与陕甘革命根据地红军胜利会师,随后又同十五军团红军胜利会师。同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组雕》之“会宁会师”</h3>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会宁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甘肃会宁实现胜利大会师。自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br><div><br></div>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越过岷山。在经历无数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壮丽豪迈的诗篇:<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长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不怕远征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水千山只等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岭逶迤腾细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蒙磅礴走泥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沙水拍云崖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渡桥横铁索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喜岷山千里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军过后尽开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div>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如此评价:“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div><br></div> 2016年10月,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发表讲话,高度概括:“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div><br>“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div><div><br>“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div><div><br>习近平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br></div><div><br></div> <b>长征精神,不是泛黄的回忆,而是永不熄灭的火炬!</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