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春芝</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挚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为:襄渝铁路建设工地</p> <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恩人啦!”</p><p class="ql-block"> “47年了,我们一家一直念念不忘这5位铁道兵战士的救命之恩。以前条件限制,没有机会找。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各方面的条件也好了,我和老伴一直寻思能在有生之年找到他们,当面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1971年9月20日下午,程从仁的妻子刘国凤突然腹痛难忍,他和几名亲戚急忙把她抬进高滩的部队卫生队进行救治。当时,正准备下乡巡诊的医生们,立刻放下肩上背着的药箱,对刘国凤进行了全面检查。随后,主治医师一脸严肃地对他们说:“病人情况危急,需要立即手术。”于是,刘国凤被推进了手术室,当罗医生打开刘国凤鼓起的小腹后,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刘国凤腹腔出血量非常大,如果不及时输血的话,病人随时会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危急情况下,卫生队立刻向驻地部队发出求援,当时铁2师9团1营离卫生队最近,部队立刻派出了6名同血型的战士,这些来不及抖落满身的灰尘、擦一把满脸疲惫汗水的战士,火速前往捋袖献血。</p><p class="ql-block"> “因为输血及时,我老伴捡回了一条命。” </p><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的一天,查新年和学兵张有安前往高滩驻地,一位名叫程 从仁的老乡委托他们帮忙寻找当年为他老伴刘国凤献血的几位铁道兵。程 从仁老人言语恳切,让张有安、查新年等老兵颇为感动。回去后,两人即通过“铁道兵战友网”和铁道兵战友微信群和QQ群发布了这个消息。查新年是原铁道兵2师10团仓库营的战士,入伍时,襄渝铁路的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配套阶段,但经常听老战友们讲隧道塌方,战友、学兵和民兵牺牲的不幸消息,内心受到很大触动。仓库营的主要任务是装卸车。1974年大年初一的凌晨,当大家还沉浸在过大年的喜庆之中时,仓库营突然接到紧急任务,说是有一列车皮的水泥要赶着卸掉。那天下着大雨,全体官兵冒着大雨赶到向阳车站卸水泥,奋战了几个小时,才完成了卸车任务。查新年个子长得瘦小,但别人搬多重的物资,他也照样跟着搬,而且一趟不落,似乎骨子里就有那么一股韧劲。有次,他被一个倒下的油桶砸伤了脑袋,当时,汗水混合着鲜血从他的额头流下来,是战友们把他送到卫生队,因伤势严重,住院治疗了20多天。其间裹着白纱布还没有康复的他,还常去帮助同病房手脚无法动的战友打水、端饭、洗衣服等。后来在帮一位被铁钉扎穿脚心,行走需要靠着拐杖的团部工程师打水时,遭到别人的误解和攻击,也因此被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但他却毫无怨言,说自己出于对老兵的尊重,帮助他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p><p class="ql-block"> 时隔几十年,热心的查新年依然不改初心,他决心帮助程从仁老人完成心愿。 于是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寻找群,召集大家扩大范围搜寻这几位铁道兵战士。其实,铁道兵驻地部队为了抢救危重病人或伤者,经常有战士到卫生队给患者献血,且献完血就走人,甚至好多人连受血者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因为这样的事例太多,好多老兵当年都有过此类义举,但经过辨别,都不是程从仁老人要找的那几位。寻找一度陷入僵局。5月的一 天,群里突然传来一个好消息,原来是程从仁老人在自己家珍藏了40多年的书堆里,翻出了他当年为部队写的一封感谢信底稿,上面清楚地记载着献血的日期和5位献血者:叶兴安、王兵、张光才、王昌华、林范文等的</p><p class="ql-block">姓名,其中4位献血战士是安徽六安人。沙明和战友王文喜喜不自禁,尤 其是刚做完第二次手术的沙明,更是不顾身体劳累,驱车几百里找到了这4位战友。</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中旬,正在家中埋头写作的我,突然收到沙明从安徽六安发来的微信,说程从仁老人的女儿程前方、女婿邹建军将携紫阳志愿者张明清、唐瑞春夫妇,李萍、常青春及西安战友王抗林、查新年、张有安等9 人前来六安,代表父母感谢4位恩人铁道兵,希望我能随行采访。又说:“当年我们安徽六安2000多名好儿女,参军奔赴襄渝线,有100多人牺牲在了安康。”</p><p class="ql-block"> 沙明最后的这句话,决定了我采访的行程。准确地说,是我在参与及目睹了他和查新年、张有安、王抗林、王文喜等一群铁道兵热心帮助紫高滩程从仁老人一家寻找救命恩人的过程中被感动。我个人认为,他们的行为一点都不逊色于当年铁道兵战天斗地的英勇事迹,至少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乐于助人与甘愿奉献的一个好榜样。 </p><p class="ql-block"> 多日高温的六安,在我们到来的那一刻,一场大雨从天而降。除了我,随行的人似乎都有备而来,见我狼狈,唐瑞春、李萍将自己出行多带的衣服拿出来给我披上。出站口,沙明和几位战友早已等候多时,见面的那一刻,鲜花、拥抱、激动是免不了的。受血者和献血者都被彼此感动着 ,专门从常州赶来的张光前,憨憨地笑着,不停说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平常的事情而已。另一位献血人王兵,本来在合肥带孙子上学,也匆匆 赶来与大家见面,他说,记得当时他们新兵刚下到连队,一天,突然部队紧急集合,连长说附近一名妇女手术失血,让他们几人前去献血,大家跑步前去,每人献血200毫升。67岁的叶兴安住在丁集的华祖村,耳朵不 好,他拉着程前方的手不停地问紫阳的发展情况,仔细算来,老人到紫阳当兵也就三年的时间,那是最激荡的青春岁月,那里有高扬的灵魂之旗,还有永不停歇的“炮火硝烟”和万丈豪情。我想,即便那里没有他们的血脉羁绊,也必定有着斩不断的眷恋和深情吧。</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献血者王昌华,早在2015年就患肺癌去世了。他的弟媳说, 王昌华一生未娶,长年有病在身,对于他在部队上做的这些善事大哥没说,他们也不知晓。然后又说:没想到你们还能记住他……</p><p class="ql-block"> 程前方饱含热泪,她和老公邹建军一直拉着几位救命恩人的手,嘴里不停地说着:从小和弟弟就知道铁道兵救过母亲,父母也一直念叨着要感谢他们,可当时条件不允许,也不知道如何寻找。这几年,看到全国不少老兵们回紫阳,一次次燃起家人寻找亲人的心愿,毕竟母亲的身上流淌着恩人的血,这份恩情怎能忘却!现在好了,父母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遗憾的是没能见到另一位恩人林范文大哥,不过知道他目前在深圳和儿子一起过得很好,也就放心了!</p><p class="ql-block"> 随后,程前方和紫阳的志愿者站在叶兴安家的院子里,用美妙且动人的歌声表达着他们的感激之情——那一刻,歌声在天地间回旋,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窝。</p><p class="ql-block">巴山高处的誓言</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霜降一过,天就很冷了,身上的衣服有增无减,我的创作也进入了最后的细化阶段。可窝在家里的我突然产生了焦虑,这也是我 最近以来的一种写作状态,每天看,每日改,然后是漫长的等待……如果不是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现安康市文联党组书记李康林先生推荐的“巴山精神”,如果不是柳青副书记带我来到巴山这个小站,或许我不会这么快便进入这种跳跃式转换的写作,当然,它又唤起了我对铁路人的敬意。 </p><p class="ql-block"> 巴山站是襄渝铁路在镇巴县的一处山间小站,是由几千名铁道兵、学 兵、民兵们肩挑背扛在此绝壁上凿出来的。站台设立在高架桥上,与地面落差有40 多米,被称为“空中车站”。小站已运营40多年,每天只有一班客运列车经过,平均要接待五六十人。我们的车平稳地停在铁路桥下的一处平地上,这是最早举办第一届运动会的场地,现在叫文化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的一尊高3.3米、重1.29吨的大鼎,是巴山工人利用废旧的钢轨、钢枕、扣件、道钉、弹条等焊接而成的。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鼎不仅是文明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精神的象征。此处的“巴山鼎”,则寓意几代巴山铁路人不懈努力,乐于奉献的“巴山精神”。</p><p class="ql-block"> 一走过巴山工务车间篮球场,就见错落有致的两层简易办公楼墙面展板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的“巴山精神”风貌。大家走走停停,边看建议,尤其在观看了《巴山魂·西铁人》影片后,内心受到强烈的触动。 </p><p class="ql-block"> 这部影片是根据几代巴山人的真实故事拍摄的。他们的事迹是平凡 的,可就是在这些平凡里,我们认识了这些平凡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巴山的条件确实很苦,但它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我不来别人就得来。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p><p class="ql-block">第一代巴山铁路人解和平的这句话,成了巴山铁路人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1978年5月的一天,随着襄渝铁路的建成通车和铁道兵的撤走,学兵、民兵连陆续退场,大巴山迎来了第一代养路人。解和平与北京青年郭励弘、武长远、赵远舰等10多位年轻人背着铺盖卷,一头扎入这个大山,一干就是30 多年。</p><p class="ql-block"> 巴山小站建在悬崖绝壁处,单程无返的站台则位于凌空飞架的桥上,桥的一头钩着黑水河钢梁桥,另一头嵌入大巴山隧道群。巴山工区管辖的12 公里线路设备,就集中了襄渝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曲线半径和最大的坡度区段。那个时候,大型的捣固机械还没投入使用,他们就是靠着老三样:洋镐、九齿叉和三齿耙对线路进行捣固和养护。每天天 还未亮,一行人就扛着这些重达几十斤的工具,沿着铁路线,进入黑黝 黝、终日不见阳光的巴山隧道里…… </p><p class="ql-block"> 这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初来时,住的就是铁道兵当年盖“干打垒”旧房子,室外刮风室内掉渣,透过缝隙还可以看到外面的太阳。 喝的泉水,要上山去挑,蔬菜和生活用品等也都要自己背着背篓到安 康、汉中、万源等地去卖。吃的大米是自己石磨加工的原粮,还有自制的老式压面机、榨油机等。烧的柴火则是用废旧枕木劈成的。就连宿舍的 床都是用废旧枕木垛支起的木板床,晚上睡觉稍一翻身就会吱吱作响。坐的是藤条筐,点的是煤油灯,看的是毛主席语录,听的是样板戏。 如果遇到雨雪天断菜,就只能清汤泡饭吃一天。因长期在阴冷、潮湿、昏暗的环境里工作生活学习,好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类风湿和肠胃病,可大家都咬牙坚持着。</p><p class="ql-block"> 1999 年夏季,连续降雨,导致巴山的2号隧道内线路出现翻浆。正在休息的解和平赶紧叫醒睡得正酣的职工,带上工具火速赶往事发地点。疏通排水管道、清挖翻浆、补砟起道,大家忙得汗流浃背,突然,解和平感觉脚底一阵钻心地疼,他嘴里不由地发出了“哎呀”的一声喊。见大家都埋头干活,没有注意,他抬起脚来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一枚两寸多长的锈钉穿透了他的胶鞋,直愣愣地扎在他的右脚上。他不动声色,忍着疼痛咬着牙,硬生生地把那颗钉子从脚掌拔掉,随后掏出手巾裹住正在流血的伤口,继续埋头干活……</p><p class="ql-block"> 在解和平等第一代巴山人的不懈努力下,巴山2号隧道的允许时速, 从最初被限定的15公里提高到60公里,是原来的4倍。 直至现在,列车 经由巴山的时速又提高到90公里,是原来的6倍。 就连专家也不由地惊叹道:“这是一种顽强精神所创造的奇迹。” </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巴山人王大成、曹美英两口子和女儿京京的故事仍在这里 继续。 </p><p class="ql-block"> 王大成是北京知青。1978年招工来到巴山,他和比他迟两年来此的 曹美英组成了一个小家。婚后第二年,女儿京京出生。然而,女儿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忧愁。身边没有老人,工区也没有托儿所,孩子谁来带?半岁的孩子不仅会笑,会呀呀学语,还会坐、会翻身了,她更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看护。两口子愁容满面,最后想出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让孩子白天睡觉,晚上玩儿。黑白颠倒。</p><p class="ql-block"> 两人使出各种招数,轮流在家里折腾。玩拨浪鼓、唱歌跳舞、打乒乓球、比赛吹气球,甚至学狗叫……天,终于亮了。望着渐渐熟睡的女儿,曹美英轻轻解下自己身上的腰带,把孩子的小腿拴在床头上,一边系,一边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宝贝,好好睡吧,可千万别睁眼,一定等妈妈下班回来。</p><p class="ql-block"> 曹美英站在高高的铁桥上,一遍遍地给钢梁桥涂防腐涂层或除锈减缓锈蚀。 头顶上方是形态各异的纯白云朵,离她那么近,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如果这不是在工作,该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突然,有风吹来,曹美英不由地打了一个寒战。她的身上虽然系着安全带,可站在上面,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尤其是手里拿的那些油漆桶、刷子、抹布、砂纸等工具,虽然在她的手中灵动飞舞,但却格外凝重。</p><p class="ql-block"> 此刻,拴在床上的京京醒来了,她睁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四处寻找着爸爸妈妈,周围一片静寂。恐惧和饥饿,让京京终于大哭了起来,直到喉咙嘶哑,浑身打战……</p><p class="ql-block"> 曹美英一头把自己拴在桥上,一头把孩子拴在炕上……</p> <p class="ql-block"> 一座丰碑,一份敬意,一片忠诚,一腔热血,凝结成我们心中不灭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图为:作者李春芝</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大专文化,属马,性情中人,从事过三年襄渝铁路建设(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地为陈家老庄,承担罗家岭隧道掘进,连队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四十二年人民公仆工作。爱好:藏书、阅读、写作、旅游、摄影、中医药研究,太极柔力球健身。个性:随和、随缘、随便。品行: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格言:工作越忙越好,生活越简单越好,精神越丰富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