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思考题

54中 一棵开花🌸的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从陶行知身上,你感受到怎样的教育家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先生被毛主席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用“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来称赞他,宋庆龄称赞其“万世师表”。在教育的长河中,陶行知先生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从他的身上,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诸多令人敬仰的教育家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关爱学生的仁爱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始终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把对学生的爱视为教育的灵魂。他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呵护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不顾艰难险阻,深入乡村,为那些被忽视的农家子弟送去知识的火种,让爱如春风般吹拂着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先生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一”等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不应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成长。这些理念和方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种创新的思维为当时沉闷的教育局面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也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责的借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先生不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他脱下长袍马褂,穿上粗布衣衫,亲自创办学校,与师生们一起劳动、学习。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优厚的待遇,毅然投身于艰苦的教育改革之中。他不畏强权,不惧困难,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四处奔走呼号。他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明白教育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需要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去浇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家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用爱去教育学生,勇于创新,注重实践,无私奉献,为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如何成长为陶行知那样的“大先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成为陶行知那样的大先生,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并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首先,做“大先生”要有大道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就是信仰,怀着爱心,心里装着每一个孩子。陶行知对师范生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他对教育者的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初心,一颗秉承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这也是具备高尚师德的前提,无爱心,非教育。陶行知在几十年前都能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可见他老人家是真正懂教育、会教育。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五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爱教育和爱学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底线和原则,爱读书、爱思考和爱写作则是一个教师自觉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具备这“五爱”的教师,也许不会成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名师,但他无疑会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好教师,一名不断追求自我成长的教师,一名使孩子终身受益的良师和明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其次,做“大先生”要有大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是拥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大思想家。他倡导的平民教育,他说:“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我们做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做好我们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一直认为,一名教师能工作之余,参与沉浸式学习,是一种幸福。以前我们常说,“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缸,或是一池流淌不息的有营养的水”。正如陶行知所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同时,读书、写作便是我们学习的最佳途径,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再次,“大先生”要有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先生一生所遵循的教育信条。陶先生深知唯有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毫无保留的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和人民;唯有严于律己,才能起到表率作用,无愧于“教师”之称。首先勇于探索教育模式。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像陶行知创造“小先生制”一样,根据时代需求和学生特点,探索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其次深入教育一线。扎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前沿,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乡村学校,积极参与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师的教学困境以及学校的发展瓶颈,像陶行知深入乡村创办晓庄师范那样,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要成为陶行知那样的大先生,我们需要在每日纷繁复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事务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踏踏实实的静下心来,持续学习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践行陶行知 的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构建学校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确立求真文化价值观。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明确将 “求真” 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通过制定校训、校歌、校规等方式,将 “求真” 理念融入到学校文化的各个层面。例如,校训可以体现追求真理、真诚待人、真实做事等内涵,让师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时刻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倡导诚实正直的校风。学校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例如,在教师评优、学生评奖等工作中,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操作,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以实际行动向师生展示诚实正直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以 “求真” 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如教育伦理学培训、师德师风建设讲座等。这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如何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鼓励教师开展与 “求真” 教育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在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语文课上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真善美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课程与教学管理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确保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品质的课程。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外,可以开设校本课程,注重不同学科之间关于 “求真” 主题的联系。例如,在历史和政治学科的整合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不同政治理念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培养学生从多学科角度追求真理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监督方面,学校管理者要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观察,监督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践行 “求真” 理念。例如,教师是否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是否引导学生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知识等。对于在教学中积极贯彻 “求真” 理念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存在不足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学生管理与引导在学生的日常品德教育中,将 “求真” 作为重要内容。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品德课等形式,向学生讲述 “求真” 的含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例如,通过讲述历史上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立学生品德档案,记录学生在诚实、正直等方面的表现,如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在考试中遵守纪律等。定期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求真品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如何理解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念深刻地诠释了一种崇高的教育境界,这种境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对教育者自身的成长,还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捧着一颗心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敬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捧着一颗心来”表达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教育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而是一种终身的事业追求。教育者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教育的责任重大,教师的责任重大,每一个学生的未来都可能因为自己的教育而发生改变,所以教育者们要忠诚地守护着教育这片净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神圣性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对教育事业心存敬畏。因为它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承、民族的兴衰和每个个体的成长。具有这种教育境界的教育者敬畏教育。他们对待教育工作一丝不苟,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会为了短期的教学成果而违背教育规律,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精心培育每一个学生,如同对待珍贵的种子,期待他们长成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不带半根草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教育者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教育者带着一颗充满热情、关爱与责任感的心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们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不图回报。在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辅导学生、设计教学活动,这些付出都是基于对学生成长的期待,而不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或者个人荣耀。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个领域。然而,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境界的教育者却能够超越这种功利性。他们不会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成绩好坏而区别对待,不会将教育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无论是在偏远山区艰苦的教学环境,还是在繁华都市的学校里,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教育使命,不被物质诱惑所左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境界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在当今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时代,每一位教育者都应以这一境界为追求,用无私的奉献、全身心的热爱、忠诚与敬畏,去书写教育事业的壮丽篇章,为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奋斗。</p>

教育

陶行知

学生

教师

求真

教育者

教学

先生

学校

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