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有很多著名的寺庙,比如“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戒坛规模和地位均为全国第一位的戒台寺,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广济寺,雍正官邸、乾隆皇帝出生地的雍和宫,北方最大的佛教园林、千年佛教圣地红螺寺……但香山脚下这座神秘古刹—碧云寺,看点之多远超其他。</p><p class="ql-block">碧云寺最初是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吉的府邸,到元至顺二年,舍宅改建为供佛寺院,称“碧云庵”;明正德年间,御马太监对“碧云庵”进行扩建,改称为“碧云寺”。并看好这块风水宝地,为自己修建坟墓</p><p class="ql-block">明天启三年,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扩建“碧云寺”又看好这快风水宝地为自己修建墓地,但这两个在左右朝政的太监,最终都被自己卷起的风云吹散了魂魄妖梦,最终都没有能在此长眠,堪称一处充满奇幻色彩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山门前的狮子是明代遗物,雕刻精细,威武霸气。这些狮子位于北京碧云寺的山门前,是一对石狮子,雄踞在雕刻精细的底座上,展现出威武霸气的姿态。其中,雌狮子雕刻得尤为精细,威武凶煞,让人望而生畏,成为北京很有特色的一对石狮子。这对狮子非常消瘦,肋骨清晰可见,尤其是雄狮左侧肋骨显露出有九根,雌狮也就显现四五根肋条骨,这种独特的雕刻风格使得这些狮子在北京的石雕艺术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此外,这些狮子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还承载着历史的故事。它们被认为是由魏忠贤所造,魏忠贤是明代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些狮子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当时石雕艺术的高度发展,也成为了碧云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雄狮的姿态威猛,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展现出力量与威严;雌狮则左前掌抚小石狮脊背,体现了母爱的温馨与细腻。整体雕刻精湛,神态威猛,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仍保持着当年的威仪,是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对狮子从正面看,雕刻造型威严,健壮雄浑。但最大的特点却是瘦,从背面侧面看更加明显。肋骨根根清晰可见,而雄狮雕刻比雌狮更加消瘦。</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连雕刻的小狮子也是骨瘦如柴。雌狮前爪锋利,小狮子被按压在下,仰头哀求,对比起来更显瘦弱无助。</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山门上有《碧云寺》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古柏抱槐</p> <p class="ql-block">一级古柏</p> <p class="ql-block">精美墙雕。</p> <p class="ql-block">左碑亭</p> <p class="ql-block">右碑亭</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山门内两侧迎面是哼哈二将,泥质彩塑二将像,分别站立殿的两侧,高约4.8米,形象逼真,色彩鲜明,体态刚劲,与大部分寺庙相同。</p> <p class="ql-block">左“哼!”</p> <p class="ql-block">右“哈!”</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建于明代,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塑像高2.5米,喜笑颜开,造型生动为明代文物。</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左前石经幢。 殿前露台上左右两侧各有高约8米的八角形汉白玉经幢,上刻有经文。</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正中内奉释迦牟尼佛像,左右胁侍为文殊、普贤菩萨及佛的两位弟子迦叶、阿难尊者。</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左右悬山云海中供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北侧供“观音菩萨”,左右胁侍为善财、龙女,立于云海岛中央。</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左右悬山中供有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菩萨殿里供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左前石经幢。</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帝御制重修碧云寺碑亭。</p><p class="ql-block"> 碑亭为重檐八角攒尖琉璃瓦顶,上下檐均有斗栱装饰,亭内立碑,上刻乾隆御笔记述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重修碧云寺情况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在该寺的“普明妙觉殿”停过灵柩,故而将此殿改为“孙中山先生纪念堂”</p><p class="ql-block">普明妙觉殿左配殿。 现为“孙中山生平展”展室。</p><p class="ql-block">现辟为中山纪念堂。纪念堂正门上方悬挂红底金字木匾,上为宋庆龄手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此殿停灵四年;1954年,将此殿辟为“中山纪念堂”,面阔五间,前出廊,两山墙后镶嵌汉白玉石碑刻,上书《孙中山先生致苏联书》。</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休息室</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进塔院的“金刚宝座塔”。中国现存一共5座金刚宝座塔,北京有三座,分别是 北京真觉寺(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北京香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北京西黄寺清净化成塔。</p><p class="ql-block">碧云寺这座,在造型像很像五塔寺的那一座。但绝对是国内最高的金刚宝座塔。这座俯瞰北京城的塔,高34.7米,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玉砌成。</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三座金刚宝座塔</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正中金书“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14字。</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堪称是石刻艺术的展览馆,无论是池桥的护栏,还是墙壁的装饰浮雕,有许多石刻精品可以欣赏,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在很久以前是可以登塔,因为要保护历史文化古建不允许登塔,所以看不清五座佛塔的细节。但是从下面仰望可以看到整个塔身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面包砌虎皮石,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p> <p class="ql-block">塔基正中开券洞,券门内登石阶可至最上层宝座。宝座上有七座石塔:两座圆形喇嘛塔,其后五座密檐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p><p class="ql-block">按藏传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须弥山,四周分布水、陆、山、佛。</p> <p class="ql-block">在很久以前是可以登塔的,因为现在要对古建文物进行保护不能登塔,所以不能近距离观看五座佛塔的细节。但是从下面仰望可以看到整个塔身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殿前影壁及香炉。</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罗汉堂位于寺庙左路,一个独立小院内,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形制仿自杭州净慈寺罗汉堂,这个殿堂不是方方正正的,平面上看呈“田”字形,中间有四个小天井用以采光。 殿内只有自然光线,显得有些阴暗神秘。走进去,几条通道一个个紧挨着木雕贴金罗汉像,一共500尊,加上玻璃罩内的佛、菩萨以及蹲于梁上的济公和尚等,一共是508尊木制金漆雕像。这些雕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再诉说着古人的聪明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北京香山碧云寺五百罗汉堂,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完整古代五百罗汉群塑。这些罗汉塑像,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一部部历史,记录着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变迁。</p> <p class="ql-block">据传,五百罗汉堂最早创建于杭州净慈寺,因此各地均以净慈寺罗汉堂版本为经典,多有效仿。香山碧云寺罗汉堂“饮水思源”,在罗汉堂内专门供奉净慈寺开山祖师永明延寿禅师(904年—975年)塑像。</p> <p class="ql-block">这不仅是对净慈寺的尊重和致敬,也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罗汉塑像,都是一位佛教徒的信仰和敬仰。他们或坐或立,或笑或怒,或悲或喜,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性的温度。这些罗汉塑像,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更是佛教徒的心灵寄托。</p> <p class="ql-block">水泉院“清净心”廊亭内供佛像。贴着墙根的洗心亭,下有山洞,山路通到水边。</p> <p class="ql-block">清净心里供奉的佛是南无清静佛。</p><p class="ql-block">南无清静佛是八十八佛之一,其名号中强调了“清净”的概念,这与清净心的理念相契合。清净心,即本心之清净无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正是清净的本意。以此最清净之心度众,即为“清净施”。</p> <p class="ql-block">水泉院“碧照”亭。</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中堪称“传奇”的另一株古树就是“三代树”。 “三代树”现是一株高大笔直的银杏树,树龄300余年。古寺多银杏,本不稀奇;稀奇的是银杏树根周围竟残留着大半圈已经枯死的柏树桩!据说有文献记载:该树“生于枯根间,初为槐,历数百年而枯;在根中复生一柏,又历数百年而枯;更生一银杏今已参天矣”,“三代树”由此得名。更有诗为证:“一树三生独得天,知名知事不知年,问君谁与伴晨夕,唯有山腰汩汩泉”。</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原为皇帝大臣瞻拜游览休息之行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园林景观的清凉、幽静之感,康熙皇帝也曾写下诗词《驻跸碧云寺》来描绘:</p><p class="ql-block">“山寺通幽境,莺啼绿树枝。</p><p class="ql-block">幡红迎玉辇,刹凤驻云旗。</p><p class="ql-block">翠麓三乘辟,佳辰万骑宜。</p><p class="ql-block">松阴辉落景,游豫近臣知。</p> <p class="ql-block">”流连于殿间、跨步于桥上,漫游在小径中,穿梭在门庭前,在这一系列空间中,有山涧、竹林、池沼、古木、松林,处处展现着精心的布局,处处尽显碧云之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