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不行 终身不知(6)

师傅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331国道边境线自驾游(6)</b></p><p class="ql-block"><b> “天苍苍,野茫茫”,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带也曾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蹂躏。正值“十一”期间,我们沿着海拉尔、满洲里,阿尔山,又开启了一段重温抗日精彩的红色之旅。</b></p><p class="ql-block"><b> 当身临其境先辈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时,那与书本上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读万卷书还必须行万里路!这体现的哲学思想应该是"知行合一"。"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b></p><p class="ql-block"><b> "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你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这也应该就是“终身不行,终身不知”的道理吧!</b></p><p class="ql-block"><b> 走在这片沃土上,看到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是欣慰赞赏,看到稳定繁荣的社会生活和壮丽的祖国风光是对先辈们的感恩戴德!</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0月20日遇雪记于甘肃玉门</b></p> <p class="ql-block"><b>国旗下的队礼!</b></p> <p class="ql-block"><b>走一条精美红色线路</b></p> <p class="ql-block"><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b></p><p class="ql-block"><b>"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将"满洲国"作为北上进攻苏联的基地,在中苏、中蒙边境修筑了17处军事要塞,逐步形成对苏联进攻的战略态势。其中,海拉尔要塞是日军对苏作战西部战线重要的战略基地,是17处要塞中规模最大、军事设施最全、兵力最多、武器最强、地下工事保存最完好的要塞。海拉尔要塞1934年动工,1937年末竣工。不久,日军伺机发动了诺门军战争。</b></p> <p class="ql-block"><b>海拉尔要塞属于二线内陆防御性质,是一个集步、炮、工、化学、装甲等兵力于一体的永久性联合防御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对苏战略中西部正面重点支撑点,是前线进攻的兵力集结地和前进基地,是战争后期退守防御苏军的依托。要塞的设计结构、规模、质量在当时都是最高的,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占据东北和觊靓苏蒙的野心。</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主干通道位于河南台阵地西北部,通道两侧有12个房间,是战时日军地下指挥中心。通道断面呈蛋壳状拱形,净高2.2米,腹腔最大跨度1.7米,底部宽1.4米。地面两侧有泄水槽,宽10厘米,深15厘米,通道顶部设有通风口,直通地表。在通道两侧通向支通道处,有双正面或单正面射击掩体。在原主干通道与支通道连接处,都设有铁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34年6月,日本关东军发布"关作命589号命令",在海拉尔敖包山、北山、西山、东山等地构筑由五处主阵地和十处辅助阵地组成的海拉尔要塞,并于1937年末完工。</b></p><p class="ql-block"><b>海拉尔要塞为二线内陆防御性阵地,共占地21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同类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要塞由日本关东军从中国内地抓来或骗来的数万名中国劳工修筑而成,分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下工事深达20米。海拉尔要塞以北山和敖包山为主,其中北山阵地地下工事最为庞大和复杂,日本关东军第80独立混成旅团战时地下司令部即设在这里。1945年8月18日,苏联红军攻破海拉尔要塞,日军无条件投降。</b></p> <p class="ql-block"><b>182房间是日军地下司令部所在地,是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第80独立混成旅团司令官野村登龟江的办公室。房间分为棲、将、弹3个大小套间,约70平方米。外间是军官指挥室,右侧是人行通道,左侧军官指挥台面。第二个套间门上标有"将"字,是表示"将校"(日本军官之意)专用,约5平方米,是司令官办公房间;最里面房间与"将"字套间相同,门上标有"弹"字,平时存放弹药,战时为司令官休息用房间。</b></p> <p class="ql-block"><b>日本关东军自以为固若金汤的海拉尔要塞,仅用10天时间就被攻破了。1100多名苏联红军富兵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呼伦贝尔各族人民的心中。苏联红军、蒙古骑兵、中国东北抗联国际第88旅共同战胜了日本法西斯。1945年8月18日,呼伦贝尔光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8月11日14时,在苏军第36集团军司令员卢钦斯基指挥下,苏军开始向日军要塞猛攻,迫使日军退入要塞地下工事。双方展开激战,苏军涌现出七名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马特洛索夫式"战斗英雄。18日晨,海拉尔要塞日军向苏军投降。</b></p> <p class="ql-block"><b>日军占领呼伦贝尔13年中,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当时仅有2万人口的海拉尔市,宪兵、警察、特务、秘密侦探竟有2000多。每个中国人随时都有灭顶之灾,呼伦贝尔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日本关东军在海拉尔东南30公里的巴彦汗一带设有110平方公里的毒气实验场,731部队、100部队和516化学部队经常在这里进行毒气实验,残害呼伦贝尔各族同胞。关东军在海拉尔专设了731部队543支队,用活人进行细菌实验。</b></p><p class="ql-block"><b>日本关东军占领海拉尔后,开始了长达13年的法西斯统治与血腥镇压,日本军、警、宪随时以"临阵格杀"的权利,屠杀反满抗日人士和无辜群众,即使是对充当官吏的上层人物,稍有不满,亦在残杀之列。伪兴安北省省长凌升被杀事件,可见一斑。</b></p> <p class="ql-block"><b>苏联红军攻克海拉尔塑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就把它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不断挑起与苏联的边境冲突。1939年5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今呼伦贝尔市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地区发动了诺门罕战争,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蒙古骑兵展开了一场大战,共历时135天。战争以日军大败、伤亡54000人告终。</b></p><p class="ql-block"><b> 1939年6月27日,日本空军150余架战机轰炸蒙古境内苏军机场,苏军增调战机夺回制空权。日本关东军与苏蒙军激战巴音查岗失败后,撤回哈拉哈河东岸,双方在东岸展开坦克大战,日军又遭惨败。7月12日,丧心病狂的日军首次使用细菌战,仍未挽回败局。8月20日起,双方决战于诺门罕。</b></p><p class="ql-block"><b> 诺门罕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双方共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战争中双方死伤6万余人。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在这片不足600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共损耗5.4万兵员和大量重武器,尽管日军在哈拉哈河流域投放了重达22.5公斤的各种细菌,仍遭到惨败。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b></p> <p class="ql-block"><b>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位于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查干诺尔嘎查,是震惊世界的诺门罕战役在中国境内的战场。诺门罕战役遗址于1996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2014年列入"国家首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6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景区包括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景区大门和景区雕塑景观群、和平广场等景点。</b></p><p class="ql-block"><b>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的核心景点是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于2007年10月25日建成,建筑面积为2264平方米,顶层为观景台,正前方对着诺门罕战役在蒙古国境内的主战场。</b></p><p class="ql-block"><b>陈列馆内部布展以深灰色岩石和有色金属颜色为主颜色,是光、电、声三维一体的多功能陈列馆。馆内陈列3000余件战役遗物、大量的照片和图表及战役场景,全景式地再现了苏蒙军队在朱可夫将军和乔巴山元帅的指挥下战胜日本关东军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诺门罕战役景区雕塑景观群有十二辆树脂T26型坦克模型,一架强5战斗机实物。景区和平广场占地1939平方米,寓意1939年发生的诺门罕战役。广场中心立有3.2米高、重6吨的和平大钟一座,钟上以蒙汉双语铭刻战役经过与人类祈求和平的心愿。支撑大钟的四根方柱代表中、俄、蒙、日4个国家。大钟南侧的两座铜铸浮雕墙分别雕刻象征中、俄、蒙、日四国代表场景的图案及诺门罕战役的战斗场面。在景区周边还有战场遗迹多处,主要有诺门罕战役将军庙遗址、莲花山遗址、日军炮兵阵地、细菌部队、焚尸坑、野战医院、胡鲁斯台河遗址等</b></p> <p class="ql-block"><b>在诺门罕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名将李兆麟将军,在大兴安岭东南松嫩平原向关东军频频出击,牵制日军有生力量,有力支援了苏蒙军歼灭日军,取得诺门罕战争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b>1939年12月至1942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先遣队和第三、第九支队三进呼伦贝尔,不畏险境英勇战斗,向各族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创建了嫩西大兴安岭抗日游击区,消灭、俘虏日伪军1600余人。开辟了呼伦贝尔抗日游击区,牵制了日本关东军南下北进的企图,给予日伪经济以沉重打击。牺牲在呼伦贝尔的冯志纲、高禹民等抗联指战员,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凝聚成了伟大的抗联精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00年4月西伯利亚铁路铺入中国黑龙江省西端的"霍尔津布拉克"地方,改称东清铁路(后称中东铁路)。工长、工程师卡西诺夫等130余人进驻这里。因为进入了中国的满洲(东北地区泛称),因而称这里为"满洲里亚"(俄语的发音),后来汉族人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作"满洲里"。随即俄国行商、马巡队、事务官等涌入,当年半地下的"地窖子"10间、天幕式蒙古包、平顶式蒙古包各10座已经搭成。其后近50家俄国铁路员工携家属移居至此。随着铁路车站的建设,以之为轴,道南、道北两片城区自然形成。1903年俄国方面做出城市规划,车站两侧街道均以长方形网格状分布。建城之初几乎所有建筑均为俄罗斯风格,错落有致,美不胜收。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城市轮廓即已形成。博斯普路士大街(满洲里大街)基本定型。日俄战争期间人口一度达到40000人左右,俄罗斯人约有35000人。</b></p> <p class="ql-block"><b>中东铁路第一站。1903年,中东铁路运营后,俄国皇家中将霍尔瓦特被任命为铁路管理局局长。其管理体制近似于地方政府,铁路沿线俨然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中之国"。为制衡铁路当局,清政府在哈尔滨成立铁路交涉总局,同时于满洲里设铁路交涉分局。1908年,沙俄在哈尔滨、满洲里等地同时成立"公共理事会",其性质相当于政府。呼伦贝尔兵备道为此做出回应,在海拉尔成立边垦总局的同时,于满洲里设边垦分局。</b></p><p class="ql-block"><b>1909年,清政府在满洲里设置胪滨府,选址于距市区西约两公里的地方。1911年,不平等的《满洲里界约》签订,领土被蚕食。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与内、外蒙古勾结,于1912年2月2日清晨向胪滨府大举进攻。4日,中国军队被迫撤离。</b></p><p class="ql-block"><b>1920年,民国政府设胪滨县于原府治。1921年,奉省令满洲里铁路交涉分局专员兼充市政全权代表。1922年11月24日,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宣布,中东铁路沿线11公里以内划为东省特别区。满洲里铁路交涉分局改为满洲里市政分局,全面负责市政管理及铁路交涉事宜,理事会同时向市政分局移交各项权力。</b></p><p class="ql-block"><b>1927年3月,根据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发布的《东省特别市乡自治试办章程》的规定,满洲里被认定为市。</b></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的百年木格楞</b></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的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拉菲姆教堂</b></p> <p class="ql-block"><b>满洲里的俄国食品是最便宜的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阿尔山口岸,位于中蒙边境1382-1383号界标之间,与之对应的是蒙古国东方省松贝尔口岸,距离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高勒苏木96公里。</b></p><p class="ql-block"><b> 阿尔山口岸于2004年被中蒙两国确认为国际季节性开放口岸,属国家一类口岸,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年4-11月。受疫情影响,2020至2022年未对外开放,从2023年逐步开放至今。</b></p> <p class="ql-block"><b>边境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温暖而圣洁的泉水"</b></p><p class="ql-block"><b>阿尔山市是隶属于兴安盟管辖的县级市,位于兴安盟东北部,东邻呼伦贝尔市所辖扎兰屯市和兴安盟扎赉特旗,南至兴安盟科右前旗,西与蒙古国接壤,北和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自治旗毗连。东西长142公里,南北长118公里,总面积7408.7平方公里,与蒙古国边境线长约93.434公里,设有中国阿尔山一一蒙古国松贝尔国际季节性开放口岸,201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b>处于蒙古、锡林郭勒、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草原交汇处,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长年寒冷湿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3.2℃,最低气温达到﹣45.7℃,最高气温34.1℃,年平均降水量448.8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为90天左右。区域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为中低山地貌,平均海拔为1100米。</b></p><p class="ql-block"><b>旅游资源丰富且组合度好,这里拥有神奇的矿泉、丰富的冰雪、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瑰丽的火山遗迹、丰沛的河流湖泊、分布广泛的二战遗迹、前景广阔的边境口岸和瑰丽的民族风情,堪称"林瀚、草丰、石绝、池奇、泉神、湖秀、雪美、水碧",森林覆盖率超过80%,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可达到23万个/立方厘米。</b></p><p class="ql-block"><b>目前,已经拥有一个5A级旅游景区、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一个世界地质公园、三个国家湿地保护区和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b></p><p class="ql-block"><b>阿尔山森林与草原相拥,冰雪与温泉相伴。特别是冰雪与温泉的组合堪称绝配。阿尔山的温泉构成了疗养度假特色、冰雪构成了运动休闲特色、火山构成了科考观光特色、气候构成了避暑特色,加上阿尔山拥有中蒙国际性季节开放口岸,是四大草原托起的城市,这些资源决定了阿尔山旅游的组合度世所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阿尔山车站始建于1935年6月,竣工于1937年7月,原名温泉站,通车后叫阿尔山车站,由南部的主体建筑和北部的一排平房组成,二者以木构长廊联系。是一座典型的日本宗教与民居相结合的东洋建筑,集交通、军事两大用途的综合体。选材质感对比鲜明,色彩处理十分合理。主体建筑总面积671.49平方米,共三层六顶。四顶为悬山式。二顶为圆攒尖式,主体高度13.70米。是目前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铁路线尚存而且保存完好。正在使用的少数建筑之一。是日本侵略者为把白阿线延伸到中蒙边境地带,强化殖民统治,掠夺大兴安岭地区丰富森林资源而建筑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火车站修建于1937年,是一栋都铎式建筑,主楼是用花岗岩、木材混和建造的两层建筑物。阿尔山火车站是日本关东军驻扎时期的建筑,上面有瞭望哨,右边有炮楼和机枪射口,是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证。2013年3月阿尔山火车站被国务院评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期间志愿者在公路上捡垃圾</b></p> <p class="ql-block"><b>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及朝气蓬勃的年轻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