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图纸——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的故事

燕福彬

<p class="ql-block"> 三改图纸</p><p class="ql-block"> 阳城县润城公社王村守着沁河水,却常年干旱。</p><p class="ql-block"> 1966 年,为了解决王村的人畜饮水难问题,孙文龙拍板决定修建王村水轮泵站。工程还没有上马,一张简单的引水渠施工图纸就几易其稿。</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技术人员绘出图纸后,孙文龙嫌占地太多,没有同意。</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测绘,技术人员按要求尽量节约用地,但他仍然觉得不够理想。后来他干脆亲自实地勘测,跟技术人员多番商讨。</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修改测绘,把挖渠占用土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全长一公里多的引水渠道只占了两亩八分地。</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已经是节约用地的最佳选择,但孙文龙还是“耿耿于怀”:“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定要珍惜一分一厘,开渠一下子就占用了两亩八分,一定要想法子补回来。”</p><p class="ql-block"> 之后,孙文龙又多番勘测研究,寻找弥补失地的良策,最终决定在沿河滩涂垫滩造地。不仅如此,他还挖渠、垫地两个工程一齐干,把挖水渠的土用来垫地,把滩涂的石料拉回垒渠,就近解决了材料问题,也提高了效率,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连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都说他真会“精打细算”。</p><p class="ql-block"> 不长时间,沁河荒滩就多出了40亩上好的粮田,水轮泵站的机器也隆隆转动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