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之美——2024武汉双年展(琴台美术馆)掠影

山中虎

<p class="ql-block">  前几日,同<b>​</b>几位朋友相约一起走进武汉琴台美术馆,参观浏览了2024年武汉双年展。 双年展以“城市流体”为主题,以“流动”“流变”意会武汉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和当代文化属性。武汉,三镇鼎立、文脉绵延,这座坐落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璀璨明珠,其城市发展与丰富的水系、湖泊、湿地等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独特的景观画卷和城市文化品格。</p> <p class="ql-block">  展览邀约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来体现多元的属性。从“文脉探源”“边界交汇” “未来编码”“生灵之境”4个板块展开视觉叙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琴台美术馆入口处一座由阿尔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意大利)创作的高8米、长9米、宽5米的大型户外雕塑《武汉的钥匙》矗立在绿草地坪之上。</span></p> <b><font color="#333333">雕塑《武汉的钥匙》——阿尔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意大利)</font></b> <p class="ql-block">  “武汉的钥匙”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武汉市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象征着这座英雄城市的开放精神。扭曲的钥匙象征着每个钥匙在其打开作用中的特殊性,这是对相互理解的呼吁,开放的沟通和拥抱多样性的意愿,以及我们打开同理心之门的能力,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欢迎和和平互动,拥抱一个相互联系的全球社区的想法。它反映了世界不同人口之间的开放和连接的强大信息。</p> <p class="ql-block">  作为武昌辛亥首义的城市,民国是武汉连接古代和现代历史节点。民国的美学多义性和复杂性在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显露出来。民国时期的椅柜腿,包含有东、西方不同的形制。作品是一个从不同方向穿插的方钢结构,椅柜腿形成多变的空间形态,显现一个时代的美学特征。</p> <p class="ql-block"><b>雕塑《一个时代的美学》——傅中望(中国)</b></p> <b>雕塑《启示》——王思顺(中国)</b> <p class="ql-block"> 不同大小、形态、颜色、纹理的肖像石头仿佛是来自各种世界和地域、族类和身份、历史和未来的生命,以及其内在价值诸如神圣、高尚、丑陋、邪恶.....汇集而成互相冲突和交汇的世界,它们被时间和自然力量型造而成,具有强烈的根本性的生命力和力量。</p> <b>布面油画《卡拉拉山》——曾梵志(中国)</b> <p class="ql-block">  图像来源于艺术家去卡拉拉拍摄的一张图片,采用全新的“闪烁绘画”技法创作而成。 一系列的笔触构成了一种很鲜明的绘画语言。</p> <b>装置《土壤之寺》——尤塞夫・阿格博-奧拉(美国)</b> <p class="ql-block">  作品《土壤之寺)是一座旨在唤醒生态意识的沉思建筑。设计灵感来自植物细胞的内部线粒体和药用植物的营养循环。这个神圣的空间被视为一个精神实体,它唤起了土壤的治愈力量,并呼吁其转化、滋养和释放生命的能力。装置周围是一个巨大的内部圆圈,就像一个建筑子宫,供人们在寺庙内行走冥想。</p> <b>绘画《爱的路人之路》——塔尔西托(意大利)</b> <p class="ql-block">  特殊材质上使用丙烯和墨水绘制的作品是一曲打破地域局限的颂歌。作者试图消除世界里的每条分界线,产生新“大陆”并实现“地理统一”。提醒我们同属一个地球,我们诞生于同一片土地,同属于人类。在这一片片新土地上,绘制的朝圣之旅和图案跃然纸上,延续了一个非凡理念:每个人都朝着光明、和谐和生命之美前进。</p> <b>装置《生命之源》——安东尼奥・伊沃莱拉(意大利)</b> <p class="ql-block"> 这一作品中,水以它具象的形态展现,从巨大的悬挂陶瓶中流出,沿着整个装置纵向流淌,然后流回同一容器,再次倒出。因此,这件作品仿佛具有了生命,其呼吸通过一个潜在的、无尽的循环过程得以展现。</p> <b>木料雕塑《四度斜柱》——王度(法国)</b> &nbsp; &nbsp; &nbsp; &nbsp; 这棵树生来就是斜着长的,作者保留了它无意识的语言結构。<br> <b>装置《厵》——汪玉峰(中国)</b> <p class="ql-block">  “厵”是一件结合楚文化、生态、雾,光效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雾的不断涌出营造了关于“厵”(源的古体字)这一文化主题的生态艺术空间。面对不断喷涌、汇集、流淌,沉积的雾,隐现的楚文化符号,观者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中,不经意间汇入了文化的源远流长。</p> <b>陶瓷马赛克绘画《计时树》——吴啸海(中国)</b> <p class="ql-block">  作品都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作者从2022年初春开始,在北京郊区慕田峪长城脚下的一片栗树林里呆了四个月,白天在树林里对着树和石头画写生,晚上在室内创作了这些素描作品。作品的主题都是关于生命的。</p> <b>互动装置《理想国金中心》——焦兴涛(中国)</b> <p class="ql-block">  把雕塑工厂里残存的玻璃钢模型,重新拼合成一件“新雕塑”,看起来就像大家熟悉的西方古典雕刻一样具有符合规范的形式感。七彩的海洋球流淌在四周,就像空气一样铺满每个角落,与雕塑一起营造了一个属于幻象世界的塑料花园。</p> <b>造型装置《仅仅是个错误》——刘韡 (中国)</b> <p class="ql-block">  一层又一层回收再利用的从拆迁工地淘回来的废品木框木条、门框、金属门闩,其中很多依旧被漆成绿色、蓝色、黄色和黑色;这些结构被诸如螺栓等诸多可见的建筑零件固定在一起。这些拱廊框架、笔直的立柱和尖顶、以及放大的多面体几何形状看上去就像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简略版哥特式建筑。多样的构造形状让人浮想联翩,从教堂到操场,在这样的装置系列作品中,成为一种和谐的要素将整个空间统一起来,这种色彩也仅仅是构成这种统一性、整体性的一个元素。</p> <b>装置《另一种书写》——施慧(中国)</b> <p class="ql-block">  笔墨的书写是中国人独有的书写,真草隶篆,千姿百态。以籀篆为体,点按如危石,撇捺为飞矢,提按使转,挥挥洒洒,纷纷然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书写》,非笔墨的书写。此作品纯然用线,集线成束,聚束成形,凝形而成风势。这风势或呈黑色的瀑布,叠瀑飞泻,破空而出,循下百仞之渊;或呈墨空惊雷,轰鸣十面,电闪千铿,浮于天渊之上。昔苏子瞻有诗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于有美堂暴雨中所见钱塘江潮,正是这般风势。作品汰除笔墨,留溢风神。</p> <b>装置《水之方城》——陈楠(中国)</b> <p class="ql-block">  庄子“逐水而居,逐道而生”的世界观,阐释了水作为生命之源,成就了人类的聚落、村镇、城市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字是记录人类语言的符号,具有特别叙事会意功能的“汉字”也默默地记录了人类与水的密切关联。仅《康熙字典》中涉及“水”的汉字就有2129个之多。作品通过具有透明属性的综合材料,将这些与水相关的具有百转千回的上方篆构成迷宫矩阵,形成由文字构成的“方城”,使人穿行其中感受一种隐秘文字的符号隐喻和文明信息聚落。</p> <b>装置《相对的止》——张琪凯(中国)</b> <p class="ql-block">  从高空9米垂吊下来的一颗黑色石头,以钟摆的方式,以几毫米的距离,往复的擦过另一块巨石的表面,这种均速的往复,毫厘之间的距离,通过建立自然与时空的相互连接,尝试表达相对的动与相对的止。</p> <b>4K影像,3D环绕声《燃犀之明》——朱利安・夏里耶(法国/瑞士)</b> <p class="ql-block">  作品邀请观众踏上穿越时间隧道的宇宙之旅,在烟花绽放的景观中翱翔。该影片采用第一视角无人机拍摄,露天媒矿、退役的石油钻井平台和生锈的冷却塔都在这段令人迷失方向的旅程中。旋转的烟雾和火光与原始蕨类植物和飞蛾这些石炭纪地质时期进化而来的生物的画面交相辉映。 </p> <p class="ql-block">  烟火庆祝与开采建筑、爆炸和技术淘汰联系在一起,上演了一场通过烟火戏剧性地回溯对能源的想象;一个烟雾弥漫的时代。</p> <b>黑曜石雕塑《厚积、汇集、流动、冲刷、减缓》——朱利安・夏里耶(法国/瑞士)</b> <p class="ql-block">  罗伯特.麦克法兰在讲述他的地下旅行时写道“在地下,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它厚积、汇集、流动、冲刷、减缓”。熔岩在火山爆发时从地腹中喷出到达地表后迅速冷却形成黑曜石,黑曜石缺乏真正矿物的结晶结构,而是一种过冷凝固的液体,是一种黑色(或绿色)玻璃,物理性质使其具有独特的锥形断裂纹。</p><p class="ql-block"> 《厚积、汇集、流动、冲刷、减缓》是由一块巨大的黑曜石碎片创作而成,其锯齿状的表面上点缀着艺术家雕刻和抛光的凹面半球。这些碗状凹陷让人联想到卫星天线的表面和远距离通信,将环境光线引入岩石深层中心点。这座雕塑并没有让事物变得“晶莹剔透”,而是提供了一个模糊的世界倒影,它不是对现有事物的描绘,而是对可能出现的事物的朦胧洞察。</p> <b>艺术实验项目《候鸟驿站》——费俊(中国)</b> <p class="ql-block">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侵占了候鸟等生物物种的栖息地,《候鸟驿站》是一个探讨艺术介入生态保护的跨学科艺术实验项目,通过与水生及鸟类学等专家协作,对武汉美术馆周边候鸟栖居现状展开田野调查,采集与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相关生态数据,研发与水域生态共生及迁徒候鸟停歇的生态驿站。</p> <p class="ql-block">  计划还将设计人类与鸟类的远程交互系统,建构人与野生动物的特殊亲密关系,引发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思考,为跨物种共生理念提供解决思路和实验原型。</p> <b>装置《现场》——吕品昌(中国)</b> <p class="ql-block">  作品表现一个考古发掘现场,以陶瓷的烧造将现成品半溶化,物品包括瓷器、陶器、耐火金属等。</p> <p class="ql-block">  所有物品以现代科技陶瓷材料发泡陶瓷为联系,将物体有机融为一体,呈现若隐若现的效果,表现一个人类文明的现场......</p> <b>纸本水墨《燃》——杨鹏(中国)</b> <p class="ql-block">  尊重传统水墨精神,运用水墨工具材料,在表现手法上不拘于水墨固有的视觉印象进行表达精神内核的探索,尝试表现语言的多种可能。作者基于对生活和现实的感悟,保持自身感受力的敏锐和对视觉素材积累的创作习惯,尝试在多个系列之间转换表达。在不知不觉中变化中,希望自己保持敏感性和创造力,坚持真实而自由的态度。</p> 布面丙烯画《山水引》——王清丽(中国) <p class="ql-block">  “山水引”,乃是沿袭中国古代绘画的脉络,与人文、艺术进行深度交流,从而诠释出别样的、于链接中传达出的独特声音。在中国绘画历史的悠悠长河里,作者精心选取一二,自由游弋并断章取义。这怡似游戏机中的“卡片/选卡”,虽内容丰富,但呈片段式地被解体重构。通过跨越时空与经典对话,努力寻觅大师的创作心境,把古画中的情境巧妙带入到当下画境中。这一切,仿佛窃窃私语,又似暗潮涌动,相互交融,最终汇聚成一首宏伟壮丽的乐章。</p> <b>综合材料《无处不在》——王易罡(中国)</b> <p class="ql-block">  作品方案包括现成品、塑料、木头、鞋和现成装置作品,还有手推车等,这些都是源自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作品的题目是:‘’无处不在”——无意义的隐喻,希望通过它给大家带来关联与不确定性的关系,强调随机与即时性,同时融入东方禅意的自然之美。</p> <b>装置《不息》——任戎(德国)</b> <p class="ql-block">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展览空间里的视频循环传出拓印的嘭嘭声,捕捉时间的运转和生命的律动,一件件水墨拓印作品在不停的拓展与敲击中诞生,流淌着不息的创造力,仿佛一座城市的脚步,踏着时代发展的节拍,循序渐进。</p> <p class="ql-block">  作品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古今文明的文化元素为本,用黑白对比的语言,拓印生命不息的画作,每一幅作品像一个窗口,引领我们观察城市生活中跳动的脉搏,感受生命流动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城市流体——2024武汉双年展” 汇聚了国内外140余位艺术家的200余件(组)精彩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p> <h1>  参展艺术家们以各自不同的创作视角和表现手法,呈现看世界、看生命、看人生的独特艺术表达。</h1> <p class="ql-block">  览展之余,我等一行还登上琴台美术馆的顶层,一幅美景展现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武汉琴台美术馆的建筑外观采用了起伏的自然地形造型,远观仿佛一片“银白梯田”,从空中俯瞰又似一颗石子掷进湖心激荡起的一圈圈涟漪。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大地景观建筑,如同一幅自然演化而成的绝妙画卷,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白沙石堆砌的层层梯台,道道蜿蜒曲展的阶梯正好契合了双年展“流动城市”的主题,展现了大武汉深厚的渊源底蕴以及的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金秋季节,让我们走进琴台美术馆,走进武汉双年展,与艺术作品去对话,去深入体会、思考,去静心感受艺术之美,去感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b>  武汉双年展将持续到2025年5月31日结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