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西洋楼遗址

花仙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遗址位于北京市清华西路28号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它是北京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2015年开始面向社会开放。因该遗址群建筑物采用欧式园林建筑风格,因此成为“西洋楼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遗址区全部景观占地仅80亩,大约占圆明园遗址公园总面积的1.5%。它地处东北角,位置不甚重要。由西向东依次包括了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蓄水楼、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景观,大众熟知的残石柱只是远瀛观和大水法的一景。由于西洋建筑独特的残缺美,遂成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一景,但并不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建筑遗址之一:谐奇趣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棠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6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众考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2015年6月13日(6月13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就突出了“公众考古”。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的西洋楼遗址作为北京市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面向社会开放。随着考古的推进,还将招募志愿者,经过培训后直接参与到考古工作中。西洋楼遗址考古工作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在现场具备必要的文物保护及安全条件前提下,游客可以参观并从现场的说明中了解更多的考古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遗址区是第一次向公众开放的考古场所。本市在积累并总结一定经验的前提下,还将对更多有条件的发掘现场逐步尝试对公众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圆明园建筑遗址是全园造园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圆明园遗址在传统建筑组合方面包罗万象,有亭、台、楼、阁、轩、榭、廊等;在单体建筑上,也采用了大木作、小木作、砖石作、土作、装饰、彩画作、瓦作等建筑手法。在建造工艺上,结合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精华,造就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圆明园内工则例》和“样式雷图档”中,也记载了圆明园建筑遗址的历史,为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制和建造工艺提供了科学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圆明园遗址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曾被称为“万园之园”,汇聚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精华,并且融合西洋建筑手法,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60年,英法联军那场大火焚毁了圆明园,盛时圆明园只能成为无数个记忆的碎片。如今,圆明园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然不只是一座园林。圆明园遗址所承载的内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她既是中华文明无比辉煌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纪念遗址,更是值得全人类深刻检讨和反思的文化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谐奇趣北喷水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花阵又称万花阵,是个花园迷宫,位于谐奇趣北面,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黄花阵的方阵为南北长方形,阵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镶卍字雕花青砖墙面,也称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皇帝在此举行灯火晚会。皇帝就坐在圆亭中,命令宫女手拿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守候在四个门外,一声令下,宫女们寻径飞跑,看谁最先到达圆亭,最先者,便可得到皇帝的赏物,皇帝坐在亭中,居高临下四望莲花灯东游西奔,引为乐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方外观位于养雀笼之东,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二层西式小楼,左右有环形石阶通二楼,是乾隆帝维吾尔族妃子——容妃(香妃)做礼拜的清真寺,“室内安放着两块伊斯兰教的碑文,在直径为四尺的白色大理石上,雕刻有阿拉伯碑文。这两石碑已不复存在,但其碑文已被复制下来:‘奥斯曼爱上帝,上帝爱奥斯曼’,‘阿里爱上帝,上帝爱阿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38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竹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建筑遗址之一: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像,但乾隆皇帝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铜像,用青铜制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养雀笼位于谐奇趣东侧,实为通往东部西洋各景的入口处,西为中式牌楼,东为西洋宫门样式,东门和西门外的左右券窗下都设有小型喷水塔,约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南北侧室内笼展陈孔雀等鸟类,因而得名养雀笼,亦俗称雀鸟笼。现有西面中式牌楼基座遗存,东面西洋宫门遗存部分石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47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线法山南北平行分列砖墙五道,悬挂油画布景,有谓西洋市街楼房,称为阿克苏十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50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建筑遗址之一: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侧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侧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建筑遗址之一:线法山位于大水法东面,线法山和线法墙之间,有一条方河,在线法墙下设水箱,置威尼斯城的模型于水箱中,皇帝坐在线法山上观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86、87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建筑遗址之一:观水法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主要建筑有安放皇帝宝座的台基,后面立高大的石雕围屏风,两边设巴克鲁门,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喷水的管口安装有时钟,根据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用12种动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个时辰,每隔1时辰便有1兽的口中向池内喷射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雨果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视频是在圆明园博物馆拍到的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