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留在安江那段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这是本人2011年去安江大畲坪游玩后写的一个QQ日志。原文写于2011年10月7日 现在改成美篇。这个美篇记录的是2011年时的大畲坪,为了怀念大畲坪的过去,衬托现在的美好,对原来的文字基本未加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十月二十一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近,怀化市第三届旅游和发展大会,在洪江市安江镇召开,会议地点摆在老黔阳地委所在地——安江镇大畲坪。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大畲坪变得流光溢彩,美丽异常。原来老旧破败的大畲坪,重新焕发了蓬勃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不太清楚怀化市人民政府重建大畲坪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把大畲坪建设得如此美好,确实让我非常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就出生在大畲坪的老黔阳地委大院内,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多,对大畲坪的感情十分深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童年时的大畲坪,是个环境优雅,风景如画的地方,道路不宽,但却十分干净,房屋不大,却是典雅别致。低矮的围墙把地委机关与外面隔开,形成一个独立的大院,茂密的柚子林一片接着一片,优美的环境使整个院内显得分外的安宁恬静。围墙的外面是沅水河,沅水流到大畲坪这个地方,河面顿显宽阔,水流也比较平缓,舒展。河面上波光粼粼,白帆穿梭。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石头中间随意地游玩。来来往往的野鸭野鸬鹚在河面上快乐嬉戏。围墙出去到沅水河边,有一个不太徒也不太高的土坡,土坡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林,还有一丛一丛高大茂密的芦苇。春天可看到咆哮奔腾的洪水;夏天能在沅水里游泳垂钓;秋天有挂得一树一树黄澄澄的柚子;冬天拿着弹弓穿行在树林里与百鸟追逐;还有芦苇丛中一窝一窝的团鱼和乌龟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院的大门外有一个小小的街市,当地人把这个小街市称之为“小街上”。小街虽小,却包含了所有街市的内容。有柴米油盐布匹百货,有肉摊菜贩手工作坊。小的时候,总喜欢跟着父母亲到“小街上”去玩,仿佛那条一两百米长、普普通通的“小街上”蕴含着那么多未知的神秘与精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畲坪与安江镇距离只有八华里,一条公路把黔阳地委大院跟安江镇联系起来。正是这不太远的八华里把大畲坪的宁静与安江镇的喧闹阻隔开来。在这八华里公路的沿线,还有因为杂交水稻而闻名世界的“安江农校”,有当年全黔阳地区最顶尖的全日制中学“黔阳一中”,还有我的母校,也是全黔阳地区最好的小学“红旗小学”。由于这许许多多的好处,地委行署机关至解放初期来到这里,一直持续到文革动乱开始。大畲坪留给我的回忆是那么美好,那么甜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当中,文革开始以后的1969年,地委机关从风景优美的大畲坪,搬到了停课空置的安江农校,至那以后大畲坪就失去了往日的美好。取而代之的是一间一间的小工厂和吵闹喧哗人群,优美宁静的大畲坪,变得杂乱无章,千疮百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文革的原因,从1969年开始,我跟着父母亲到处漂泊,长大后在沅陵县工作十二年,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调入怀化行署工作,直到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大畲坪留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太美好,总想找个清闲的日子带上相机专程去一次,把那个让自己魂牵梦萦好多年,留下好多美好记忆的地方细细地看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去安江,不用翻越鸡公界了,高速公路把这座横亘在怀化与安江之间的高山变得十分的平缓。中午十一点十分从怀化出发,十二点不到就到了安江。 前几天在下过大雨,路边的山上仍然笼罩着雾霭。</span></p> <p class="ql-block">(背对着老地委大院的大门拍下的“小街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父辈们说,当年地委机关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抗战期间“湖南省第一纺织厂”从长沙迁到这里,在大畲坪留下一片房子,建国初期那个困难年代,黔阳地委机关把纺织厂留下的这片房子利用起来,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独自开着车从安江镇直奔大畲坪,路过黔阳一中和安江农校都没停车。到了大畲坪,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那条小而独具魅力的“小街上”。地委机关迁走数十年了,现代化钢筋混凝土住宅和低矮陈旧的木板房仍然在“小街上”共同存在着。整条街道只有百多米长,人口也只有数百,看上去显得有些冷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地委大院的大门——又叫“卫门口”,这是2011年时的情景。这座大门还是以前那个样子,朴实庄重、破烂而又古老,不知道修建于什么时候。门楼上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那七个字还摆在那儿。由此可见,这个地方被遗忘的时间已经很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大院的大门,右边是一座老式的两层楼房,记得这应该是老地委大院内的“百货大楼”。虽说是“大楼”,其实只有两层,建筑面积大约不到一千平方米,比起现在一个普通乡一级集镇的百货店都要小很多。大楼面积虽小,但却支撑了当时整个地委专署大院绝大部分的购买活动。在计划经济和商品短缺的年代,这座楼房内的商品比起大院外面还是要丰富一些,这无疑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记忆当中,从我懂事时起这座大楼就存在,建于什么时候我无法考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楼的外墙上写着“康达酒楼”四个字,但楼房的大门是关着的,玻璃也破了很多。显然“康达酒楼”也早就关门大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地委大院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柚子树特别多,而且是成片成片的。几乎是遮天蔽日的那种情景。但现在放眼望去,已经看不到多少柚子树。这是一栋老房子门前的几株柚子树,上面挂着些未及成熟的果实。安江的柚子虽然不及广西的沙田柚,但吃起来口感还是不错的。这几株柚子树树杆不粗,显然不是当年的老树,树旁边的房子明显是老房子。当时我的年纪尚小,记不起这儿以前是哪个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出生地最明显的标志,一高一矮两座水塔,如今仍然顽强地耸立在那里。据说其中矮的那座建设于1938年抗战初期,距今已有八十多年了;高的那座是地委搬来后修建的。当时我的家就在这两座水塔旁边的一栋平房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能够找到的当时我家所在单位唯一一栋住宅。我家住的那栋住宅在这栋的左边,现在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原黔阳地区制药厂(就是现在的怀化“正好制药厂”)修建的一座厂房。</span></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座厂房。虽然是后来修建的,由于被废弃的时间太久,现在看起来仍然十分陈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记忆当中,这栋房子应该是当时我家所在单位的机关食堂,背后就是那两座水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点也没错,这是食堂内卖饭的窗口。 看到这个窗口,又回忆起当年儿时的我手里拿着买饭的盆子,踮着脚露出半个头在这个窗口买饭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从里面看更真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右边的这个角落就是食堂的灶台,也就是蒸饭和炒菜的地方,左边是一个烧水的木质大水桶,现在都已经拆除了。当时机关干部家庭都很简单,需要热水时必须要到机关食堂这个大热水桶来打,而且是免费的。当然只能是在开晚饭时候才有热水打的。从这个门洞穿过到另一面,是为这两个灶台烧火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这情景,当年食堂内一高一矮两位大师傅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头脑中。他们俩都是邵东人,高的叫杨基隆,负责蒸饭、烧水;矮的叫刘光德,负责炒菜和做白案。二位师傅都很勤劳,对工作都有十二分的责任心。矮个子的刘光德师傅性格好,不仅面食做得好,炒菜的手艺更是一绝,他还有一道叫“大杂烩”的拿手好菜。我记得每年春节三十晚上,机关食堂都低价给每个干部家庭安排一份这样的大菜,我们一家五口三十晚上就靠这道菜过年。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矮个子的刘光德师傅后来被调到地委机关食堂当“炊事班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人十分意外的是,这份由刘光德师傅带到地委机关食堂,叫“大杂烩”的大菜竟然一直流传下来,而且仍然保持了在春节的三十晚上供应这个老传统。2010年春节前几天,母亲听我说怀化市委机关食堂在三十晚上仍然有“大杂烩”供应,她十分高兴,让我一定买一份回来。三十晚上在父母亲家吃团圆饭时,母亲第一筷子就夹了一大块“大杂烩”,她吃了过后竟连连摇头。我心里明白,大杂烩还是大杂烩,但手艺、用料,以及现在做这道菜的师傅的专心程度都与当年的刘光德师傅不可同日而语了。据说刘光德师傅在我还没有到行署工作之前就因心脏病去世了,他的拿手菜“大杂烩”虽然仍然保留,但却失去了原有的滋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塔下面的情景。这个地方以前是水塔的管理者“老吴”的禁地,里面还有两个很大的蓄水池。外面用围墙围着,为了保证饮水的安全。除了老吴家的人以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进入,我家即使就住在水塔的旁边,对这里面的情况也一无所知。没想到数十年之后我终于看到了这块老吴家的领地里面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出生地的全景,明显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左边这栋房子是我家离开之后黔阳地区制药厂搬来建的,记得这儿以前是机关的办公楼,并排有两栋。办公楼是中间有巷子两边是办公室那种,显然不是现在这栋房子的样子。剩下的老房子只有右边这栋破旧的宿舍和正面那栋机关食堂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与我家所在单位比邻的“黔阳地委招待所”两栋客房之一的“两层楼”。这栋房子在我懂事之前就已经存在,记得是专门用来招待高层次领导人的,楼内的地板是当时十分高档的“水磨石”,显得豪华、干净而又清凉。每一间客房都用紫色或是绿色的绒布做窗帘。门扇是那种中间装着玻璃的空心门,玻璃上也用绒布遮盖。这栋“两层楼”是绝对不容许小孩进去的,记忆当中,我悄悄地溜进去几次,也只是在走廊里转了转。对我来说“两层楼”客房内的陈设至今仍然是个迷。曾经那么豪华神秘的“两层楼”现在衰败成了这付模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层楼”旁边还有一栋叫“三层楼”的客房楼,是后来修建的,已经不存在了。“两层楼”之所以还会得以保存,是因为修建的质量比较好。而后来建设的“三层楼”则是采用比较节约、持久性和坚固性都差很多的“空斗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层楼”门前的那口鱼塘仍然还在,当年塘里养了很多鱼。塘的边上是一圈培植得很好的“水蜜桃”树,树杆粗壮,树叶茂密,一方面保护了鱼塘的边坎,又绿化了环境,鱼塘内长着些荷花,荷花开放的时候非常美。记得有一年桃子收获过后,我从一株桃树浓密树叶掩盖之中又摘得一个很大的熟透了的桃子,当时别说有多高兴了。从照片上可以看到,现在塘边仍然残留着几株桃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开始以后,“两层楼”已经为“造反派”控制。有一天,突然从两层楼内的窗户往鱼塘里扔下一颗手榴弹,一声巨响之后,塘里立刻浮起白花花的一大片鱼。从此这口鱼塘的鱼就成了“造反派”新的目标,塘里的鱼很快被一抢而空。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口曾经绿树掩映,坏境优雅,荷花盛开,鱼游浅底的水塘就失去了正常的管理。直到如今看到的只有光秃秃的四周和一汪死气沉沉的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河边那座码头。据说最初这座码头是“湖南省第一纺织厂”搬到安江时修建的,后来被日本人的飞机炸坏了,解放后大约是五十年代末期又进行了重建。在公路交通并不十分发达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码头承担了老黔阳地委大部分物资的装卸任务。如今这个码头已经荒废很多年了,下码头的道路也已是杂草丛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近些年修建水电站的原因,码头已经被淹了大半,当年这个码头就是我们这一群孩子的乐园。那年代家长们对小孩的管理不象现在这样严格,放得很宽。孩子们在河里游泳,家长从不过问,那年代的家,也不象现在这样复杂,每家只有一间房,大约十几个平方米。这样小的空间,根本容纳不下孩子们好奇而又顽皮的心。我们这一群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做作业时在家里,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外面玩,这样的生长环境对我性格的养成无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的对面是岔头乡的杨坡村,山上杨梅特别多。杨梅成熟的季节我们就到对面的山上去摘杨梅。成熟的杨梅是紫红紫红的颜色,结得一树树的,象挂满了彩灯的圣诞树。那杨梅虽然有些酸,但却个头大,汁多可口。儿时生活之地的特产,不论怎样都是那样亲切,那样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码头的拐弯处。拐过去以后,是垂直而下一个徒坎,徒坎下有个深深的河湾,叫“麻子氹”。徒坎到水面有大约三米高,当年我们就在这里游泳,跳水,十分愉快。文革前有部电影,叫《女跳水队员》。电影里的许多动作和演员的表演都成了我们这群孩子模仿的对象。现在下游修建了水电站,水位提升了很多,已经淹到了码头以上,陡坎已经看不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码头上,静静地看着对面岔头乡杨坡村的山峦。儿时快乐的时光又在脑海里一幕幕地重现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地委大院还有很宽,也还遗留了一部分老房子。旅发大会之前,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可惜我在这里生活的时候,年纪还小,除了家里附近的两三个单位,其他都不太熟悉。下面是我在网络上挑选的几张老地委老房子的图片,传上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了老地委大院然后去了小学时的母校——“红旗小学”。这学校是地委搬到大沙坪以后新建的,按当时的标准来衡量,学校建设得相当好。又从全黔阳地区范围内征调了大批一流老师,然后陆续从省城的大中专学校招来了一流的毕业生。到我进入红旗小学上学时,这所学校已经成为全地区最优良的小学。据说文革开始后大搞破除“封、资、修”,学校改名叫“胜利小学”,现在叫“黔阳五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委迁来怀化之后,在怀化市迎丰路这边新建了“怀化三完小”,三完小的骨干老师主要就是从红旗小学征调过来的,同时把红旗小学的优良传统也带到了怀化三完小。 三完小著名的包太均校长就是当年红旗小学的老师。包校长对我们这一代学生印象极深,因为我们是他教育生涯的第一代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校长毕业于当年的湖南师范学院,他执教和治校风格严谨,为人十分正派,在怀化市直机关各单位以及整个怀化市教育界都享有极高的声望,这也是三完小能够成为全怀化市一流小学的最关键因素,包校长在三完小创造的成就至今无人超越。我到行署工作以后,女儿刚好可以进入三完小上学前班,女儿在三完小上了七年学,经常可以从她的口中听到“这是包校长说的”这样的话。在女儿的心目中,甚至于在整个三完小,包校长的话就是圣旨!包老师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我们父女两代,都有幸受到包老师的教育,也算是一桩美谈。早几年我还经常在迎丰市场看到已经退休的包老师提着菜篮子买菜,看到平和安详,身体健康的包老师,就有种亲切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这篇文章改为美篇的时候,又过去了十三年。我以前有包老师的微信,隔三差五的跟老师聊上几句。2017年以后我去南方住了几年,跟包老师联系少了。不知老师如今是否仍然安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小学一年级时的启蒙班主任老师叫梁素秋,女的,连续教了我三年。当年她还只是个未结婚的年青姑娘,留一头短发,夏天喜欢穿连衣裙,形象极好,书也教得极好,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三位老师之一。梁素秋老师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的汉语拼音即是由梁素秋老师全程教授的,至今仍然牢记于心,十分精准。文革开始几年以后,我即跟随父母四处漂流,从那以后再未见过这位让我终身难忘的启蒙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离开安江时我还在上小学,所以我在安江的母校只有这所现在叫“黔阳五中”的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进学校大门的第一栋教室。我清楚地记得,这栋教室就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的那栋,我的教室就是第一间。据父辈们说,地委刚刚迁到大畲坪就新建了这所学校。由此可知,当年的老黔阳地委对后一代的教育确实下了工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把相机伸进了教室的窗子,拍下教室内的情景。看到这个情景,又回忆起当年刚上一年级背着书包第一次走进这间教室时怯生生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母校——红旗小学全景。对面那栋平房就是我当年上学时的教室,竟然还是原来的房子。离开安江以后,跟着父母亲去过好几个地方,同时也在好几个学校之间转来转去,红旗小学是我受教育连续性最好的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大畲坪返回时,路过黔阳一中。黔阳一中距大沙坪的老地委大院仅三华里路,是当时整个黔阳地区十二个县教育水平最高的中学之一。但对这所省级重点中学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因为我一生从未踏进过这所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这所为中国战胜饥饿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如今的安江农校已经迁到了怀化,改名叫“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牌子换了,级别升上去了,但听过后谁也不知道这所名叫“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是做什么的。但“安江农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江农校虽然搬到了怀化,并改名叫“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但安江农校的老校区却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袁隆平院士是这一殊荣的主要创造者,他的题字被保留在安江农校的校园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江农校的校园内平静而又有些冷清,这里如今已经不是学校,而是一座文物。园区内的校舍,树木,牌坊还有稀少的管理者,看上去让人有些五味杂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了安江,离开了大畲坪,离开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过的老地委大院,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现在的老地委大院与儿时存留在心中的印象已经相去太远。这么多年来,除了我们以外,陆续还有另一些人在这个曾经美丽的地方当过一个时期的主人,但也与我们一样,最终都纷纷离开了。留下的是一段段荒凉残破的围墙和蓬头垢面濒临倒塌的房屋,大畲坪已经被遗弃了,就象这条走不通的小道,远处是那座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水塔,而近处却是挂满了残枝败叶的围墙以及长满了青草的路面,看上去似曾相识但又让人不敢相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大院之内,感觉没有一点生气。看着这情景,一丝淡淡的悲凉涌上我的心头!现在回忆起来,在安江大畲坪渡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轻松又严谨,简单又纯洁,快乐又充实,随意又美好,那时候留下的美好印记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心里,永远也不会被时间磨去。 </span></p> <p class="ql-block">(注:2011年的时候,手机拍照质量不太好。照片显得有些灰暗,请阅读者给予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