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甲辰季秋,骑行走走,人文地理,乐在其中……</p> 洪洞县 <p class="ql-block">“洪洞县”县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洪洞、赵城两县合并为现在的洪洞县,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之意。</p><p class="ql-block"> 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又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洪洞县历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属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范村附近。赵城当时为赵国,赵城东北三华里简子城为古城。</p><p class="ql-block">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洪洞改称杨县。</p><p class="ql-block"> 秦统一六国,洪洞仍称杨县,治所在今范村;赵城属彘县,治所在霍州。</p><p class="ql-block"> 东汉阳嘉三年(134年)彘县改为永安,治所在现在的仇池;洪洞扔称杨县。</p><p class="ql-block"> 隋义宁元年(617年)始置赵城县。义宁二年改杨县为洪洞县。</p><p class="ql-block"> 1954年7月1日,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p><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p><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霍汾从洪洞分出,恢复原置。</p> 曲亭镇 <p class="ql-block"> 曲亭镇位于山西洪洞县东南部,2001年由原来的曲亭镇、古罗乡合并而成的。它距县城15公里,东邻古县,西与甘亭镇相连,南隔曲亭河与淹底乡相望,北靠苏堡镇。 全镇共有34个行政村,5.2万口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每逢农历二、五、八,十里八乡的百姓云集该镇,农民自产的各类蔬菜在集市上变现。每年临近年根的腊月,曲亭镇的集市更热闹红火。人们选购自己钟意的年货。这里靠近山区,民风纯朴,不时还能看到儿时农村赶集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该镇地处洪洞县南垣地区,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国道309线由西向东,横贯全镇。曲亭村在民国时期曾是洪洞县第四区政府驻地。1958年建立公社时,这里是南垣公社,包括曲亭、甘亭、淹底三个乡镇和大槐树镇的一部分。1961年分设。1984年改为镇。</p> 曲亭 <p class="ql-block">曲亭:</p><p class="ql-block"> 据该村杨氏家谱载:远在唐尧时期即有此村,因村东有大坑,故名曲坑,元代设镇,名曲坑镇,明代改为曲亭镇。所属自然村曲亭、茶坊。</p> 安乐 <p class="ql-block">安乐:</p><p class="ql-block"> 据该村安乐庙碑文载:唐初,唐王负重伤,安乐真人孙思邈为给唐王医病,路经此村,住了一宿。人们为纪念孙真人,故将村名定为安乐。</p> 药王•孙思邈 人物生平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药王,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p>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p> <p class="ql-block"> 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录,终于完成了《千金要方》。唐初,孙思邈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p> 修行终南 <p class="ql-block">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p><p class="ql-block">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p> 应诏入京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6]。</p><p class="ql-block">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p> 退隐五台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p><p class="ql-block"> 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p> 主要作品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的主要著作遗存,根据史书、方志、典籍、道藏、医著、碑石等文献资料记载约有90余种,其中已考订基本确定为托名者71种。</p><p class="ql-block"> 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p><p class="ql-block"> 又据《耀州志》载孙思邈:“《老子注》,《庄子注》,《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邈书尚有二十余种……”</p> 医术成就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p>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p> <p class="ql-block">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p><p class="ql-block">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p><p class="ql-block">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p><p class="ql-block">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p><p class="ql-block">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p><p class="ql-block">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p><p class="ql-block">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p><p class="ql-block">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p><p class="ql-block">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p><p class="ql-block">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p><p class="ql-block">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p><p class="ql-block">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p><p class="ql-block">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p><p class="ql-block">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p><p class="ql-block">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p><p class="ql-block">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p><p class="ql-block">17.首用胎盘粉治病;</p><p class="ql-block">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p><p class="ql-block">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p><p class="ql-block">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p><p class="ql-block">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p><p class="ql-block">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p><p class="ql-block">2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p><p class="ql-block">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p> 医学著作 <p class="ql-block">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千金要方》是中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要方》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p><p class="ql-block"> 《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孙思邈晚年著作,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医德高尚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他关心人民的疾病痛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千余年来,一直受中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p> 医学思想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p><p class="ql-block"> 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p> 轶事典故 悬丝诊脉 <p class="ql-block">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吩咐采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唐太宗大喜,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但他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不好强求挽留,御赐“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颂词一首。今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p> 药王医龙 <p class="ql-block"> 一日孙思邈出门,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说道:“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孙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记在心上,听到此话也不当什么回事。那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思邈只好上了他准备好的马,和他并驾齐行。那马如飞,一会儿到了一处庄园。景色明媚,门庭气派,望去俨然是王侯府第。</p><p class="ql-block"> 少年请孙思邈入内,主人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谢道:“十分想念道长,所以派孩子来迎接。前不久,小儿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伤害,全靠您脱衣救赎,保全性命。这儿我们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见道长,真是荣幸啊!”请孙思邈进入内堂。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再三拜谢说:“这小孩儿呆头呆脑,被人打伤,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不由疑问重重:这是什么地方?又见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监婢女,侍从呼戴白袷帽的为“君王”,称乎中年妇女为“妃子”,心中十分诧异,便悄悄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这是泾阳水府。”原来那“君王”,是泾阳的龙王!龙王请来宾客僚属,排下酒席,奏起音乐,宴请孙思邈。思邈推辞,说自己正辟谷服气,只能喝几杯酒。</p><p class="ql-block"> 在水府流连了三天,龙王问孙思邈想要点什么谢礼,孙思邈回答说:“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锻炼形神,眼中虽看到各种物事,心中却没有什么欲求。”龙王把美丽的轻绡和珍贵的珠子、黄金送给他,思邈坚决辞谢不肯接受,龙王说:“道长是不把它们当回事罢,可怎么报答您呢?”于是命儿子取来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思邈,说:“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着它们可以济世救人。”于是备好仆马,送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对自己遇到的事十分惊异,试着用那三十篇医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后来,他编写《千金方》三十卷,将龙宫之方编入书中。</p> 一针两命 <p class="ql-block"> 一次,孙思邈路遇一队送葬之人,队伍过后,地上的几滴异样鲜血引起了他的注意,连忙追上,寻问所以,原来棺内装着一位少妇,因难产而刚刚去世,孙思邈又一次俯身去嗅闻血迹,断定此人或可一救,遂说服丧者的亲人,同意打开棺椁,只见他找准穴位,一针下去,片刻,少妇全身抽动,慢慢苏醒,顺利生下一名男婴。</p> 虎守杏林 <p class="ql-block"> 虎守杏林典故已有1300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p><p class="ql-block"> 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p><p class="ql-block"> 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p> 人物评价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p>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一生勤奋好学,知识广博,深通庄、老学说,知佛家经典,阅历非常丰富,唐初著名文学家孟诜、卢照邻等人对他皆以师尊之礼相待。</p><p class="ql-block"> 《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洋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清时期被尊称为“药王”。</p> 东张 <p class="ql-block">东张:</p><p class="ql-block"> 相传元代张姓始居于此,故名张村,因距县城十八里,又称十八里张村,新中国成立后,为与其它张村区别,改为东张村。</p> 范村 <p class="ql-block">范村:</p><p class="ql-block"> 该村为杨侯国故城遗址,后为杨县县治。何故取名范村待考。</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洪洞县是西周 “杨侯国”的封地,春秋为晋国“杨”地,秦汉时期设“杨县”。隋朝义宁二年(618年),改为洪洞县,县治徙今洪洞城。</p><p class="ql-block"> 今师村及邻近的范村一带就是春秋时期的“杨”地。《洪洞县志》载:“晋公族羊舍氏食邑,在范村”[4]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羊舌肸(字叔向)封地为“杨”。《洪洞县志》录“叔向故里碑记”载“叔向姓羊舌,一名叔肸,食采于扬,又名扬肸(xi)...晋悼公立,叔向得官。萧鱼之会有叔向,栎之役有叔向。悼公卒,平公立,叔向为傅...叔向之名,著于君公者如此!与师旷辨南风之在德,与晏平知陈氏之有齐,与子产论铸刑之是非,叔向之名著于列卿者如此” 。</p><p class="ql-block"> 晋悼公时,叔向以知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子彪之傅,太子彪即位,即晋平公。此后,叔向一直活跃在晋国政坛及各诸侯国之间,是春秋时期颇有见识并受到尊敬的政治家。而师旷也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师旷与叔向这两个同乡在晋国是同朝为官。由此可见,在西周至隋唐这一段历史中,洪洞古文化与晋国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发现,羊舌食邑所在区域即今洪洞县曲亭镇范村东、安乐村西、敬村和东张村北,现保存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城址,考古专家称该古城为范村古城。</p><p class="ql-block"> 2004年,我省拟公布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范村古城在内的师村、范村等古文化遗址区因其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跨度较长而被列为公布名录。该遗址包含了洪洞县东南部曲亭镇、苏堡镇、大槐树镇的师村、东张村、东李村、范村、敬村、秦壁、西尹壁等8个村。分布面积约15平方公里。遗址地处汾河东岸、洪安涧河南岸台地上。包括东周至汉代城址,春秋战国墓葬、汉代遗址和汉代墓群等。省人民政府将该遗址范围内的范村羊舍古城址、师村东遗址等7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捆绑”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师村遗址”。师村遗址保护标志碑就树立在师村原大东门内。</p> <p class="ql-block"> 范村羊舍古城址时代始于春秋晚期,正是师旷生活的那个时代。该城址于20世纪60年代考古调查发现,2009年调查确定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分布总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地面现存西城墙、南城墙和东北角、西北角等墙基残段。地面暴露遗物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尖底瓶,春秋的陶鬲,战国的瓦当,汉代的陶罐、筒瓦、绳纹砖、瓦当等残片。</p><p class="ql-block"> 著名考古学者田建文先生认为,这座古城的存续时间至少在春秋至汉代时期。春秋晚期的遗存主要分布在范村村东的古城西城墙和古城西南部竖长方形向外凸出部分,向外凸出的部分为一座小城,其建筑和使用年代要早到春秋晚期,比侯马晋国遗址中的马庄、北坞、呈王、北郭马四座“卿大夫”城略小。这座小城很可能就是《洪洞县志》记载的“羊舍古城”。</p> 春秋时期晋国羊舌氏的兴衰 <p class="ql-block">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今临汾市尧都区所在地发生了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当时,晋国公族羊舌氏在政治斗争中被灭,其所拥有的的世袭封地平阳邑被当时的执政魏献子改制为县,并任命另一异姓强族赵氏的子弟赵朝为平阳县大夫,从此开始了今尧都区成为县治的开始。这一变革从当时整个周王朝的覆盖范围来看都是一件重大事件,它强力推动了从封建体制到郡县制漫长变革的步伐,而羊舌氏一族的兴衰变迁,成为我们了解当时风云变幻的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 羊舌氏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羊舌氏始祖本姓李名果,他有个朋友偷了一只羊,把羊头送给他品尝,李果不想拒绝朋友好意,但又不想吃偷来的羊,对于这个道德困境,他的办法是把羊头埋起来,后来,其友偷羊事发,牵连到李果,官府要问罪,李果就把羊头挖出来,以证明自己没有吃,挖出的羊头只有舌头还能够辨认,李果因此而得以避免牢狱之灾,于是号称“羊舌氏”。这个故事很有戏剧性,也暗含道德规谏,可备一说,但不足为信,因为从故事中对姓、氏、名的称呼中可以推断这是秦汉以后的人附会编造的。</p> <p class="ql-block"> 姓氏是宗族的符号,宗族是春秋时期政治舞台的主角,了解羊舌氏我们还是先从姓氏着手吧。</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有姓有氏,而三代以后,实际上只有氏而无姓了,或者说姓、氏合一了,所以《史记》常说姓某氏,而不敢说某姓某氏,元代史伯璿解释说这是因为那时姓已经不可考,所以只能虚其姓于氏之上,而实其氏于下,所以秦汉以后的“姓”作为“姓氏”的简称,实际上大多只是先秦的氏,如杨姓的源头之一就是叔向之后杨氏。</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姓与氏仍是有严格区分的,因生赐姓,胙土命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以别婚姻,氏以辨贵贱。如叔向,史籍称之为羊舌肸(xi),“羊舌”为氏;而叔向的母亲被称为叔姬,因羊舌氏为姬姓。</p><p class="ql-block"> 同理,今天我们说的姓名,在先秦时不是姓与名的组合,而是冠氏于名,例如“周公”名旦,史籍有“周公旦”之称,我们也应该跟随当时的习惯去这样称呼,而不能用后世的叫法,把他称作“姬旦”,否则就闹笑话了;又如羊舌肸,史籍中记载了对他的多种称呼,有叔肸(“叔”为排行,“肸”(xi)为名)、叔向(字)、叔嚮(向的另一种写法)、叔誉(另一字)、杨肸(叔向食邑于杨,故称“杨”)、肸等称呼,但绝无“姬肸”一称。氏之由来,或由封地、或由官职、或由名字等等,“羊舌氏”属于以邑为氏,叔向的祖父食邑于羊舌这个地方,他的子孙就以“羊舌”为氏了,羊舌为地名,但具体位置已不可考。</p><p class="ql-block"> 羊舌氏为姬姓,是晋国的公族,其世系也较清楚。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历经67年血腥斗争实现小宗代大宗(前678年)而尊列诸侯之位的晋武公生子伯侨,伯侨生文,文生突,突食邑于羊舌,史籍称为羊舌大夫,羊舌氏由此而兴。</p> <p class="ql-block"> 伯侨与文,《左传》均有记载,羊舌突第一次在《左传》中出现是在鲁闵公二年(晋献公17年,前660年),此时,晋国在献公统治下,对内诛公族、作二军,对外假虞伐虢,灭国拓疆,大有霸业将兴之势,但在继承人处理上的不当也导致了骊姬之乱为始的长期动荡。</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晋献公让太子申生将上军讨伐东山皋落氏,羊舌大夫为军尉,出发前,在内部军事会议上,大部分人认为太子已经失去了晋侯的亲信,此战无论胜败都很危险,建议太子逃跑,羊舌大夫则力谏以为不可,他说,违背命令是不孝,放弃责任、不任事功是不忠,虽然知道前途艰难,宁死也不能做不忠不孝的事呀。《左传》只记载了他这一句话,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注重以德立身的良好品行,而这也许正是羊舌氏一族能够兴盛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羊舌突的儿子羊舌职为晋大夫,于晋厉公八年(前573年)佐中军尉,当时中军尉为祁奚(祁氏也是晋公族,出自献公,祁氏与羊舌氏关系密切,兴亡相随),祁奚对羊舌职评价极高,说他幼时为人恭敬谦逊,耻不留宿,长大为官,正直良善,温良好礼。祁奚本人在历史上也以善于举荐而著称,被认为是不谄不比不党,外不弃仇,内不避亲,这里的不党,指的就是他在羊舌职死后举荐羊舌赤继其父为佐中军尉,举荐的理由是伯华品行才能出众(《说苑》曾记载孔子对伯华的评价,说他幼时敏而好学,壮时勇而不屈,老时有道而能礼贤下士),他并没有因羊舌赤是其老部下之子而避嫌,当然,这样的行为之所以传为美谈,是因为太难得了,需要当事者极高的道德素养来把持才行,后世只能高山仰止,而无法制度化。</p> <p class="ql-block"> 羊舌职有四子,分别为羊舌赤(字伯华)、羊舌肸xi(字叔向),羊舌鲋(字叔鱼)、羊舌虎(字叔虎),号为羊舌四族,皆为强家。</p><p class="ql-block"> 这兄弟四人当中,伯华以德行继承父业,食邑于铜鞮;叔鱼为人为官诡诈贪婪,作为司法官却受贿枉法,最终以此而败官亡身(前528年),“贪墨”一词由他而生,成为历史上贪官的典型,贻笑后世;叔虎俊美而有勇力,却为强族嬖幸,身死族陷,可谓是羊舌氏的罪人;而论德行、才能、识见之高及声名之显赫则要数叔向了,他也可以说是羊舌氏家族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叔向的言行在《左传》中散见于襄十一年(前562年)至昭十五年(前527年)之间,他历事悼公、平公、昭公三公,以外交才能知名于诸侯,为晋平公太傅,又为执政赵文子、韩宣子所倚重。但当时晋国霸业已有衰落的迹象,而内部诸卿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羊舌氏家族厕身其间,犹如宋、郑等小国奔忙于晋、楚两大霸主之间,可谓如履薄冰,以叔向之贤,出使国外楚王尚不敢羞辱他,但在国内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却难以自救。</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六年(前552年),晋国的两大强族栾氏(栾书在公元前587年将中军,为执政,于前573年弑晋厉公,其子栾黡则更加汰虐骄横,到黡之子栾盈时和他族的矛盾走向激化)和范氏(时范宣子执政,其子范鞅与栾盈同为公族大夫,但互不相能)爆发激烈冲突,最终,执掌实权的范氏将栾氏驱逐出国。</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激烈的卿族斗争中,羊舌氏的叔虎因为党附栾盈而被杀,叔向受其弟牵连而被囚禁。当时晋平公的宠臣乐王鲋主动对叔向说可以代其向晋侯求情,叔向对其却不以理会,因为他深知只有祁奚才能救他。果然不久,晋侯问起叔向的罪责,乐王鲋不但不求情反而落井下石,而已经告老休养的祁奚听说此事后,立刻坐上当时的传车赶到国都新田(今临汾侯马市),说服了范宣子,并征得晋侯同意,最终救下叔向性命。</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故事里,史书特别强调的是祁奚在救下叔向后,直接回老家去了,叔向也没有去找祁奚表示感谢而是直接去朝见晋平公,二人都认为这件事的处理并没有徇私情,所以不必表示私人间的谢意。这固然说明祁奚、叔向二人德性之高,可堪典范,但我们也可以从事情的处理中看出祁氏、羊舌氏两大公族的代表人物深谙当时的政治脉搏。</p><p class="ql-block"> 叔向不相信乐王鲋能够救自己,原因之一是他知道乐王鲋只是一个嬖宠,只会顺着晋侯的心意去建言,所以才造出一个晋平公对其言听计从的假象,要救自己需要逆鳞而谏,而乐王鲋是做不到的,所以叔向没寄望于他;原因之二是叔向深知要救自己,只有执政点头才可以,而乐王鲋的地位和能力还不足以说服范宣子。祁奚也深知当时晋国大权在强卿而不在公室,所以他没有直接去找晋侯求情,而是先去见执政的范宣子,并站在他的利益角度进行说服,当范宣子同意后,他们再一起去找晋侯求情,只是走走形式罢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事件反映出自晋献公创立“无蓄群公子”的“国无公族”制度并被历代国君所奉行以来,虽然杜绝了“曲沃代翼”这样的同姓小宗代大宗的动乱发生,但也使得异姓强卿迅速发展壮大,并已严重威胁到国君和晋国公族的统治威权。</p> <p class="ql-block"> 这一事件的13年后(晋平公十九年,前539年),叔向对齐国的晏婴感叹说,现在对公室来说真是到了末世了,百姓疲敝,政在私家,我们的国君也不思改悔,每天用欢乐麻痹自己,掩盖忧患,我听说公室将要卑微,它的宗族就像树枝树叶一样随风掉落,和我同祖的这一宗共有十一族,现在只剩下我们羊舌氏一家而已了,我们的灭亡恐怕也不是很远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叔向对自己家族对公室前途的悲观,源于他对时势的观察和洞悉,眼见公室倾覆在即,却无力挽回,这样的洞见对于叔向来说只是更增忧伤。</p><p class="ql-block"> 叔向的儿子杨食我(杨氏即羊舌氏,古有姬姓杨侯国,晋灭杨国以其地赐羊舌氏,叔向食邑于杨,故其子称杨食我,食我为字,名伯石)从一出生就被其奶奶贴上“狼子野心”(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此)的标签,并预言丧羊舌氏必此子,而历史证明这位洞悉政治命运消长的老太太不幸言中。</p><p class="ql-block"> 在叔向一番感伤的25年后(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悲剧最终来临,这一年,晋国发生祁盈之难,晋灭祁氏,而杨食我因为是祁盈一党,并且参与了叛乱,因此羊舌氏也被族灭,随即,六大强卿将祁氏、羊舌氏的封地瓜分,其中在羊舌氏的土地上设立了三个县,分别是铜鞮(今沁县南)、平阳(今尧都区)、杨氏(今洪洞县东南曲亭范村一带),也就是本文开始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这一动乱的背后其实是异姓强卿和公室之间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韩、赵、魏、知、范、中行氏六卿想削弱公室,于是借机以法尽灭祁氏、羊舌氏,即叔向所谓“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从此以后,晋国更加衰弱,而六卿皆大,晋国被瓜分的命运也就此而定。</p> <p class="ql-block"> 羊舌氏以德而兴,以失德而亡,而在“德”对家族兴亡影响的背后,则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在影响着家族的兴衰,那就是公室衰微,强卿争权的时代大潮,时势难逆,身处其间的宗族势力日暮途穷,败不旋踵,传统宗法封建体系玉碎帛裂之声久久回荡于历史长河之上。</p> 预测的哲学•叔向 <p class="ql-block">叔向:</p><p class="ql-block"> 杨肸,字叔向,晋国公室支脉羊舌氏家族的领导人。叔向因为被封于杨这个地方,因此以杨为氏。叔向本人因为熟悉各国历史,因此被选为太子师父,负责教导太子。</p><p class="ql-block"> 叔向的妻子是夏姬的女儿,根据《左传》记载,叔向本来不想娶夏姬的女儿,但晋平公强迫他娶。最后夏姬的女儿为叔向生下了羊舌食我。羊舌食我最后因为与晋国另一个公室祁氏的领导人祁盈交好,而在前514年祁盈被晋顷公杀掉时,受到牵连,连带的羊舌氏与祁氏都被灭了,叔向成了两族里唯一的幸存者。晋国六将军瓜分晋国的形势,在羊舌氏与祁氏被消灭后,更加明朗了!</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在位期间为前557年至前532年,同时前539年齐国晏婴出使到晋国时,叔向对晏婴说他没有后代,因此可以推断叔向娶夏姬女儿的时间落在前539年春天至前532年之间,加上十个月即为羊舌食我的出生年代。 </p><p class="ql-block"> 赵文子:赵武,又称为赵孟。也即赵氏孤儿历史故事中的主角。晋国宰相。</p> 预测•鲁国的叔孙豹将率先渡河 <p class="ql-block">鲁襄公十四年(前562年)</p><p class="ql-block"> 晋悼公率领十三国诸侯联军共同讨伐秦国,联军到达泾水时,谁也不肯先渡河。</p><p class="ql-block"> 晋国大夫叔向去见鲁国军队的统帅叔孙豹(叔孙穆子),对他说:「诸侯认为秦国对周天子不恭敬而来讨伐他,现在大家来到了泾水旁却停止不前,这对讨伐秦国有什么好处呢?」 叔孙豹回答说:「我的任务就是讽颂〈匏有苦叶〉这首诗,不知道其他的事情。」 叔向回去后,召来舟虞与司马,对他们说:「苦味的匏瓜,人不能食用,却可以帮助人们做为渡河的工具。鲁国的叔孙豹讽颂〈匏有苦叶〉这首诗,他一定是要准备渡河了啊!你们赶快去准备好船只,清除道路,如果船只供应不足,道路不够畅通,将依照军法办理。」 这次渡河行动中,鲁国派遣莒国军队为先遣部队,抢先渡过泾水,诸侯的军队也都跟着渡过河去了。</p> 预测•救自己出狱的一定是祁奚大夫 <p class="ql-block"> 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 </p><p class="ql-block"> 晋国大臣栾盈在晋国叛乱,秋天时,栾盈逃到了楚国。晋国执政范宣子因此杀了十个与栾盈友善的大夫,其中一个是叔向的弟弟羊舌虎。叔向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到官府贬为奴隶,并且戴上了刑具。</p><p class="ql-block"> 有人因此对叔向说:「先生遭遇了罪祸,大概是没有智慧的缘故吧?」 </p><p class="ql-block"> 叔向回答说:「比起死亡如何呢?世上流传的诗说:『悠闲啊!逍遥啊!姑且这样子度过生命!』我现在还没死,这就是智慧啊!」</p><p class="ql-block"> 乐王鲋也来见叔向,对他说:「让我为先生去跟国君求情。」</p><p class="ql-block"> 叔向却没有回答乐王鲋,乐王鲋退出时,叔向也没有拜谢他。</p><p class="ql-block"> 叔向左右的人都来责怪他,叔向回应说:「一定是祁奚大夫救我的啊!」 叔向家族的长老听了叔向的话,对他说:「乐王鲋对国君说的话,国君没有不照办的。他请求赦免您,您不答应。这是祁奚大夫所不能做到的,而您却说:『一定要由祁奚去办。』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叔向回答说:「乐王鲋是顺从国君的人啊!他怎能办得到呢?祁奚大夫在推荐宗族外的人当官时,没有排斥掉他的仇人;在推荐宗族内的人当官时,没有排斥掉他的亲人。难道竟会唯独遗忘了我吗?《诗经》上说:『有正直的德性,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他老人家是正直的人啊!」</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召来乐王鲋,问他对于叔向的罪责的看法,乐王鲋回答说:「叔向不会抛弃他的亲人,恐怕他也有参与作乱的事情啊!」</p><p class="ql-block"> 已经告老退休的祁奚听说叔向被囚禁的事情后,对家人说:「我听说:小人得到官位时,不对在上位者谏诤是不善;君子处于忧患时,不援救他是不善。」于是就搭乘了最快的马车去拜见晋国执政范宣子。</p><p class="ql-block"> 祁奚对范宣子说:「《诗经》上说:『周文王、周武王赏赐给我的恩惠没有边际,子孙永远保持它。』《书》上说:『圣人有谋略的功勋,应该予以表扬、保护!』制定谋略而很少犯错,不疲倦的赐给别人恩惠,这是叔向具备的优点,他是国家的栋梁啊!即使是他的十代子孙有过错,国家还要给予宽恕,以此来勉励有能力的人,何况是与他自己无关的事情呢!现在叔向一旦不能免于罪祸,因此而抛弃了国家,这样做不也会让人感到困惑吗?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施行赏赐不过度,执行刑罚不轻率。施行赏赐过度了,恐怕会赏赐到奸人;执行刑罚轻率了,恐怕会处罚到君子。如果不幸做得过分了,那么宁可施行赏赐过度而赏赐到了奸人,也不要执行刑罚过度而处罚到了君子啊!所以尧施行刑罚而处死了鲧,到了舜的时候却起用了鲧的儿子禹。周朝施行刑罚而诛杀了管叔、蔡叔,却又任用他们的弟兄周公。这都是不轻率执行刑罚的例子啊!</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叔向要为了叔虎(羊舌虎)而抛弃国家呢?您做了好事,谁敢不跟着努力?多杀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范宣子听完后感到高兴,便和祁奚一起乘坐着车子,来到了朝廷。范宣子用好听的话劝谏晋平公赦免叔向,晋平公答应了范宣子的请求,就命令官吏释放了叔向。事后,祁奚没有去见叔向就回家了,而叔向也没有去向祁奚道谢就去朝见晋平公了。</p> 预测•郑穆公后代的七个家族,罕氏会最后灭亡 <p class="ql-block"> 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秋天七月。齐侯、郑伯为了卫侯的缘故,来到了晋国。晋侯设置了享礼一起招待他们。期间,晋侯唱颂〈嘉乐〉这首诗,跟随齐侯前来的齐国宰相国弱(国景子)唱颂〈蓼萧〉这首诗,跟随郑伯前来的郑国宰相公孙舍之(子展)唱颂〈缁衣〉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主持仪式的叔向听完后,命令晋侯拜谢两位君主,说:「寡人胆敢拜谢齐国国君安定我们先君的宗庙,胆敢拜谢郑国国君没有二心。」</p><p class="ql-block"> 国弱派晏婴(晏子)私下对叔向说:「晋国君主向诸侯宣扬他光明的德行,担忧他们的祸患而补正他们的过失,对他们违反礼仪的行为进行纠正,对他们的动乱进行治理,因此才做了盟主。现在晋国君主为了臣下而拘捕国君(卫侯),这该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叔向把这些话转告给晋国的宰相赵文子(赵武),赵文子把这些话又告诉了晋侯。晋侯谈了卫侯的罪过,并派叔向前去转达给齐国与郑国两位国君。 于是国弱唱颂〈辔之柔矣〉、公孙舍之唱颂〈将仲子兮〉的诗以做为回应,晋侯这才答应让卫侯回到卫国。</p><p class="ql-block"> 事后,叔向感叹的说:「郑穆公后代的七个家族,罕氏会是最后灭亡的啊!因为子展节俭并专一。」</p><p class="ql-block"> 郑国的七大家族,来源于郑穆公(前649年至前606年在位)。郑穆公有十一个儿子,子然、子嘉、子孔三族已经灭亡,公孙挥(子羽)不当卿。剩下的七个儿子的后代,逐渐繁衍成郑国的七大家族。其中,公孙舍之,字子展,罕氏家族领导人。公孙夏,字子西,驷氏家族领导人。公孙侨,字子产,国氏家族领导人。良霄,字伯有,良氏家族领导人。游吉,字子大叔,游氏家族领导人。公孙段,字子石,丰氏家族领导人。印段,字伯石,印氏家族领导人。 郑国自郑穆公的继承人郑襄公之后开始由七大家族轮流掌握着郑国的政权,郑国最终在战国时代被太宰欣篡夺了。</p><p class="ql-block"> 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由于关于小国郑国的历史在战国时代已经不是很详尽了,因此太宰欣是不是罕氏家族的领导人或成员,很难论定。所以关于这则预测的正确性,只能存疑了。 额外补充的一点是,郑穆公的后代里最有名的不是这十一个儿子,而是他的女儿:夏姬。夏姬的美貌对当时的历史局势造成了剧烈的破坏,根据历史描述,当时因为她的缘故而造成了「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的结局。夏姬后来与楚国大臣巫臣私奔到晋国。楚王因为巫臣叛国私奔而灭了巫臣的族人。巫臣为了报复楚国,藉由晋国的力量,传授吴国战略、战术,间接造成吴国壮大,成为日后吴国攻破楚国的远因。夏姬与巫臣所生的女儿,与她母亲一样美丽,后来成为叔向的妻子,两人生下了羊舌食我,羊舌食我最终导致叔向一族被灭!间接造成六将军瓜分晋国,以及往后三大家族瓜分晋国(三家分晋)局面的形成,同时也是战国形成七雄对峙局面的远因。由此可见,夏姬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非常巨大,不亚于当时高明的政治家(如管仲、子产、晏婴)、军事家(如孙武、伍子胥、范蠡、吴起、孙膑),甚至尤有过之!</p> 预测•郑国的罕氏,宋国的乐氏,大概是他们国内最后灭亡的家族 <p class="ql-block">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 </p><p class="ql-block"> 郑国执政子展死了,子皮接了他执政的位子。这时候郑国刚好发生饥荒,但还没有到收获麦子的时候,百姓因此都很困乏。子皮遵照子展的遗命,把国家的粮食赠送给国人,每户可以分到一钟,子皮因此得到郑国百姓的拥护。所以罕氏经常掌握郑国国政,并受封为上卿。</p><p class="ql-block"> 宋国的司城子罕听到这件事后,说:「在上位者实施善行,是百姓的期望啊!」这时候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司城子罕便向宋平公请求拿出国家的粮食借给百姓,也让大夫们都把自己的粮食借给百姓。司城氏(子罕家族)借出了粮食却不写借据,又替没有多余粮食的大夫借粮食给百姓。宋国因此没有人在饥荒之中挨饿到。</p><p class="ql-block"> 叔向听到这些事情之后,预测说:「郑国的罕氏,宋国的乐氏,大概是他们国内最后灭亡的家族了,这两家都将掌握国政了吧!这是百姓归附他们的缘故啊!实施恩惠而不自以为是恩德。乐氏的做法更高明,乐氏大概会随着宋国国力的盛衰而盛衰吧!」</p><p class="ql-block"> 宋国几大家族中,乐氏、皇氏都是宋戴公(子姓,名白。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后代。约前356年,司城皇喜击败宰向戴欢,夺取了宋国王位,史称「戴氏取子氏之宋」。其中皇喜原本为司马,掌握军权,后来藉由攻下韩国黄池的战功,改任为司城(官职)。担任司城之后,他趁机向当时的宋国国君宋桓侯建议,由宋桓侯专门处理赏赐的事情,而让他处理处罚的事情,宋桓侯答应了他的请求,皇喜因此独自掌握了「罚」的权力。宋国官员、人民因此都惧怕皇喜更甚于宋桓侯。最终皇喜便进行了篡位。皇喜也称为司城子罕,这不妨视为是他夺取宋国政权之前的象征。前286年,宋国灭亡。因此,叔向关于宋国乐氏的预言可以说并不完全对,但也不算错。</p><p class="ql-block"> 关于司城子罕的事迹,也有一件值得补充。</p><p class="ql-block"> 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宋国,宋国担任司城的子罕请他喝酒。子罕南边邻居家的墙壁挡在子罕家的门前,子罕却没有要求邻居搬家,因此子罕家要出门没有办法走直路出去。子罕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住宅,子罕也不加以制止。</p><p class="ql-block"> 士尹池向他询问其中的原因,司城子罕回答说:「南边的人家是个做鞋子的工匠。我想要这家人搬走,这家人的父亲说:『我家依靠做鞋子谋生已经三代了啊!如果搬了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子的人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也将会没有饭吃。希望相国考虑到我的难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没有让他搬家。西边人家的地势高,我家的地势低,积水经过我家而流走会很顺利,所以我也没有制止他。」</p><p class="ql-block"> 士尹池回到楚国的时候,楚王正要发动军队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宋国不可以攻打啊!宋国的君主贤能,他的宰相仁慈。贤能的人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仁慈的人能让人民为他出力。楚国现在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成功而会被天下耻笑吧!」</p><p class="ql-block"> 于是楚王就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画,而改为攻打郑国。</p><p class="ql-block">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评论说:「在朝廷上修养自己的品德,就能击退千里之外的敌军,大概说的就是司城子罕吧!」</p><p class="ql-block"> 吕不韦评论说:「宋国处在三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之间(晋国、齐国、楚国),在子罕当宰相的期间,却没有一个国家来侵犯它,边境四面都没有受到损失。子罕能辅佐宋平公、宋元公、宋景公,直到去世,大概就是因为他既仁慈又节俭吧!所以说仁慈和节俭所具有的功效实在太大了啊!」</p><p class="ql-block"> 司城子罕贵为一国宰相,却对于侵犯到他土地的邻居如此宽容,其他方面可想而知了。像这样的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何况他还辅佐了三代的宋国君主。从叔向提到的借贷粮食给百姓,以及从士尹池与子罕的问答而得知的事迹,其实都是一种「果」,这些「果」都来自于同样的「因」。以司城子罕来说这个「因」就是他的仁慈,而不管他的行为是否还伴随着其他的政治目的。</p> 预测•蔡国即将遭遇危险 <p class="ql-block"> 鲁昭公十年(前532年)</p><p class="ql-block"> 蔡侯(蔡国君主,侯爵)、宋公(宋国君主,公爵)、郑伯(郑国君主,伯爵)前来晋国朝见。</p><p class="ql-block"> 蔡侯遇到叔向时,问他说:「先生有什么事情可以教导我的吗?」</p><p class="ql-block"> 叔向回答说:「蔡国,从它的土地面积与人口的多寡看来,不如宋国与郑国。但是先生的车子、马匹、衣裘却比这两国还要奢侈。恐怕诸侯之中会有人想要打蔡国的主意吧?」</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楚国攻打蔡国,并灭掉了它。</p> 预测•吴国将要灭亡 <p class="ql-block"> 晋平公派遣叔向到吴国聘问,吴国人把船擦拭干净来迎接他。迎接他的队伍,左边有五百人,右边也有五百人,这些人之中有的穿著绣衣豹皮的裘。叔向回到晋国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晋平公,晋平公评论说:「吴国差不多要灭亡了吧!不知道是船要紧?还是人民要紧?」</p><p class="ql-block"> 叔向回答说:「您建筑驰底的观景台,这件事对在上位者来说以后要如何指挥军队?对在下位者来说,以后又要怎么摆设钟鼓呢?诸侯如果听到了您这样做,想必也会说:『不知道是台要紧?还是人民要紧?』这件事与吴国的差异只是所重视的事情不同罢了。」 晋平公听后,就停止筑台了。</p> 预测•晋国的六将军,中行氏与智氏将先灭亡 <p class="ql-block"> 赵文子问叔向说:「晋国的六位将军,谁将先灭亡呢?」</p><p class="ql-block"> 叔向回答说:「中行氏、智氏。」 </p><p class="ql-block"> 赵文子问说:「这是为什么呢?」 </p><p class="ql-block"> 叔向回答说:「他们推行的政治,把严苛当做仔细,把欺骗当成明白的手段,把苛刻下属当成效忠的标准,把上税多当成官吏达到了功绩的标准,把聚敛财富的官吏当成优良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这就好像是扩张皮革一样啊!皮革扩张开来之后,大是大了,但那却也是让它破裂的方法啊!」</p> 古之遗直--叔向 前言 <p class="ql-block"> 《春秋》“昭公二十八年”,我读到一段关于明智的女性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叔向最初欲和申公巫臣与夏姬的女儿结婚,他的母亲说:“夏姬令三任丈夫、一名国君和自己的儿子非正常身亡,还令一个国家亡国,二位卿逃亡,这难道还不足以做为戒鉴吗?以前有仍氏生的女儿,头发非常漂亮,光彩照人,名叫玄妻。乐正后夔娶她之后,生下了伯封,而这小孩人面猪心,贪婪无餍,后来有穷氏的后羿灭掉了他,夔从此失去了祭祀。</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夏、商和西周的灭亡,太子申生的被废都是因为漂亮女人的原因。你想怎样做呢?漂亮的尤物,足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了。德义不够的人娶了她必将会遭到祸害。”</p><p class="ql-block"> 叔向感到害怕,便不敢再娶她。但后来晋平公强迫叔向娶她为妻,后生下杨食我。食我刚出生的时候,叔向的嫂子向婆婆报信,说:“叔向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叔向的母亲走到堂屋,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回去了:“这是豺狼的声音啊,狼子野心般的人,如果不是他,那就没有人可以令羊舌氏灭亡。”(狼子野心的出处)。</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睿智的母亲,她对异常漂亮的女人有特别的拒绝,包括叔虎的生母,所谓“红颜祸水”也是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 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妖淫成性,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还有骊姬,她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献媚取怜,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p><p class="ql-block"> 话题扯偏了,今天的文字介绍晋国正直的贤臣——叔向。</p> 一 <p class="ql-block"> 叔向(出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前528年或稍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字叔誉,因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以邑为氏,别为杨氏,又称叔肸、杨肸。</p><p class="ql-block"> 春秋后期晋国贤臣,政治家、外交家。出身晋国公族,六世祖是晋武公之子伯侨;伯侨之孙突食采邑于羊舌,世称羊舌大夫,为太子申生军尉。</p><p class="ql-block"> 羊舌大夫之子羊舌职善于言谈,为佐中军尉。叔向和长兄伯华及弟弟叔鱼、叔虎合称羊舌四族。历事晋悼公、平公、昭公三世,为晋平公傅、上大夫。叔向和晏婴、子产是同时代人,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时,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政治风范。</p><p class="ql-block"> 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叔向所处的时代,晋国霸业已经衰落,但他仍力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发挥作用。</p> 二 <p class="ql-block">1.栾盈之难</p><p class="ql-block"> 叔向异母弟叔虎的母亲长得很漂亮,叔向的母亲因为嫉妒而不让她陪丈夫侍寝。她的儿子们都劝谏她。她才勉强同意,她同时又警示道:“深山大泽中,容易生出龙蛇。她虽然漂亮,但我担心她所生的龙蛇会祸害你们。羊舌氏现已衰败了。国内受宠的是六卿,其中又多坏人挑拨,要想平安无事并不容易。我对自己有什么好吝惜的呢。”之后便有了叔虎出生,叔虎美而有勇力,栾盈很喜欢他,而这也一度陷羊舌氏之一族于危难之中。</p><p class="ql-block"> 栾盈是栾黡和栾祁的儿子,士匄的外孙。他为人乐善好施,所以有很多名士追随他。后来栾桓子去世,栾祁和家宰州宾私通,并将栾氏的家产私吞,栾怀子为此不满。栾祁担心他会前来讨伐,便联合和栾黡有隙的范鞅一同向士匄诬告说栾怀子意图叛乱,士匄害怕栾盈门客势力,改任他为下卿,并放逐他去筑城。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秋,栾盈逃到楚国。范宣子尽杀其党羽,叔虎在这次事件中被害,伯华和叔向也遭到囚禁。</p><p class="ql-block"> 平公的宠臣乐王鲋对叔向说,他可以帮忙求情。叔向没有理会他。别人问他原因。叔向说:“只有祁奚才能帮忙。”他的下属很不解,叔向回答:“乐王鲋只会顺从国君,他怎么能行?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他怎么会单单不帮我的忙呢?《诗经》中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祁大夫就是这样的人。”当时祁奚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听说叔向被囚后,乘车去见范宣子,说:“叔向是国之栋梁,即使是他的十世子孙犯了错,也应该赦免。如今他只是偶然犯了小错,就要惩罚他,此举令人无法理解。从前,鲧虽然有错被杀,但他的儿子禹仍然被重用;伊尹曾放逐太甲,后来却做了他的宰相;管叔鲜和蔡叔度被杀,而他们的兄弟周公却在辅佐成王。现在为什么要因为羊舌虎的错来惩罚一个国家栋梁呢?”</p><p class="ql-block"> 范宣子听后觉得有道理,便和他一同乘车去向平公求情赦免了叔向。之后祁奚没有和叔向打招呼就径直回家,叔向也没有向他表示感谢,而是直接去朝见国君。</p> <p class="ql-block">2.弭兵之盟</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发起弭兵之盟。晋楚两国是主要的参与国。晋国的代表是赵武,叔向为副手。</p><p class="ql-block"> 楚国代表是令尹子木。但楚国对晋国极不信任,在衣服中套上皮甲。太宰伯州犁劝子木下令去掉皮甲,子木认为两国缺乏信任很久了,只要愿望达成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讲信用。</p><p class="ql-block"> 赵武也对楚人裹甲感到忧虑,便咨询叔向的意见。叔向回答:“这有什么好害怕的?普通人做出不守信用的事尚且不行。何况是诸侯的卿呢,他做出不守信用的事必然不会成功。食言者不会对别人构成威胁,您不用担心。假装以信用来召集别人,却又以虚假的东西来对付他们,这样的人必须没有人会听从他,我们又何需担心他的威胁呢。我们和宋国一起抗敌,哪怕是楚军增加一倍也无需畏惧。”</p><p class="ql-block"> 会后,宋平公接待两国大夫,赵武为主宾。子木跟和交谈,他无法应答。便派叔向回应,令子木也无法回答。子木回国后对楚共王说:“晋国果然是霸主,有叔向辅佐其正卿。反观楚国却没有这样的人,跟他匹敌。”</p><p class="ql-block"> 弭兵会盟的成功,缓和了晋楚两国南北对抗的紧张局势,叔向在会盟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3.不隐于亲</p><p class="ql-block"> 叔向的弟弟叔鱼虽然才能出众,却贪得无厌。晋昭公三年(公元前534年),晋国以叔鱼为代理司马,在平丘召集诸侯。当时,晋国军队驻扎在卫国,叔鱼为向卫国索赂,故意不管随意刈草的人。</p><p class="ql-block"> 卫国派屠伯送给叔向羹和一箧锦,请求他的帮助。叔向收下了羹,而将锦交给屠伯。并告诉他,以国君的名义将锦赐给叔鱼。屠伯照做了,结果还没等他从叔鱼那里离开,禁止乱刈草木的命令就下达了。不久,鲁国的季孙意如呆在晋国不愿回国,韩起问叔向,要怎样令他回国。叔向说自己不能办到,叔鱼可以。于是派叔鱼前去。叔鱼骗季孙意如说:"我从一些官吏那边听说,将会为你打扫在西河附近的馆舍,您打算怎么办"季孙意如感到害怕,便赶紧回去了。</p><p class="ql-block"> 晋昭公四年(公元前528年),晋国的邢侯和雍子争夺鄐田,相持不下。当时士景伯在楚国,由叔向的弟弟叔鱼代理其职务,管理刑罚。韩起要叔鱼断案。按规定,应是判雍子有罪。但雍子将女儿许配给叔鱼,于是判邢侯有罪。邢侯一怒之下在朝堂上将叔鱼和雍子杀害。韩起问叔向要如何判罚。叔向说:“他们三人同罪,处决活着的人,再将死者戮尸就行了。雍子贿赂,叔鱼卖狱,邢侯专杀,他们的罪行是一样的。自己有错却想夺得美名是为错,贪以败官是为墨,杀人不忌是为贼。</p><p class="ql-block"> 《夏书》说:'昏、墨、贼、杀。'这是皋陶制定刑罚。请按这样做吧。”于是邢侯被杀,雍子和叔鱼的尸体都被弃于市。 </p> <p class="ql-block">4.论礼</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36年),郑国开始将刑法铸在鼎上,以做为国家的常规法律。叔向致书子产,表达他对此事的意见。他认为用刑法并不能解决问题,有了刑法人民就会存在竞争之心,放弃礼而以刑法为依据,这样将会导致,他最后警示道:“‘乱狱滋丰,贿赂并行’,在您的有生之年,郑国可能就要败落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许多制度,或许就是指的这个吧。”</p><p class="ql-block"> 子产回信说:“我没有能力做到您要求的那样考虑到后代子孙们,我能做的只有挽救目前的局面。”叔向和子产的这次书信是整个春秋政治史中重要的文献。他们两人在对待“礼”的态度上有着严重分歧。叔向认为:“行之以礼,守之以信”,要防止人民有竞争的心态。而子产的铸刑书,是:“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即认为人民早就知道竞争,尽早会抛弃礼的。</p><p class="ql-block"> 叔向并不认为传统的社会秩序必将灭亡,他担心的是刑书公布后将会有新的矛盾产生。子产则是力图改变传统社会秩序,然而他也深知新的办法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于是他说:“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叔向与子产的主张虽不同,但都表现出在春秋中后期政治家们看不到历史前途的迷茫和苦闷。</p> <p class="ql-block">5.论季世</p><p class="ql-block"> 叔向和晏婴都是春秋中后期著名的人物,他们之间的交流言谈都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充满了忧虑。</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十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婴出使晋国,和叔向一同出席宴会。叔间问:“齐国的情况怎样?”晏婴回答道:“已经到季世了。齐国可能到落入陈氏的手中了。国君遗弃他的人民,使他们归顺于陈氏。齐国以前有豆、区、釜和钟四种计量工具。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釜。十釜则为一钟。而陈氏的计量工具都增加了一个基数,采用的是五进制,这样他的钟就很大了。他放贷时用自家的计量器,而收回时使用公家的。山上的木材和海中的水产运到市场上,卖价仍和原地的一样。人民的三分劳动,有二分是在为国家干活,一分为自己的衣食忙碌。公室仓库中的东西都堆积腐烂,而普通老人却在受冻挨饿。国内的市场里,鞋子很便宜,而假肢却很昂贵。人民有了痛苦和疾病,陈氏和对自己父母一样给予温暖和关怀。所以人民向流水一般踊跃依附他。</p><p class="ql-block"> 陈氏的远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已经跟随陈国始祖陈胡公、太姬来到齐国了。”叔向说:“不错。我的公室也已经是季世了。没有人驾驭和管理车马军队。平民贫困潦倒,而宫室却奢侈无比。人民听到国君的命令,表现得犹如逃避寇仇一般。公室的后代栾、郤、胥、原、狐、续、庆、伯八个家族的地位如同平民一般。政令都是出于私家,人民无所依。国君从不知悔改,会进沉湎享乐来逃避。公室的衰微还能持续多久呢?《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从来都不肯悔改的话,如何能长久的统治下去?”晏子说,您打算怎么办?叔向回答:“晋国的公族将要完结了。我听说,公室卑微的先兆是其宗族像树木的枝叶一样先掉落,然后公室也跟着调零了。我的同宗一共有十一个家族,如今只剩下我羊舌氏一家了,我没有儿子。公室无度,我能善终就是万幸了,还怎能奢求后代子孙的祭祀呢?”叔向和晏婴的谈话情绪是低沉的,他们都对改变国家显得没有信心。但还是按自己的方式作出努力。晏婴想要改变现状,而叔向则力图维护传统。</p><p class="ql-block">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也就是他俩谈话后的第二十五年,当权的魏献子联合知氏、韩氏、赵氏、范氏、中行氏消灭了公族祁氏、羊舌氏。叔向的儿子羊舌食我在这次事变中遇难。再后来,如叔向及晏婴料想的一样,韩魏赵三家瓜分了晋国,田氏也取代姜姓得到齐国。</p> 三 <p class="ql-block"> 孔子:“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夫!”</p><p class="ql-block"> 现代有观点认为以叔向的贤能,如果能任晋国正卿,当大有可为。然而因为时运不济,叔向一直难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尽管如此,他也仍然竭尽所能为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发挥作用。</p> 乱世佳人--夏姬(叔向丈母娘)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99年,位于今河南周口一带的陈国发生政变,已故大夫夏御叔的儿子夏徵舒刺杀国主陈灵公。陈国上下乱作一团,诸侯贵族纷纷外逃。与陈国毗邻的楚国得知此事,立马拉上秦国军队一道,打着征讨乱臣的旗号向陈国出兵,想要趁机吞并这个地处中原核心地带的小国。当时的楚国实力强劲,眼看陈国已是囊中之物,没承想因为申公巫臣斡旋,不仅吞并不成,反而导致了中原政治局势的重新洗牌。晋国、郑国等老牌诸侯国纷纷加入混战,而后偏居东南的吴国崛起,与晋国组成联盟参与争霸,成为对抗楚国的强劲力量,由此拉开诸侯争霸的新序幕。</p> <p class="ql-block"> 一次刺杀,搅扰起春秋政局几十年的风云翻涌,其牵涉之广、影响之远,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从源头上讲,这一次刺杀并不是精心谋划的政变。它的起因,说到底,竟然只是女子的内衣。</p><p class="ql-block"> 内衣的主人是谁?这位女子和夏徵舒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夏徵舒堂堂一国公卿,为什么要因为内衣而犯下弑君大罪?在后续几十年的政治动荡中,这位女子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p> 乱世佳人 <p class="ql-block"> 故事的开端,要从陈国的邻居—— 郑国说起。春秋初年,原本制约维系着各诸侯国秩序平衡的周王室已经自顾不暇,连年式微,甚至连周天子想要出行,还得低头向鲁国借马车——还被鲁国以“非礼”之名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都开始蠢蠢欲动,联姻的、结盟的、征战的、兼并的,各管齐下,都希望能大肆扩充本国的势力,成为中原大地新的“天子”。郑国作为姬姓的老牌诸侯国,实力孱弱,不得已只好到处寻找适合举国迁徙的地方,以便寻求新的开始。最终,他们来到了今河南新郑一带,先是吞并了当地原来的小国,继而依靠地域优势辛苦经营,渐渐也成为了中原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一家。</p><p class="ql-block"> 在夏徵舒刺杀陈灵公之事发生的20多年前,楚、晋两国逐渐成为了逐鹿中原的主角,它们不断吞并周边的小国,版图逐渐扩大到了郑国的疆界。就在郑国夹在晋楚中间岌岌可危的时候,这个一直靠联姻、结盟维持局面的小国诞生了一位公主。这位公主是郑穆公的女儿,在史书中一直被称为“夏姬”,但这并不是她真正的名字,据清华大学藏楚国竹简《系年》一篇,她的名字或许叫作“”。不过,虽然这位公主的姓名和身世一直被重重迷雾所包围,但她有一点,是古今史家都不曾质疑且大书特书过的,那就是她惊世骇俗的美貌——如果史书中的记载属实,凡是见过她的男子,没有不想纳她为夫人的。在最夸张的记录里,夏姬一生曾数次婚嫁,还有多位公卿贵族因争夺她而死。夏徵舒刺杀陈灵公一事发生后,夏姬先后辗转于楚、齐、郑等国,所到之处引发争风吃醋、血雨腥风。她最后一任丈夫,也就是楚国的大贵族申公巫臣,为了娶她甚至付出了灭族的代价。夏姬生平之离奇曲折,就算是几千年之后的我们,听来也不禁咋舌,这位拥有着绝顶美貌的乱世佳人,她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一生?是否真如史书所载,是“红颜祸水”“乱世妖姬”呢?</p> <p class="ql-block"> 根据《左传》的记载,夏姬的第一任丈夫,是陈国的大夫夏御叔,其封地在陈国的株邑,这也是她被称为“夏姬”的原因。近年来,也有学者考证出,夏姬的第一任丈夫,应该是《左传》中被写为她儿子的夏徵舒。</p><p class="ql-block"> 不过,夏御叔也好,夏徵舒也罢,都是政治联姻,不仅很有可能与夏姬没有真挚的感情,而且都没能保护得了夏姬。夏御叔在夏姬年轻时去世,夏徵舒的为人在刺杀发生前没有多少可靠的记载,所以,关于少女夏姬的第一段婚姻,我们实际知之甚少,唯一知道的,是她守寡后或者婚内的私通事件:</p><p class="ql-block">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p><p class="ql-block">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p><p class="ql-block"> 这首《株林》,出自《诗经·陈风》,是《诗经》中少有的传有本事可考的诗篇。从古至今,说诗家都遵循的说法,是这首诗写的是夏姬在株林与陈国君臣私通之事。诗中的“夏南”,就是夏徵舒。</p><p class="ql-block"> 诗篇开头说:“为什么要去株林啊?是因为要去找夏徵舒;去了株林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找夏徵舒!”诗中写的去株林的人是谁呢?是陈国的三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陈灵公、孔宁、仪行父。陈灵公是陈国的国主,孔宁和仪行父都是贵族公卿。他们三人驾着马车,大张旗鼓地来到株林做什么呢?诗篇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朝食于株”——在株林吃早饭。</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陈灵公和两位公卿不在自己家待着,要专门跑来株林吃早饭呢?其实,吃早饭是假,找夏姬是真。只是他们不好意思这么明目张胆,只好打着找夏徵舒的旗号。</p><p class="ql-block"> 《左传·宣公九年》中,有一段文字,记录了“早饭”背后发生的匪夷所思之事:</p><p class="ql-block">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p><p class="ql-block"> “通于夏姬”,就是和夏姬私通的意思。并且“皆衷其衵服”,“衵服”,就是贴身内衣,这君臣三人既然能够穿夏姬的内衣,那与夏姬的关系肯定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人提出过疑问,就是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君臣三人都是男子,怎么都还穿得上一个女子的内衣呢?这或许是因为先秦时人所着的“中衣”本身就比较宽大,与我们现在的睡衣类似;也有学者依据这个细节推测,可能夏姬的身量并不娇小,而是有些高挑的,这也符合她绝世美人的身份特征。</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的人们喜爱身材高大之人,以描写美人著称的《诗经》诗歌《卫风·硕人》,第一句就特意提到了“硕人其颀”,美的标准首先是高大修长的身材,其次才是“肤如凝脂”“手如柔荑”,等等。还有一首《陈风·泽陂》,也有“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的描述,足以说明先秦时人对高大身材的偏好。</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一段《左传》记载所反映的问题,其重点不在于夏姬的身量如何,而在于作为陈国统治者的陈灵公行为的荒淫无道。他不仅三番五次地公然上门与公卿夫人寻欢作乐,引得举国皆知,还同臣子们到处炫耀此事,甚至在朝堂之上拿内衣来开玩笑——“戏于朝”,好像巴不得别人都知道自己和这位美貌夫人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行径即使是局外看客,也是难以容忍的,在当时,自然就引起了作为夏姬儿子或丈夫的夏徵舒内心深深的愤恨,他虽然没有立马发作,但是仇恨的种子已然种下,为后续陈国以及整个中原的动乱埋下了祸根。</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事件中,除了陈灵公,还有两位起哄的孔宁和仪行父,他们作为陈国的重臣,不仅不劝阻陈灵公,竟然还跟着参与其中,甚至在陈灵公已有悔改之意时进献谗言,撺掇陈灵公杀了进谏的大臣洩冶,继续同夏姬行不轨之事,以至于这一事件愈演愈烈,最终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于夏氏。公谓行父曰:“徵舒似女。”对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厩射而杀之。(《左传·宣公十年》)</p><p class="ql-block"> 在“衷其衵服”一事发生的第二年,君臣三人依然沉浸在石榴裙与温柔乡中。这一次,陈灵公开的玩笑更大了,他竟然对着仪行父说:“我看夏徵舒长得像你。”言下之意,分明是在拿夏徵舒的出身开玩笑。仪行父也是得意忘形了,竟然顺着陈灵公的玩笑往下说:“以臣之见呢,还是更像君主您呀!”这君臣之间的一唱一和,完全就是 “君不君、臣不臣”之举,君王不像个君王,臣子不像个臣子,如何能作为国民的表率呢?</p><p class="ql-block"> 至于夏徵舒,《左传》记载他当时已是陈国的卿大夫,地位尊崇,也有了一定的政治势力,他如何能忍下这一口气?或许,早在陈灵公在朝堂上开玩笑的时候,夏徵舒就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要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取荒淫无耻的陈灵公而代之。直到陈灵公再次口无遮拦的一刻,他终于派出弓箭手埋伏在马厩后门,一箭结果了这位他本该效忠追随的君主。</p> <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发生得太快,以至于刚刚还和国君有说有笑的孔宁和仪行父根本没有时间作出反应,他们匆匆忙忙逃出夏家,一路向南,往楚国奔去。看着慌忙逃命的二人,夏徵舒没有派人一路追杀,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自立为陈侯,也有更重要的人要对付——比如陈国当时的太子午,以及不臣服于他的王公大臣。春秋时期,“弑君”是非常严重的罪名,夏徵舒迫切想要洗脱这层罪名,将自己从“弑君者”变成“新君”,他推倒了陈灵公的宗庙,宣布自己就是陈国新的主人。太子午则一路向北,逃到了晋国,寻求晋国的庇护。另一边的楚国,早已垂涎陈国的领土,在得知夏徵舒刺死了陈侯之后,立马派出申公巫臣去往秦国借兵,希望联合秦国的军队,趁机瓜分陈国。至此,这场政变血案,正式由“国内矛盾”上升为“国际矛盾”,拉开了各国混战的序幕。</p> 诸侯纷争 <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大混战,与春秋时期其他的战争有一点不同,这一次,各国诸侯和公卿贵族们要争夺的,不仅有陈国的土地,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夏姬。</p><p class="ql-block"> 第一位打算将夏姬纳入后宫的,是楚庄王,就是成语故事“一鸣惊人”的主人公,也称得上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英主了。但就是这样一位颇有贤名的诸侯王,见了夏姬,也是马上就动了心。在杀死夏徵舒后,楚庄王顾及自己出兵的正当性,没有马上灭掉陈国,而是先从晋国迎回了太子午,自己则行周天子之权,将他封为陈国君主。由此,陈国表面上仍是陈侯当家,实际上楚庄王才是真正的主人。至于陈国宫廷中的嫔妃宫女,楚庄王似乎也并没有如一般惯例据为己有,他唯一指明要纳入后宫的,就是夏姬。此时,曾去往秦国的申公巫臣回来了,他抓住楚庄王想当“中原盟主”的心理,从国家大义出发,劝阻楚庄王放弃了这个念头:</p><p class="ql-block"> 楚之讨陈夏氏也,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君召诸侯,以讨罪也。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淫,淫为大罚。《周书》曰:‘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若兴诸侯,以取大罚,非慎之也。君其图之!”王乃止。(《左传·成公二年》)</p><p class="ql-block"> 申公巫臣劝楚庄王:“如果您纳了夏姬入楚国后宫,全天下的人都会觉得出兵陈国的目的不单纯了。他们会嘲笑您嘴上说是为了‘讨伐乱臣’,其实还是贪恋美色。要是您被扣上这顶‘贪色为淫’的帽子,到时候再想各国听从楚国的调遣,可就没有号召力了。”楚庄王听了申公巫臣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说辞,也就放弃了将夏姬纳入后宫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第二位欲娶夏姬的人登场了,是楚庄王的弟弟子反,申公巫臣又苦口婆心地进谏一番:</p><p class="ql-block"> 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蛮,杀御叔,弑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何不祥如是?人生实难,其有不获死乎!天下多美妇人,何必是?”子反乃止。(《左传·成公二年》)</p> <p class="ql-block"> 在子反这里,申公巫臣换了一套说辞,不再是国家大义,而是把夏姬说成了一个“不祥之人”。他提及的“子蛮”,是夏姬同父异母的兄长,传说在夏姬出嫁之前,和他的关系也很亲近。巫臣将所有和夏姬有牵扯的人列了一遍:夏御叔、陈灵公、夏徵舒、孔宁、仪行父,原本都是公侯贵胄,结果现在死的死、逃的逃,连陈国都差点没了。“您看,这难道不是一个不祥之人吗?天下的美妇人何其多,何必只盯着夏姬呢?”子反听了,觉得有道理,也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我们或许会觉得申公巫臣是个明理有见识的人,他是楚国的大贵族,芈姓、屈氏,和大诗人屈原是本家。是他两次出手挽救夏姬,避免她深陷楚国后宫,重蹈在陈国的覆辙。历史上的巫臣也确实多次向楚王进谏参谋,是个对楚国忠心耿耿的臣子。然而,这一段故事在其他的史料中,有着不一样的版本,让我们又不得不怀疑起他此时的用心。</p><p class="ql-block"> 在《左传》的叙述中,因为申公巫臣的阻止,楚国王室没有再招惹夏姬,但楚庄王也不打算放夏姬自由,便将夏姬赏赐给一位儿子都已成年的贵族鳏夫连尹襄老作妻。而在《国语》以及楚简《系年》中,楚庄王原本想将夏姬赏赐给出使秦国的申公巫臣,不料半路杀出个襄老,先行夺走夏姬,与之成婚。只可惜,两人成婚不到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97年,晋楚争霸的邲之战爆发,参战的襄老不幸在战争中丧生,夏姬再次成为了寡妇。</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守寡,夏姬完完全全是无辜受牵连的,杀死她丈夫的战争,是楚庄王所挑起。控制了陈国之后,楚庄王的眼光瞄向了与陈、晋、楚三国接壤的郑国。他的计划是,如果能够进一步拿下郑国,楚国通往晋国的道路将畅行无阻,成为日后攻打晋国坚实的基础。晋国当然知道楚国的打算,故而也马上打出帮助郑国的旗号,派出军队参战。双方在郑国的邲地(今河南荥阳北)展开了几天几夜的激战,最后以晋军死伤惨重、楚军大获全胜告终,楚庄王也由此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新高峰——“中原盟主”。</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身在千里之外的夏姬,也迎来了丈夫的死讯。等待她的,又是下一段波折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尸,其子黑要烝焉。(《左传·成公二年》)</p><p class="ql-block">连尹止于河澭,其子黑要也又室少。庄王即世,共王即位。黑要也死,司马子反与申公争少。(《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系年》)</p><p class="ql-block"> 前文提及,夏姬嫁与连尹襄老时,襄老的儿子黑要已然成年。听闻父亲的死讯后,黑要的第一反应不是去给父亲收尸,而是“烝”夏姬,也就是马不停蹄地迎娶了这位年轻貌美的“母亲”——或许不一定是“迎娶”,只是赤裸裸地占有。在清华简《系年》的记载中,黑要后来也死于战乱,此时子反又想纳夏姬。这个时候,申公巫臣再次出手了,他直接带了一句话给夏姬:“归!吾聘女。”“归”,也就是让夏姬回到祖国郑国,回到郑国干什么呢?“吾聘女”,即“我娶你”。</p><p class="ql-block"> 《左传》《国语》等史书虽然对夏姬传奇的美貌大书特书,对这位女子的言行却很吝惜笔墨,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两年间几度“丧夫丧子”的夏姬,此时听到申公巫臣的“求婚”是怎样的心情。她的前半生为美貌所累,早早背上了“淫乱惑国”的骂名,又为公卿贵胄所争抢,在乱世的裹挟下挣扎求生。那个时候的她,背井离乡、身不由己、举目无亲,楚国待不下,陈国回不去,郑国归不得,难免潦倒无助。所以我们猜测,至少在听到申公巫臣“回郑国”的建议时,夏姬应该是高兴的。终于有一个人,为她提供了一个她愿意主动去做而不是被动接受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意味着困难重重。</p> <p class="ql-block"> 回郑国为何困难呢?因为春秋时期的公主,出嫁之后不可以再回到母国,即使她们再思念故土和亲人,也不得在嫁为别国夫人后回到祖国,无论她们有多么美好的名声,也无论她们有多么正当的理由——即使是有“《诗经》第一女诗人”之称的许穆夫人,想要救母邦卫国于危难时,也得不到夫家许国的支持,只好独自一人踏上归途。</p><p class="ql-block"> 申公巫臣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帮夏姬出了一个主意:“你的丈夫死在郑国,你就以为他收尸的名义,先行去往郑国。待你到了郑国安顿下来,我来找你。”夏姬依言而行,在申公巫臣的帮助下,终于获得了楚王的放行,得以了结前面十多年混乱不堪的婚姻生活,以一个还算清白的身份,踏上回乡的归途。临行前,这位在史书中一直沉默的女子,对着两旁送行的仆从,留下了生平唯一一句载入史册的话:“不得尸,吾不反矣。”夏姬说,如果得不到襄老的尸身,她不会再回到楚国。</p><p class="ql-block"> 因为没有更多的信息,我们无法揣摩这句话是否另有深意,也无法单凭这一句话,去评价夏姬的为人。但如果能抛开所有缠绕她的猜测、传说、褒奖、贬损,单就这一句临别之语来看,倒确实像一位厌倦了乱世浮沉的女子会说出的话,是她决心为自己作出一次选择的宣言——她选择回到故乡。再嫁也好,不嫁也罢,这一次,她无须再作为一颗政治联姻的棋子,而是作为一个郑国人,堂堂正正地回到郑国。</p> 夏姬之谜 <p class="ql-block"> 夏姬的故事到这里,大概可以落下帷幕了。只不过,围绕乱世红颜的传说依然在继续。综合史料的记载,申公巫臣趁着楚王派他出使齐国的机会,来到郑国,将原本送给齐国的国礼作为聘礼,在郑国的默许下迎娶了夏姬。</p><p class="ql-block"> 之后发生的事情,史家们众说纷纭,有的说申公巫臣原本计划带着夏姬一同前往齐国,路上听闻齐国战败,中途改道,直接投奔了与楚国对立的晋国;有的说楚共王听闻申公巫臣私聘夏姬,一怒之下诛杀了申公巫臣留在楚国的家人,申公巫臣于是投奔晋国,后来他代表晋国出使吴国,与吴王交好,辅佐吴国成为与楚国抗衡的又一大国。</p><p class="ql-block"> 楚庄王通过血战得来的霸主之位,没过几年已是岌岌可危,春秋列国之间,再一次开启新的争霸混战。此时,已是公元前584年,距离夏徵舒刺杀陈灵公,已经过去整整15年了。</p>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后,西汉刘向书写《列女传》,将始于夏姬内衣的这一段“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的乱世传奇,归纳为“夏姬之乱”,作为前朝君臣和后宫嫔妃的警醒,告诫君臣远离美色,警示嫔妃洁身自好。夏姬,也就成了千百年来“乱”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然而,回顾这一段诸侯之间的权色争夺,我们不禁疑惑,真的是“夏姬”之乱吗?从最开始的内衣事件,到最后的申公巫臣奔吴,夏姬在其中,又扮演过什么样的角色呢?追究起来,这位女子不过是《左传》叙事中用来串联诸多事件的线索,而她的一生,其实是东周王朝礼崩乐坏的见证。说到底,我们从女子内衣引发的连环事件之上,看到的是时代转向的隆隆脚步。别说夏姬只是一个小国的公主,就连那些身居高位的诸侯公卿们,在旧有的礼乐秩序坍塌崩坏时,又有几人能挺身而出,去建立一个崭新的秩序呢?</p><p class="ql-block"> 他们之中,有人醉生梦死,抓紧时间享受作为贵族最后浮华,比如陈灵公君臣。夏姬的内衣,不过是他们浮华奢靡生活的玩物,而他们,也终为浮华所杀,被时代所抛弃。</p><p class="ql-block"> 有人想抓住机会,借机跃升自己的阶级,比如刺杀陈灵公、又自立为陈侯的夏徵舒,夏姬是他发难的导火索,也可能是他想要改变自身阶层的动机之一。然而,没有坚实的依靠和基础,冲动的改变并不会带来预期的结果,夏徵舒反为更强大的楚国所杀。</p><p class="ql-block"> 有人想争夺原秩序里最高的位置,要当中原新的主人,比如楚庄王,但最终楚国也仅仅维持了不到一年的“盟主”时间,便再次陷入到争霸的混战之中。</p><p class="ql-block"> 有人为审时度势、筹谋策划,比如申公巫臣,他最后确实是和夏姬白头到老了,但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家人,最终和自己的祖国势同水火,终其一生也再未回到故乡。</p><p class="ql-block"> 有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一度随波逐流、委曲求全,最终却能奋力而起,为自己的人生争取一次重来的机会,比如夏姬—— 是的,在漫长的历史里,她始终背负着这个史书加诸于她的名字——多年以后,当年迈的她在晋国回忆起年少时光时,不知会不会后悔痛惜,自己当年在面对陈国君臣时无力反击的窘境?</p> <p class="ql-block"> 或许,真正的“夏姬”之乱,不过是人心中的权色欲望。如果陈国君臣能够洁身自爱、励精图治,如果夏氏能够早点保护好自家的女主人,如果楚庄王不与郑国开战,如果申公巫臣不以国礼迎娶夏姬……如果有如果,这由女子内衣而起的“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的“夏姬之乱”,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p> 敬村 <p class="ql-block">敬村:</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战国时,师旷为晋国乐师,其故里师村距该村很近,为表尊敬,取名敬村。</p> 同上 <p class="ql-block">同上:</p><p class="ql-block"> 相传赵国相国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归来,其夫人在此迎接,一同上马归赵,故名同上,现上马石犹存。</p> 逍洞 <p class="ql-block">逍洞:</p><p class="ql-block"> 相传,董庄董姓兄弟二人分门另居,兄居董庄,弟来此定居。因小董为开庄之祖,故名小董。清末民初,董姓绝后,依音更名逍洞。</p> 东李村 <p class="ql-block">东李村:</p><p class="ql-block"> 李姓始居,故名李村。解放后,因洪洞名李村者甚多,为相区别,依居县城之东,名东李村。所属自然村:东李村、东李村沟</p> <p class="ql-block"> 洪洞县曲亭镇东李村最早居住的李氏是唐朝后期的李潭,李潭是唐宪宗李纯的孙子。834年9月20日李潭被同宗兄弟唐文宗封为河内郡王。</p><p class="ql-block"> 河内郡就是今天的焦作,中心城区是山阳区,李潭当时就住在山阳。朱温叛乱后,李潭带着儿子李鳌,孙子李凤禄、李凤禅从山阳到了平阳府。</p><p class="ql-block"> 去年我去洪洞县游学,找到了东李村的李月星,见到了东李村李氏祠堂供奉的李潭、李凰羽、李清洋,也见到了淹底乡上张村的李国强,他是退休的英语教师,是李清洋的后裔。还见到了李家庄的李建国和他的儿子李强,他们家供奉的祖上是李凰冠。这些供奉与我们焦作这里供奉的祖上名人完全一致。我告诉他们:你们的老家在河南焦作。讲明情况,他们也都认可了。我手边有个碑抄,题目是《陇西堂凤凰窝李潭脉裔辈字》内容是:“唐末朱温叛,郡王潭避乱。子鳌孙禄禅,山阳迁平阳。洪洞至赵城,霍水振家声。潭创李家源,鳌构凤凰头。凤禄弟凤禅,构居凤凰台。凰冠居洪洞,凰羽居赵城。双鼎从书商,双基经武农。脉衍李八方,始潭凤凰窝。辈字三世起。凤禄禅开衍。凤凰双飞翼,苍龙文武斌;历览前贤国,警钟长鸣思;公平清天地,廉明从政春;三十辈字后,族秀再续字。”落款为:“大明嘉靖八年(1529)桂月宗子明亮据元残碑再立 唐村李氏七世裔政德恭录 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月”。 </p><p class="ql-block"> 碑抄后边附注内容为:李明亮少年出家,五台山僧,法号古松,嘉靖八年入住千载寺习武,后助戚抗倭,鲁浙教枪,曾入唐村祠堂认宗亲教祖,将凤凰窝村祠堂碑考立于三圣祠碑林,李政德修家谱时,将此碑文抄录附藏,与碑核无误。现世传此诗为唐村李氏十六世李成昌藏录。</p> <p class="ql-block"> 李村村北小台地上有古柏,古柏为侧柏,其西北为关帝庙,于上世纪70年代拆除,现为学校操场,西侧是本村学校。</p><p class="ql-block"> 树下有清光绪年间石碑,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迹已散漫不清,无法辨识。柏树胸围达四米九,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能长到如此粗大,实属不易。目测它大于尧庙尧王手植柏和女娲陵寝3200年树龄,古柏应该有4000年树龄。</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他默默的守护在这里,护佑着这方大地上的人们。春天,他用碧绿的嫩芽提醒人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夏天,他用浓密枝叶遮住骄阳,为人们带来一丝阴凉;秋天,他用累累子实展示着丰收的景象;冬天,他用自己的翠绿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不屈。</p><p class="ql-block"> 古柏,他走遍春夏秋冬,走过酷暑严寒,几千年来,他始终用自己的坚守、坚韧,无惧干旱,不畏雨涝,用自己的不屈,终成参天大树,始终护佑着树下人们。他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我们心中的神。——摘自古柏北墙所书(见图)</p> 侯村 <p class="ql-block">侯村:</p><p class="ql-block"> 相传明代侯、吉、胡三姓居此,侯姓人众,且掌权,故名侯村。又传,古时此村有人被皇帝封为侯爵,故名侯村。何说为正,待考。</p> 吉恒 <p class="ql-block">吉恒:</p><p class="ql-block"> 该村位于沟畔,曾名沟上村。因自然条件差,原住户大都家破人亡,只有吉玉珍一户幸存,繁衍发展,渐成大村,故名吉恒。所属自然村:吉恒、吉恒堡子</p> 内坦 <p class="ql-block">内坦:</p><p class="ql-block"> 相传,以前村东、北、南三面环水,村南隔水有一高地,取名内滩。后将高地改造为平坦之地,故改名内坦。</p> 西乔泗 <p class="ql-block">西乔泗:</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代村外隔土桥有一寺院,故名桥寺,后洪水毁桥,村民移住河流东西两岸,称东桥寺、西桥寺。又后寺僧与村民发生斗殴,依谐音改为东西乔泗,该村居西,故名西乔泗。</p> 紫岸 <p class="ql-block">紫岸:</p><p class="ql-block"> 村庄位于曲亭河右岸,土质呈紫色,故名紫岸。所属自然村:紫岸、马家庄。</p> 薄村 <p class="ql-block">薄村:</p><p class="ql-block"> 相传该村古时名香山村,西汉薄太后生于此,故更名薄村。所属自然村:薄村、西薄村。</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长河中,争夺皇位的故事多得难以计数——有的人用生命和鲜血去争取,而有的人却无需争抢就能被推上了这一至高无上的位置。汉文帝便是这后一种情况的典型代表,他不仅开创了西汉初期“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而且其皇位继承全然出于偶然。</p> <p class="ql-block"> 薄姬父亲薄生乃是苏州人,因爱慕魏国的王室女子魏媪,二人私通于今洪洞县曲亭镇薄村生下薄姬,然而战乱使得两人未能走入婚姻的殿堂。薄生死于战乱,留下魏媪独自抚养年幼的薄姬。</p><p class="ql-block"> 在陈胜和吴广的反秦起义激起混乱之后,当时的王室后代和遗族纷纷自立,企图借机恢复昔日的家族荣耀。魏国王族魏豹便是其中一位,他联合刘邦对抗项羽。</p><p class="ql-block"> 长大成人的薄姬以其出众的容貌赢得了魏豹的宠爱。魏豹得知名相许负预言薄姬将生下未来的皇帝,心生自得,开始对刘邦持有敌意,甚至背弃与刘邦的盟约。结果,刘邦大怒,调集军队征讨魏豹,魏国终因势力薄弱而被迫投降,成为刘邦的一部分领土。魏豹被赐予一个官职并被派去守城,但不久便死于楚军的围攻。由于薄姬被视为“罪人的妾”,她并没有资格成为刘邦的正室或妾侍,因而被安排在宫中作为役使。然而,当刘邦在挑选新的后宫成员时,发现了容貌出众的薄姬,并决定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听闻自己即将成为刘邦后宫的一员,薄姬回想起曾经关于生下天子的预言,心中充满了期待。然而,皇宫之中美艳的女子如云,薄姬并没有得到与刘邦接近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再次向她微笑。曾在魏宫中,薄姬与管夫人、赵子儿成了密友。三人之间立下了誓言:若有人首先得到贵气,将不会忘记其他人,要一起分享好运。然而,当管夫人和赵子儿成为刘邦的宠妃后,她们把这一誓言遗忘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3年,管夫人和赵子儿在闲谈时提到了和薄姬的誓言,然后忍俊不禁。刘邦偶然听到她们的笑声,好奇地问了原因。两人如实告诉了刘邦事情的经过,这使得刘邦对薄姬充满了同情,并在当晚召她前来侍寝。然而,这仅是刘邦一时的兴致,很快就淡忘了薄姬。但薄姬却趁这一时机怀孕,不久便生下了一名儿子,名为刘恒。当时,汉宫内外充满了危机。吕后和她的儿子刘盈为一方,而戚姬与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另一方,两派明争暗斗。薄姬和她的儿子刘恒也不得不在这两股力量之间谨慎行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刘恒只有8岁。太后吕雉掌握了大权,并进行了一场针对其他皇子和宠妃的清洗。尽管许多皇子都不幸丧命,但薄姬因为并未得到刘邦的宠爱,反倒赢得了吕后的同情。她没有加害于刘恒,反而将他们母子送到封地“代”,册封为王和太后。</p><p class="ql-block"> 七年后,汉惠帝和吕后相继去世,刘氏家族铲除了吕氏势力,并废除了皇帝。此刻,皇位空缺,仅剩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刘长是吕后抚养的,大臣们不愿再推举吕后宠爱的人。因此,他们选择了没有任何势力背景,而且母亲薄姬为人仁厚的刘恒,立他为汉帝国的新天子,即历史上的汉文帝。薄姬也终于实现了生下天子的预言,成为了汉朝崇高的太后。</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临走之前,他心系薄姬的情感,便托付窦皇后和自己的子女务必善待薄太后,他还特别要求自己的陵墓方位按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薄太后也与世长辞。窦皇后非常尊重丈夫的遗愿,因此将薄太后安葬在刘恒霸陵的南面。薄姬的一生充满波折,她在婚姻生活中经历了许多不如意。然而,她却为汉高祖刘邦生下了一位孝顺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她没有享受到浪漫的爱情,但她却成为了一个极其成功和幸福的母亲。她的一生仿佛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就像是为了完成“生天子”的使命而来到这个世界。这也让她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之一。</p> 董庄 <p class="ql-block">董庄:</p><p class="ql-block"> 相传,元代此村有寺院,寺院四周多枣树林,俗称枣庄。明代董姓迁入,更名董庄。所属自然村:董庄、董庄坡底</p> <p class="ql-block"> 从曲亭309国道顺着洪淹线往北,在马路俩边有郁郁葱葱的大树,正如唐代诗人描写的一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经过逍洞村再往北走,一路上能听见知了在树上高声的歌唱,大约经过1公里左右,就能看见一座红色的牌楼,映入眼帘的正“ 董庄村”三个红色大字。 </p> <p class="ql-block"> 在路右手边,看见了一大槐树,上边挂满了红色灯笼,上边还有一个红幅,上边写的“庆祝董庄村五神庙建庙六周年”。</p> <p class="ql-block"> 因供奉龙王、虫王、马王、青苗王、财神等五神,故名。是由当地群众约定俗成的庙。每年村民在这里都会举行庙会,举行热闹仪式。村民们敲锣打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看见有老的,年轻的,小孩,许多人。好像是有逢集的。他们大多骑的电动,还有上了岁数的老人步行的,大人抱着小孩的,从四面八方蜂蛹而至的往农贸市场走着。</p> <p class="ql-block"> 因为附近初十没有逢集的,今天这里的人格外的多,集上有买衣服的,猪肉的,古董的,爆米花的各种各样一家挨一家的货摊把一条条宽阔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在拥挤的人群里窜来挤去,这儿瞧瞧、那儿问问,比比质量、比比价格,就是不舍得掏出兜里那几张揉皱了的10元大钞票。</p><p class="ql-block"> 在集上,买家随便侃价,卖家坐地还价,合则交易成功,不合一拍两散,谁也不该谁欠谁人情,买卖不成情意在。集市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潮涌动,市声嘈切喧哗,一路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如蹚着一条世俗生活的欢畅溪流,奔涌着欢欣,激荡着欢笑,翻卷着快乐的浪花。摆摊设点的一条街市色彩斑斓,本身就是一幅活色生香、摇曳生姿的民俗生活画卷。集市上真是有无穷的魅力呀!</p> <p class="ql-block"> 董庄农贸市场在洪淹路东边,这个市场也是前几年搬过来的,以前在董庄广场那边。进入市场里边,能看见人山人海,这里大都是董庄村,逍洞村的等附近村庄的村民,每逢农历3,6,10在这里逢集。 </p> <p class="ql-block"> 离开集市来到村里的大街上,这里有学校,超市,收粮食的,理发的,各种各样的店铺,成为了董庄村的繁华区,让这个农业的村庄,显示出新城镇化的面貌。我很多次从这条大街上走过,因为天气炎热,大家应该都在家里休息吧这里的人也不是很多。时而有骑上电动的村民呼啸而过,也有送货的汽车停在商铺门前。</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庄内部,大都门前都停了小轿车,还有不少村民盖起了二层小别墅。多年前,在“宁要资本主义草,不要社会主义苗”的口号声中,连一块手表,一部自行车都可望而不可及,农村家用小汽车更可谓是天方夜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人购得一部新摩托车,众人都会羡慕不已。而今鸟枪换炮,今非昔比,外出打工的人腰包鼓起来了,办工厂,建豪宅,购车辆。这也说明因为有了董庄村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才有了今天日新月异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 走到村庄中心,这里有董庄村人民舞台,广场上有村民健身器材,这里有几个孩子在玩着篮球。村委会也驻扎此处。这里每年都会邀请蒲剧团前来唱戏,会吸引附近村的村民都会前来看戏,这既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高了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 董庄村非常的大,如果要在村里走一圈,估计一天也走不完。董庄村距县城8公里,地势平坦,位于洪洞南垣地区,村庄共占地面积7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5000亩左右,大都种的玉米。小麦。村里共有9个大队,人口大约有五千左右,是曲亭镇的人口大村。 </p><p class="ql-block"> 相传,元代此村有寺院,寺院四周多枣树林,俗称枣庄。明代董姓迁入,更名董庄。这只是个传说,不知可信不可信。不过,现在“曹”是村中第一大姓氏。</p><p class="ql-block"> 无穷魅力的董庄村欢迎您!</p> 师村 <p class="ql-block">师村:</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生于此,为纪念这位音乐鼻祖,故名师村。所属自然村:师村、雪安庄、小车子沟、子安峡、水泉子沟、中沟、堡子沟</p> <p class="ql-block"> 表里山河,源远流长。鸾翔凤集,群星闪耀。他们的出现,对中华文化的塑造、历史进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三晋大地上,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走进山西名人故里,探寻历史人文印记。今天为您讲述的是——师旷故里。</p> <p class="ql-block"> 师旷,春秋晚期人,字子野。春秋晋国晋灵公时期出生于晋国“扬”地,即今洪洞师村。师旷不仅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大师,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为晋悼公恢复霸业起到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是师旷的故里,后人为了纪念他,取村名为师村。该村古有九座门,故又名“九门村”。</p><p class="ql-block"> 《洪洞县志》载“师旷故里,在县东南二十里师村,村东半里许,有庙居高阜处”,村东现存有师旷墓和师旷庙遗址,村民习惯上称师旷庙为“大夫庙”。</p> <p class="ql-block"> 元朝隐士张守大撰师旷庙碑载:“师之聪,天下之至聪也。其于五音六律,皆能洞精其奥妙,犹鬼神之不可测。故孟子亚圣称之。按师当悼公平公时,迹虽隐于乐官,而实参国议。”</p><p class="ql-block"> 据传,师旷少年时,以行医为业,善弹琴,喜读书,虽处于草野,却经纶满腹。其通于医术、精于乐理的名声传播到晋国王宫,晋悼公召师旷进宫,任宫廷主乐大师。师旷从此迈入以乐辅政的仕途,他先后历事晋悼公(公元前572年—公元前558年在位)、晋平公(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两代国君。</p><p class="ql-block"> 因是盲人,所以自称“盲臣”或“瞑臣”。入宫后渐参国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故孟子称师旷“亚圣”。</p><p class="ql-block"> 师旷倡导以“仁义”治理天下。晋平公问师旷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师旷回答“惟仁义为本”。有一次,晋平公借师旷目盲相戏,师旷借题发挥,谈了国家政治上的五种昏暗表现,一是群臣行赂取名誉,百姓有冤无处申告;二是忠臣良将得不到重用,不肖之徒投机钻营者反居高位;三是奸臣当道,欺诈瞒骗,贤士被驱,邪肖趋于前;四是国贫民穷,上下不和,好财用兵,贪得无厌,阿谀奉迎之徒,随身附和者在傍;五是至道不明,法令不行,官吏不正,百姓不安。</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的一句无聊问话,引出了师旷严谨的治国宏论,既批评了当朝的腐败政治,又闸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师旷劝晋平公秉烛而学的故事,更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问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回答说:“何不秉烛乎?”平公以为师旷与他开玩笑,师旷说:“我作为臣子怎么敢与君王开玩笑呢?因为我认为少年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只要学就能有所进取。”这虽然是劝晋平公的话,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师旷之所以在艺术上有那么高的造诣,在政治上有那么成熟的民本思想,这和他老而好学的精神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师旷劝晋平公秉烛而学的故事,更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师旷对中国的音乐发展贡献巨大,他创制了“五音六律”,对乐器的音质、音律有极高深的理解。近年,晋南出土春秋时的器乐文物,考古学家十分重视。学术界认为,这些乐器的音质、音律尤优于同时期其他地方铸造的器物。他们认为,这与师旷精于音律有必然联系。</p><p class="ql-block"> 史书中说《阳春》、《白雪》是师旷所作,又记载《禽经》也是师旷的著作。今天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金鼓乐”就源于师旷之手,彰显出音乐大师师旷创制的古老艺术流传2000多年而经久不衰。在后世的传说中,师旷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的原型及盲人算命的祖师爷。</p> <p class="ql-block"> 师旷老年时,因其个性刚正不阿,生性刚烈,屡与晋平公顶撞,晋平公卒前将师旷贬官为民。师旷在乡间传艺,潜心研究音乐。</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31年,晋昭公健召师旷再度出山,但此时师旷已年老,力不从心,只好口授治国安邦之策。健为了表彰师旷以国为怀的情操,封其为“九五之臣”。不久,村民开始在村里建门,“九五”被具体化为九座村门的布局,这九座村门奇特地分布在四个方向,一个北门、两个南门、两个西门、四个东门。今天,村民们还习惯称他们的村子为“九门村”。村内原有师旷庙、商山庙等庙宇20余座及其他名胜古迹。可惜这些村门及庙宇大都已不存,但这个古老的村落至今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堡址、范家祠堂、明代大槐树等名胜古迹[8]。堡址位于师村东南约500米处,又称“葫芦堡”,因其形似葫芦而得名。东西长200米,南北宽40—1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据传,该堡曾是师旷隐居之处,现存为清代重修堡址。范家祠堂位于师村村中偏西。祭堂脊檩题记:“时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范文华...创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坐北面南,二进前后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大门、过厅、祭堂,前后院两侧均建有东、西厢房。大门面宽三间,进深二椽,硬山顶,柱头雀替花卉鸟兽;明间高大;两次间略低,外面为对称式影壁,门前存石狮2尊。祭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六檩前檐廊构架;廊下两侧山墙各嵌影壁1面,楣题“有恪”,“无射”;房内后墙残存人物山水壁画约15平方米,梁架绘满彩绘。前后院东西厢房均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前檐额枋及梁架均有彩绘。上世纪60年代以来,范家祠堂被用作村委会办公地点。该建筑布局严谨,建筑用材考究,设计精美,是研究晋南清代祠堂建筑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师旷死后,人们把他葬在师村,后来人们又在墓西侧建起师旷庙。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载:“洪洞东南有师旷墓”。</p><p class="ql-block"> 1916年版《洪洞县志》记载:“周晋乐师师旷墓,在县东南二十里师村东。冢高丈余,周四十余步,有垣有门,古柏阴森,且多荆棘。旧传岁时祭祀,伶人折以击鼓,多破裂云。”《周乐师子野墓碑记》载,当年,师旷墓顶上有孔,方圆一尺左右,盖一大砖,放牧打草的儿童,常常好奇地暗暗观看,探听动静,向里边投以砖瓦石片,开始寂静无声,紧接着八音齐鸣。</p><p class="ql-block"> 师旷墓后来封土夷平。2003年洪洞县成立“师旷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师旷文化的有识之士,在师旷墓葬处修建了封土冢一座,墓冢前立“中华乐圣师旷大夫之墓”碑。</p><p class="ql-block"> 师旷墓南十余步为汉中尉郅都墓。郅都系汉代洪洞师村人。西汉孝文帝时,他出任为侍卫官。后来又升任为景帝的侍卫长官,因敢于直谏,常在皇帝前“面折大臣”而闻名。《史记》、《汉书》、《洪洞县志》对他都有记载。2003年对郅都墓也做了修建,墓前立“汉中尉郅都之墓”碑。</p><p class="ql-block"> 据《洪洞县志》记载:师旷庙始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元大德、至元年间增修,后庙毁。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本村名儒范鄗鼎捐资重修师旷陵园和庙宇,并申请府、县,把每年春季和秋季两次祭祀师旷的典礼规制载入地方志书。师旷陵庙于1948年被毁。现存有建筑基址。2003年,由洪洞文化界人士贺伟先生发起,在庙周围修建了围墙,收集修庙残碑2通。</p><p class="ql-block"> 师旷虽以乐师身份入宫,但他以乐谏君,创造了五音六律,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贡献巨大,后人称之为“乐圣”。</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因受师旷文化的熏陶,在师村这个地方官宦文人辈出。特别是明清以来,在洪洞乃至临汾一带,师村范家颇有名气。范宏嗣、范鄗鼎就是师村范家的杰出代表。范宏嗣,字耀昆,明末洪洞师村人。幼时专心读书,留心先儒语录,专心于朱程理学,不复谋求仕进。居乡以教授生徒为业,其生徒多有成就。</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十六年(1608),山西巡抚李维祯筹备纂修《山西通志》,聘请洪洞范宏嗣与绛州辛复元同赴省垣,入《通志》局,开始撰修省志。崇祯元年(1628)以贡生出身任山东德州(今山东德州市)通判,负责漕运事务。</p><p class="ql-block"> 李自成兵逼京都,范宏嗣奉命押解漕米入京。上书陈防御四策。第二年归乡,与河东名儒辛复元、桑晖升讲性理之学。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范宏嗣听到这一消息,将自己的官服火焚于范氏家庙,痛哭不起,绝食而死,表现出刚直忠勇气节,时年78岁。著作有《聪圣志》、《圣臣志》、《南原野记》、《师冈杂俎》等20种。</p> <p class="ql-block"> 另一名范家名人范鄗鼎,字彪西。祖父范宏嗣,父范芸茂。顺治三年(1646)举人。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以即用知县待命。范以母老待养为由,辞京归乡,继祖父衣钵,以研讨理学为己任,聚徒讲学,埋首著书。康熙十五年(1676)参与撰修《山西通志》。</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七年清廷诏各地推举“博学鸿儒”,京官举荐了范鄗鼎,朝廷下旨山西巡抚,督促范氏入京待试,范鄗鼎坚心不赴。康熙二十五年(1686),范鄗鼎捐资重修师旷陵园和祠宇,并申请府、县,请载其祀典于地方志书。第二年,又修葺了皋陶祠、墓。康熙二十七年范鄗鼎又出资重修了韩文墓。第二年,又倡修明太守卫英墓。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过平阳(今临汾),特诏范镐鼎迎驾,范镐鼎进献自撰《明儒理学备考》、《广理学备考》。康熙帝见后赐御书 “山林云鹤” 四字予以奖勉。康熙四十六年(1707)范鄗鼎病逝于家,年逾八旬。清光绪时,范家后人因商致富,范文华等人为纪念他们的祖先范宏嗣、范鄗鼎等兴建了范家祠堂。该祠堂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与师旷陵庙等名胜古迹共同构成师旷故里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师旷故里这个村地处洪洞南垣地区中心地带,其村风文明在当地久负盛名。尤其是村民大多都喜欢戏曲,至今为止,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都会唱几句戏曲小调,当地土话叫“咥(die)乱弹”。这应该与师旷音乐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自发成立的戏曲小剧团远近闻名,唱出的剧种有蒲剧、眉户和洪洞道情等。1979年村里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舞台,每逢春节和农闲时节,这里都要组织唱几台大戏。届时,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竞相跑来看戏,戏院场场爆满。</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元月,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华北元和洪洞师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贺伟编辑了《乐圣师旷》新版本。在之前的2001年8月,贺伟先生所著《乐圣师旷》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20年,该书被山西师范大学定为本校音乐学院新生入学辅助教材。新版《乐圣师旷》书中录入贾永安先生《追寻一代聪圣的千古足迹——洪洞县曲亭镇师旷故里师村探访》一文,对师旷故里及乐圣师旷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特别是对村内77岁老人段绪德的访谈颇为感人。</p><p class="ql-block"> 段绪德老人酷爱戏曲,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为乐圣师旷写一部古装戏剧本,把历史文献里的乐圣师旷搬上戏曲舞台,让停留在人们记忆力的师旷形象站立起来,让厚重的历史灵动起来 。终于,2020年5月,段绪德老人完成了这部剧本的初稿。其内容包括“师旷出世、师旷学琴、师旷学医、师旷论政、师旷出使、师旷撞君、师旷论学、琴声纳宫”八场戏。这部剧本体现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最质朴无华、最原始纯粹、最厚道仗义的内在本真。</p> <p class="ql-block"> 近年,在洪洞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与领导下,师旷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师旷故里的旅游发展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新一届村委领导班子更是信心满满,积极带领村民步入康庄大道。</p><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28日,旨在传播和交流师旷文化、弘扬和传承华夏礼乐文明的师旷国乐(国际)文化艺术节在师村首次成功举办。纵观师旷故里九门村的古和今,名人辈出,钟灵毓秀,文化底蕴深厚,可谓是“名人名地名胜”皆有。近年来,以贺伟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人,积极开展师旷文化的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对师旷文化的保护传承及有效利用。</p><p class="ql-block"> 当前,乡村文化旅游事业方兴未艾。我们坚信,积极借助国家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强劲东风,进一步深入挖掘师旷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高度融合,必然会使槐乡大地上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灼灼生辉。</p> 南柏 <p class="ql-block">南柏:</p><p class="ql-block"> 相传,该村水出悬崖之下,翠柏相映,居人辟土垒田,徐成村落,取名柏村。后村庄扩大,以三龙沟为界分为二村,此村居南,故名南柏。</p> 古罗 <p class="ql-block">古罗:</p><p class="ql-block"> 该村明清时为镇,是洪洞通往晋东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古时常设关卡巡逻,故名古逻,后改古罗。所属自然村:古罗、古罗沟、大麦沟、南沟、秦南凹、桃树沟、颠山沟、陈南庙。</p> 北柏 <p class="ql-block">北柏:</p><p class="ql-block"> 该村与南柏原为一村,后村庄扩大,分为二村,该村居北,故名北柏。</p> 五龙庄 <p class="ql-block">五龙庄:</p><p class="ql-block"> 该村左右有五个高垣,形状似龙,故名五龙庄。所属自然村:五龙庄、五沟、周家泉、安山沟</p> 碾道弯 <p class="ql-block">碾道弯:</p><p class="ql-block"> 该村内有一大碾盘,临屯公路在此大转弯,故名碾道弯。</p> 韩略 <p class="ql-block">韩略:</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时,该村患疮疫者甚众,百药罔效,适蜀村韩仙君路径此地,一看病就好,少歇便走。为感韩仙君救人之德,故名韩略。所属自然村:韩略、安乐、吊盒渰地亩沟、杨家掌、兔娃沟、南岭、柳沟、南沟、连连沟</p> 西韩略 <p class="ql-block">西韩略:</p><p class="ql-block"> 该村与韩略原为一村,1984年分设,该村居西,故名西韩略。所属自然村:西韩略、马家垣、西沟、许家掌、后马家庄、高家垣。</p> 吉家垣 <p class="ql-block">吉家垣:</p><p class="ql-block"> 该村在高垣上,原距村较远,村人下地,农具不往回拿,寄存于地旁破窑内,因名寄家垣。后住吉姓居多,改名吉家垣。</p> 李家垣 <p class="ql-block">李家垣:</p><p class="ql-block"> 该村处山岭之垣上,李姓始居于此,故名李家垣。</p> 青树渰 <p class="ql-block">青树渰:</p><p class="ql-block"> 该村地势低洼处有棵大槐树,郁郁葱葱,故名青树渰。所属自然村:青树渰、井儿沟、黄鼠庄</p> 沙掌 <p class="ql-block">沙掌:</p><p class="ql-block"> 该村地处半山腰,地形如掌,且土质含沙多,故名沙掌。</p> 上寨 <p class="ql-block">上寨:</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时有寨,住户均在寨上,故名上寨。所属自然村:上寨、红洼沟、东沟、南垣、南坡</p> <p class="ql-block"> 上寨村地处黄土高原,地形较为封闭。在与当地老人的交流中得知村庄在洪洞的历史上曾显赫一时。</p> <p class="ql-block"> 上寨村在古时有寨,四周驻防以防外敌、野兽侵袭,村民都居住在寨子的上面,故名为上寨。</p> <p class="ql-block"> 上寨村训家规自古严谨,多从严治文,辈出人才,后逐渐没落,留断壁残檐却能看到曾经繁荣,现留建筑多为清代遗迹。</p> 三岭 <p class="ql-block">三岭:</p><p class="ql-block"> 该村由甘草岭、中岭、前岭组成,故名三岭。所属自然村:中岭、甘草岭、高家岭、前岭</p> 上峪 <p class="ql-block">上峪:</p><p class="ql-block"> 该村位于太岳山余脉之山腰,依山傍谷而居,居山谷上端,故名上峪。所属自然村:上峪、香家掌、苦儿节</p> 下峪 <p class="ql-block">下峪:</p><p class="ql-block"> 该村居山谷之下,又在上峪村之下方,故名下峪。</p> 泉子掌 <p class="ql-block">泉子掌:</p><p class="ql-block"> 该村处山腰之上,三面靠山,一面临沟,村前有水泉,固名泉子掌。</p> 韩罗堰 <p class="ql-block">韩罗堰:</p><p class="ql-block"> 韩姓始居此地,筑堰浇地种田,故名韩罗堰。所属自然村:韩罗堰、郭家坡</p> 西山 <p class="ql-block">西山:</p><p class="ql-block"> 该村位于古罗村西山上,故名西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明:视频文语或部分采自搜狗及抖音,学习之用,不胜感激。文中多数图片均为自拍原创,少数源于网端。如有不妥,联系删减,特此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