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灵川甘棠渡位于原甘棠桥现灵川大桥下游约100米处。近年修缮好的古渡石亭上有一幅对联,写到“渡南渡北渡寒暑”,这里加一句:“一渡渡千年”。</p> <p class="ql-block">甘棠渡的历史悠久,唐代时已出现,宋代时更出现了以渡口为中心的驿站、驿铺、桥亭、公馆,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过去,桂北及以上地区的官宦行旅者进入桂林,甘棠渡是一条主要通道。那时,这里的人流量很大,仅有的船只经常不能及时运送行人。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当朝为官的一个巡抚联合多名官员捐俸钱建了一座九孔石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也就是十五年后,九孔石桥被洪水冲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一巡抚再次联合多名官员捐俸钱建了浮桥。这座浮桥,用七十丈长的铁索把三十艘船栓在一起,在上面铺木板,用铁索当护栏;再用十五个每个三百斤重的大铁锚沉于水中,以固定船只,在两岸用大石块砌了码头,雇佣15名船夫,日夜看护浮桥。该桥用了多久不得而知,同治六年(1867年),广西一官员又修造了该浮桥,1926年,时任灵川知事的官员,再次修造了浮桥。</p> <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扎双层木浮桥,把人和车摆渡过江,突破国民党在桂林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桂林解放。</p><p class="ql-block">1965年,人民政府在渡口前100米,建了T型梁式混泥土板桥,也是现在灵川大桥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甘棠渡尽管不停地建桥,但渡口“以船渡人(物)”的渡船从未停歇过,是一个奇特的桥渡共存的渡口,1965年后,甘棠渡真正退出江湖。</p><p class="ql-block">渡船虽然消失了,但渡口的名字保留了下来,成了附近村子的名字。</p><p class="ql-block">甘棠渡周而复始的建桥过程,是桂林交通发展的缩影,甘棠渡是桂林交通发展的亲临者和见证者。让我们记住它的名字——灵川·甘棠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