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西湖群山中的杭州造像

笨笨

<p class="ql-block">南山造像(国宝)地点:瓶窑</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南宋初期,这里曾是皇家的采石场。当时北宋被金朝打败,南宋要在临安(今杭州)建都,需要大量的石料,因南山石质较好且距离运河不远便于运输等原因,被选为采石之地。公元1276年元军攻入杭州后,有僧人来到这个废弃的采石场,建立了南山普宁寺,并命工匠在原先被斧劈刀削的峭壁上雕刻石像,从而形成了这一江南少有的石刻群像。</p><p class="ql-block"> 造像特点:南山造像规模与布局:造像延绵360余米,现存13尊半,分布在中西部。</p><p class="ql-block"> 艺术风格:造型端庄、比例匀称、形象生动、表情各异、线条流畅。宗教融合:除最西一尊为道教造像(真武帝造像)外,其余皆为佛教造像,是元代佛教、道教合一造像群的典型代表,这种佛道合一的造像群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具体造像:</p><p class="ql-block"> 如来坐像:通高6.6米,是南山造像中最高大的一尊,高悬石壁,气势宏伟。</p><p class="ql-block"> 观音立像:高3.5米,头戴宝冠,饰有化身佛,胸挂璎珞,宽袍大袖,左右垂有飘带,赤足踏一瓣莲叶小舟,舟下海浪翻卷,浪左天马回首,仰望观音。</p><p class="ql-block"> 尊华宿王智佛像:通高2.3米,圆顶浅龛,左肩侧楷书竖刻有建造时间等题记。</p><p class="ql-block"> 真武帝造像:披发垂肩,圆脸大耳,有须无胡,右手持剑,剑锋向上,左手按膝,衣圆领道服,右脚搁左膝,赤足外露,座下为蛇缠龟身。</p><p class="ql-block"> 文物价值:南山造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元代佛教、道教文化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元代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其石刻纪年明确,被誉为杭州地区唯一可以与飞来峰造像相媲美的石像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慈云寺造像地点:玉皇山</p><p class="ql-block"> 慈云岭造像:位于玉皇山慈云岭南麓,吴越国时期所凿。有一龛七尊造像,主尊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其旁还有胁侍菩萨和天王。这里的造像风格与烟霞洞造像类似,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石龙洞造像</p><p class="ql-block">地点:玉皇山</p> <p class="ql-block">通玄关造像地点:杭州紫阳小学</p><p class="ql-block"> 通玄观造像:位于吴山脚下的紫阳小学内。这里的造像是南宋时期的道教造像,体现了当时“三教融合”的发展趋势。</p> <p class="ql-block">九曜山造像地点:九曜山</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筹)副主任、浙江省石窟寺调查专家组成员魏祝挺等专家考证后认为,九曜山摩崖龛像及其所属寺院,与吴越国高僧永明延寿禅师可能有密切联系。吴越王钱弘俶为延寿在别峰修行之地建立了西方香严殿,此地就是现在九曜山造像所在地。九曜山造像规模不大,但保存较为完好,特色鲜明,为研究五代、北宋时期的佛教艺术和吴越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七尊龛:</p><p class="ql-block"> 主尊为下生弥勒佛像,承袭了唐代风格的倚坐佛像。其身后的背光呈葫芦形,是吴越时期典型的宝珠形头光与身光组合,内匝雕团花纹,外匝饰火焰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观音造像:洞口处有一尊足踏祥云的观音造像,似从天而降,身姿优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七尊龛对面的石灰岩山体上,有一块长方形的磨光幅面,原本刻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但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风化难以辨别。洞窟造像配以石刻佛经的做法,在东南地区尚属首例,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