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宁寺

金湖丹霞美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Tianning Temple),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天宁寺前街甲3号,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一说唐朝),寺内天宁寺塔雄伟庄重,是北京地区保存较早的古塔。</p><p class="ql-block"> 天宁寺早期坐西向东,明代后改为坐北向南,清道光年间又改回坐西向东。现存的寺院布局仍为坐北向南,有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初进天宁寺有山门,上刻“天宁寺“三个大字,为灰筒瓦硬山式门顶。再往里进,则能望见须弥殿一座,面阔5间,进深3间。殿前有月台,殿后有东、西殿各三间,其中轴线上便挺立着天宁寺塔。</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28日,天宁寺内的天宁寺塔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天宁寺内的天宁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帝时期始建,由孝文帝拓跋宏创建,初名“光林寺”。</p><p class="ql-block">隋朝时期,光林寺改称弘业寺。</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年间,弘业寺改称天王寺。</p><p class="ql-block"> 辽天庆九至十年(1119—1120年),天祚帝下旨,令皇叔耶律淳在天王寺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元、明时期,天王寺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建。</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年间,天王寺重修。</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年间,天王寺改称天宁寺。</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天宁寺大修,万历皇帝生母慈圣宣文李太后曾亲临天宁寺礼佛。</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天宁寺大部已被工厂占用,破损严重。</p><p class="ql-block"> 1991—1992年,天宁寺寺院及塔依照清代乾隆时期的样式进行修复,实测天宁寺塔高55.38米。</p><p class="ql-block"> 2002年,天宁寺内建筑进行大修,并搬迁寺内居民。</p><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 天宁寺早期坐西向东,明代后改为坐北向南,清道光年间又改回坐西向东。现存的寺院布局仍为坐北向南,有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殿、弥陀殿以及东西配殿。初进天宁寺有山门,上刻“天宁寺“三个大字,为灰筒瓦硬山式门顶。再往里进,则能望见须弥殿一座,面阔5间,进深3间,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大硬式山顶式建筑。殿前有月台,两侧各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及四十七年(1782年)重建天宁寺所修建的碑记。殿后有东、西殿各三间,其中轴线上便挺立着著名的天宁寺塔。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塔院后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p><p class="ql-block"> 天宁寺塔雄伟庄重、雕刻精美,是北京地区保存较早的古塔,最初多被人误认为是隋代所建,后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证,现存塔实为辽代重建。塔虽经重建,但是仍保存了辽代建筑风格,实属不易。天宁寺塔作为辽代砖塔,形制独特,共计飞檐叠拱13层,为实心砖砌,内无石阶可行。塔高57.8米,由塔座、塔身、密檐组成,平面呈八角形。天宁寺塔座甚高,最底一层为须弥座,亦呈八角形,下层基座各面有六座壶门形龛,由短柱隔成,龛内雕有浮雕坐像,各龛之间雕有缠枝莲,束腰上雕有壶门花饰。其上复有一道束腰,最上一层则有斗拱勾栏俱全的平座,与三层仰莲瓣共同承托塔身。塔身共计13层,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浮雕,造型丰富多样、形象生动。13层塔身属浮屠建层的最高级别,一般为皇家特许。其中,第一层塔身立于仰莲之上,约占全塔高度的三分之一,四正面为拱券假门,两侧夹立天王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为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其以上的12层塔身,每层仅有出檐、斗拱,每层重叠而不露塔身。宽度向上逐渐缩减,外部轮廓整体呈“卷杀”状,壮丽、雄伟。塔顶则以宝珠形的“塔刹”收尾。整个建筑造型优美,精致典雅,是难得的实心砖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