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四).

知音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露 天 电 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流光岁月里的电影情怀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露天电影,放映设备很简陋。就是在演出地点的开阔地上,立起两根杆子,撑起一块白色帆布作为银幕,在离幕布前的适当位置,架上一台半自动放映机,摆上音箱,放映员将一卷卷的圆盘式胶卷放到放映机片盒里,机器转起来还会清晰地听到“咔咔咔”响声,观众就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了。我的记忆中,这就是那个年代看的露天电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娱乐生活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 70年代我所下乡的农村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很单调乏味。我们知青每天也就是干活吃饭休息。我个人比较喜欢看书,小说,小人书,杂志报纸等都爱看。下乡插队在村子里,慢慢地和农民朋友混熟了,知道谁有小说,小人书等读物,就主动和主人去借来看。这样一来就多少丰富了个人的业余生活。另外,对看露天电影情有独钟。不但在本村看,也和农民朋友姐妹们成帮结伙赶场去外村看,隐够大的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露天电影最多的时间,就是在1968年至1975年之间。那时我下乡插队落户在唐山地区丰润县,大漫港公社,小漫港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世纪的那个年代,一提起露天电影,心底就会升起一股浓浓的怀旧味道。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场所,能看上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就成了村民朋友和我们知青的一大乐事。那时看露电影,一是在本村看;二是在邻村看。公社就有电影放映队,在各村轮流放映露天电影。这样,村民们就可以在本村看电影。也是那时文化下乡的一个重要体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村里有晚上放映露天电影的通知,生产队长有时会让大家提前早收工。村民们奔走相告,相约早点去,占个好位置,生怕去晚了。村民们在晚饭后,会扶老携幼,自带板凳椅子,有的拿着手电筒,各自从家里鱼贯而出,赶集似的,有说有笑地拥向露天电影放映地点。邻近村庄的村民朋友们也会云集而至。当看到放映员带着放映设备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放电影了!放电影啦!”夜幕在孩子们的欢快叫声中落下。难得聚在一起,大人们也没闲着,互相打召呼,啦家常聊天。有的纷纷上前帮忙挂幕布,搬机器。等到放映员打开放映机调试好,银幕在众多期待的目光中亮起。一束亮光打到幕布上,全场的村民都兴奋不已。影片一开始,放映场上顿时雅雀无声。人们两眼盯着银幕,生怕漏过一个镜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放映一场电影,大约两个小时左右,不知不觉时间过的挺快的。当银幕上出现“剧终”两字时,人们会意犹未尽地站起来收拾凳子。看电影时热闹,散场后同样热闹。扶老携乡,喊儿叫女声,吹嘘打哨声,满场人声鼎沸……“过把瘾”的村民们有说有笑地沉浸在电影的余味之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心目中,世界上最美丽的电影院,就是我插队时亲身经历和看到的农村露天电影院。虽然那个年代放映的片子很少,影片多以革命战斗故事居多。《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林海雪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小兵张嘎》…… 这些老电影,放映了一遍又一遍,反复看。但,村民们通常都是百看不厌。我现在对看过的片子印象都极为深刻,回忆、谈论起当年看露天电影的情节、趣事都还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代看电影的机会很难得。看露天电影是村民们最大的娱乐。放电影就成了村民们盼望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社电影放映队是到各村巡回放映,一村一年难得几回。在物质和精神都不是那么丰富,文化生活匮乏的情况下,对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非常期盼。所以,有时听说邻村放电影,我们也情愿跑上几里地,成群结伴,赶去看露天电影。甚至在地里干活时就和同伴们约定好。晚饭后,大家互相召呼一声就走。为了节省时间,有时还抄近道,大步流星,深一脚浅一脚都不再乎。每次赶到放映地点,都已开演,只好随便找个地方看。到电影帮散场时,由于怕人太多不好走,就和同伴们一起先行撤到回家方便的地方。但,还舍不得走。最后等到银幕上出现“剧终”两个字时,大家伙就一起撒鸭子往回蹽。天黑怕道上不好走,有的带了手电筒照个亮。星空之下,耳闻蝉鸣。伙伴们相互谈论着剧情,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很快就进了村各回个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代,露天电影展播受热捧,是那个 年代人们的观影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露天电影,恐怕现在的很多孩子们已经全然不知。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知道,露天电影情结,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共有的青春物证。看一场露天电影是平日生活里最难得的消遣。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想起那候看露天电影,真够挚着、真有意思、耐人寻味、让人们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文是我在纪念日前所写的第四篇小文拙作: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四)露天电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一篇: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五)民办教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创时间:2020年 5月 23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重新修改:2022年 7月 10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章发布:2022年 8月 30日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 知音 · 赵淑琴. 2022年 8月 30日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