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走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漫游e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捧走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b></h1><div><br></div><h1> 自从1901年以来,已有十八位女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中留下自己的名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塞尔玛·拉格洛夫——童话赢来金奖章</font></b></h1> <h1> 塞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1909年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br>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将北欧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物心灵的陶冶巧妙地熔于一炉,是一部著名的集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教育性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br> 塞尔玛·拉格洛夫生长于动乱的世纪,她显示出高尚的理想主义品格,积极推动解决教育、战争、犹太难民、女性权利等等社会问题。她的创作既有童真奥秘的瑞典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又有关怀深刻的人类境遇、思想与生活的作品。<br> 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耶路撒冷》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格拉齐亚·黛莱达——发现了撒丁尼亚</font></b></h1> <h1>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br> 《邪恶之路》中,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爱情与道德、罪与罚的冲突为切入点,展示了撒丁岛古老的文明和宗法制度下的乡村生活,以柔婉清逸的笔致叩动读者的心弦。<br> 格拉齐亚·黛莱达成长于意大利风光旖旎的撒丁岛,她的创作依托于撒丁岛的风土人情和家族生活,既有生动的地方特色,又着意刻画人类内心世界与宗教情感,富有浓烈的宿命色彩。<br> 代表作:《邪恶之路》《撒丁岛的血》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西格里德·温塞特——饱经辛酸</font></b></h1> <h1>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1928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欧生活的深刻描绘”、“她笔下的芸芸众生比生活在动荡社会的当代人更百折不挠、生气勃勃”。<br> 《新娘—主人—十字架》塑造了一个十分矛盾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与作家的信仰和自身经历、民族文化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影响等有密切关系,在这一形象身上,可以看到作家对女性命运、人和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br> 西格里德·温塞特受考古学家父亲的启发,她的写作从一开始描绘当代女性寻求挣脱解放的题材,转向中世纪生活,其创作依托于扎实的历史知识和生动的想象。<br> 代表作:小说三部曲《新娘·主人·十字架》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赛珍珠——写中国题材获奖</font></b></h1> <h1>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br> 《大地》是一部表现旧中国农民生活的作品,该书描写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户的故事,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变化,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的主题。那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西方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古老中国的魅力,尽管贫穷、混乱、水深火热,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他们。<br> 赛珍珠的写作离不开与中国的情感联结,她长期旅居中国,在安徽、南京等地授课与写作,她的写作关注近代中国日常生活经验下的小人物,创造了丰富的人物群像,将处于近代转型阵痛中的中国面貌现淋漓尽致地表出来。<br> 代表作:《大地》《东风·西风》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5、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为爱而歌</font></b></h1> <h1>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人。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br>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她是一位自我放逐的柔情诗人,她的诗歌贯穿着“爱”的主旋律,诗中歌颂着母爱、自然、 爱情。<br> 代表作:《孩子的头发》《柔情》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6、奈莉·萨克斯——苦难成就诗</font></b></h1> <h1> 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瑞典诗人。196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br> 奈莉·萨克斯是德语世界最后一位犹太女诗人。她的诗歌常常以迫害,逃亡和死亡为主题,被称作“大屠杀文学”。她的诗歌以奇特生动的隐喻、阴沉灰暗的基调再现了纳粹集中营内恐怖残酷的历史 真相,以悲怆激越的情感哀悼了死难者沉重的苦难。受犹太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她的诗歌在绝望之中又充满了宗教关怀,在对永恒流变与神性永恒之光的向往和信 仰之中抚慰苦难的灵魂与堕落的人性。<br> 代表作:诗集《逃亡》《蝴蝶的重量》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7、内丁·戈迪默——南非的阐释者</font></b></h1> <h1> 内丁·戈迪默(女)(1923~2014)南非作家。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内丁·戈迪默是非洲首位女性获奖者,也是南非历史上第一位得此奖项的作家。获奖理由:“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br> 《七月的人民》充分表达了作者在“黑人意识日益增长、精神与物质环境均为复杂的非洲中,令人可信的个人立场”,并最大限度地提出了“白人——即便是最为仁慈的白人——的特权是否公正的问题”。<br> 内丁·戈迪默自幼开始写作,其创作的重要主题是道德与种族,尤其是南非的种族隔离问题。她积极参与反种族隔离的运动,活跃于南非政界,协助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活动。戈迪默的文学作品是对南非近代历史的生动记录。<br> 代表作:《贵客》《保守的人》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8、托尼·莫里森——黑人文学的巨星</font></b></h1> <h1> 托尼·莫里森(女)(1931~2019)美国作家。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br>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想象力丰富。托尼·莫里森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br> 代表作:《最蓝的眼睛》《宠儿》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9、希姆博尔斯卡——别具一格的波兰女作家</font></b></h1> <h1> 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2012)波兰诗人。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br> 希姆博尔斯卡多半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元素,透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多样的诗风,锤练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现实之荒谬、局限,人性之愚 昧、妥协。<br> 代表作:《万物静默如谜》《呼唤雪人》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0、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第一个获得</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诺贝尔</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文学奖的奥地利人</font></b></h1> <h1>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200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br>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br>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回顾历史,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女性的人格和个性。她反对男权统治,男性话语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受压抑、被损害的地位。她的作品就是要揭露这种表面繁荣昌盛和美好下掩盖的人性丑陋的一面,揭露在被压抑,被禁锢状态下人性的变态和扭曲。<br> 代表作:《钢琴老师》《情欲》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多丽丝·莱辛——不倦的书写者</font></b></h1> <h1> 多丽丝·莱辛(1919~2013)英国作家。2007年作品《金色笔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br> 《金色笔记》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安娜个人生活和追求,表现了20世纪50年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现状和人们四分五裂的精神风貌,这也构成了作家对当代社会生活、人生信念、文学创作以及审美形式的思考与探索。<br> 莱辛早期的创作以非洲殖民地黑人的境遇为主题,抨击不公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1949年莱辛移居伦敦,步入文坛以后,她开始关注并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在作品中对女性心理、社会性别、种族问题进行审视。<br> 代表作:《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2、赫塔·米勒——获诺奖的文学边缘人</font></b></h1> <h1> 赫塔·米勒(1953~)德国作家。20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br> 米勒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所创作的作品大多都以她的创伤经历为素材,描写了一个充满冷漠、苦难、背叛、集权、暴力、恐惧的残酷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不断被扭曲和摧残的人类灵魂。她的文字不仅透着诗性,同时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画,二者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谐地共存于作品之中。<br> 代表作:《呼吸秋千》《低地》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3、爱丽丝·门罗——当代短篇小说大师</font></b></h1> <h1> 爱丽丝·门罗(1931—2024),加拿大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加拿大契诃夫”之称,是加拿大籍首位女性获奖者。获奖理由“她是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br> 爱丽丝·门罗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篇幅简短却有着史诗般的复杂性,她尤其善于将深刻的事物蕴藏于日常生活的细节描绘之中。她的作品通常以小镇生活中的女性为主要角色,通过描述她们的生活与选择,探讨家庭婚姻关系、道德冲突、记忆与现实等。<br> 代表作:《逃离》《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4、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式的写作</font></b></h1> <h1>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 ),白俄罗斯记者、作家,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白俄罗斯首位得此殊荣者。获奖理由:“她的复调写作,是当代世人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碑。”<br>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依托于访谈调查,其作品都是极富有特色的纪实小说。她忠实地记录下时代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众生之音,包括美苏冷战,苏联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等。<br> 代表作:《二手时间》《锌皮娃娃兵》等。<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5、奥尔加·托卡尔丘——神秘深邃的文学旅者</font></b></h1> <h1>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女作家。201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边界,自成一派。”<br>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精练巧妙的波兰文字,在神话、现实和历史的印迹中悠悠摸索。她善于将迄今看起来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东西联在一起:将质朴和睿智联系在一起,将童话的天真和寓言的犀利联系在一起,将民间传说、史诗、神话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其表现手法可以说是同时把现实与魔幻乃至怪诞糅合为一,文字在似真似幻中反映出一个具体而微妙的神秘世界。她的笔下涌动着不同寻常的事物,但她又将神奇性寓于日常生活之中。<br> 代表作:《雅各布之书》《怪诞故事集》《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糜骨之壤》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6 、露易丝·格丽克——组诗体的创作者</font></b></h1> <h1> 露易丝·格丽克(1943—2023),美国诗人,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是美国桂冠诗人。获奖理由:“以带有朴素美感、准确无疑的诗歌语言将个人的存在普遍化。”<br>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创作大多是自传性的,童年、家庭、人际关系、对死亡的思考是其诗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格丽克的语言精准、简朴、不多矫饰,但却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以及古典和神话的深层意象。<br> 露易丝·格丽克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方式——“组诗体”,就是不再由一个个单首的诗,而是由一首篇幅很长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主题的组诗构成一部诗集,并且,每部诗集所探讨的主题也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继承性,合起来看,就像是一个“N部曲”式的大书,或说别具个性的史诗。<br> 代表作:《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7、安妮·埃尔诺——无人称自传</font></b></h1> <h1> 安妮·埃尔诺(1940— ),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作品《悠悠岁月》,获奖理由:“以表彰她以勇气和医学般的精确,挖掘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br> 《悠悠岁月》以14张照片为引,呈现了1941年至2006年之间,埃尔诺的个人自传记忆和法国的历史记忆。作者通过对照片中场景、人物及其拍摄的具体时间进行详细描述,并将这些照片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中重现了法国近60余年的历史。<br> 代表作:《悠悠岁月》《一个女人的故事》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8、 韩江——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font></b></h1> <h1> 韩江(1970— ),当代韩国文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24年作品《素食者》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韩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获奖理由:“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br> 在《素食者》这部令人不安的小说中,一位看似平常的家庭主妇在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之后,成为了素食主义者。当这名家庭主妇的自我克制变得越来越严厉甚至荒诞时,作者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对顺从和颠覆进行了敏锐的探讨,在故事中寻找关于血腥暴力世界中是否存在真正清白的答案。<br> 韩江的作品从更为根源的层面上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创伤,笔墨执著地袒护伤痕,充满探索的力量。<br> 代表作:《素食者》《植物妻子》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