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之所以选择安达卢西亚地区作为行走的重点,还是源自于2018年在院图书馆《城市地理》上看到一篇对阿尔罕布拉宫的介绍。摩尔阿拉伯人在统治西班牙的鼎盛时期,建造的这座世界顶尖的穆斯林建筑瑰宝,不论精致规整的园林设计,还是层次繁缛的四季花墙以及宫阙内多变的空间结构,都令我着迷。当然,寻访阿尔罕布拉宫,只是一个由头,主要还是对西班牙这个欧洲的异类,抱有极大的猎奇才是此行最主要的目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D4——9月19日 晴(格拉那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幸来睹阿宫的真容,还得感谢1829年美国传记作家华盛顿·欧文到格拉那达的那趟旅行。要不是他回去写了《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轰动欧洲,为西班牙这件宝物佛去了尘土,那我们今天可能抵达不到这里,即使有幸,也只能对着一片废墟,想象它昔日最美的华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尔罕布拉宫(为方便叙述简称阿宫)——融合了穆斯林和基督教风格的阿宫,它座落在格拉那达城郊的萨卡山峰上,由四个宫殿和一个城堡组成。这次因时间的关系,赫拉里费夏宫我们没来得及去游览。</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阿本萨拉赫宫——1812年被毁,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凄婉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2、阿尔卡萨巴城堡——是阿宫的中心,也是阿宫最古老的部分。一开始,阿宫只有这一座堡垒式建筑,随着摩尔阿拉伯王朝的兴盛,到13世纪这里已经成为拥有宫殿、行政中心、清真寺、学校、军营、花园、浴室和手工作坊的独立小王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堡的维拉塔是整个阿宫的至高点,塔顶上飘扬着四面旗帜,分别是欧盟旗、安达卢西亚地区旗、西班牙国旗和格拉纳达省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座18世纪修建的钟楼,会在每年的1月2日响起钟声,用来纪念格拉纳达被天主教接管的日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似外表憨厚坚固的城堡,待穿过不起眼的回廊,来到纳赛瑞斯宫殿后,目至所及皆是极致的繁缛厚重,极致的奢华精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3、纳赛瑞斯皇宫——此皇宫中最富盛名的有两个庭院,也是整个阿宫最华美的部分——桃金娘庭院和狮子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桃金娘宫是过去苏丹听证、议政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水池两侧排列着两行修剪整齐的桃金娘树篱,这种灌木四季长青,且散发着一种香气。北边高大的方形建筑是使节厅,是苏丹接见外宾的地方。</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厅的顶部是用雪松木制成,它采用了伊斯兰特色的蜂巢建筑工艺,点点繁星的图案,如璀璨的星空。</span></p> <h1> 狮子庭由精细石膏浮雕装饰出的联排拱门走廊组成,中心12个白色大理石狮合围着一个大水钵。水从石狮的口中喷出,经过庭院的十字形水渠,导入到庭院的四条沟渠中,它们分别代表伊斯兰教义中天堂里的水河、乳河、酒河和蜜河,然后再从四个方向流回到水钵中心,象征着来自宇宙的能量又回到这个中心。</h1><h1> 《古兰经》禁止采用动物或人物的形象来作为饰物,所以在阿拉伯建筑中,这种用狮子雕像来支撑喷泉的做法很令人惊奇。</h1> <h1> 狮子厅南面的阿本瑟拉赫斯厅最夺人眼球的,是由无数个蜂巢结构重复堆叠而成的八角形的钟乳石天顶,宛若浩瀚的宇宙,神秘莫测。</h1> <h1> 宫内有宫,宫中藏厅,不紧跟导游,完全像是在走谜宫。</h1> <h1> 具有典型阿拉伯风格的七层纵深感的钟乳装拱门。</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墙体立面或拱门上象征着高贵王权的蔓藤植物与花卉图案,还有《可兰经》诗句的铭文装饰。</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论走进那座宫院和厅室,它的天顶、墙壁、大门还是地板,全部被美丽的图案覆盖。石雕、木刻、泥塑或秞彩瓷砖每一个房间每一部分的纹样都不相同。我已无法用“震撼”二字来表达阿尔罕布拉宫装饰的美艳。</span></p> <h1> 阿宫的供水系统,也是那个时代神奇的存在。当年,摩尔阿拉伯的能工巧匠们,在山上修了一个人工水池,完全纯手工打造了一条复杂的沟渠系统。每天夜里,以阿宫的钟声为信号,沟渠开关闭合,让清水分流,不但灌溉平原上的庄稼,还提供小王国的生活用水。</h1> <h1>经过两姐妹厅一个带瞭望台的连廊,可以俯瞰阿尔拜辛小镇。</h1> <h1>帕塔尔花园——一个典型欧式的花园。</h1> <h1> 离开帕塔尔花园,就是天堂花园。喷泉、水池、橘树是阿拉伯风格庭院的标配。</h1>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4、卡洛斯五世宫殿 ——在阿宫的要塞碉楼外面,是天主教收复失地后的统治者查理五世建造的一座恢宏的宫殿。</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外方内圆的庭院是由两层的柱廊构成,全部用大理石块构筑。这和我们在科尔多瓦大清寺内看到的天主教堂如出一辙,它们都犯了同样致命的错误,建立在一个不该出现的地方。</span></h1> <h1> 阿宫的全部梁柱都是用珍珠和大理石等研磨成粉末,再用人工雕琢堆砌,而墙壁和屋顶则是用金银丝线镶嵌而成。做为中世纪的一座穆斯林建筑,因为它蕴藏的宗教文化和知识体系,以及伊斯兰深邃匠心的完美展现,无疑是一座举世罕见奢华精美的艺术宝殿。</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我们没机会到达今天人们称为“摩尔人最后的叹息”的“眼泪山”上。曾经,穆斯林的最后一个君王,就站在这里泪流满面,不断地回望摩尔人统治了近800年的格拉那达。那天他把城门的钥匙交给伊莎贝拉女王时,没有留在协定划给他的阿尔布夏拉山区,而听从他管家的意见,卖掉了这片土地,然后,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回到了非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面谈西班牙历史时,提到摩尔人统治了西班牙有7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这700多年间西班牙北部天主教王国不断与阿拉伯人打来打去,到公元13世纪初,宗教光复运动,已收复了南部几乎全部的城池,唯独格拉那达,一是因为阿宫城堡的坚固,二是摩尔君王选择做费尔南多三世的附属国,并订下和解协议,所以单单留下格拉那达多存续了近二百年。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等费尔南多三世一死,自然协议作废,摩尔人统治的格拉那达最终灭亡。没错,这一年是1492年,是卡斯蒂利亚通过与阿拉贡联姻西班牙王国统一的时间;是把摩尔人彻底赶出西班牙统一宗教信仰并设立宗教审判法庭的时间;这一年,也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的时间。从此,西班牙王国正式拉开帝国崛起的序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科尔多瓦清真寺庭院中镶嵌在那座塔楼顶端的一颗金石榴,在西班牙的国徽上,代表五个古王国图腾最下端也有这样一颗小小的石榴,那不仅仅是摩尔人带给西班牙的植物,也是格拉那达城的城徽,更是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留给摩尔人在西班牙这片神奇的国土上永恒的徽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束阿宫的游览已近黄昏,细碎的夕阳披挂在每个游人的身上,也映照在越来越远的阿宫上。来格拉那达,只去了阿宫,我没有遗憾。我会永远记得,2024这个在被夜晚抹去之前辉映在阿尔罕布拉宫的夕阳,它是如此绵长,足够我用余生细细品尝。</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D5——9月20日 晴(马拉加—龙达—塞维利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科尔多瓦—格拉那达,历史的烟云缥缈涤荡,往来无常。一步入马拉加,画风骤变。椰林海韵、轻柔暖阳,美女如云。名符其实一座流淌着时尚、浪漫的海滨之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来参观毕加索博物馆,那知道有马拉加。这座历史悠久有着“咸鱼”之都和“太阳海岸门户”之称的港口城市,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发达的旅游业,为西班牙带来巨大的收入,不愧为西班牙五大都市圈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全世界一共有四个,分别在巴塞罗那、法国巴黎和法国南部城市昂蒂布各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位于毕加索家乡的马拉加。这个博物馆是16世纪文艺复兴风格的一座宫殿改建的,是他大儿子的遗孀于2003年出资建立。在这里展出的作品,也大多是他的家人捐赠的毕加索早期创作的一些素描、油画、版画、雕塑等作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示几幅馆里的藏品,喜欢的朋友自己去品读。</span></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加索身上有着众多的标签:风流、才子、“顶级渣男”和超级富豪……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绘画天分,让他的风流与他的作品一样名垂千古?我不在这里过多评判大师的道德体系,我更愿意相信,带给他不断创作灵感的,不完全是因为他的滥情,而更多是来自于他早年童年的经历和古朴优雅的家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得不叹服,一生高产达3.7万幅作品的毕加索,登峰造极的作品数不胜数。仅这幅创作于1932年名为《戴手表的女人》的名画,在去年的苏富比拍得了1.39亿美元,整整10个亿的人民币,是迄今为止毕加索画作价格第二高的作品。</span></h1><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拉加大教堂——与毕加索博物馆紧邻的马拉加大教堂,是在清真寺的基础上改建的基督教教堂。始建于1528年,建造过程因资金短缺中断数次。因长达两个世纪的改建,而使教堂融入了多重风格。正立面是巴洛克风格,北侧的塔楼从穹顶内部到外立面则兼具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风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视频中不难看出,马拉加教堂只有北侧塔楼。南侧塔楼据说是因为设计与执行上有出入,所以成了如今的"独臂大教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点整,我们站在熙攘的闹市街心,听教堂悠扬的钟声漫过马拉加的大街小巷。鸽群掠过塔楼,与游人摩肩接踵。现实与远古交汇延伸,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我在这里已驻足千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达龙达恰逢正午,按常规每去一站先解决内急。遵导游的指引,进到了麦当劳。七八位同团队友,已如厕走人,剩下我和同学,还在等候。忽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位膀大腰圆的女服务员,挡在了我们的面前,叽里呱啦“…¥@…%”……一顿唾液飞舞,听站在远处的导游解释说,她是在嫌我们人太多,让我先消费再入厕。我急忙掏出手机,对着翻译软件与她交涉:“能不能先让我们入完厕,再买咖啡?”可说什么,她就是横在那里,一副不消费休想的劲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西班牙之前,了解过西班牙的“厕所文化”。这里除了大型商场、加油站、博物馆所有的公共区域和旅游景点是没有公厕的。即使收费公厕政府也不会考虑设立。据说,西班牙内战(1936—1939)前,各大城市都有公厕,而内战后,政府发现公厕内犯罪案件频发,就拆除了所有的公厕。此外,欧洲的酒文化,也鼓励人们去酒吧和咖啡馆解决生理需求。(这种厕所文化现象在欧洲很普遍,但大多城市景区设有收费的公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啰嗦这么久,姑且相信她并不是针对我这副中国面孔,姑且相信她确如导游说的那样——西班牙人脑袋是方的。从到科尔多瓦换的这位大巴司机说吧,明明英俊帅气的一张脸,可脑回路一点不会拐弯。一路死认自己的导航,的确多绕了路,可就是窘红了脸也绝不接受导游的指正。科尔多瓦的官导更是好玩,收电子讲解器时,我们全团只有25个人,完全没必要凑够五个捋到一只手腕上,摘下放到一边,再凑够下一拨,“哈哈……”固执、守旧,思维链一点不能打乱哦。</span></h1><h1> </h1> <h1> 既然午餐自理,不再与她纠缠。距麦当劳不到50米的距离,鳞次栉比排着十几家龙达最有特色的牛尾饭。个人体验,面包比肉好吃,佩服欧洲人牙口好。</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罢饭,餐厅服务生拿出自己的手机,拉着我们合影。喝了不少橙汁,离开餐馆不远,我们趁机再绕回去解决一下“厕囧”问题。小伙笑盈盈掏出手机,让我们看照片,我这才发现配图旁边有3.9的数字和星样标识。原来,西班牙也有“大众点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着两仟多年历史的龙达,诞生于罗马时代。因斗牛、土匪和梅里美笔下的卡门而出名,但把龙达推至举世闻名的地位,功不可没者,是因海明威一句“最适合私奔的城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明威把他几乎一生的热情都献给了龙达。他喜欢到龙达看斗牛,喜欢龙达建在悬崖上的白色小城,给他那种惊心动魄的体验感。他创作的《太阳照常升起》、《逝世的午后》等四部小说的灵感都来自龙达。</span></h1><h1> 海明威作为西班牙共和军国际纵队的一员,把他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的经历,写进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小说故事围绕共和军要炸毁一座有战略意义的桥梁而展开,这座桥梁就是我们现在漫步其中的龙达新桥。</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埃尔塔霍峡谷将龙达一分为二,一座横跨峡谷的新桥,又连接起旧城和老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耸立在百米沟壑之上的老城区,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白色房子,如同巨石悬崖上长出的一粒粒白色的种子。俯看是鬼斧神功的险峻深渊,眺望是静美遗世的宁静小城,石灰岩的山脉一直伸向平原。这应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建于1785年的斗牛场,是西班牙最古老的贵族斗牛场,也是斗牛士们朝圣的地方。随着斗牛表演的取缔,现在斗牛场只作为历史的遗迹而保留着。</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右边这位就是近代斗牛技术创立者的雕像,斗牛时挥舞红色的斗篷,正是他的发明。实际上牛是色盲,它对色彩的分辨能力极其有限,让牛激愤的是,在黑屋子里被关了两天和布晃动的程度。而红色斗蓬的运用,只是为了增强现场的感染力。</span></p> <h1>斗牛场一侧的门。</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防盗防贼,一路脖子上拴着比狗绳还粗的手机链,斜挎包更是时时用手捂紧。可遇到热情的当地人,总喜欢给游客拍照时,早把亲友行前的叮嘱置之脑后。反正拍照的都是老者,还怕我没他跑得快🏃🏃</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样典型的西班牙式白色的房子,镶嵌着或明黄或酒红色的窗框,以及造型各异的铁艺阳台,一切都那么明快简洁又不失优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中世纪的鹅卵石街道上,如碧的蓝天,轻柔的海风,一切都像幻影。几个小时的行走,龙达的浪漫我好像还没触及,我轻触自己软和的内心,好像又觉得一丝丝浪漫的气息在我身体里缓缓升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欲望有益,跋涉万里,为满足欲望,我们继续一路前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塞维利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西班牙的国粹弗拉明戈舞,塞维利亚是它的发源地。 弗拉明戈的舞者,在西班牙,至少得有八分之一的吉普赛人血统才有资格学习这项民间舞蹈。舞者大多是女性,以前,她们没有专门的学校,完全靠一代又一代师者的传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日暮十分走进塞维利亚的。来塞维利亚,无疑不能错过去小剧场看一场弗拉明戈舞。小口呷着桑格利亚酒,看舞者歌者吉它手,光彩难掩的激情演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观感,只有最后10分钟,才允许拍照。热血沸腾的观众,几乎不约而同全体齐立。没有比一场弗拉明戈舞,在短短一个半小时,就能让人阅尽了人生的沧桑和悲凉,激情与渴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场热烈奔放的弗拉明戈舞正式开启塞维利亚的旅程。</span></h1><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