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到山西应县考察,曾对应县的古建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把佛宫寺的释迦塔、净土寺大雄宝殿的天花藻井以及一对披头散发石狮称为应县“三宝”。<br><br>应县木塔如雷贯耳,声名远播,我早都知晓,只是没有机会光顾。至于净土寺内的二宝,实话实说,原先根本就没听说过。这次到山西大同,说什么也得去看看。<br><br>参观完悬空寺,我们便驱车在菲菲细雨中赶往应县。应县属于山西朔州地界,两地相距六十公里,开车一个小时。<br><br>应县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建于辽代公元1056年,距今已968年。准确名称叫佛宫寺释伽塔,与意大利托斯卡纳比萨斜塔,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也是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应县“三宝”之一。 在停车场停好车,老远就能看到高高的木塔。进了佛宫寺大门首先看到塔前立有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应该是后代增建的,据说人像为辽代萧太后。 木塔巍峨雄伟,极为壮观,与之相比,我们站在塔下的人类显得格外渺小。据介绍,这座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 我们围着木塔转了好几圈,从不同角度全方位仰观欣赏木塔的雄姿。 这是梁思成先生记录下的当年应县木塔的样子(网络下载图片)。 导游讲解介绍,木塔的塔身全部由木材构建,未使用一根铁钉,而是通过榫卯结构紧密相连,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巅峰。其斗拱种类繁多,达54种之多,所以也被誉为“斗拱博物馆”。这些斗拱如同艺术品般支撑着整个塔身,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之作,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木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损伤、战火破坏,塔体已扭曲变形,尤其以第二层尤为明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木塔二到五层的夹泥墙被人为拆除,对木塔结构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塔身已经向东北方向倾斜,倾斜最大倾角已达11.3°,倾斜超过88厘米,且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持续倾斜,严重影响到了结构安全。更严重的是,由于它的结构过于复杂,目前尚不能完全弄懂它的建造技术,因此根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完全安全的局部修复或者落架大修的办法,任何一次对它的修复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多年来,修缮方案始终难产,专家迟迟不敢动工。照此下去,可能不久的将来木塔就会倒塌。为了保护文物,目前木塔已不允许登塔,游客只能在底层参观,未来可能面临永久关闭的风险。 应县木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杰作,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塔内外挂满了历朝历代的诗文牌匾,既有帝王的亲笔题词,也有文人墨客的抒怀之作,共计60余面。其中,三层的“释迦塔”题自金代,时间最古老,并记录了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同时记录了木塔的几次修葺年代,是考证木塔历史的珍贵史料。顶层的“竣极神功”匾为明成祖朱棣所题,四层的“天下奇观”匾出自明武宗朱厚照,为其登塔宴赏功臣时题写。“万古观瞻”匾额是清康熙六十一年的应州知州章弘所书。 参观完木塔外围,我们最终随着游客人流进入到木塔一层的大门。迎面看到有一尊高十一米的释迦牟尼佛祖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是游人现在木塔中唯一能见到的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也是全塔最大的释佛塑像。这尊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脸型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详,美丽端正,形象生动逼真。 释迦牟尼佛祖像的周围及内槽南北门两侧绘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线条流畅,生动展现了辽金时代的艺术风格。 通往二层的楼梯挂着“游客止步”的牌子,禁止登塔参观,非常遗憾,但为了木塔的安全,这样做完全可以理解。有朋友会问了,木塔上层究竟是个啥情况?为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特意从网上下载几幅图片,供大家了解欣赏。 第二层实层内槽中,台基上塑有一佛二菩萨趺坐于莲座上,另有二胁侍菩萨立于大佛左右。 第三层实层内槽中,木质八角台基,台基上塑四方佛四尊,每尊佛高2.8米左右。四尊佛面部均保存完好,肃穆端庄,外形基本相像。 第四层实层内槽中,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奴。 第五层实层内槽中,有全塔面积最大的台基,上塑佛五尊、菩萨四尊。中间最大的一尊为大日如来佛。 木塔游览完毕,临行前再次凝神仰望这座古朴雄浑的木塔,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触动和一股强烈的震撼。我想到简介中梁思成先生当年曾经评价木塔时说的话“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div><br></div><div>这个时候大多数的游客都会选择离开,打道回府。而我因为来前做过攻略,我还要继续我的应县之旅。<br><br>出佛宫寺东门,东行五百米,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它的名字叫净土寺。与名闻遐迩的佛宫寺释伽塔相比,净土寺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但这里却隐藏着重量级的国宝。1933年,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离木塔几百米之遥处,有一个大型寺庙群,看后惊叹不已。他认为,净土寺有“两宝”,一是净土寺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其二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披头散发”石狮,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br></div> 净土寺又名北寺,始建于后唐五代,原为唐明宗李嗣元的家庙。金天会二年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在原址上建了净土寺。大定24年,1184年,僧人善耸重修,明清均有修葺,但基本保持原貌。<br><br>净土寺原有山门、舍利塔、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等。如今,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尚可看出金代建筑风貌。现在的山门和配楼都是这几年建的,总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寺庙群,而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大雄宝殿。<br> 钟鼓楼 观音殿和地藏殿。 应县“三宝”之一,是这对立在殿前披头散发的石狮子。这对石狮与一般梳理规整有致的卷发石雕狮子大有不同,它们的毛发舒卷垂于后背如披肩发一般,造型极为罕见奇特,据考证是辽代文物。原先石狮是在山门前的,在那个人所共知的特殊时期,这对石狮被人捣毁面部,埋入土中,前些年才挖掘出来,存放于此。 原先的石狮是这个样子的(网络下载图片)。 大雄宝殿是净土寺的主体建筑,为金代原物,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大殿灰瓦红墙,殿顶由硕大的板瓦铺盖,正脊两端是3米多高雄健的琉璃鸱吻。 大殿内布局恢宏大气,佛韵浓郁。正中供奉三尊主佛像,居中为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着摩诃迦叶和阿难陀两大弟子;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是阿弥陀佛。 十八罗汉身着彩色袈裟,手结不同法印,端坐两旁。 护法神 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的卧佛,右手撑着头,左手安放在大腿上,面容安详从容,呈现出涅槃般的圆满安乐。 大雄宝殿内最绝的是殿内的天花藻井,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藻井在寺庙类建筑及古代高规格建筑中比较常见,但一般藻井只有一个。而净土寺大雄宝殿的藻井竟有罕见的9个,且雕刻技艺极尽精致华美,是净土寺的精华所在,也是梁思成先生所称的应县“三宝”之一。 仰观殿宇的顶部,顿感到楼阁重重,金碧辉煌。在复斗形的天花板上,以房梁分为九个格,即九个藻井,每个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心,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华丽。全部藻井均为木质雕刻,极尽华美,每个藻井中间有一个红色圆心,四周祥龙围绕,彩凤飞舞,色泽华丽,构造精美,做工巧细,堪称世上难寻,独一无二的佳作。 最大的中央藻井为整个天花的核心,也是穹顶的精华部分。 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球体,两条浮雕的金龙环绕其游动,二龙戏珠。外框为八角形,由上而下,无数斗拱依各边斜壁,层层叠叠,围以各种形状(正四边、斜四边)的边框,构造出变幻多端的藻井。四个方向各有一座飞檐楼阁,全部沥粉贴金。 <p class="ql-block">净土寺不大,但非常精彩,很值得一游,来应县旅游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