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城市知青关于廿世纪七十年代的回忆中,除了情感倾述外,还保留了很多当年的历史痕迹,这些多属于知青正史中较少涉及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历史痕迹中真正保存下了当年上山下乡城市知青的辛酸苦辣,远比一切情感倾述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他们当年的处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百度,从1970年至1976年,我国共招收六届(因为1971年没有招生)大专、中专、技校生等工农兵学员约有2880万。其中大专院校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有94万人,约占工农兵学员的三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文革中还招收了二千余万大专生以外的工农兵学员,而且这些工农兵学员应该还包括“中专、技校生”以外的“五·七”大学毕业生、各类专业短训班等。因为如果这二千余万大专生以外的工农兵学员,都是“中专、技校生”,则足够让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都入学学习,并离开农村了。但是实际上,当年上山下乡城市知青入学的仍属极少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般能够检索到的工农兵学员学制是三年,医科是四年(?)。但文革中还出现过五年制的工农兵大学生。白纬在偶然的情况下检索到这一信息,录以备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廿世纪七十年代中专、技校工农兵学员之奇特的招生过程、混乱的学习氛围,文革后这一点极少见于这些学员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现将检索到的一些资料列出,从而反映出这种“工农兵学员推荐制”与学习方法的不可持续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五年制工农兵大学专业</p><p class="ql-block"> (来源:晓薇的专栏——美篇https://www.meipian.cn/c/49522802)</p><p class="ql-block"> 1975年,洛阳军事学院的五年制绝密专业,学法语,毕业后可能是外交官。条件是家庭出身好的高中生。录取后就穿军装,由专门的吉普车送到洛阳军事学院,放假都是专车接送。</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XX县有一个名额,录取者是县武装部长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评论)文革中的这种五年制的专业,不知是何时设立的,但显然是试图弥补工农兵大学生的缺陷。可惜由于仍然跳不出“工农兵学员推荐制”的框框,因此培养成本还必然很高,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上,成才率必将低得不可能满足国家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p><p class="ql-block"> (来源:白纬的专栏——美篇 https://www.meipian.cn/c/65713193)</p><p class="ql-block"> 由百度,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是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的。但实际上,1970年上半年还有一期工农兵学员入学,且他们的学期只有一年,至于学历是否得到承认,就查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冬,插队落户阜南县的绝大部分上海知青都回上海探亲。但在1970年2月的春节前,上海复旦大学到安徽来招生,上海招生老师直接下到县里,由公社领导推荐,人数很少。</p><p class="ql-block"> 白纬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有一位上海知青特意不返沪探亲,直接去县里找到上海的招生老师。结果他被招到复旦大学去了。</p><p class="ql-block"> 白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听同事君某(同济大学七三级工农兵大学生)说,上海复旦大学于1970年2月春节前的那次招生,是恢复高校招生的试点,这批学生读了一年就离校了。上海的工农兵大学生大多都知道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评论)现在在百度上也检索不到有关1970年春节前上海复旦大学招生的任何信息,看来这次试点的范围确实非常小、且低调。但是,这批学员确实应该算是真正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追认的”第一批工农兵中专学员</p><p class="ql-block"> (来源:上官无妄的专栏——美篇https://www.meipian.cn/c/43540063)</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上官无妄插队落户的XX地区为解决师资不足,举办的地区五七师资训练班。公社让每个大队推荐一个名额,条件是六六、六七、六八届高中生,到公社参加选拔考试。</p><p class="ql-block"> 上官无妄插队落户的县共有六十余人,分别参加语文,数学和理化三科的学习,每个专业约二十人。录取比例,三十三取二个,</p><p class="ql-block"> 报到的日期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学习时间一年。读书、吃饭、住宿均免费。数学教材用的是清华大学的。</p><p class="ql-block"> 到一九七二年底,学校宣布学习时间延长一个学期,一九七三年夏天毕业。毕业时正好赶上恢复中师,在学生中一些有力量的的家长们活动下,这批学生拿到了正牌的中师毕业文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评论)上官无妄的知青文中最与众不同的部分是关于“文革中第一次高考”的描述,这场考试虽然只是一个县组织的,但可以说是一九七三年招生考试的先声,代表了社会的需要。而考生不过数百位,记录下这段历史很可能只有上官无妄一人了。值得珍视。</p><p class="ql-block"> 七一年十二月入学,七三年夏中等师范毕业,正好避开“白卷英雄”潮。 上官无妄这一届学生的专业水平,还真是当年工农兵中师生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工农兵中专学员</p><p class="ql-block">(来源:1972-74:工农兵中专学员</p><p class="ql-block">https://www.douban.com/note/558232392/?_i=9386311k3kUzlx)</p><p class="ql-block"> 1972年“数数”这个回乡知青初中毕业后,在任县革委会中副主任的父亲处,看到了中专招生的文件,招生的基本条件:农村户口,初中毕业,成绩合格。</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1972年 4月,不足十四周岁的“数数”,怀揣着十八岁的户口迁移证,和几个同伴一起到离家近二百里的保定商业学校去读书。</p><p class="ql-block"> 保定商业学校共设置商业会计、商业统计和商业物价三个班,除了也开设语文、数学这样一些课程之外,更多的课程是专业性的,包括商业经济、商业会计、商业统计、商业物价、计算技术,还有政治经济学。每月有13元 5角的助学金。</p><p class="ql-block"> 到1973年夏天,张铁生这位“白卷英雄”在这一年大专院校招生选拔考试中“冒”出来,教育领域内那有限的一点秩序在顷刻间即遭瓦解。在此背景下,“数数”所在的学校在后一年基本处于停课状态。学校老师们的派别斗争加剧,并进一步扩展到学生。双方明争暗斗,吵闹、打架、大字报、游行,无谓地消耗着那旺盛的精力。除了那些出风头的同学之外,其他随大流的同学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无所事事。</p><p class="ql-block"> 女生有相当多的时间都是在宿舍里打牌、做各种女工,如打毛衣、做衣服等。有一阵子,大家都用一种带网眼的布来绣枕头。</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同学仿效当时社会上有些人的做法,贴出大字报,声明自己当年是“走后门”入学,如今提高了认识,要求学校准许自己改正“错误”——返回原籍。</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学生们的出路并未受影响,照样在1974年7月顺利毕业后分配了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评论)真实地记录了“白卷英雄”潮对工农兵学员学习的巨大冲击,在已经检索到的工农兵学员回忆文章中,几乎是独一份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批工农兵中专学员</p><p class="ql-block"> (来源:夏晓凯</p><p class="ql-block"> https://vip.chinawriter.com.cn/member/xiaxiaokai/30_0/2.html)</p><p class="ql-block"> 夏晓凯,1964年9月考入长沙市第五中学初85班学习,1968年12月下放至湖南省沅江县南大乡平湖村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下旬,进入湖南省株洲卫生学校两年制医士护士专业学习。学员中大多数是六六、六七、六八届初、高中毕业生,称为“老三届医学生”。属于当时招收的工农兵中专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评论)工农兵学员中,医科生基本上可以说是学习水平最好的。因为医科工农兵学员中,赤脚医生居多,有一定实践经验,这一点甚至超过绝大多数文革后的应届高考生。</p><p class="ql-block"> 且医科学习比较特殊,即使中学生中的学霸,进了医学院,除了语文外,其它所有学科也等于是从头学起,而且各学科的学习都以记忆为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批工农兵中专学员</p><p class="ql-block">(来源:东篱采菊的专栏——美篇https://www.meipian.cn/c/23695244)</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26号经公社党委推荐,下乡已4年多的“东篱采菊”获得了参加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招生考试的资格并填写了招生登记表,1973年1月7号在赣东宾馆参加了考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73年1月 29号,“东篱采菊”在公社邮电所拿到了盼望已久的南航入学通知书。</p> <p class="ql-block"> 报到之后,领取了新生报到证(出入证)、饭票、洗澡票,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连科班也分好了,“东篱采菊”在8科7402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每个寝室住7人,大家来自全省各地,同室的有4个地区,还有两个是农建师10团的,都是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 (评论)七三级南航校的招生考试是在73年1月7日,考试地点是赣东宾馆,录取通知是73年1月29日,怎么看去是这个中专学校的“特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3年6月下旬,南航学生奉命抵达鄱阳湖畔的南新公社参加抗洪抢险。</p><p class="ql-block"> 集义堤又危在旦夕,它再被毁,将有更多的良田被淹没,参加抗洪的解放军、工人、学生重新集结,毫不犹豫地跳进洪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用身体挡住狂风恶浪的冲击,紧紧护卫着集义堤。为防止被洪水冲散卷走,老乡们在堤上打桩,拿来草绳叫大家一头扎在身上一头系在桩子上。为驱赶寒冷,老乡们拿来白酒往大家嘴里灌。就这样在水里趴了7、8个小时,直至九联圩堤内堤外的洪水水位一样平,大家才上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73年7月下旬,南航学生参加军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5年6月5日,学校宣布了七四届毕业生的分配方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评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这期工农兵中专的学期一共二年半,从七三年一月到七五年六月。而这个班级名称是“7402班”,这说明本来应该是七四年毕业的。因此其间应该还有不少故事,可惜作者只注重于情怀的叙述,而忽略了历史的痕迹。</p>